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为明确原料蛋的新鲜度对皮蛋腌制期间凝胶品质与蛋壳膜超微结构的影响,本实验以不同新鲜度的鸭蛋为原料,采用相同方法腌制皮蛋。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获取蛋壳膜的超微结构图像,并利用Image J软件进行处理获取蛋壳膜数据,同时测定皮蛋凝胶理化和质构指标,探究蛋壳膜孔隙度、凝胶pH值及含水率与凝胶质构参数硬度及弹性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腌制的过程中,皮蛋蛋清的pH值呈现先下降后缓慢升高再急剧降低的趋势;皮蛋凝胶的硬度及弹性均呈现波动变化的趋势。原料蛋新鲜度越低,蛋壳膜孔隙度越高,腌制皮蛋成品的周期越短。蛋壳膜孔隙度与原料蛋新鲜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凝胶硬度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凝胶弹性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原料蛋新鲜度的降低对作为腌制液渗透通道的蛋壳膜产生影响,进而使皮蛋的品质产生差异,同时皮蛋的成品率也随原料蛋新鲜度的降低而下降。因此,原料蛋新鲜度与皮蛋品质存在紧密联系,本实验可为皮蛋腌制过程的品质变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有利于皮蛋加工过程中的品质控制。  相似文献   

2.
方便风味蛋的加工工艺及改善其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大军  李洪军 《食品科学》2007,28(12):176-179
通过对咸鸭蛋和皮蛋传统加工工艺的综合和改良,提出了一种增加鸭蛋风味和缩短风味蛋加工周期的方法,并对鸭蛋腌制过程中的蛋重、含盐量、干燥时间和含水量以及pH值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腌制液最佳配方为:食盐20%、氢氧化钠4%,最佳腌制时间为4d;干燥处理最佳工艺参数为:80℃恒温干燥1h;产品中水分含量为30%;加工周期比传统皮蛋缩短25~30d左右;产品不但具有宜人的色泽,还兼具皮蛋、咸蛋和卤蛋混合风味。  相似文献   

3.
为缩短皮蛋的生产周期,按照U10(108)均匀试验设计,采用间歇式加压技术进行腌制,利用压力控制程序调控腌制罐中的加压及卸压过程,利用高压加快腌制液中碱向蛋内渗透,低压时,蛋内压力小于蛋外环境的压力,从而加速蛋内产生的水分和H2S、NH3及CO2等气体向外逸出,有利于碱进一步向蛋内渗透,起到加快皮蛋成熟的作用。通过对皮蛋蛋清、外层蛋黄及内层蛋黄的游离碱度、蛋黄硬化率和感官等指标进行综合评分,选出最优工艺条件组合为:碱(食品级氢氧化钠)质量分数5%,高压180kPa保持40min,低压保持12min,腌制206h;用此法腌制皮蛋最多可将生产周期缩短到传统工艺的78%,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各因素对皮蛋品质的影响均具有显著性(P<0.05),影响作用按大小顺序排列为腌制时长>低压保持时间>高压保持时间>碱质量分数>高压压力,综合品质与高压值呈负相关关系,在腌制时长一定的条件下,高低压分配对皮蛋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其中低压保持时间对内层蛋黄游离碱度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4.
正挑皮蛋有讲究蛋壳表面有黑色斑点,说明皮蛋铅、铜含量较高,这样的蛋剥壳后也可能看到蛋白部分颜色偏黑绿或有黑点,这是蛋白质分解产生的硫元素与金属离子(如铜离子)反应的结果。传统皮蛋是用鲜鸭蛋加上食用碱、食用盐、生石灰等原料腌制而成,腌制时间为两个多月。然而,一些不法生产商为了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使用了工业硫酸铜腌制。这样的皮蛋会增  相似文献   

5.
不同温度对皮蛋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蛋是我国传统生食蛋制品,风味独特,水分减少,蛋内的营养价值相对提高,尤其是蛋白质的含量和糖的含量相对增多。在加工过程中,影响皮蛋质量的主要因素有料液碱的浓度,加工场所的环境温度,料液中所添加的金属以及腌制时间等。本试验以新鲜鸭蛋为原料,采用清料法,着重研究温度因素对皮蛋质量的影响。设定三组温度,13℃,25℃,30℃,对不同时期皮蛋蛋清的NaOH含量、凝胶强度及着色度的量化测定、分析,确定加工皮蛋的适宜温度。结果表明,加工过程中温度采用25℃所形成的,好于其它温度下形成的皮蛋,并且成品率从85%提高到97.5%,加工周期从45 d~50 d缩短至30 d。  相似文献   

6.
以鲜鸡蛋为原料腌制鸡蛋皮蛋,使用不同阶段改变料液中碱的浓度的控制技术,实现全过程“无金属添加”,并分析腌制过程中料液碱浓度、鸡皮蛋流变性、色差、质构特性等随着时间的变化,优化鸡皮蛋加工工艺,达到鸡皮蛋外观色浅透明度高的感官效果。结果表明:料液碱浓度越高,相对蛋清碱浓度变化越大,第一阶段料液碱浓度为3%、4%、5%时鸡皮蛋结构凝胶速度最快;鸡皮蛋颜色变化、质构特性与料液碱浓度关系显著,白度值在料液碱浓度4%更换为1%后腌制30 d时达到峰值,感官接受度最好,碱浓度对鸡皮蛋硬度影响较大,内聚性、粘性等无明显差异。结论:无金属添加水晶鸡皮蛋腌制最佳工艺为:鸡蛋以浓度为4%的NaOH溶液腌制14 d后,更换料液浓度为1%的NaOH溶液再次腌制25 d。  相似文献   

7.
不同锌盐在皮蛋加工中的作用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红宇  马美湖 《食品科学》2011,32(13):136-144
分别以硫酸锌、乳酸锌、氯化锌、乙酸锌、葡萄糖酸锌、氧化锌代替氧化铅加工皮蛋,分析皮蛋腌制过程中料液碱度、皮蛋pH值以及皮蛋物性参数的变化,同时观察腌制过程中皮蛋的成熟情况。结果表明:6种锌盐腌制皮蛋过程中,料液碱度整体都呈下降趋势,随着腌制时间的延长,料液中碱度降低的速度逐渐放慢,说明锌盐有一定的堵眼效果。氧化锌、硫酸锌及葡萄糖酸锌加工皮蛋,皮蛋pH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乳酸锌和对照组(氧化铅)中,蛋内pH值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锌盐组蛋内pH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锌盐阻止碱渗入蛋内的能力较对照组差。皮蛋蛋白和蛋黄的硬度、黏着性、弹性、凝聚性、耐嚼性和回复性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由实际效果观察得知,氧化铅腌制皮蛋效果好、周期长,乳酸锌、硫酸锌、乙酸锌腌制皮蛋的效果好、周期短。  相似文献   

8.
腌制鹅火腿加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腌制鹅火腿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针对腌制和干制两个环节进行试验设计,确定腌制与干制环节的最佳工艺参数,腌制采用混合腌制法,腌制时间是9天;干制采用间歇式干燥方式,采用55℃-室温-45℃-室温-55℃-室温&16h-8h-16h-8h-16h-8h的组合方式进行干燥,并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采用此工艺生产的鹅火腿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腊鸭腿的加工工艺,针对腌制和干制两个环节进行试验设计,通过试验确定腌制与干制环节的最佳工艺参数及配方,腌制采用混合腌制法,湿腌制时间是7 d;干制采用间歇式干燥方式,采用55℃/16 h,15℃/8 h,45℃/16 h,15℃/8 h,55℃/16 h,15℃/8 h的组合方式进行干燥,并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采用此工艺生产的腊鸭腿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0.
腌制条件对皮蛋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鲜鸭蛋为原料,采用浸泡腌制法,研究腌制温度、腌制液碱度、硫酸锌及氧化钙的用量对皮蛋感官品质、质构特性和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较高的腌制液碱度和温度腌制所制得的皮蛋的蛋清粘壳,其弹性和咀嚼性较差,皮蛋黄的色层不明显,涩、辛辣味较量,但皮蛋清和皮蛋黄中游离氨基酸、水溶性蛋白、钙离子及锌离子含量较高;采用较低的腌制液碱度和温度腌制所制得的皮蛋的蛋清不粘壳、弹性较好,皮蛋黄的色层明显,具有皮蛋清香的味道,皮蛋中的游离氨基酸、水溶性蛋白、钙离子及锌离子含量都适中.硫酸锌和氧化钙的用量对皮蛋清咀嚼度的影响显著,当硫酸锌的添加量为0.3%、氧化钙的添加量为0.5%时,皮蛋清的咀嚼度最大.在工业化生产皮蛋时,建议选用腌制温度20℃、腌制碱度4%、硫酸锌添加量0.3%和氧化钙添加量1%作为腌制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26%氰氟草酯·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乳油在水稻上的残留行为, 对其储藏稳定性和膳食摄入风险进行评估。方法 待测试样经乙酸乙腈提取, N-丙基乙二胺(primary secondary amine, PSA)、C18和石墨化碳黑(graphitized carbon black, GCB)净化, 再经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多反应监测模式扫描, 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2018年在9地进行田间残留实验, 并且进行6个月的储藏实验, 获得氯氟吡氧乙酸、氰氟草酯和氰氟草酸在水稻上的残留实验中值、降解率, 对膳食摄入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氯氟吡氧乙酸、氰氟草酯和氰氟草酸在加标浓度为0.05~0.5 mg/k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r)为0.9984, 3种待测物在水稻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6.4%~105.0%, 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为1.2%~8.2%, 定量限为0.05 mg/kg。在6个月储藏实验期间, 3种待测物在稻谷及水稻植株的降解率低于30%。膳食风险评估表明: 普通人群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氰氟草酯的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分别为0.0596 mg和0.0120 mg, 膳食摄入风险评估分别为4.73%和1.90%。结论 该检测方法操作简便、前处理速度快、精密度高和灵敏度高, 可以满足对复合农药残留分析检测的要求。氯氟吡氧乙酸、氰氟草酯和氰氟草酸在-20 ℃冰箱6个月储藏稳定, 其在水稻上的残留对消费者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基于氢核磁共振(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 NMR)结合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鉴别蜂蜜植物源的方法。方法采集荆条蜜、油菜蜜、洋槐蜜、葵花蜜4种不同植物源的蜂蜜共计122例样品的谱图信息,分全谱(δ0.10~δ9.50)、脂肪区(δ0.10~δ3.00)、糖类化合物区(δ3.00~δ6.00)、芳香区(δ6.00~δ9.50)4个不同积分区间建立分类模型,结合主成分权值系数筛选特征变量,进一步优化判别模型。结果基于主成分权值系数筛选变量范围δ3.40~δ3.90和δ4.60~δ4.70内共计267个积分变量,以该区域积分变量为输入变量建立的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对训练集的判别正确率为97.53%,对测试集的判别正确率为100%。结论通过主成分权值系数能有效筛选特征变量,减少输入变量的同时提高模型稳健性与准确性,基于氢核磁共振结合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能有效鉴别不同植物源蜂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蜂蜜中氟苯尼考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方法 样品经氨化乙酸乙酯提取,通过DPC-2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Poroshell 120 EC-C18柱分离,以10 mmol/L乙酸铵溶液-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电喷雾正/负离子切换,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同位素内标法定量。结果 氟苯尼考在0.2~30 μg/L时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9,检出限为0.05 μg/kg,回收率为85.5%~116.3%,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氟苯尼考胺在1~30 μg/L时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9,检出限为0.3 μg/kg,回收率为85.6%~113.5%,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结论 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 适用于蜂蜜中氟苯尼考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四级杆碰撞反应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粉条中铝元素的分析检测方法。方法 样品经微波消解后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进行检测,使用内标元素45Sc消除基体干扰和信号漂移,碰撞反应池(KED模式)消除质谱干扰。结果 铝元素校正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783 ,方法检出限为0.045 mg/kg,相对标准偏差为 0.79 %,加标回收率86.4 %~97.8 %,粉丝粉条中铝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检测结果在认定值范围内。结论 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高、精密度好,是一种快速、准确的粉条中铝元素含量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现有种质资源进行分析,有利于甘蓝型油菜品质育种亲本选配及种质创新。本研究对312份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进行近红外光谱检测,通过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探究油菜籽粒中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蛋白质含量及它们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油酸含量与亚油酸及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亚油酸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阈值为2时,可将312份种质资源划分为6个类群,其中第Ⅱ类群适于选育高油酸亲本,第Ⅲ类群适于选育高亚麻酸亲本,第Ⅳ、Ⅵ类群适于选育高亚油酸、高蛋白亲本。  相似文献   

16.
以纳米TiO2(Nano-TiO2)为光催剂、Fe3O4/SiO2(FS)为磁性絮凝剂,提出了一种通过调节pH值来实现Nano-TiO2磁絮凝回收及解絮凝释放的回收再利用系统;研究了FS/Nano-TiO2质量比和相同质量比下Nano-TiO2浓度对系统絮凝性能的影响,考察了造纸废水预处理方式对Nano-TiO2光催化-磁絮凝回收循环光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S/Nano-TiO2质量比越大或相同质量比下Nano-TiO2浓度越高,两者形成的FS/Nano-TiO2絮凝体的沉降速率越快,越有利于Nano-TiO2的磁絮凝回收;经浓度为0.6 g/L Nano-TiO2絮凝处理后的造纸废水(SBR-T)在光催化降解180 min后,其CODCr、固体悬浮物、浊度及色度分别下降了89.2%、98.2%、99.3%和99.3%,基本实现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相较于离心处理的造纸废水(SBR-C)的光催化降解性能(下降了25.2%),SBR-T的光催化降解性能仅下降了11.4%,表明预先去除废水中的固体悬浮物可减少回收再利用过程中Nano-TiO2的流失,使系统保持较高的降解效率。  相似文献   

17.
The extraction of Salvia macrosiphon seed hydrocolloid was performed successfully and the optimum hydration time and temperature were found to be 30 min and 25 °C for 12% extraction yield. The effect of solution pH (3–9) and addition of NaCl (0.5–3%), CaCl2 (0.5–3%) and Na2HPO4 (0.2–0.6%) on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hydrocolloid solutions were investigated. Rheologcal data were fitted with the Power law model with regression coefficient of greater than 0.95. Strong shear thinning behavior with the n value of less than 0.53 was recorded. All variables ha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rheological parameters. The minimum and maximum consistencies were found at pH 3 and the 9, respectively. This was explained with the presence of carboxylic groups on the biopolymer backbone as indicated by FTIR. NaCl, CaCl2 and Na2HPO4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rheological properties. Moreover, at similar salt concentration of 0.5%, Na2HPO4 had the greatest and NaCl had the lowest effect.  相似文献   

18.
Bleached softwood kraft pulp (BSKP) fibers were pretreated in a 5 mol/L NaOH aqueous solution at 35℃ for 90 min. The ZnCl2/H2O/C2H5OH was used to treat the pretreated BSKP fibers, filter papers were then prepared. In the course of processing, the effects of various molar ratios of ZnCl2/H2O/C2H5OH on the filter paper performance were evaluated. SEM-EDX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physical configuration of the filter papers. Moreover, FT-IR and XPS were performed to further characterize the BSKP, the pretreated BSKP and the filter paper fiber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fibers treated by ZnCl2/H2O/C2H5OH were swollen and exhibited slight fibrillation, leading to a looser fiber structure and therefore, enhanced filter paper performance. Air permeability increased from 161.7 L/(m2·s) to 1450.4 L/(m2·s) for the filter papers when the molar ratio of ZnCl2/H2O/C2H5OH was 1:14:1. The optimum molar ratio of ZnCl2/H2O/C2H5OH was found to be 1:14:1, an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f ZnCl2/H2O/C2H5OH on fibers’ functional groups was detected.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filtration performance of filter papers was improved when treated with the ZnCl2/H2O/C2H5OH solution.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由于一些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常常会在乳与乳制品中掺假,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乳品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同时也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在各种乳与乳制品掺假方法中,添加蛋白类掺假物如水解蛋白是比较常见的方法。L-羟脯氨酸是水解蛋白特有的氨基酸,而乳蛋白质中是不含L-羟脯氨酸的,因此检测乳与乳制品中是否含有L-羟脯氨酸是判断乳与乳制品是否掺假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目前,针对L-羟脯氨酸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液相色谱法、氨基酸分析仪法、液相色谱质谱法等。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乳与乳制品中L-羟脯氨酸的检测技术及其研究进展,对上述几种检测方法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对未来的L-羟脯氨酸检测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使用易溶性水相脱酸剂Na2CO3溶液,通过超声雾化对纸质文献进行脱酸处理,对其可超声雾化质量分数范围、超声雾化速率、雾化量、雾化稳定性、雾化粒径、脱酸均匀性等效果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Na2CO3溶液可超声雾化质量分数范围为0~12%;质量分数高的Na2CO3溶液超声雾化较为困难,超声雾化速率小;Na2CO3溶液质量分数越低,超声雾化速率越不稳定;随Na2CO3溶液质量分数的升高,超声雾化平均粒径递增且变化幅度不大。在实验条件范围内,相对于其他质量分数,质量分数6%的Na2CO3溶液雾化量最大,超声雾化稳定性高,脱酸均匀性最好,脱酸一段时间后,纸质文献仍能保持较好的脱酸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