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被微生物污染的椰纤果发酵液中分离筛选出13株能够降解细菌纤维素的酵母菌株,并对这些菌株产生的纤维素酶粗酶液进行了酶活测定。选择羧甲基纤维素酶活(CMCA)和滤纸酶活(FPA)较高的酵母菌株3-1进行了鉴定,鉴定酵母菌株3-1为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orientalis),菌株培养液CMCA为71.48IU,FPA为81.07IU。  相似文献   

2.
张巧  农建彪  农进焕  段振华 《食品工业科技》2020,41(10):107-111,117
为探究荸荠表面泥土中拮抗微生物的作用,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筛选测试菌株,对泥土中的拮抗细菌进行分离,采用菌体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筛选菌株进行鉴定,并考察其发酵滤液对荸荠表面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带泥荸荠表面泥土中分离出2株拮抗细菌WB22、WB39,经鉴定其分别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弯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eniculata)。2株细菌发酵滤液对荸荠表面的细菌、酵母菌和霉菌数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B.amyloliquefaciens对细菌、酵母菌、霉菌的抑菌率分别为17.42%、9.05%和13.74%,且对球菌的抑制作用强于杆菌,对G+菌的抑制作用强于G-菌。而P.geniculata对细菌、酵母菌、霉菌的抑菌率分别为20.29%、4.64%和16.14%,对球菌和杆菌、G+菌和G-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今后荸荠生物贮藏保鲜技术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邹鸿菲  张泽生  郑敏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2):214-216,220
比较几株酵母菌和霉菌对玉米皮水解液中L-阿拉伯糖的分离情况,从中选出能够快速利用葡萄糖和木糖,难以利用L-阿拉伯糖的菌株。选用5株酵母菌,7株霉菌和自环境中分离筛选出的2株霉菌经模拟培养基发酵后筛选出5株菌进行对玉米皮水解液的发酵。结果表明,球拟酵母发酵4d,绿木霉、灰霉和自环境中分离筛选出的霉菌Mgb1、Mgb2发酵3d后,玉米皮水解液中木糖的保留率均小于5%,L-阿拉伯糖的保留率可达75%以上。分离方法简单有效,所用的3种菌株常见易得,为微生物法分离L-阿拉伯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闫彬  贺银凤 《食品科学》2012,33(7):131-137
对内蒙古锡盟地区酸马奶中分离出的1株乳酸菌和1株酵母菌进行混合培养,初步确定双菌混合发酵的最佳培养条件:双菌发酵计数乳酸菌活菌数的最佳发酵温度为30℃摇床培养12h再转到37℃静置培养,最佳发酵时间为20h,脱脂乳中添加的营养成分最优配方为蛋白胨1g/100mL、蔗糖0.5g/100mL、酵母浸粉0.5g/100mL;双菌发酵计数酵母菌活菌数的最佳发酵温度为37℃静置培养8h再转到30℃摇床培养,最佳发酵时间为32h,脱脂乳中添加的营养成分最优配方为蛋白胨0.5g/100mL、蔗糖0.5g/100mL、酵母浸粉0.5g/100mL;选用乳酸菌与酵母菌质量比1:1作为菌种配比。 同时在最佳生长条件下探讨乳酸菌与酵母菌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后发酵对二者共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促进乳酸菌生长的活性物质生成的时间为12h以前(即将酵母菌在5号配方中30℃摇床培养),促进酵母菌生长的活性物质生成的时间应为16h以前(即将乳酸菌在1号配方中37℃静置培养),在后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与酵母菌双菌培养的活菌数都极显著高于单菌培养(P<0.01)。  相似文献   

5.
采用分离计数方法探究甜面酱保温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组成及变化规律,并对优势菌株进行初步分离与鉴定。结果表明:甜面酱保温发酵过程中,细菌数量先上升后下降,霉菌数量则呈下降趋势,未检测出酵母。通过分离获得4株优势霉菌和5株优势细菌,经初步鉴定,其中2株为米曲霉,1株为黑曲霉,1株为根霉,2株为芽孢杆菌属,其余3株分别为假单胞菌属、链球菌属及德克斯氏菌属。生理效价检测结果表明:链球菌属细菌产酸及氨基态氮能力较强,分别为1.2%,0.43%;黑曲霉产糖化酶活力较高,约为352.33U/g,M2米曲霉菌株产蛋白酶活力较高,为53.7U/g。  相似文献   

6.
探究内蒙古和新疆牧区传统酸马奶中酵母菌的多样性及其优势菌的发酵特性,依据GB 4789.15-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计数》进行菌株分离,再应用26S rDNA D1/D2区序列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transcribed space,ITS)序列分析技术鉴定分离株,并依据产酒精能力、产酸能力、风味及质构特性等指标筛选优良菌株。结果表明:1)内蒙古酸马奶样品中酵母菌活菌数为105 CFU/mL,新疆样品在105~107 CFU/mL之间。两地样品中共鉴定出包括Kluyveromyces marxianus、Pichia fermentans、Pichia cactophila、Candida zeylanoides在内的酵母菌13 种。两地间样品酵母菌组成不尽相同,具有地区差异性,内蒙古优势菌为Kluyveromyces marxianus、Pichiacactophila和Pichia fermentans,新疆优势菌为Candida zeylanoides和Kluyveromyces marxianus。2)优选出的4 株酵母菌有2 株为Pichia cactophila,另外2 株为Kluyveromyces marxianus和Candida zeylanoides,发酵特性良好,可用于新型发酵乳制品开发。  相似文献   

7.
以蔗渣粉为唯一碳源从新鲜牛粪中筛选到了9株产生较强纤维素酶活力的兼性厌氧真菌,其中命名为13-2的菌株纤维素酶活性最高,滤纸酶活达到20.67 IU/g干曲,微晶纤维素酶活为33.42 IU/g干曲,β-葡萄糖苷酶活为24.40 IU/g干曲,CMC酶活为114.00 IU/g干曲。通过菌丝、孢子形态以及ITS分子鉴定,这9株兼性厌氧真菌中有4株鉴定为尖端赛多孢子菌属、5株鉴定为枝孢霉菌属。  相似文献   

8.
米酒醪中优势微生物菌相组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米酒的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的组成会直接影响江米酒的风味和质量,试验对米酒醪中的微生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了4株优势菌,分别为1株霉菌、1株酵母菌和2株细菌,单菌发酵确定了霉菌是米酒发酵过程中主要优势菌,通过菌落形态、菌体形态观察初步确定该霉菌属于毛霉科毛霉属。  相似文献   

9.
米酒醪中优势微生物菌相组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米酒的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的组成会直接影响江米酒的风味和质量,试验对米酒醪中的微生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了4株优势菌,分别为1株霉菌、1株酵母菌和2株细菌,单菌发酵确定了霉菌是米酒发酵过程中主要优势菌,通过菌落形态、菌体形态观察初步确定该霉菌属于毛霉科毛霉属。  相似文献   

10.
以发酵鸡血为原料,采用微生物法从中分离筛选出细菌60株、霉菌30株,对90株菌株进行透明圈试验、蛋白质含量、氨基酸态氮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再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最终筛选出发酵鸡血的优势菌株为细菌A7、A8,霉菌B1、B4,并通过形态学观察、细菌16SrDNA和霉菌28SrDNA对优势菌株进行分子鉴定,最终得到细菌A7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A8为希瓦氏菌(Shewanella sp.);霉菌B1为青霉菌属(Penicillium citreonigrum),B4为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该实验的研究为畜产物等食品方面的开发和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针对发酵过程中的霉菌进行筛选和鉴定,对发酵豆子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筛选出独特个体的霉菌,进行划线培养,再对初步挑选的霉菌进行筛选鉴定试验。霉菌通过测定蛋白酶活力、非产H_2S试验、非产生物胺试验等试验后得到4株优势菌株,通过镜检得出均为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通过菌株的耐盐性、耐亚硝酸盐、生长曲线、抑菌性及氨基态氮试验对4株菌的性能进行测定,3号和6号米曲霉的耐盐性和耐亚硝酸盐性及蛋白降解能力较强,4号和7号米曲霉的活性和抑菌性较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高盐富集、复筛发酵及耐盐稳定性实验的方式,从深海海泥中筛选产耐盐蛋白酶的深海海洋细菌。从深海海洋微生物中共筛选出25株耐盐菌,在这25株菌株中有14株在酪蛋白平板上能产生较大的水解圈;通过发酵复筛及耐盐稳定性实验,筛选得到一株酶活性能高且耐盐稳定性好的菌株,将其编号为SWJSS3;对菌株SWJSS3进行16SrDNA的鉴定并初步研究了盐浓度对产酶情况和酶稳定性的影响。菌株SWJSS3在0~10%(m/V)的盐浓度条件下均能生长,在0~10%的盐浓度下,菌液OD600的吸光值范围为0.08-1.98;通过发酵复筛其所产生的蛋白酶酶活在盐浓度为1%时达最高,为233.56±2.16U/mL;所产蛋白酶在终浓度为15%(m/V)的NaCl溶液下,混匀4℃保存1h,残余酶活为初始酶活的40.70±2.06%,继续存放一段时间到第9h,酶活基本保持不变;通过16SrDNA鉴定其为铜绿假单胞菌,与PseudomonasaeruginosaRP2816SrDNA的相似性达到99%以上。  相似文献   

13.
对一株产纤溶酶的海洋枯草芽孢杆菌LJ-22的固、液体发酵条件分别进行了优化,确定该菌株的最佳液体发酵条件为温度31℃,初始pH7.0,转速180r/min,接种量4%,培养时间72h,最佳固体发酵条件为温度34℃,初始pH7.0,接种量10%,装样量10g,静置培养时间72h。在上述条件下,菌株LJ-22的液体发酵产纤溶酶酶活为(830±12.5)IU/mL,是优化前的1.69倍,固体发酵产纤溶酶酶活为(4300±12.8)IU/g,是优化前的1.56倍。通过比较固、液体发酵条件及产酶酶活,得出该菌株更适合液体发酵,便于大规模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14.
从口感好、自然发酵的笃斯越桔果汁中分离出140株酵母菌.经过对酵母菌产气、产酒精情况的测定以及发酵酿酒后感官评定,筛选出4株酵母菌,分别编号为C13、C18、D07和D15.对这4株酵母菌进行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鉴定以及26SrDNA D1/D2区序列分析,最终鉴定出4株酵母菌为同一种菌,即酵母属(Saccharomyces )中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结合商业葡萄酒活性干酵母进行比较分析,选择优良菌株D15作为实验菌株,测定其生物特性,结果表明D15具有较好的发酵特性、耐受特性和快速生长特性.D15在20°Bx、pH 3.5笃斯越桔果汁中24℃发酵9d,残糖量为2.8 g/L,酒精度(V/V)为12.5%,可以作为笃斯越桔酒酿造的优选菌株.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复合发酵淡豆豉生产高活力溶栓酶的制备工艺,以中国根霉12、乳酸芽孢杆菌DU-106与毕赤酵母为发酵菌株,以黑豆为原料,溶栓酶活力为指标,优化了淡豆豉的制备工艺并对豆豉品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黑豆经过预蒸煮2 h后,在28℃下发酵7 d溶栓酶活力最高,此工艺下溶栓酶活力可达(15530.98±1832.4) IU/g。该发酵淡豆豉与市售淡豆豉相比,蛋白质、氨基酸态氮和总黄酮含量相差不大,大豆异黄酮类物质含量可明显提高,两种淡豆豉中均没有检测出黄曲霉毒素B_1,产品质量安全。该研究为复合菌种发酵提高淡豆豉溶栓酶活力提供了参考,对淡豆豉的品质提升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新疆天山一号冰川西支尾部的底部沉积层中分离筛选出高产低温脂肪酶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及产酶探讨。使用罗丹明-B、吐温80、维多利亚蓝选择培养基以及三丁酸甘油酯酶活检测板,结合棕榈酸对硝基苯酯(p-NPP)比色法,筛选出产低温脂肪酶酶活较高的菌株,研究其生长特性及常规生理生化实验,并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初步确定其所属菌属。共分离筛选到5株产低温脂肪酶酶活较高的菌株,经初步鉴定其中4株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1株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该芽孢杆菌属产脂肪酶的能力略高于其余菌株。分离得到的5株菌均属于耐冷菌,有较好的耐盐性,能在低温条件下发酵产酶,其中4株在36h左右达到产酶高峰,为开发冰川环境下丰富的低温酶资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某制曲车间提供的培养了22 d的浓香型中高温大曲为原料,在不同培养温度下,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多次筛选,并用平板划线法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两株耐高温真菌。通过形态学及真菌ITS、18s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确定分别为微小根毛酶、布氏横梗霉,两株真菌分别标记为Q1、M1。该菌在45℃条件下正常生长繁殖。通过发酵对筛选到的两株耐高温霉菌进行产酶特性比较。以小麦为发酵底物,模拟曲房发酵条件,对温度、湿度进行控制,原料经过润粮、粉碎和灭菌后进行接种、发酵。分别设置发酵温度为25℃、45℃:发酵湿度为40%、70%、95%。研究发现Q1菌株产糖化酶的能力受湿度影响较大,M1菌株产糖化酶的能力受温度影响较大,Q1、M1菌株所产糖化酶酶活最高分别为126 U/g、122 U/g:Q1菌株在高湿较高温度条件下有很好的产酶能力,蛋白酶活最高达到83.59U/g,M1菌株产蛋白酶的能力受温度影响较小,受湿度影响大。Q1、M1菌株所产蛋白酶酶活最高分别为83.240 U/g、91.662 U/g。最高糖化酶、蛋白酶酶活均在发酵条件为45℃、95%的湿度下获得。  相似文献   

18.
降解烟碱微生物的筛选及其酶在烟草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从昆明卷烟厂附近的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具有高效降解烟碱能力的细菌。该细菌在以烟碱为惟一的碳源和氮源的培养基中能生长良好,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发酵)78h,培养基中的烟碱分解80%以上,且发酵期间培养液呈现颜色变化:无色、蓝色、深蓝色、黑色和褐色。根据生态特征和生理生化分析结果,初步鉴定该菌为节细菌属。在100g烟丝中分别加入2mL该菌酶液(酶蛋白浓度10.15mg/mL)和菌液(109个/mL),各培养2和7d,其烟碱降低了15.2%和22.1%。  相似文献   

19.
为全面剖析发酵期中高温大曲微生物更迭过程,本文对洋河大曲发酵期各阶段的曲皮和曲心微生物动态消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曲皮和曲心酵母菌在第1天即达到峰值(10~7cfu/g),受并房和大火前期逐渐升高的曲温影响,曲皮酵母菌从10~5cfu/g下降至10~4cfu/g,大火后期至发酵结束,曲样中鲜少检出酵母菌;曲皮霉菌于主发酵第2天开始大量繁殖,潮火期达到峰值(10~7cfu/g),此时曲心处霉菌仅为10~4cfu/g,这个差距延续至发酵期结束。大火期后,霉菌数量下滑严重,至发酵结束曲皮霉菌仅剩10~4cfu/g;曲皮细菌于发酵第1天即达到顶峰(10~7cfu/g),后续阶段略有下滑,从10~7cfu/g下降至10~6cfu/g,养曲阶段又回升至10~7cfu/g,与曲皮细菌消长规律截然不同,曲心细菌在发酵第2天才有检出,自此至大火前中期,曲心处细菌生长旺盛,达到峰值(10~7cfu/g),大火后期至发酵结束,曲心细菌数略微下降,数量则维持在106cfu/g。  相似文献   

20.
为挖掘传统发酵红酸汤功能菌株,从分料发酵的优质番茄酸汤、辣椒酸汤和混合酸汤中分离乳酸菌和酵母菌,对其耐酸、耐胆盐、产酸、产香、抗氧化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筛选出两株乳酸菌lt1-6和lc2-1分别是Lentilactobacillus buchneri、Pediococcus ethanolidurans,产酸能力分别为(7.41±0.02) g/kg和(7.92±0.01) g/kg,筛选出一株产浓郁水果香的酵母菌ym1-3是Kazachstania bulderi。用L.buchneri和P.ethanolidurans分别发酵96 h的番茄酸汤和辣椒酸汤按1∶1复配后接种K.bulderi发酵96 h的红酸汤级联发酵体系中,菌株生长情况良好,番茄酸汤中L.buchneri浓度为(4.925±0.020)×107 CFU/mL,辣椒酸汤中P.ethanolidurans浓度为(5.900±0.021)×107 CFU/mL,混合酸汤中K.bulderi浓度为(0.150±0.031)×107 CF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