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5篇
化学工业   8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9篇
轻工业   12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基于重金属对脲酶的抑制作用,研制了用于测定铜离子的生物传感器。该生物传感器的制备以壳聚糖为载体,将脲酶固定于pH电极表面。由于壳聚糖对Cu2+的富集,该生物传感器展现出高灵敏度。在样品溶液中加入5 mmol/L NaI,可以消除Hg2+和Ag+的干扰,从而实现Cu2+的选择性检测。在0.005~0.5μg/mL的浓度范围内,脲酶活性的抑制率与Cu2+浓度的对数呈良好的线性响应关系,其检出限为0.002μg/mL。将使用后的生物传感器浸泡于0.5 mmol/L的EDTA溶液再生5 min,被Cu2+抑制的脲酶的活性可以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2.
《应用化工》2016,(1):186-189
为给黄藤素透皮给药选择合适的挥发油促渗剂,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藤素的含量,采用立式扩散池法研究桉叶油、艾叶油、当归油、连翘油对黄藤素透皮给药的影响;实验结束后,用DSC扫描观察皮肤的特征峰变化。结果表明,5 h时,艾叶油组药物的累积透过量分别是被动扩散组、桉叶油组、当归油组、连翘油组的1.82,1.16,1.48,1.63倍,药物的累积渗透量随着艾叶油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艾叶油浓度1.5%时,其促渗能力最强。DSC图谱表明,不同挥发油对皮肤的特征峰具有不同的影响,促渗能力较好的挥发油使皮肤的特征峰消失;当艾叶油的浓度由0.5%增加到1.5%,DSC图谱发生相应变化,浓度为1.5%和2.0%时具有相似的图谱,而浓度为2.5%时的DSC图谱与0.5%的图谱相似。艾叶油能够显著促进黄藤素的透皮给药,且最佳的浓度为1.5%,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扰乱或破坏皮肤角质层的有序结构来增强皮肤对药物的渗透性,因此,艾叶油可作为黄藤素透皮给药的理想促渗剂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兰丰  王新语  姚杰  姜蔚  徐静静  孙林  王志新 《食品科学》2022,43(16):338-343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食用植物油中典型链格孢霉毒素残留。正交试验确定最优提取条件为4 mL甲醇-乙腈溶液(1∶1,V/V)涡旋萃取10 s。选取Waters BEH C18(100 mm×2.1 mm,1.7 μm)色谱柱,乙腈和1 mmol/L碳酸铵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测定。细交链格孢菌酮酸在0.02~0.2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链格孢酚、交链孢烯、腾毒素、交链格孢酚单甲醚4 种毒素在0.002~0.2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8。验证了5 种毒素在葵花籽油和大豆油基质下方法准确性和精密度,在0.002~0.2 mg/kg添加量下,5 种毒素的平均回收率为98%~118%,相对标准偏差为2.9%~17.4%,定量限为0.002~0.02 mg/kg。该方法能够满足食用植物油中典型链格孢霉毒素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4.
灵芝不同培养基发酵液粗提物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培养基对灵芝进行液体发酵培养,研究其发酵液粗提物对植物病原真菌抑菌活性。结果表明,3种不同培养基的灵芝发酵液粗提物,对不同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存在差异性。其中1#培养基的灵芝发酵液粗体物对苹果炭疽病菌、小麦根腐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2#培养基的灵芝发酵液粗提物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作用明显;而3#培养基的灵芝发酵液粗提物对小麦根腐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由此可见,不同培养基的灵芝发酵液对各种植物病原菌表现出不同的抑菌活性,揭示培养基成分的不同可能对灵芝发酵液的抑菌活性物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麦苗富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麦苗不同富集硒的方法以及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对大麦苗的生长及富硒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水培法栽培大麦苗;富集硒的方法分别为浸麦富硒法、出苗后富硒法以及全程富硒法;透析袋法分离有机与无机硒;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富硒大麦苗中的硒含量。结果:浸麦富硒时,当亚硒酸钠浓度低于50mg/L时大麦苗生长旺盛,麦苗出率与生长曲线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出苗后富硒,亚硒酸钠为30mg/L时,其生长曲线高于空白对照组,其富硒量最高;全程富硒时,大麦苗出芽率,麦苗出率低,且生长迟缓。结论:出苗后富硒,当亚硒酸钠浓度为30mg/L时,大麦苗生长快,且富硒量最高,全硒含量是空白对照组的4.97倍,有机硒含量是空白对照的8.05倍。此为本实验中最佳富硒方法与最佳富硒浓度。  相似文献   
6.
选取烟台产区蛇龙珠为实验对象,探究在花期进行铺设反光膜处理对果实和葡萄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花期铺膜增加果皮和葡萄酒中的花色苷含量,果皮中的花色苷含量最高,比对照显著提高44.53%(P<0.05);花期铺膜提高了葡萄酒中香气物质关键组分醇类、酯类及萜烯类的含量,分别达6 832.71 μg/L、5 780.86 μg/L及3 219.87 μg/L,其中醇类含量比对照提高27.90%;花期铺膜还改变了果皮中总酚变化趋势,但对单宁的含量及变化趋势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昆嵛山野生黄伞菌丝液体培养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子试验统计分析,优化筛选了昆嵛山野生黄伞菌丝液体培养的适宜培养基和摇瓶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其适宜的液体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4.0%~5.0%,米糠2.0%,KH2PO40.1%,MgSO4·7H2O0.05%,VB1浓度为100μg/L;适宜的摇瓶培养条件为:培养基的起始pH6.5~7.5,500ml锥形瓶装液量150ml,接种量为10%,培养温度26-27℃,摇床转速为160r/min,培养时间为5d。此时菌丝干收率为45g/L。  相似文献   
8.
采用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方法动态监测经橡木桶陈酿和未经橡木桶陈酿的红葡萄酒的反应过程,比较在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的反应条件上的差异,从而确定适合检测的最佳反应条件,并分析橡木桶陈酿对红葡萄酒中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BTS方法测定经橡木桶陈酿的红葡萄酒抗氧化活性的最佳反应时间范围是240~280 min,最佳稀释比例范围为1∶100~2∶100,未经橡木桶陈酿的最佳反应时间范围是220~260 min,最佳稀释比例范围是3∶100~4∶100,此条件下各因素与自由基清除率的线性关系R2均>0.999。试验证明,采用合适的检测方法测定不同陈酿方式酒的抗氧化活性有利于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经橡木桶陈酿过的红葡萄酒中的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蛋白酶因其高催化效率和低污染性,在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蛋白酶来源广泛,微生物源蛋白酶因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操作易于控制,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微生物源蛋白酶纯化程度提高,酶活力调控进入分子水平,且结合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相关工程菌的筛选培养方法高速发展。将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技术和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更高效地结合,能进一步提高蛋白酶的产率,优化蛋白酶的性质。本文针对提取蛋白酶的常见微生物及筛选方法,微生物蛋白酶的纯化、酶活力的调控及其应用五个方面,对近期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今后微生物蛋白酶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中国食品添加剂》2020,(2):178-181
苯甲酸除了作为添加剂应用添加于食品中外,也天然存在于多种植物、蜂蜜、牛乳以及发酵食品中。本综述着重介绍的是通过正确的检测方法研究天然苯甲酸的溯源和存在情况,并对关于添加苯甲酸的相关规定及苯甲酸的每日摄入量进行介绍分析。通过正确有效的方法逐步加深探究苯甲酸在食品中的本底值以及食品中天然苯甲酸溯源分析,会发现更多相关苯甲酸对于食品添加剂的影响,更加有利于制定更加科学和完善的标准法规。每个国家地区对于苯甲酸在食品中的应用的标准法规也有不同。由于地域差异以及饮食习惯的不同,导致每个国家人群的苯甲酸摄入量也有差异。通过对人群苯甲酸摄入量的统计研究将有助于更科学准确地对苯甲酸对食品以及相关问题的影响作出判断,更加有利于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