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篇
综合类   18篇
化学工业   42篇
金属工艺   1篇
轻工业   20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南方红豆杉细胞两液相培养过程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摇瓶中南方红豆杉细胞两液相培养过程动力学模型 ,提出的有机溶剂毒性参数 1 0 /lgP使建立的模型不仅能确切反映两液相培养细胞生长和紫杉醇生产随时间、不同的有机溶剂 (烷烃、有机酸、醇和酯 )和有机溶剂体积分数等的变化规律 ,而且将有机溶剂毒性参数 1 0 /lgP取为 1、有机溶剂体积分数取为 0时模型可确切反映单液相培养细胞生长和紫杉醇生产的变化规律 .根据模型求解和结果分析 ,深入研究了这些变化规律的机理 .  相似文献   
82.
为了提高泡沫分离效率,以乳清蛋白溶液为体系,研究了不同pH下离子强度对分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强度对乳清蛋白泡沫分离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体系表面张力和泡沫的稳定性先减小,在离子强度为0.051 2 mol·kg-1时达到最小值然后增大,相反泡沫大小、溶液的起泡性、乳清蛋白泡沫分离的回收率和富集比都先增大,在离子强度为0.051 2 mol· kg-1时达到最大值然后减小,在装液量250 mL,气速400 mL·min-1和离子强度为0.051 2 mol· kg-1时的条件下,最大的富集比和回收率分别为11.16和94.16%(溶液pH=5.5)及11.95和78.68%(溶液pH=4.0).而且离子种类对乳清蛋白的富集比及回收率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83.
通过在乳链菌肽中加入不同量的添加物,模拟高温灭菌过程,经过115℃热处理15 min,最终确定海藻糖、奶粉为对乳链菌肽有较好保护作用的保护剂,且其保护作用随量的加大而增大,在其添加量都达到4%时,乳链菌肽的活性损失可以由无保护剂时的29.9%分别降低到7.8%和10.2%.  相似文献   
84.
酶法快速检测发酵液中的γ-聚谷氨酸浓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了酶法快速检测发酵液中γ-聚谷氨酸(γ-PGA)浓度的方法,并与传统的HPLC法进行了比较,结果一致.所确定的两参数γ-PGA计算式很好反映了测定过程中γ-PGA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从而使检测时间由传统的HPLC法的27h缩短为2-5h.  相似文献   
85.
用颗粒状琼脂代替植物细胞从实验上系统研究了模拟植物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流变特性。进而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了模拟植物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流动特性指数、稠度系数和表观粘度随植物细胞浓度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索了加入有机溶剂后形成的模拟植物细胞两相培养体系流变特性  相似文献   
86.
泡沫分离除去水溶液中微量硫酸根离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氢氧化铵为表面活性物质,采用泡沫分离技术对去除水溶液中微量硫酸根离子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溶液的pH、鼓泡气体流量、表面活性剂浓度及泡沫塔装液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十六烷基三甲基氢氧化铵具有良好的起泡性能,对水溶液中硫酸根离子的去除效果比较理想,在溶液pH 10、气体流量0.036 m3/h、装液量900 mL、表面活性剂浓度0.13 g/L的条件下,溶液中的SO42-能很好分离(富集比为22.4,去除率为94.1%). 与其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相比,十六烷基三甲基氢氧化铵在泡沫分离结束后不会在水溶液中引入新的酸根离子,为进一步探索脱盐新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7.
泡沫分离与发酵耦合技术是近年来新兴起的天然产物生产技术,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泡沫分离与发酵耦合技术的研究进展。论述了泡沫分离与发酵耦合技术的机理、最新研究进展及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最后,对本文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对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