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篇
轻工业   6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白肛海地瓜和刺参的营养价值和结构特征,提高海地瓜的综合利用价值。方法:对海地瓜和刺参的基本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利用扫描电镜、差示热量扫描仪(DSC)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刺参和海地瓜的体壁超微结构、热反应变化过程和红外吸收光谱加以分析。结论:海地瓜和刺参中蛋白质含量分别为54.80%和52.08%;粗脂肪含量分别为0.42%和3.27%;总糖含量分别为1.12%和1.05%。电镜扫描发现,海地瓜的肌纤维丝较粗壮,排列凌乱,纤维丝排列紧密;刺参肌纤维纤细,排列整齐均匀,并且纤维丝间隙较大,束状纤维较疏松。DSC测试表明,刺参和海地瓜的变性转变温度分别是51.8℃和53.4℃。红外光谱显示,海地瓜在873cm-1波数处有一明显吸收峰,可作为区别参类的特异识别峰。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一种准确、快速、有效追踪蟹类产地的科学方法。方法:运用电子鼻分析不同产地和不同温度的蟹类,建立风味指纹模型和特征风味雷达图,并利用判别函数法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电子鼻能够准确追踪蟹类产地,特征风味雷达图能够清楚显示不同产地蟹类在各传感器上的差异。新鲜的阳澄湖蟹肝胰腺在W2W传感器中的响应值最高,达到2.32,分别是辽河蟹与宁海蟹的2倍和1.4倍。新鲜的阳澄湖蟹肉在W1S和W2S传感器中始终有较高响应值,分别达到3.70和3.04。加热处理后,3个产地蟹肝胰腺和肉在检测硫化物的W1W传感器中的响应值均明显升高。结论:利用电子鼻建立的线性判别分析结合雷达图表征的中华绒螯蟹风味特性及产地追踪是可行的,同时建立的气味指纹模型及特征风味雷达图准确灵敏,可为蟹类产品的溯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林蛙营养成分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充分利用林蛙输卵管特殊的药理活性和林蛙等水陆两栖动物的资源,通过对蛙肉、蛙皮、卵、输卵管、蛙肉、有卵有输卵管的蛙、有卵无输卵管的蛙、无输卵管和无卵的蛙、商品哈什蚂油的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进行了检测,可根据林蛙不同部分的营养价值而选择不同的部位进行食用。研究发现:哈什蚂油中亮氨酸含量为15.69g/100g、赖氨酸7.20g/100g。蛙肉中赖氨酸为7.20g/100g、色氨酸为90.5mg/100g。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蛙卵124.36mg/g、整蛙79.8mg/g。二十碳五稀酸(EPA,C20:5)和二十二碳六稀酸(DHA,C22:6)总量为蛙卵12.41mg/g为最高,整蛙7.2mg/g,哈什蚂油0.37mg/g,为最低。聚类分析显示:氨基酸含量上有卵蛙和蛙、蛙卵和蛙肉、整蛙和哈什蚂油最近,蛙皮是主效成分。脂肪酸含量上,输卵管和蛤什蟆油、有卵蛙和蛙最近,蛙肉是主效成分。  相似文献   
4.
苏秀榕  向怡卉  董明敏  张聪 《食品科学》2007,28(11):315-318
从盐渍与水发刺参中分离到10株菌,6株革兰氏阴性菌,4株革兰氏阳性菌。形态及生理生化反应测试结果表明,10株菌分别为3种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sp.)、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phenylpyruvica Bowman)、华氏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warneri)、奥斯陆莫拉氏菌(Moraxella osloensis)、鼠疫耶尔森氏菌(Yersinia pestis)、栖稻黄色单胞菌(Flavimonas oryzihabitans Holmes)、脲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ureae Mutters)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 Yabuuchi),后5株为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检测了10株菌的胞外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10株菌对酯均无分解能力,9株菌具有胶原蛋白酶活性,7株菌具有淀粉酶活性,6株菌具有酪蛋白酶活性。多种致病菌严重影响了刺参的食用安全,也是刺参易腐败降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海蜇刺胞素降血压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开发一种降血压新药,向已麻醉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静脉注射沙蜇刺胞素200μg/k9,通过颈动脉插管测定并描记大鼠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沙蜇刺胞素,可使SHR血压和心率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血压从原基础值(230.5±16.4)mmHg下降至(100.1±22.9)mmHg,心率从(485.1±12.3)BPM下降至(253.4±42.3)BPM.因此沙蜇刺胞素具有强降血压和降心率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了快速准确检测水产品、水发食品中的甲醛含量的方法和技术.方法:本研究采用微波萃取法和超声波萃取法代替经典的水蒸汽蒸馏法,利用甲醛在酸性条件下与2,4-二硝基苯肼反应生成2,4-二硝基苯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甲醛的衍生物.结果: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Y=1120.13098x+311.61308.线性范围为0.1~10μg/mL,相关系数为0.99801,加标回收率在92.3%~110.2%,用于实际样品测定,结果满意.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准确、灵敏、适用性强,能满足水产品、水发食品中甲醛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将ICR雄性小鼠分为对照组(喂食普通饲料)和乌米组(喂食乌米饲料),分析小鼠喂食高粱乌米后的体重、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群落组成以及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乌米可以抑制小鼠体重的增长,与对照组相比,可以显著降低血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含量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含量显著升高。乌米还可以使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在门水平上,乌米组小鼠肠道菌群中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增加,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减少;在属水平上,乌米可以使小鼠肠道菌群中的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梭菌属(Clostridium)、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 XlVa)、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等产生短链脂肪酸的细菌属丰度增加,巴氏杆菌属(Barnesiella)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降低;在种水平上,Muribaculum intestinale丰度显著降低,Kineothrix alysoides丰度显著增加。所以,高粱乌米可以有效地控制小鼠体重的增加以及降低血清中的血脂水平,调节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多样性,增加有益菌的丰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牡蛎壳粉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小鼠的缓解作用。方法:将ICR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碳酸钙组和牡蛎壳粉组,肌肉注射地塞米松(1 mg/kg/d)构建骨质疏松小鼠模型,分析股骨微结构、血清钙、粪便钙、股骨钙、骨转换指标和肠道菌群变化。结果:牡蛎壳粉能显著提高骨密度和骨小梁厚度(P<0.05)并降低骨小梁分离度和结构模型指数,改善骨微结构,显著降低血清钙含量(P<0.001)。牡蛎壳粉也能显著升高血清中碱性磷酸酶酶活(P<0.001),降低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酶活(P<0.01);显著升高骨形成标记物碱性磷酸酶和骨保护素的基因转录(P<0.05),降低骨吸收标记物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和硬骨素的基因转录(P<0.05)。牡蛎壳粉还能改变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增加约氏乳杆菌、产粪甾醇真细菌等的丰度。嗜酸乳酸杆菌、豚鼠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产酸拟杆菌与骨形成指标显著负相关,而与骨吸收指标显著正相关。结论:牡蛎壳粉能够抑制骨矿物质流失,提高骨密度和骨小梁厚度,促进骨形成指标而抑制骨吸收指标,改善肠道菌群,从而有效缓解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春季浒苔与冬季浒苔的挥发性物质种类及成分的差异,本文通过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仪(HS-SPME-GC-MS)联合使用检测分析冬季与春季浒苔挥发性物质差异。电子鼻各传感器采集数值经过t检验分析结果得出春冬两季浒苔的挥发性物质种类及成分有明显差异;HS-SPME-GC-MS分析检测春季、冬季浒苔的挥发性化合物种类数分别为68、82种,并且前者挥发性化合物中以烃类和醛类物质为主,后者挥发性化合物中以醛类和酮类为主。两者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差异主要体现在醇类、酮类、酸类、烃类以及杂环类物质。同时在杂环类物质中,冬季浒苔检测出苦味物质甲基吡嗪,相对含量为0.13%;春季浒苔未检测出。由此得出浒苔在不同季节下其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含量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
食用油高温煎炸后的指纹标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红外光谱和电子鼻建立快速检测食用油高温煎炸后功能基团变化的方法。结果表明:红外吸收检测发现,油脂加热氧化形成了醛类、酮类吸收峰部分谱区面积发生变化。利用电子鼻检测发现:食用油品加热温度低于150℃成分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超过150℃时,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连续加热超过3h也出现同样的效果。因此,利用红外光谱和电子鼻技术均能鉴别出食用油在高温油炸过程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