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80篇
  免费   5114篇
  国内免费   2680篇
电工技术   10889篇
技术理论   3篇
综合类   5446篇
化学工业   6262篇
金属工艺   4169篇
机械仪表   6323篇
建筑科学   6575篇
矿业工程   3158篇
能源动力   1961篇
轻工业   4398篇
水利工程   3685篇
石油天然气   2399篇
武器工业   668篇
无线电   7933篇
一般工业技术   5021篇
冶金工业   4193篇
原子能技术   1130篇
自动化技术   7661篇
  2024年   348篇
  2023年   1502篇
  2022年   1677篇
  2021年   2215篇
  2020年   2310篇
  2019年   2196篇
  2018年   1004篇
  2017年   1612篇
  2016年   1995篇
  2015年   2519篇
  2014年   5082篇
  2013年   3826篇
  2012年   4493篇
  2011年   4643篇
  2010年   4112篇
  2009年   4435篇
  2008年   4712篇
  2007年   4164篇
  2006年   3584篇
  2005年   3598篇
  2004年   3042篇
  2003年   2779篇
  2002年   2209篇
  2001年   1904篇
  2000年   1690篇
  1999年   1437篇
  1998年   1317篇
  1997年   1165篇
  1996年   977篇
  1995年   922篇
  1994年   875篇
  1993年   648篇
  1992年   612篇
  1991年   610篇
  1990年   566篇
  1989年   627篇
  1988年   121篇
  1987年   73篇
  1986年   58篇
  1985年   66篇
  1984年   42篇
  1983年   35篇
  1982年   38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9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4篇
  1959年   5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晶  吴刚  王海洋  谢霖燊  程乐  郭景海 《兵工学报》2021,42(12):2684-2692
双锥-平面线栅结构的水平极化辐射波天线对辐射场半宽影响较小且架设方便、易于维护,掌握该型天线场分布规律是确定模拟器场均匀区、开展电磁脉冲效应实验的前提。利用天线理论研究双锥-平面线栅天线的场分布规律,结合数值模拟和实际天线试验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天线结构和激励电压确定的条件下,双锥中心正下方辐射电场极化分量仅与测点到源的距离相关,二者呈反比;Oxz平面内以双锥中心为圆心的圆弧上任意一点辐射电场极化分量的幅值相等,并在同一时刻达到峰值;Oxz平面内同一水平线上的测点总辐射场幅值相等,方向沿测点所在圆弧的切线方向;各辐射场分量关于Oxz平面和Oyz平面对称分布;对于实际模拟器,地面反射会使辐射场波形下降沿陡降,导致地面附近辐射场半宽变小;线栅极板会影响附近的场分布,且极板外侧4个角点处的反射相对较强,其他位置辐射场分布与理论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超星学习通线上教学平台,以 “高电压技术”课程为对象,实施了规模为120余人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基于线上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设计了“高电压技术”多个教学环节。归纳分析了混合式教学在各个教学环节取得的效果和问题,并根据学生反馈提出了持续性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机器人辅助在线检测系统示教过程中效率低、人为干预多的问题,针对孔类特征,提出一种通过处理光刀图像获取机器人位姿纠正参数的方法。在该方法中,纠偏过程按照将图像光刀线调整为水平方向、将被测特征调整至图像中央、根据不同特征调整最优扫描方向3个步骤进行。根据光刀图像可以求出测量坐标系与被测特征的位姿关系,并得到该位姿与理想测量位姿的偏差。经过坐标变换即可得到在机器人基坐标系下的调整参数。另外,可利用电脑控制机器人运动,从而实现了纠偏过程的自动化。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将初始的示教位姿修正为理想位姿,且比传统方式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疾病诊断中不同放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5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疾病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开展X线、CT、MRI影像学检查,对比三种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影像学特征。结果:X线、CT、MRI检出率分别为38.46%(25/65)、60.00%(39/65)、76.92%(50/65),检出率相比,MRI、CT明显高于X线,P<0.05;X线、CT、MRI影像学特征,发现关节间隙出现不同的异常,如关节面出现侵蚀、骨质囊变现象,关节面下骨质出现硬化与关节软骨出现肿胀,其中MRI、CT检查,阳性率高于X线,P<0.05。而对于软组织肿胀、骨髓水肿、滑膜炎症、关节滑膜增厚等现象,只能通过MRI检查才能诊断。结论: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疾病诊断中,X线、CT、MRI影像学检查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MRI不仅可以提高检出率,还能准确反映微小病灶及其软组织病变,对于早期发现骶髂关节炎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5.
YBCO超导带材失超后的快速恢复对于电阻型超导故障限流器(RSFCL)重合闸应对二次故障电流冲击至关重要。当前研究通常将电阻恢复视为带材恢复,在实际的盘式结构中存在复杂的微孔结构,一次冲击恢复至超导态时仍存在大量气泡滞留,影响带材的二次冲击恢复过程。针对典型的微孔结构建立了三维模型,采用CFD模拟并结合大电流冲击实验,对比分析了一次冲击恢复过程和二次冲击恢复过程中各项参数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二次冲击过程中的峰值温度为162.9 K,比一次冲击高14.6 K,带材恢复至超导态需要1.88 s,比一次冲击延长0.63 s。模拟结果表明初始状态存在气泡滞留,二次冲击过程中带材温度上升更快,气泡量更多,温度横向分布更不均匀,最大温差达20.5 K。由此可见,超导态的恢复不能作为重合闸的标准,气泡场未完全恢复会降低限流器的安全阈值,危害系统安全,所以也应将气泡完全消散的时间作为实际运行中重合闸的参考时间。  相似文献   
6.
对Inconel 690传热管材进行钨极气体保护焊(GTAW)对接焊,采用拉伸试验机、压扁试验机和光学显微镜测试和分析传热管焊接接头,同时利用ANSYS软件开展焊接接头在设计工况失压时的一次应力强度校核。研究结果表明:焊缝中心为树枝胞状晶,熔合线附近为粗大柱状晶。室温时接头的平均抗拉强度为619 MPa,平均屈服强度为292 MPa,350℃时接头平均抗拉强度为475 MPa,平均屈服强度为206 MPa,拉伸接头断裂从熔合区开始贯穿整个焊缝组织,呈塑性断裂。压扁试验和反向压扁试验结果表明管接头完好。通过ANSYS分析可知,设计工况下传热管接头350℃许用应力强度150 MPa限值可满足其一次应力强度要求,且裕量较大。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种适用于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在线监测的非平稳信号模态辨识算法,该算法综合了经典IIR窄带滤波器组算法及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算法的优点,利用次同步振荡分析获得的预知频率信息,对可能导致模态混叠的相邻模态做数字滤波器(Infinite Impulse Response,IIR)预处理,再经EMD获得无混叠的固有模态分量IMF1.该算法具有理想的窄带选频特性,且能够快速反映次同步振荡及机组扭振发生最初的时域过程,计算量很小,可用于现场在线提取SSO模态特征,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对次同步振荡的稳定性判别及闭环控制、机组扭振保护等.最后,利用PSCAD产生的仿真数据及某电厂发生次同步振荡的现场数据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研究了柔性热电偶线在国内航空制造业热加工过程中的应用,结合航空标准的相关描述,通过对产品的特点和使用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给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雷创 《现代导航》2021,12(4):246-250
基于多种导航信息综合处理、告警计算的近地告警系统,对于避免可控撞地事故、 提升飞机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近地告警系统的工作原理,研究了基于 SOC 曲线的告警包线设计技术,并以过大近地速率告警模式为例进行了告警包线的仿真。最后,利用实际飞行数据分析验证了告警包线合理性以及导航信息可靠性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理论和数值模拟两方面研究了寄居于非旁轴矢量光束的两条李萨如线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李萨如线因不稳定而在传输中消失,并有李萨如奇点出现。当传输距离、振幅因子、离轴距离和光束波长变化时,李萨如奇点的位置,偏振度和李萨如图形可能发生改变,还会发生成对李萨如奇点因带有相反拓扑电荷而接近和湮灭。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非旁轴多色矢量光束奇点光学和寻找奇点光学潜在应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