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鲜食水稻开发与应用,采用不同生长时期鲜食水稻的叶片、茎、壳、籽粒为原料,研究其水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的理化结构特性和抗氧化活性,以拓展水稻深加工和营养利用前景。结果表明:乳熟中期的鲜食水稻茎、叶、壳、籽粒中的SDF含量均显著高于相同部位的其他各成熟时期(p<0.05),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则SDF含量逐渐降低,乳熟中期茎SDF含量最高为3.40%,成熟期籽粒最低为0.50%。成熟期壳中的鲜食水稻SDF持水力最达到3.54 g/g,成熟期茎中SDF持油力为1.98 g/g,乳熟中期叶片中SDF结合水力最强且显著高于籽粒,成熟期茎中SDF膨胀力为2.28 mL/g。鲜食水稻叶片SDF的阳离子交换能力最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鲜食水稻SDF缔合的氢键较多,且多处出现糖类特征峰。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显示,鲜食水稻叶片和茎清除自由基能力较强,籽粒较弱,鲜食水稻叶片总抗氧化能力最强为1.87 U/mg,籽粒总抗氧化最弱为籽粒为0.52 U/mg。  相似文献   

2.
杏鲍菇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杏鲍菇多糖,通过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总含量,利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单糖组成。在体外抗氧化评价体系研究杏鲍菇多糖的总还原力及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活性。其多糖的总糖含量达62.9%,分别由D-甘露糖、D-核糖、D-鼠李糖、D-葡糖醛酸、D-葡萄糖、D-木糖、D-半乳糖、D-岩藻糖组成,其相对摩尔百分比分别为9.8%、1.6%、0.15%、0.8%、62.8%、0.05%、24.4%、0.4%。结果表明,杏鲍菇多糖是一种典型的杂多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3.
对杨树桑黄胞外多糖(EPS)的相对分子质量、结构及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利用凝胶过滤法分离纯化EPS并测定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红外分析EPS结构的异头碳类型,GC/MS分析EPS的单糖组分,SEC/MALLS结合粘度法分析EPS的分子构象,利用·OH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测定EPS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杨树桑黄EPS分离纯化得到两个组分(Fr-Ⅰ和Fr-Ⅱ),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627 500和55 000;红外分析可知,Fr-Ⅰ为含有α-和β-构型共存的吡喃型甘露糖苷酸性杂多糖,Fr-Ⅱ为含有α-吡喃型甘露糖苷酸性杂多糖;气质分析结果表明,Fr-Ⅰ和Fr-Ⅱ所含单糖组分为核糖、木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醛酸;SEC/MALLS结果表明,EPS分散性很低,在水溶液中以球形构象存在,是一种高度紧密且具有分支结构的多糖聚集体。抗氧化测定表明,EPS质量浓度为10 mg/mL时,对·O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38.58%;质量浓度为5 mg/m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高达59.17%,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最大程度保留鲜食全谷物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试验以鲜食水稻为研究对象,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鲜食水稻在乳熟前、中、后期,蜡熟期及完熟期共五个时期的蛋白质,通过对五个时期鲜食水稻中蛋白质的抗氧化能力及体外模拟消化进行研究发现,五个时期鲜食水稻中的蛋白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能力,在乳熟中期,鲜食水稻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比值最高为37.46%,必须氨基酸总量和非必须氨基酸总量的比值为0.599,并且必需氨基酸指数为84.79,为五个时期样品的最高值。体外模拟消化结果显示,乳熟期鲜食水稻蛋白质的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率以及总消化率+均高于完熟期。  相似文献   

5.
螺旋藻多糖提取新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双酶法提取螺旋藻多糖,脱蛋白效果接近100% .通过DEAE-Sepharose和Sephadex-G50纯化粗多糖,得到2个多糖组分.经测定组分1的单糖组成为D-葡葡糖、D-木糖、D-半乳糖、葡萄糖醛酸;组分2的单糖组成为:D-葡萄糖、D-甘露糖、L -鼠李糖、D-半乳糖、葡萄糖醛酸.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羊栖菜褐藻糖胶的结构及其抗氧化活性,以羊栖菜为原料,经CaCl2溶液提取、DEAE-Sepharose fast flow分离纯化得到褐藻糖胶组分SFP-2。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化学法、高效液相法(HPLC)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IR)对多糖的纯度、分子量、理化性质、单糖组成以及官能团进行测定,并通过测定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超氧阴离子清除活性、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亚硝酸盐清除活性和还原力,对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SFP-2分子量均一,为707.0 kDa;总糖含量为66.9%,蛋白含量为3.1%,硫酸基含量为21.2%,不含糖醛酸;SFP-2主要由岩藻糖和半乳糖构成,还含有少量的甘露糖和氨基葡萄糖;红外光谱显示,SFP-2具有硫酸化多糖常见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上述结果表明SFP-2是一种不含糖醛酸的硫酸化岩藻聚糖。SFP-2具有良好的清除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ABTS+自由基、亚硝酸盐活性,其EC50分别为8.94、8.30、16.04、9.87 mg/mL,且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因此,SFP-2是一种不含糖醛酸的,抗氧化活性良好的羊栖菜褐藻糖胶。  相似文献   

7.
对水提醇沉获得的青天葵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多糖组分进行分析表征和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用DEAE-52纤维素及葡聚糖凝胶G-100柱色谱分离纯化出的多糖组分NFP-2分子质量为1150 kDa,总糖含量为82.64%,糖醛酸含量为16.65%,蛋白质含量为6.38%。NFP-2由半乳糖、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组成,摩尔比为21.27:13.21:5.26:3.02:2.82:1,其为不含三螺旋结构的酸性多糖,糖苷键构型为β-构型。体外清除自由基试验结果显示,NFP-2对羟基自由基(IC50 7.95 mg/mL)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当浓度为0.5 μg/mL时,清除率为60%)均有明显清除作用;当NFP-2浓度为10 mg/mL时,ABTS阳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为35.44%;当NFP-2浓度为120 μg/mL时,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17%。  相似文献   

8.
以天然植物甜茶叶为原料,采用水提醇沉法制得多糖组分,对多糖含量和单糖组成进行了测定,通过分析总还原力、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研究甜茶叶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同时,通过斑马鱼毒性实验对甜茶叶多糖进行生物体内毒性研究。结果表明,甜茶叶多糖提取率为0.6%,多糖中总糖质量分数为70.2%,主要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岩藻糖6种单糖组成,其物质的量比为1.17∶21.79∶3.54∶1.00∶1.33∶2.86。甜茶叶多糖组分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其总还原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OH清除能力随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强;在体内毒性研究中,甜茶叶多糖未表现出对斑马鱼胚胎和幼鱼的致畸和致死作用,表明甜茶叶多糖具有安全、低毒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离纯化红曲霉菌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测定各组分的抗氧化活性并对其结构进行初步表征。方法:红曲霉菌发酵液经乙醇沉淀获得胞外多糖,经精制除杂和DEAE-纤维素柱层析法分离纯化获得多糖组分,再分别用高效凝胶过滤色谱法(HPGFC)、柱前衍生PMP-HPLC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Mw)和单糖组成,测定多糖组分清除DPPH和羟自由基的能力,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EPS经分离得到三个组分EPS-1、EPS-2和EPS-3,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8673、143537、238742 Da。EPS-1、EPS-2均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组成,摩尔比为1∶0.301∶2.052∶3.614和1∶2.475∶1.950∶1.532,EPS-3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组成,摩尔比为1∶0.401∶0.066∶0.307∶2.974。三个多糖组分对DPPH·和羟自由基均有清除能力,并与多糖浓度呈现正相关。当多糖浓度为1 mg/m L时,三个组分对DPPH清除率分别为16.4%、15.9%和14.8%;对清除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40.4%、39.6%、63.8%。结论:红曲霉菌胞外多糖各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单糖组成比例均有差异;对羟自由基、DPPH·的清除作用也存在差异,这种活性差异可能与各组分Mw及结构差异相关。  相似文献   

10.
无梗五加果多糖组成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PLC法对经脱色脱蛋白、DEAE52纤维素柱层析得到的主要多糖组分ASP-Ⅰ、ASP-Ⅱ进行单糖组成和纯度、相对分子质量(Mr)测定,表明无梗五加果多糖单糖组成为甘露糖、氨基葡萄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及岩藻糖,主要由Mr为21800、147000、45400和18100的4种均一多糖组成;其中,均一多糖ASP-Ⅰ由半乳糖和鼠李糖组成,物质的量之比为1:0.7,Mr为18100.对水提醇沉后得到的无梗五加果多糖进行部分生物活性研究表明,其在清除自由基、抗疲劳、耐缺氧及提高免疫调节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功效.  相似文献   

11.
为高值化开发利用油茶蒲资源,以油茶蒲为原料,采用水提-醇沉工艺提取粗多糖,采用钠型732阳离子吸附树脂进行纯化并制备油茶蒲纯化多糖。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扫描鉴定洗脱液组分多糖的纯度,利用离子色谱分析油茶蒲纯化多糖的单糖组成,利用红外光谱分析油茶蒲纯化多糖主链结构及官能团,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其表面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油茶蒲原料的多糖含量为11.38%,油茶蒲纯化多糖纯度为87.40%、得率为2.33%;油茶蒲纯化多糖的单糖组成为岩藻糖0.64%、阿拉伯糖7.68%、半乳糖3.74%、葡萄糖76.43%、木糖2.77%、甘露糖1.60%、半乳糖醛酸5.34%、葡萄糖醛酸1.33%、甘露糖醛酸0.47%;油茶蒲纯化多糖是一种主链为β型吡喃糖的酸性多糖,表面紧致略显光滑、有孔洞及气泡状颗粒。综上,油茶蒲通过水提、醇沉和柱层析纯化处理,其多糖纯度提高,可为油茶蒲的后续构效关系探究和工业化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7):135-140
为探究苹果果皮和果肉多糖的差异,采用传统的热水浸提法,分别从苹果果皮和果肉渣中提取苹果果皮多糖(APP)和苹果果肉多糖(AFP),采用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种多糖进行单糖组成分析并通过体外抗氧化体系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APP和AFP均由甘露糖、核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木糖、半乳糖、阿拉伯糖、岩藻糖这10种单糖组成,且主要由阿拉伯糖、半乳糖醛酸和半乳糖组成,但单糖比例存在很大差异。2种多糖均表现出很强的DPPH·和·OH清除能力和较弱的还原力,在相同的浓度下,APP的抗氧化活性显著高于AFP。  相似文献   

13.
从褐藻胶中提取出聚甘露糖醛酸和聚古罗糖醛酸,利用盐酸降解聚甘露糖醛酸和聚古罗糖醛酸1、2、6 h分别制备了甘露糖醛酸组分(M_1、M_2和M_3)以及古罗糖醛酸组分(G_1、G_2和G_3),并且以肌肽和甘露糖为对照评估寡糖对DPPH自由基、超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甘露糖醛酸以及古罗糖醛酸对DPPH自由基、超氧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清除作用,且清除作用随着寡糖中还原糖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DPPH体系中,M_3的清除效果要好于肌肽,G_3的清除效果与肌肽相近。在超氧自由基体系中,M_3的清除作用高于M_2和M_1,而G_3的清除作用略低于肌肽。在羟自由基体系中,甘露糖醛酸和古罗糖醛酸的清除效果低于肌肽和甘露醇。实验表明,酸法制备的褐藻寡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且抗氧化效果与寡糖的平均聚合度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圈养刺参多糖的组成。方法以大连圈养刺参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解醇沉法提取刺参的粗多糖,并通过DEAE-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树脂进行进一步纯化,并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对多糖的单糖组成及其含量和多糖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提取的刺参粗多糖含量为62.30%,蛋白质含量为14.27%,纯度较好,经纯化后得到的三个组分峰(峰1、峰2和峰3),除甘露糖外,组分峰2和组分峰3中各单糖含量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组分峰3多糖的质量比最高,为36.45%;刺参多糖中的单糖以岩藻糖、氨基半乳糖、葡萄糖醛酸为主,除葡萄糖外,组分峰3中的其他单糖含量均高于组分峰2;组分峰3的结构较复杂。结论本文为海参多糖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对代料和段木两种栽培方式的银耳子实体采用碱式提取其多糖,通过测定多糖的营养成分、单糖组成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两种栽培方式银耳品质的差别。结果表明,脱蛋白后段木和代料银耳多糖中蛋白质残留量分别2.65±0.05、0.45±0.06 mg/mL,两种银耳多糖的单糖都由甘露糖、葡萄糖、木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代料银耳与段木银耳多糖中葡萄糖的质量比为13.62:2.43。不同银耳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均小于维生素C,在两种银耳DPPH清除率趋于稳定时,段木银耳多糖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比代料银耳高3%,而代料银耳羟自由基清除率比段木银耳高0.25%。  相似文献   

16.
黄瓜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测定黄瓜中总糖含量,分离制备黄瓜多糖并测定其糖醛酸含量、单糖组成以及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黄瓜提取物中的总糖含量;用硫酸-咔唑法测定黄瓜多糖中的糖醛酸含量;采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单糖组成;并在体外抗氧化评价体系研究黄瓜多糖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和羟自由基( ·OH)的清除活性以及总还原力(TRP)。结果表明:黄瓜多糖的总糖含量为63.5%,糖醛酸含量为10.6%。HPLC分析表明:黄瓜多糖由D-甘露糖、L-鼠李糖、D-葡萄糖醛酸、D-半乳糖醛酸、D-葡萄糖、D-木糖、D-半乳糖、L-阿拉伯糖等8种单糖组成,物质的量比为4.08:2.78:1.00:5.82:6.07:2.78:8.48:6.58。黄瓜多糖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在质量浓度为20mg/mL时,对DPPH自由基、O2- ·、 ·OH的清除率分别为92.31%、83.57% 和77.59%,并发现其有明显的还原能力。结论:黄瓜多糖是一种典型的杂多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玫瑰花托多糖的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采用DEAE-52纤维素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将玫瑰花托多糖分离纯化为3个组分。结构分析表明玫瑰花托多糖的单糖组成为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半乳糖醛酸、鼠李糖、葡萄糖醛酸、甘露糖(24.01:14.57:11.50:9.77:5.5:1.09:1),构型主要为呋喃糖。抗氧化实验表明,玫瑰花托多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清除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EC50值分别为699.46、514.31 mg/L。通过对比分析可知,玫瑰花托多糖的结构与玫瑰花瓣多糖的结构具有相似性,而玫瑰花托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稍强于玫瑰花瓣多糖。因此,玫瑰花托多糖是优良的天然抗氧化剂,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采用醇沉方法对黑果腺肋花楸叶多糖进行分离,得到HY-40(4.89×10~5)、HY-60(1.17×10~5)、HY-80(8.18×10~4)和HY-90(4.56×10~4)四种不同分子量多糖,对4种不同分子量的多糖进行紫外扫描、单糖组成及抗氧化性能测定。结果表明,4种不同分子量的多糖均不含蛋白质、核酸和多肽;其均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7种单糖组成,但构成比例不同;4种不同分子量的多糖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铁还原力、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和清除羟自由基能力均表现出一定的质量浓度依赖性;其中HY-90多糖抗氧化性能最优,其铁还原力、清除DPPH自由基和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半数有效质量浓度(EC50)分别为0.313g/L、0.444g/L和0.456g/L。  相似文献   

19.
研究动态高压微射流技术(DHPM)处理对可溶性大豆多糖(SSPS)组分、相对分子质量、外观形态及单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经DEAE-Cellulose 离子交换从大豆粗糖中纯化得到SSPS-1 和SSPS-2 两个组分,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分析表明SSPS-1为含少量蛋白的杂多糖,SSPS-2为高结合蛋白含量的单一多糖;SSPS-1经DHPM处理后,相对分子质量由7.33 × 105 减少至5.11 × 105;电镜扫描观察其形貌由针状排列结构变成末端膨大呈球形的“火柴棒”状有序排列结构;气相色谱分析单糖组成表明:SSPS-1 主链中单糖L- 鼠李糖和D- 半乳糖醛酸的含量分别降低9.4%、17.1%,侧链部分的单糖L- 阿拉伯糖、D- 半乳糖、D- 岩藻糖、 甘露糖分别降低14.3%、26.3%、41.7%、60%,而D- 木糖、D- 葡萄糖、葡萄糖醛酸未检出。  相似文献   

20.
选取云南黑松露为研究对象,对黑松露多糖优化提取工艺,纯化后单糖组成和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应用响应曲面法优化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75.36 ℃,提取时间1.02 h与料液比1:31.32 g/mL,在此条件下,多糖的实验得率为11.79%,预测得率为11.86%。采用DEAE-Sepharose快速流动柱从黑松露粗多糖中分离纯化出4个新的多糖组分(TSP-1、TSP-2、TSP-3、TSP-4)。应用离子色谱法分析多糖成分,得出TSP-1的单糖组成为盐酸氨基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比例为2.8:77.1:20;TSP-2为鼠李糖、盐酸氨基葡萄糖、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比例为18.7:1.5:2:40.6:37.3;TSP-3为鼠李糖、盐酸氨基葡萄糖、葡萄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和半乳糖的比例为13:3.5:58.4:21.1:2.7:1.2。粗多糖(crud TSP)和TSP-1、TSP-2、TSP-3三个纯化组分多糖浓度在0.25~4 mg/mL范围内,对DPPH自由基的最大清除率分别为73.93%、36.67%、73.60%和54.10%;对ABTS自由基的最大清除率分别为60.47%、36.20%、41.87%和52.73%;金属螯合力分别为61.63%、27.00%、52.50%和43.17%;还原力吸光度值分别为0.39、0.34、0.28和0.56。该研究旨在为研究黑松露多糖具生物活性的物质基础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并对其保健食品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