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9 毫秒
1.
本文以合成鲎素肽为芯材,以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为复合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对鲎素肽进行微胶囊化,探讨壁材浓度、壁芯材比例、成囊温度、成囊p H等因素对鲎素肽微胶囊制备工艺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包埋率和粒径分布进行考察,得到最佳制备工艺参数。并研究微胶囊的形貌特征和粒径大小分布特征;同时研究鲎素肽微胶囊在模拟胃液、模拟肠液中的缓释性能,以及微囊化鲎素肽的抗菌活性、蛋白酶环境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壁材浓度1.5%,壁芯比8∶1,成囊温度45℃,成囊p H5.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鲎素肽微胶囊的包埋率可达84.56%,鲎素肽微胶囊呈规整圆球形,粒径主要分布在40~100μm区域,平均粒径大小为76.58μm;鲎素肽微胶囊在模拟胃液中释放率为38.54%,在模拟肠液中的释放率为80.68%,微囊化鲎素肽的抗菌活力是未包埋鲎素肽的80.6%,微囊化鲎素肽比未包埋鲎素肽具有强的蛋白酶耐受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紫甘薯花青素为芯材,筛选能提高其水相稳定性的壁材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微胶囊制备工艺条件。方法:以包埋率为考察指标,利用Box-Behnken实验和方差分析,从包埋温度、包埋时间、壁材浓度、壁材芯材质量比四个方面优化微胶囊制备工艺条件。并对所制备的微胶囊进行电镜扫描和稳定性研究。结果:筛选玉米朊作为壁材,获得优化制备工艺条件为:包埋时间30 min、包埋温度32℃、壁材浓度1%、壁材芯材质量比5∶2.2(w/w),此时紫甘薯花青素微胶囊包埋率达到81.55%±0.89%,其密度为2.88 g/m L,含水率为4.42%,紫甘薯花青素微胶囊为类似圆球状的紫色粉末,该工艺明显提高了紫甘薯花青素水相热稳定性,p H稳定性和室外光稳定性。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以玉米朊作为壁材进行紫甘薯花青素微胶囊化是提高其水相稳定性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使紫苏精油的色香味和生物活性更持久,本研究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为壁材,紫苏精油为芯材,通过喷雾干燥的方式制备紫苏精油微囊粉。研究精油纯度、壁材质量分数、壁芯比及均质时间对紫苏精油包埋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法对紫苏精油微囊粉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建立了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紫苏精油微囊粉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紫苏精油纯度81%,壁材质量分数20%,壁芯比3:1,该条件下包埋率为80.19%。喷雾干燥法制备的紫苏精油微囊粉包埋率高,操作简单方便,适宜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4.
研究双脱甲氧基姜黄素微胶囊化制备工艺.以双脱甲氧基姜黄素为芯材,以变性淀粉和蔗糖为壁材,通过乳化、均质、喷雾干燥制备双脱甲氧基姜黄素微胶囊.通过实验确定最优的工艺条件为:变性淀粉与蔗糖质量比6∶1为壁材,芯壁材质量七1:20,包埋温度40℃,包埋时间2h;喷雾干燥参数为:进风温度160℃,出风温度80℃,进料速度800mL/h,雾化器转速50Hz,所得微囊包埋率≥95%,且品质良好.  相似文献   

5.
研究核桃蛋白的基本组成及其作为壁材包埋番茄红素的工艺,并对包埋后番茄红素的光照稳定性进行研究。试验得出以p H为关键参数包埋番茄红素的基本工艺条件:芯壁比1︰2,单甘脂为乳化剂,添加量0.5%。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得出最佳工艺参数:均质剪切速率9 000 r/min、包埋温度50℃、包埋时间45 min,此时包埋效率最高,为67.94%;均质剪切速率9 000 r/min、包埋温度50℃、包埋时间50 min,此时包埋产率最高,为80.60%。研究得出微胶囊化可有效提高番茄红素的光照稳定性,尤其胶囊内部番茄红素的光照稳定性。核桃蛋白作为壁材包埋番茄红素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丽  张喻  谭亦成  林亲录 《食品科学》2014,35(22):97-103
为提高大米抗氧化肽的稳定性,以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锐孔法对大米抗氧化肽进行微胶囊化。以包埋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芯材与壁材质量比、海藻酸钠质量分数、包埋温度、CaCl2质量分数、蔗糖脂肪酸酯质量分数工艺条件进行分析和优化,并对所制备的微胶囊进行了存放实验和电镜扫描。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制备大米抗氧化肽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芯材与壁材质量比0.3∶1、海藻酸钠质量分数1.4%、包埋温度50 ℃、CaCl2质量分数1.8%、蔗糖脂肪酸酯质量分数0.26%,经验证,在上述最优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包埋率为81.24%,与模型预测值81.75%相比,相对误差仅为0.6%。存放实验结果表明微胶囊中抗氧化肽的稳定性明显提高;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微胶囊表面形态结构完整。实验结果表明微胶囊化是保护抗氧化肽活性的一种较好方法,可为大米抗氧化肽微胶囊的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包合法制备橄榄油微胶囊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β-环糊精包合法进行了橄榄油微胶囊制备工艺的研究。以包埋率为评价指标,分析了超声波处理时间、壁材浓度、包埋温度、芯壁比、包埋时间等因素对橄榄油微胶囊制备工艺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确定了包合法制备橄榄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为芯壁比1∶6、超声波处理时间15 min、壁材浓度1∶19、包埋温度60℃、包埋时间90min,所得橄榄油微胶囊的包埋率达到76.2%。  相似文献   

8.
姜黄色素微胶囊化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姜黄色素为芯材,以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为壁材,采用超声波水浴法系统研究了姜黄色素微胶囊化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超声波水浴法制备姜黄色素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200W,包埋温度为60℃,包埋时间80min,芯壁材比为1:20。姜黄色素的包埋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9.
通过制备洋葱皮黄酮微胶囊,以提高洋葱皮黄酮的稳定性。实验以β-环糊精为壁材,研究了分子包埋法制备微胶囊工艺中不同因素对微胶囊化包埋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芯材与壁材的最佳配比为1∶11.49,搅拌时间60.6min,搅拌温度61℃。在此条件下,产品微胶囊化效率达到41.26%。  相似文献   

10.
杏仁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及微胶囊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杏仁油,以萃取所得杏仁油为囊芯,探讨利用干酵母细胞作为囊壁材料制备微胶囊的可行性,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包埋温度、包埋时间、杏仁油与干酵母配比(芯壁材比)对微胶囊化杏仁油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60℃和35 MPa萃取条件下,萃取率可达0.408 g/g杏仁;气相色谱分析结果显示,杏仁油中主要脂肪酸为油酸和亚油酸;在包埋温度75℃、包埋时间7 h和芯壁材比为1:1(w/w)的条件下,杏仁油包埋率达到45.76%,微胶囊化处理后杏仁油氧化稳定性显著增强.经最佳工艺制成的杏仁油微胶囊产品的颗粒外形较圆整,大小分布均匀,表面光滑.这种新型的微胶囊化方法,具有制备过程简单、包埋率高和不引入有机溶剂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以陕西临潼酸石榴为试验原料,探讨利用干酵母细胞作为壁材包埋石榴籽油制备微胶囊的可行性。通过正交试验研究芯材比、包埋温度、包埋时间对包埋率的影响并优化微囊化工艺,通过显微观察研究包有石榴籽油的酵母细胞的内外形态,通过理化分析研究微胶囊化前后石榴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区别和它们在60℃加速氧化条件下的稳定性差异。在芯材比1∶1、包埋温度70℃、包埋时间4 h的条件下,石榴籽油的包埋率达到53.35%。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包埋石榴籽油的酵母细胞更加饱满,表面光滑、平整、无油滴,细胞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质壁发生分离。GC-MS分析表明,包埋前后石榴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无明显变化;在储藏过程中,微胶囊化的石榴籽油的稳定性比对照明显提高。总之,采用该工艺微胶囊化石榴籽油,可有效提高其储存稳定性,产品具有酵母外形、流动性良好、食用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麦芽糊精和阿拉伯胶作为复合壁材,对甜菜红色素进行微胶囊化。实验结果表明:微胶囊化最佳工艺条件为包埋温度30℃,包埋时间1h,壁材/芯材(W/W)比2:1,复合壁材中阿拉伯胶质量分数为60%,此时微胶囊效率为92.5%。微胶囊化后的甜菜红色素对热、光、氧等的稳定性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复凝聚法制备松籽油微胶囊工艺优化及其氧化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阳  包怡红  赵楠 《食品科学》2017,38(18):229-236
以明胶与阿拉伯胶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包埋松籽油制备松籽油微胶囊。考察壁材比(明胶与阿拉伯胶体积比)、芯壁比、壁材质量分数、复凝聚时间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微胶囊制备工艺,并对制备的微胶囊理化特性及氧化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松籽油微胶囊制备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壁材比2∶1、芯壁比2∶3、壁材质量分数2%、复凝聚时间50 min,在此条件下微胶囊包埋率达到87.23%。制备的松籽油微胶囊含水率为5.1%,溶解度为98.09%,具有较好的溶解性;通过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证明了微胶囊的形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显示,微胶囊热溶解温度较高,在室温下热稳定性良好。包埋后的松籽油经加速贮藏实验表明微胶囊化可以提高松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延长松籽油贮藏期。  相似文献   

14.
β-环糊精制备葱油香精微胶囊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研究了以β-环糊精为壁材制备葱油香精微胶囊的工艺,考察了制备工艺中芯壁比、β-环糊精浓度、包埋温度、包埋时间对β-环糊精制备葱油香精微胶囊包埋效果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到了葱油香精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芯壁比1∶10,β-环糊精浓度为15%,包埋温度为50℃,包埋时间为120 min,同时对微胶囊产品进行了初步的质量评定。  相似文献   

15.
海藻酸钠作纸用微囊壁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天然高分子物质海藻酸钠为壁材,无色染料油溶液为芯材,通过凝聚法制备纸用微囊,其芯材包埋率在80%以上,能够有效利用芯材和壁材,微囊强度、稳定性均能满足一般纸用要求。  相似文献   

16.
辣椒红色素微胶囊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多孔淀粉为吸附剂,明胶为壁材,对辣椒红色素包埋后喷雾干燥,制成辣椒红色紊微胶囊。通过对包埋温度、包埋时间和芯:壁材比例3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当包埋温度为80℃,包埋时间1h,芯壁材比例1:20时,色素包埋率达97%。微胶囊化辣椒红色素的水溶性大大提高,且对光、热等的稳定性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单凝聚法芝麻油微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芝麻油的稳定性和实用性,通过单凝聚法,以明胶为壁材,芝麻油为芯材,添加适量的乳化剂来制备微胶囊化芝麻油。以微胶囊成型效果和包埋率为指标,研究了壁材质量分数、芯壁比、乳化剂单甘脂浓度及操作温度对包埋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确定了单凝聚法制备芝麻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为明胶质量浓度4%,芯壁比1∶4,单甘脂浓度0.3%,操作温度60℃时,所得芝麻油微胶囊的包埋率最大为79.42%。  相似文献   

18.
以红枣黄酮为芯材,β-环糊精为壁材,采用分子包埋法制备红枣黄酮微胶囊。研究β-环糊精的浓度,芯材和壁材的配比,搅拌时间以及搅拌温度4个因素对红枣黄酮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最终利用正交试验来确定其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包埋法制备红枣黄酮微胶囊的最佳工艺为:芯材与壁材的配比为1∶1.5(质量比),搅拌时间为50 min,β-环糊精浓度为14%,搅拌温度为30℃,经试验验证包埋率可达到45.2%。  相似文献   

19.
刘可  段旭 《食品工业科技》2015,(1):226-229,234
采用微胶囊化方法提高天然红花色素的稳定性,以推广天然红花黄色素在食品中的使用。本文首次采用多孔淀粉为吸附剂,使用明胶对天然红花黄色素进行包埋,制备红花黄色素微胶囊,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微胶囊化最佳工艺条件为包埋温度70℃,包埋时间2h,芯壁材比1∶40,此时红花黄色素的包埋率高达89.5%。其水溶性有所提高,红花黄色素微胶囊对温度、酸碱、光照、金属离子和氧化还原剂的稳定性较强。  相似文献   

20.
以八角茴油为芯材,辛烯基琥珀酸交联淀粉酯(OSACS)为壁材,相分离法制备微胶囊。研究了OSACS包埋八角茴油的乳化稳定性,结果表明随着取代度的增加OSACS的乳化稳定性增加。利用正交试验探讨了八角茴油微胶囊制备工艺参数,得出了最佳工艺条件:OSACS质量分数为3%,匀浆时间3min,芯壁比为1:1,乳化温度60℃。在此条件下获得的微胶囊产品平均粒径150.2μm,包埋率为83.7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