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选育适应菠萝蜜果醋发酵的菌种,提升菠萝蜜果醋的醋酸含量和品质,为菠萝蜜果醋发酵提供新的菌种资源。本实验通过分离纯化和16S rRNA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方法,对自然发酵的菠萝蜜果醋醋醪中醋酸菌进行选育和发酵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从菠萝蜜果醋醋醪中分离鉴定出5株醋酸菌,分别为Aa723和Aa941(都为Acetobacter pasteurianus)、Aa847(A. fabarum)、Aa747(A. tropicalis)以及Aa844(A. aceti)。其中菌株Aa941发酵性能最佳,在连续发酵96 h后,其最大产酸量为38.70 g/L(温度31℃,乙醇体积分数4%),最大醇酸转换率为74.85%(温度30℃、乙醇体积分数6%)。另外,该菌株在乙醇体积分数为8%时(温度30℃)产酸量和醇酸转换率分别为25.11 g/L和74.10%,在37℃时(乙醇体积分数4%)生长良好,产酸量和醇酸转换率分别为19.79 g/L和65.10%,其耐乙醇和耐高温性能优于商业菌种As1.41。醋酸菌Aa941能将菠萝蜜果酒发酵成具有菠萝蜜特征香气的果醋,可作为菠萝蜜果醋发酵的菌种。  相似文献   

2.
从腐烂的猕猴桃中初筛醋酸菌,于不同浓度乙醇的液体培养基、不同温度下驯化,得到一株在高温、高醇条件下产酸量较高的菌株WT08。该菌株在含6%(体积分数,下同)乙醇的培养基中32℃培养72 h,产酸量达39.09 g/L;在含12%乙醇的培养基中32℃培养72 h,产酸量为12.99 g/L;在产酸基础培养基中,40℃培养72 h,产酸量达到5.89 g/L。对该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初步确定该菌株为巴氏醋杆菌。利用能量为10 keV,剂量为70×2.6×10~(13)ions/cm~2的低能N~+注入WT08菌株,在后代中选育得到耐醇、耐高温性能都提高的菌株WT08-18,该菌株最高产酸达49.86 g/L,在含12%乙醇的培养基中产酸达15.16 g/L;在基础培养基中40℃培养72 h,产酸量达10.96 g/L,且该菌株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将WT08-18菌株液体扩大培养,以体积分数3%的接种量接入成熟醋醅中,按照传统酿制工艺酿造,醋酸产量比传统酿制的提高30.54%,酒精转酸率提高18.81%,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适合发酵果醋的优良醋酸菌,对苹果、草莓、香瓜、芒果、杏、樱桃、百香果7种天然发酵水果中的菌株进行分离,并采用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对筛选鉴定的菌株进行耐乙醇、耐温、耐酸的发酵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29株菌落较大的菌株,经6 d发酵,筛选出产酸量大于30 g/L的菌株8株,并成功鉴定出8株醋酸菌。其中N8、Y21、A12、T11、C7为热带醋酸杆菌(Acetobacter tropicalis),Y11和M8为塞内加尔醋杆菌(Acetobacter senegalensi),S21为可可豆醋酸杆菌(Acetobacter fabarum)。N8、A12、T11、Y21在乙醇浓度为4%时,产酸量比其他菌株和醋酸菌AS1.41(商业菌株)高,最高可达到36.36 g/L。当温度为39℃时,这4株醋酸菌的产酸量也能达到10 g/L以上,能够耐受40 g/L的乙酸含量。结果表明N8、A12、T11、Y21具有良好的发酵产酸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了获得高产酸且耐受性较好的醋酸菌,以广西民间酿醋作坊的醋醅为菌种来源进行醋酸菌的筛选,分离获得一株产酸量高且具有一定耐热和耐乙醇性能的醋酸菌。经分子生物学16S rDNA鉴定,确定了菌株为醋酸杆菌(Acetobacter aceti strain)。其优良发酵性能具体表现为:在30℃、180 r/min、6%(V/V)乙醇浓度下发酵72 h产酸量可达39.9 g/L;分别能耐受36℃的温度条件、2%(V/V)的乙酸含量,对较高浓度的乙醇(9%)有一定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5.
选用自然发酵的苹果醋醪液为样品,以恶臭醋酸杆菌AS1.41为对照菌株。采用钙平板分离初筛、革兰氏染色与产醋酸定性试验初步鉴定、乙醇氧化试验法复筛等方法从中分离筛选出5株醋酸菌。再经过产酸量试验、耐盐性试验、耐酒精性试验等一系列试验后,确定了2株产酸量高且稳定的优势醋酸菌株,并对其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 DNA序列以及dna K功能基因序列分析。最终鉴定这2株菌分别为巴氏醋酸杆菌(Acetobacter pasteurianus)B103和热带醋酸杆菌(Acetobacter tropicalis)B104。其中巴氏醋酸杆菌(Acetobacter pasteurianus)B103的产酸量达到35.6g/L,耐酒精浓度为7%,耐盐浓度为0.3%。热带醋酸杆菌(Acetobacter tropicalis)B104的产酸量达到33.2g/L,耐酒精浓度为7%,耐盐浓度为0.3%。  相似文献   

6.
梁丛颖  周偏  张琳  蔡坤  刘四新  李从发 《食品科学》2019,40(12):131-136
为分析诺丽自然发酵汁中醋酸菌的多样性,丰富诺丽中醋酸菌种属信息,采用传统分离培养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诺丽自然发酵汁中的醋酸菌进行分离鉴定和发酵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从不同发酵阶段诺丽自然发酵汁的67 个分离菌株中鉴定出了24 株醋酸菌,分别为Acetobacter fabarum(9 株)、Acetobacter syzygii(7 株)、Acetobacter pasteurianus(2 株)、Acetobacter tropicalis(1 株)、Acetobacter lambici(1 株)和Gluconobacter japonicus(4 株),其中A. syzygii和A. fabarum为诺丽自然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种。在发酵性能方面,A. tropicalis N21性能最优,产酸量可达28.92 g/L,在40 ℃高温中仍能良好生长且产酸量为14.85 g/L,乙醇体积分数为7%时,产酸量略有下降,但依然可达23.60 g/L,其耐高温和耐乙醇能力均高于其他菌株。  相似文献   

7.
果醋加工中最关键的环节是通过发酵酒精产生醋酸。现有资料表明醋酸菌菌种、发酵环境和初始酒精体积分数影响着醋酸产量。本研究以桑椹果酒作为发酵原料,从江苏恒顺醋厂醋醅中分离出的巴氏醋杆菌W6作为发酵菌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桑椹果醋的发酵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桑椹果醋的最优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2.5℃,初始乙醇体积分数7.5%,接种量10%(V/V),转速160 r/min。在此优化条件下,桑椹果醋酸度可达到5.85 g/100 m L。实验证实W6菌株具有很强的产醋酸能力。  相似文献   

8.
以米粉为原料,经淀粉酶液化、糖化酶糖化和酿醋酵母静置发酵后接入醋酸菌(Acetobacter rancens)1.41,继续静置发酵产生醋酸。实验探讨了醋酸菌在不同条件下产醋酸的能力,并最终确定在酵母菌接种量为10%,醋酸菌接种量为10%,自然pH(pH 3.4),不需要额外添加乙醇或乙酸的条件下产酸,酸度约为5g/dL。  相似文献   

9.
镇江香醋是中国传统发酵香醋之一,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本实验对镇江香醋醋醅中高产酸的优势醋酸菌进行了筛选和分离鉴定。最终分离得到15株产酸菌,通过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出8株醋酸菌。8株醋酸菌产酸分析结果表明,醋酸菌D-3-4的产酸量达到60 g/L,为高产酸菌株。对8株醋酸菌进行耐酒精、耐温度、耐乙酸性能测试后发现:在酒精浓度不超过9%时,醋酸菌D-3-4的产酸量最高;当酒精浓度大于9%时,醋酸菌C-3-2-1的产酸量最高,酒精转化率最高;当温度为42℃时,醋酸菌D-3-4和R-4-2仍有30 g/L的产酸量;当乙酸浓度大于30 g/L时,醋酸菌D-3-4与C-3-2-2的产酸量在各菌株中最高;综合各性能比较得出醋酸菌D-3-4性能最优,为优势高产酸醋酸菌。  相似文献   

10.
赵馨仪  范冰倩  郑宇  宋佳 《中国酿造》2021,40(1):128-132
以山西老陈醋醋醅为研究对象,从中筛选得到耐醇耐酸的产酸菌。结果表明,从山西老陈醋醋醅中筛选得到7株产酸菌,经鉴定,菌株SAV-1、SAV-2、SAV-5和SAV-9为醋酸菌,菌株SAV-6、SAV-7和SAV-8为乳酸菌。筛选获得3株具有高产酸、高醇酸耐受性的优良菌株,分别为巴氏醋杆菌(Acetobacter pasteurianus)SAV-1、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SAV-7和SAV-8。其中菌株SAV-1摇瓶发酵96 h后产酸水平为3.06 g/100 mL,且能够耐受体积分数为13%的乙醇和体积分数为3%的乙酸;菌株SAV-7和SAV-8菌株摇瓶发酵96 h后产酸水平分别为2.05 g/100 mL、1.73 g/100 mL,且均能够耐受9%的乙醇和2%的乙酸,是潜在的食醋生产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1.
以25株本土非酿酒酵母菌为研究对象,采用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YPD)10培养基及Triple M改良模拟汁初筛,并进行耐受性(乙醇、SO2、糖及pH)测定及葡萄汁发酵,筛选能够有效增加葡萄酒酸度的优良本土非酿酒酵母菌。结果表明,非酿酒酵母菌株LT1及HU4产酸性能较好,具有较好的乙醇、SO2、糖和pH耐受性,其中菌株LT1能耐受乙醇体积分数12%、糖400 g/L及pH 2.75,菌株HU4能耐受乙醇体积分数6%vol、糖250 g/L及pH 2.75。菌株LT1和HU4在葡萄汁中启酵时间较短,发酵旺盛期CO2质量损失速率均>0.8 g/(L·h),乳酸产量分别为0.93 g/L、1.14 g/L,乙酸产量分别为0.38 g/L、0.42 g/L,具备酿造增酸葡萄酒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测定10株戴尔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编号为TD1~TD10)对葡萄糖、乙醇、酒石酸、SO2的耐受性能及其产β-葡萄糖苷酶性能,筛选发酵性能良好的戴尔有孢圆酵母,并将筛选菌株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T混合发酵冰葡萄汁,最后对冰葡萄酒的基本理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除菌株TD2外,其他菌株均能够耐受葡萄糖500 g/L、乙醇体积分数4%、酒石酸16 g/L及SO2 350 mg/L,其中菌株TD6与TD9产β-葡萄糖苷酶活力较高,为优良本土戴尔有孢圆酵母。将菌株TD6、TD9分别与酿酒酵母ST混合发酵冰葡萄汁时均能在30 d内完成酒精发酵,且冰葡萄酒的基本理化指标均符合国标GB/T 25504—2010《冰葡萄酒》规定。此外,戴尔有孢圆酵母的接种对整个发酵过程的发酵速率与酿酒酵母的生长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可以降低冰葡萄酒中乙酸和乙醇含量,提高总糖含量。  相似文献   

13.
考察巴氏醋杆菌Ap2012在不同碳源酵母膏平板的生长情况及其对乙醇、糖、酸、NaCl的耐受性。结果表明,在酵母膏平板上,Ap2012能利用葡萄糖、乙醇作为碳源生长并产酸,能较好地利用甘油、果糖、蔗糖、山梨糖,对甘露醇的利用较差。乙醇体积分数为12.4%时巴氏醋杆菌Ap2012的生长受明显抑制,达到15.8%时转酸能力受明显抑制。葡萄糖的质量浓度达到300 g/L,NaCl的质量浓度为15 g/L时,巴氏醋杆菌Ap2012的生长和转酸能力受到明显抑制。乙酸质量浓度达到42 g/L时,巴氏醋杆菌Ap2012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结果表明,巴氏醋杆菌Ap2012对高浓度糖及乙醇有较好的耐受性,对乙酸和NaCl的耐受性较差。  相似文献   

14.
从山西老陈醋酒化阶段和醋化阶段筛选高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Bacillus)。采用水解圈法和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初筛和复筛,并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环境耐受性分析。得到一株产淀粉酶能力较高的菌株JT10-9,淀粉酶活力可达到228.73 U/mL。该菌株能耐受9%的乙醇体积分数,在pH 3.5的条件下可生长,在20~50 ℃环境中生长良好。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鉴定,鉴定菌株JT10-9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相似文献   

15.
柑桔醋醋酸菌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经过对几株醋酸菌在柑桔醋发酵过程中的性能进行测试,筛选出了适合柑桔醋发酵的QY7009菌株。结果表明,QY7009菌株在柑桔酒中的产酸速度和乙醇转化率等高于常用的AS1.41和沪酿1.01菌株,在酒度为6°的柑桔酒中,QY7009菌种的乙醇转化率高达87%。  相似文献   

16.
以恶臭醋酸杆菌(Acetobactor rancens)混浊变种AS1.41为发酵菌种,利用蛇龙珠葡萄皮渣发酵的葡萄酒进行醋酸发酵工艺 探究。分别研究接种量、发酵温度、摇床转速、初始酒精含量对醋酸转化率的影响,随后设定了4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对醋酸发酵工艺 进行优化。 结果表明:最佳醋酸发酵工艺为温度30 ℃,初始酒精含量7%vol,醋酸菌接种量8%,摇床转速170 r/min,在此条件下,醋酸 转化率为92.26%,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初始酒精含量和发酵温度。  相似文献   

17.
从浓香型白酒窖泥中通过传统微生物分离手段筛选高产丁酸的梭菌,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生长耐受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发酵产物检测获得两株高产丁酸菌株,编号为AB2RH027和AB2RH033,经过菌落观察、革兰氏染色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两株菌均为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通过耐受性实验,确定菌株AB2RH027最适生长pH值为8,最适生长温度为40 ℃,酒精耐受性为15%vol,发酵24 h丁酸产量为5.29 g/L;菌株AB2RH033最适生长pH值为8,最适生长温度为35 ℃,酒精耐受性为18%vol,发酵24 h丁酸产量为5.23 g/L。该研究筛选得到的两株高产丁酸的菌株在白酒品质提升方面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选择一株对水解酸化液耐受性强、高产油脂的优良藻株Chlorella sp.作为出发藻株,向BG11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不同质量浓度小分子有机酸/醇(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和乙醇)进行小球藻纯培养试验。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混合乙酸、丙酸、丁酸和乙醇4种小分子有机物质进行响应面的试验,考察混合小分子有机酸对小球藻Chlorella sp.生长影响,研究表明,当乙酸、丙酸、丁酸和乙醇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02 g/L、0.42 g/L、0.40 g/L和0.18 g/L时,小球藻的单位体积细胞数含量最高,生长状态最好,能获得较高的生物量(1.18×108 CFU/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