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麦芽中超前絮凝因子多糖的提取与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啤酒发酵中的超前絮凝现象(PYF,premature yeast flocculation)主要由麦芽中的多糖引起.本文将麦芽汁进行醇沉、Sevag去蛋白、超滤、DEAE-Sephadex A-25及Sephadex G-100柱层析等一系列分离,提取得到一种分子量在10000Da以上的多糖物质PYF H,酵母超前絮凝活力测定及聚集沉淀后的酵母形态均能证实该多糖能显著促进酵母絮凝.对其性质进行研究发现,该多糖为糖蛋白,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58.3%、3.8%.这种多糖物质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啤酒发酵中的PYF现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通过一快速的小型发酵实验测试酵母的絮凝性能,结果发现麦芽皮壳的存在与酵母的过早沉降(PYF)密切相关,同时发现制麦过程中真菌的侵染也能够促使酵母过早沉降。在制麦过程中加入真菌的细胞外提取物或是木聚糖酶都会引起酵母的过早沉降。而阿拉伯木聚糖.木聚糖酶作用于麦壳后得到的一种多糖,也会对酵母的过早絮凝沉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酵母在啤酒酿造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超前絮凝现象.文中对麦芽中存在的超前絮凝因子的麦汁检测法进行研究,发现引起检测结果不稳定的几个重要的干扰因素,对其加以优化改善,经发酵测试对比后,验证了新方法的检测结果更加真实可信.同时对如何降低PYF因子的含景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史刚 《啤酒科技》2007,(8):33-33,36
麦芽的PYF值对酵母的絮凝性影响较大,PYF值越低,酵母絮凝性越强,发酵过程表现为酵母沉降早,双乙酰还原缓慢,发酵不彻底;麦芽PYF值越高,酵母絮凝性越弱,发酵时酵母沉降慢.酒液中酵母数多,双乙酰还原较快,发酵完全,但酵母回收量少,滤酒困难。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可利用麦芽的PYF值对酵母的絮凝性进行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吴英敏  张彦青  王德良  王芳  邓利 《酿酒》2006,33(4):98-100
介绍了一种用比色法来判断酵母提前絮凝现象的方法,该方法仅通过测定酵母细胞悬浮液中细胞的沉降速率来判断酵母絮凝性,无需制麦、发酵,只需简单的提取操作即可进行,克服了发酵力试验的一些缺陷。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大麦中絮凝因子的提取工艺,研究了不同菌种对大麦絮凝因子的敏感程度。通过与啤酒大生产所反映的实际情况做对照,该方法预测的结果与实际大生产有很强的对应性。  相似文献   

6.
酵母自絮凝是一种无性的、可逆的、钙依赖的细胞聚集、沉降现象,其絮凝性是评价酵母菌株的一个重要指标.絮凝状态的酵母细胞具有耐受能力强、回收利用简单、使用寿命长等多种优势,在高浓度乙醇发酵、生物产业废水处理、啤酒酿造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酵母自絮凝特性受遗传因素以及多种非遗传因素的影响,有关自絮凝酵母的应用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是目前酵母发酵行业的一个热点问题,针对这一现状,综述了其国内外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分离酵母单细胞蛋白的一种新方法——用絮凝沉降法分离酵母单细胞蛋白;研究了鞣酸+A对酵母细胞的絮凝作用。探讨鞣酸+A絮凝酵母细胞的机理;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环境因素对鞣酸+A絮凝酵母细胞的影响;首次将质心映射优化法(CMO法)和响应面法(RSM法)结合起来,运用计算机优化了絮凝条件,并就鞣酸+A对酵母细胞的絮凝作用进行表征;通过对酵母细胞表面的X-射线能谱分析,证实金属离子Ca~(2+)、Cd~(2+)、Mn~(2+)和K~+参与了鞣酸+A对酵母细胞的絮凝作用。通过鞣酸+A絮凝酵母细胞的小试研究,可以认为采用絮凝沉降法分离酵母单细胞蛋白是可行的,且节能效果显著,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啤酒酵母按凝絮性可分为粉末型酵母、凝聚性酵母和絮凝性酵母。絮凝性酵母是目前啤酒酿造中用于快速发酵制造清爽型啤酒常采用的酵母。影响啤酒酵母絮凝性的因素有很多,本文探讨的是如何利用工艺条件来提高啤酒酵母的絮凝性。1 问题的提出我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发现有的发酵液降温储酒后,大量酵母仍悬浮在酒液中,沉降效果不好,导致酵母自溶,嫩啤酒浊度高达30EBC 以上,过滤困难,清酒回滤率高,严重影响了过滤效率和过滤清酒质量,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从工艺方面进行了一系列  相似文献   

9.
麦芽对酵母絮凝的影响机理分析及评估方法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单连菊 《啤酒科技》2008,31(1):18-22
通常认为麦汁是酵母的营养源。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啤酒厂发现一些麦汁的组成物质会影响酵母的絮凝,特别是在发酵未完全时过早地造成絮凝的产生。其后的研究又发现远比原来认为的情况复杂,这些物质对细胞膜存在实际的损害,从而干扰了糖的吸收。后来很多文献称这种较正常絮凝更早的沉降现象为过早絮凝(PYF)。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麦汁的影响,其因素又和麦芽有关。本文重点探讨麦芽对PYF的影响机理,以及国内外文献介绍的麦芽对PYF的影响,对评估方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酿酒酵母细胞表面所带电荷与絮凝的相关性,以两种液态发酵酵母和两种固态发酵酵母为研究对象,并对液态发酵酵母FFC2144和固态发酵酵母L2Y进行连续传代培养,用zeta电位仪测定其zeta电位,以细胞沉降速率的方法考察酵母的絮凝性。结果显示,离子强度为0时,固态发酵酵母zeta电位(绝对值)均小于30 m V,液态发酵酵母均大于30 m V,培养72 h后的固态发酵酵母絮凝率达到了80.2%,液态发酵酵母絮凝率最大仅为14.4%。在发酵过程中不同酿酒酵母电位无明显变化。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酿酒酵母FFC2144 zeta电位无明显变化,絮凝性能却逐渐增强,到第20代时絮凝率达到了94.8%。不同酿酒酵母具有不同的zeta电位,其大小客观地反映出酿酒酵母絮凝性的强弱。酿酒酵母在衰老过程中细胞的絮凝性与zeta电位无关。  相似文献   

11.
使用絮凝酵母进行酒精连续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cerevisiaeKG.是从多株优良菌株分离得到的。这株菌种在生长、酒精发酵和絮凝特性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活力。对这株酒精酵母的絮凝特性,即温度、pH、Ca+2浓度、菌体浓度和可发酵性糖对酵母絮凝特性的影响以及发酵液静置时酵母沉降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将该菌株应用在酒精连续发酵过程中(酒精连续发酵装置为具有细胞循环的双罐系统),酒精生产强度达到了30.5g/1·h。  相似文献   

12.
前期有关高浓度乙醇重复批次发酵的研究工作中发现,随着发酵批次的增多,SPSC01菌株的絮凝特性出现退化的现象,导致发酵时间延长,细胞沉降速率变慢,发酵系统变得不稳定。对影响SPSC01絮凝性能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评估了这些因素对絮凝退化的影响程度。实验表明,细胞表面疏水性、乙醇浓度、细胞线粒体功能的改变,这些理化因素的影响均不足以导致酵母絮凝性能下降。而在重复批次发酵结束时SPSC01的絮凝基因FLO1的转录水平较发酵初始阶段下降了76.9%,这一改变是导致絮凝性能衰退的真正原因。研究亦发现,絮凝性能衰退的SPSC01菌体经过重新摇瓶培养后,可恢复较好的絮凝特性,表明重复批次发酵过程乙醇浓度及其变化速率对FLO1的转录有负面影响。据此依据,对高浓度重复批次发酵实验进行了优化,在每批次发酵终点泵出一部分酵母菌悬液以维持生物量在适当浓度,通过降低发酵速率来刺激酵母增殖,以维持絮凝性能。在这一操作下,发酵生产强度降低至3.9g/(L·h),每批次发酵时间控制在24h左右,菌体的絮凝特性及沉降性能在12批次后趋于稳定,并持续稳定地进行了后续13个批次的发酵。  相似文献   

13.
酵母絮凝是指酵母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絮状物的可逆过程。在发酵工业中,絮凝是酵母菌株最重要性质之一。酵母无性絮凝分为Flo型和NewFlo型,在发酵后期表达的NewFlo型絮凝对细胞与发酵液的分离及产品的质量有重要的意义。文中对酵母新絮凝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新絮凝特性在工业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国内外关于酵母提前絮凝的研究进展及导致酵母提前凝的因素和酵母提前絮凝的假说机理,归纳了酵母絮凝的检测方法,提出了预防酵母提前絮凝的措施及酵母提前絮凝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部分麦芽会导致酵母超前絮凝(PYF)的发生,对啤酒发酵造成严重危害,预测麦芽的PYF活力水平对于维持发酵正常进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高活性干酵母测定麦芽中PYF活力水平的新方法,该方法测定结果重现性好,应用范围广,克服了使用生产酵母检测麦芽PYF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酵母提前絮凝是啤酒企业时有发生的现象,因其复杂的影响因素至今对酵母提前絮凝的发生机理及提前絮凝因子的本质没有明确的证实,也因此给整个啤酒酿造产业链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及各种恶劣天气的出现,导致啤酒酵母提前絮凝发生相对增多,对麦芽企业及啤酒企业造成一定经济和名誉损失。作者综述了啤酒酵母提前絮凝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机理假说、提前絮凝因子的来源、形成机制及控制研究,以期对啤酒产业链提供有效解决酵母提前絮凝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麦芽PYF(酵母超前絮凝)多糖对啤酒发酵液质量的影响.测定了各实验组发酵液的发酵度、酒精含量、风味物质及有机酸含量,发现PYF多糖发酵可使最终发酵液中悬浮的酵母数量降低,发酵液的发酵度和酒精含量降低,双乙酰和乙醛含量升高,高级醇、酯类、二甲基硫和有机酸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8.
酵母絮凝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取决于表达的絮凝基因FLO1、FLO5、FLO8和FLO11等。酵母细胞转录活性的絮凝基因会受营养状况及其他应激因素的影响,细胞壁的组成或细胞的形态也影响其絮凝作用。这意味着,在工业发酵中酵母絮凝是受许多参数如营养条件、溶解氧、酸碱度、发酵温度和酵母储存条件的影响。从理论上说,合理利用这些参数,以控制絮凝过程是可行的。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很难预测某一酵母菌种絮凝的特异性反应。此外,某些菌株的某些絮凝基因参与了其絮凝作用,造成了絮凝特性的频繁变化。因此,拥有一个科学的絮凝理论以及密切监测和控制生产条件是获得最大絮凝的必要手段。研究影响酵母絮凝的各种参数并进行甄别性讨论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对工厂中生产用酵母的长期研究表明:在酵母的酿造特性中,絮凝作用是最不稳定的。酵母经连续繁殖后,虽然其它特性没有改变,而絮凝特性却有下降的趋势。在很多情况下,Southern转印分析和Nouthern转印分析发现基因变异如絮凝作用基因Lg—FLO1(使下面酵母表现絮凝特性)的删除或缺失。虽然下面酵母由絮凝特性转变为非絮凝特性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首要的是下面酵母絮凝特性的不稳定性可以用基因变异来解释。酿造酵母经过连续繁殖后,Lg—FLO1基因常会发生变异,因此影响到其酿造特性。  相似文献   

20.
啤酒麦芽受到霉菌污染易引起酵母提前絮凝现象,为了研究引起酵母提前絮凝(PYF)现象的真菌种类,从PYF+麦芽(能够产生酵母提前絮凝现象的麦芽)上分离得到8种霉菌,分别用8种霉菌对麦芽皮壳进行处理,然后与去除皮壳的麦芽粉制备协定麦汁,煮沸,接种发酵,进行PYF值测定,最后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米根霉和黄曲霉为明显致PYF现象的菌种,镰刀菌为致PYF次级明显菌种,极细链格孢菌和白地霉为致PYF现象弱势菌种,芽枝孢菌和黑曲霉为轻微致PYF现象菌株,而青霉致PYF现象不稳定,这可能与菌种的量和酶活性有关,需要做进一步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