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鱼糜漂洗水为原料,研究35℃真空浓缩冷冻干燥(LT组)、35℃真空浓缩-调节pH值冷冻干燥(LT-pH组)、65℃真空浓缩冷冻干燥(HT组)、65℃真空浓缩-调节pH值冷冻干燥(HT-pH组)和调节pH值冷冻干燥(pH组)等不同回收方法得到的肌浆蛋白结构和功能特性。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表明,5组回收方法得到的肌浆蛋白的α-螺旋和β-折叠相比回收前均有损失,且pH组回收得到的肌浆蛋白的结构和构象变化程度大于其他组;扫描电镜图表明5种回收方法均能使肌浆蛋白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功能特性表明,LT组肌浆蛋白的总巯基含量变化最大;pH组表面疏水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变化最大;HT-pH组的热变性温度变化最大。说明肌浆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特性随着回收方法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2.
李思宁  唐善虎 《食品科学》2019,40(7):219-227
为了探讨冷藏条件下牦牛肉肌浆蛋白的氧化规律,本实验通过羰基含量、巯基含量、表面疏水性、紫外吸收光谱及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了普通包装和真空包装方式下不同生产类群的公、母牦牛肉的肌浆蛋白氧化特性。结果表明:随冷藏时间的延长,两种包装的肌浆蛋白羰基含量呈波浪式上升趋势(P<0.05),总巯基含量下降;普通包装组表面疏水性上升(P<0.05),真空包装组表面疏水性先上升后下降;同一包装方式的不同生产类群之间肌浆蛋白羰基、总巯基含量及表面疏水性均有显著差异(P<0.05);公、母牦牛肉之间肌浆蛋白羰基、总巯基及疏水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两种包装的肌浆蛋白紫外吸收光谱的二阶导数光谱在冷藏第3天谱图改变最明显。随着氧化的进行,肌浆蛋白分子质量降低,所有蛋白条带均有不同程度的弱化,普通包装组肌浆蛋白降解程度大于真空包装;相同冷藏时间,2 种包装方式的不同生产类群及性别的牦牛肉的肌浆蛋白紫外吸收谱图及电泳图趋于一致。该研究认为,在冷藏过程中,肌浆蛋白的蛋白氧化与包装方式、生产类群密切相关,与牦牛的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3.
小麦面筋蛋白用食品级亚硫酸钠处理后,其游离巯基、二硫键以及总巯基的数量发生了变化,进而导致蛋白质的表面疏水性、热特性、水解度、溶解度和乳化性的改变。结果表明,随着亚硫酸钠浓度的增加,面筋蛋白中二硫键含量降低,巯基含量升高,而总巯基含量保持平稳;处理后的面筋蛋白疏水性得到改善,当亚硫酸钠含量为1.0 mg/g时疏水性达到最大值33.68;原始样品的热特性参数值均高于处理后的样品,处理组变性温度先下降到59.8℃后升高到63.37℃,当亚硫酸钠含量为1.0 mg/g时的热焓值最小;初始时水解速率最大,而各样品的水解度值无明显差异,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水解度均不断增大并逐渐趋于平衡,原始样品与处理组的差距也加大,样品6的水解度高达16.99%;溶解度不断提高,乳化活力指数由8.7 m2/g提高到34 m2/g,乳化稳定性则由最初的4.8 min提高到14.8 min,提高趋势逐步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牡蛎闭壳肌肌原纤维蛋白加热过程中浊度、溶解度、表面疏水性、α螺旋含量和总巯基含量的测定,研究了热处理过程中牡蛎闭壳肌肌原纤维蛋白理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20~40℃,牡蛎闭壳肌肌原纤维蛋白溶液的浊度、溶解度、表面疏水性、α螺旋含量和总巯基含量均无明显变化。在温度高于4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牡蛎闭壳肌肌原纤维蛋白的浊度整体呈增大趋势,46℃下变化最为明显;溶解度在40~50℃变化最大,结合浊度的变化规律推测其变性温度为46℃;表面疏水性总体上逐渐增加,在40~50℃变化最大;α螺旋含量总体上逐渐降低,60℃变化最大,当温度达到70℃时约有80%的α螺旋结构被破坏;总巯基含量逐渐降低,50℃时下降最快。  相似文献   

5.
畅鹏  谢艳英  王浩  夏秀芳 《食品科学》2021,42(1):101-107
通过测定蛋白溶解度、浊度、表面疏水性、巯基含量、破碎力等指标并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探究热处理温度(30~90 ℃)和保温时间(0~60 min)对镜鲤鱼肌原纤维蛋白热聚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镜鲤鱼肌原纤维蛋白热诱导聚集具有高度的温度依赖性。30 ℃处理条件下,蛋白变性程度较小,活性巯基含量增加,总巯基含量不变,二硫键未形成,此时蛋白聚集主要依靠表面疏水相互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蛋白具有高的表面疏水性、β-折叠结构含量、浊度、破碎力和低的巯基含量、α-螺旋结构含量、溶解度。这表明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导致蛋白具有较高的热诱导聚集性。在0~15 min保温处理过程中,蛋白各指标水平变化显著(P<0.05),并在30 min后基本保持稳定。另外,在70 ℃、30 min时蛋白热诱导凝胶强度最大(1.07 N)。综上,热处理条件对蛋白热聚集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控制热处理条件可以调节蛋白热聚集行为。  相似文献   

6.
王岩 《粮油加工》2007,(10):90-92
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水解产物中巯基、疏水性以及蛋白亚基的变化.结果表明,水解不影响巯基含量,水解后巯基的热稳定性明显提高;水解对蛋白分子表面疏水性变化影响显著,水解后疏水性减小、溶解度增加;预热后再水解会产生更多低分子亚基.  相似文献   

7.
以鲢鱼糜漂洗废液中的肌浆蛋白为对象,对比分析回收方式对肌浆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酸偏移和热处理对肌浆蛋白的巯基向二硫键转化程度、表面疏水性、色氨酸内源荧光光谱强度、溶解性、起泡性的影响较大;通过对肌浆蛋白二级结构分析发现,冷冻干燥和热处理法下β-折叠相对含量较大,等电点沉淀法、酸偏移法和酸偏移耦合壳聚糖絮凝法下无规则卷曲相对含量较大,壳聚糖絮凝法下β-转角相对含量较大,所有回收方式下α-螺旋相对含量均较小,总体上肌浆蛋白二级结构由有序向无序不同程度转化;此外,壳聚糖与肌浆蛋白结合,絮凝产生大分子复合物,而酸偏移导致部分蛋白解聚。不同回收方式下肌浆蛋白结构变化进而影响到功能性质,其中酸偏移耦合壳聚糖絮凝法制备的肌浆蛋白在p H值和壳聚糖双重作用下表面疏水性明显增加,促使乳化性降低;而经冷冻干燥、等电点沉淀法和壳聚糖絮凝回收得到肌浆蛋白的乳化性较大,特别是壳聚糖处理能有效改善肌浆蛋白的乳化性。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碱性条件下pH对马鲛鱼肌球蛋白热聚集行为的影响,以马鲛鱼肌球蛋白为研究对象,探究在加热条件下pH(7.0、8.0、9.0)对肌球蛋白的结构和理化性质(溶解度、浊度、二级结构、总巯基含量、表面疏水性)的影响,未加热组作为空白对照组。结果表明:对照组肌球蛋白在pH(7.0、8.0、9.0)下溶解度从68.00%升高到82.00%、浊度变化不明显;加热组则有较大差异,溶解度从30.00%增加到94.00%,浊度吸光值从0.49降低到0.23;加热组pH 9.0的肌球蛋白α-螺旋含量减少,在所有组中含量最低,为45.60%,β-折叠含量增加,为10.60%;加热组的巯基含量呈下降趋势,由70.45 nmol/mg减少到50.11 nmol/mg,碱性pH下的蛋白质有助于巯基向分子间和分子内二硫键的转化;随着pH值的增加,对照组肌球蛋白的表面疏水性系数依次增加,而加热组下降,但加热组肌球蛋白的表面疏水性系数仍然远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通过探究碱性条件下肌球蛋白热聚集体的性质,有助于对其热聚集进行调控,获得一种热稳定性较好的肌球蛋白溶液,对以后研究其作为乳化剂添加到食品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食盐腌制猪肉在常温和60 ℃条件下热风干燥过程中肌浆蛋白含量、盐溶性蛋白含量、肌原纤维蛋白 表面疏水性及巯基含量等随含水率和腌制液中NaCl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食盐腌制(腌制液中NaCl质 量分数低于8%)可以提高脱水猪肉中肌浆蛋白及盐溶性蛋白质的稳定性,减少变性损失,显著提高肉样的肌原纤 维蛋白表面疏水性,降低蛋白质中巯基的含量(P<0.05),且腌制液中NaCl质量分数越大,对上述化学性质的影 响越大。上述研究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相比常温干燥,60 ℃脱水干燥削弱了食盐及水分脱除对蛋白质化学性 质的影响,使猪肉中的蛋白质以热变性为主。  相似文献   

10.
以罗非鱼肉为原料,提取肌球蛋白,试验了不同盐浓度(1、50、150、600 mmol/L NaCl)下,肌球蛋白(2mg/mL)体系热处理过程中溶解度、浊度、表面疏水性、巯基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制备热诱导凝胶(20 mg/mL),探讨不同盐浓度下肌球蛋白热凝胶的形成及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增大,肌球蛋白的溶解度逐渐增加,浊度减小,表面疏水性和巯基含量增加;随着热处理(20~80℃,1℃/min)的进行,肌球蛋白的溶解度下降(p0.05),表面疏水性显著增大(p0.05),巯基含量减少,分子逐渐变性聚集;热诱导体系的动态弹性模量随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维持肌球蛋白凝胶三维网状结构的主要作用力是疏水相互作用、二硫键和非二硫共价键,高盐条件下肌球蛋白热诱导凝胶的网状结构较稳定。研究结果为水产蛋白制品的加工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中豆36为原料,分别提取大豆分离蛋白(SPI)、7S、11S球蛋白,利用SDS-PAGE、SEM、表面疏水性和巯基含量的变化等手段考察了蛋白分子结构.结果表明:7S、11S和SPI结构存在差异;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在同一放大倍数下,7S、11S球蛋白和SPI单体分子表面呈现不同性状;对其巯基及疏水性测定比较发现,SPI中游离巯基和总巯基含量均最高,其次是11S球蛋白,而7S球蛋白中游离巯基和总巯基含量较低;11S球蛋白具有较高的疏水性,而7S球蛋白的疏水性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干燥方式对蛋清蛋白(egg white protein,EWP)功能特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分别通过喷雾干燥与真空冷冻干燥制备蛋清蛋白粉,并对其蛋白结构、理化性质与功能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蛋清液(EWP-C)相比,喷雾干燥使蛋清蛋白(EWP-P)的内源性荧光强度降低,表面疏水性和表面游离巯基含量增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显示,EWP-P的α-螺旋、β-折叠和β-转角分别为16.30%、25.72%和40.23%,冷冻干燥蛋清蛋白(EWP-D)分别为20.43%、24.32%和35.69%。不同pH下,EWP-D的溶解度均高于EWP-P,表面张力小于EWP-P。此外,EWP-P的接触角为99.62°,高于EWP-D(接触角为65.97°),表明喷雾干燥能显著提高蛋白的疏水性(P<0.05)。EWP-D在不同pH下的乳化性、乳化稳定性以及起泡性均大于EWP-P,但起泡稳定性更小,这与EWP-D较高的溶解性与较低的表明疏水性有关。荧光倒置显微镜及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分析表明EWP-D乳液的微粒更小,分布更均匀,其稳定性高于EWP-P。综上,喷雾干燥蛋清蛋白的β-折叠结构较多,表面游离巯基含量和表面疏水性较高,具有较好的凝胶性;冷冻干燥蛋清蛋白的表面疏水性较小,且表面张力小、溶解度大,具有更好的乳化能力与起泡性。  相似文献   

13.
以肌肉基本营养成分、蛋白质组成、肌动球蛋白盐溶性、巯基含量、Ca2+-ATPase活性、疏水性及SDS-PAGE分析等作为测定指标,考察中国对虾在冷藏时肌肉蛋白质的生化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对虾肌肉是典型的高蛋白[(21.75±0.12)%]、低脂肪[(1.21±0.03)%]型食物;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肌原纤维蛋白和肌基质蛋白的含量减少,肌浆蛋白含量先增加后减少,碱溶性蛋白含量逐渐增加;肌动球蛋白的盐溶性先上升后下降;巯基(-SH)数贮藏前期下降缓慢,第6天后显著下降;Ca2+-ATPase活性显著下降,且与贮藏时间呈显著线性相关(R0℃= -0.991,R4℃= -0.998),但0℃和4℃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疏水性随贮藏时间延长显著增加,并呈显著线性关系(R0℃= 0.976,R4℃= 0.995),且0℃和4℃两组之间差别显著。SDS-PAGE结果显示,肌动蛋白、肌球蛋白重链、原肌球蛋白和分子质量为67kD的蛋白均发生了明显的降解。综合各指标的变化情况,表明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蛋白质变性加剧,总体变性程度为0℃时小于4℃。Ca2+-ATPase活性和疏水性与贮藏时间呈显著线性关系,可以作为蛋白质变性程度的指示指标。  相似文献   

14.
核桃蛋白及其组分构象和功能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核桃蛋白及其主要组分谷蛋白和球蛋白的物化特性与功能特性。研究表明:核桃蛋白的变性温度Td(104.42℃)和热焓值ΔH(12.93 J/g)都显著高于谷蛋白和球蛋白的变性温度、热焓值(p0.05),且变性协同性较好;谷蛋白和球蛋白的巯基含量较核桃蛋白高,且大部分巯基暴露在表面,而核桃蛋白巯基主要包埋在分子内部且二硫键含量为三者中最高(为5.2μmol/g);由荧光结果表明核桃蛋白有着较致密的三级结构,而球蛋白结构相对较疏松;表面疏水性指数由高至低依次为谷蛋白、核桃蛋白和球蛋白。谷蛋白表现出较高的乳化活性,但乳化稳定性最差,核桃蛋白的乳化活性较谷蛋白稍差,但乳化稳定性最好;球蛋白的巯基和二硫键含量较高,结构松散,作用位点较多,形成的凝胶强度高,其次是核桃蛋白和谷蛋白。  相似文献   

15.
为全面理解兔肉品质的形成过程,利用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2,2’-azobis(2-amidinopropane)dihydrochloride,AAPH)的热分解作用生成过氧自由基(ROO·)诱导兔肉肌浆蛋白氧化,通过AAPH处理后兔肉肌浆蛋白中高铁肌红蛋白相对含量、超铁肌红蛋白浓度、羰基含量、总巯基含量以及肌浆蛋白表面疏水性、粒度、浊度和溶解性测定,肌浆蛋白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和内源荧光光谱分析,研究ROO·胁迫肌浆蛋白氧化聚集机制。结果表明,随着AAPH浓度的升高,高铁肌红蛋白和超铁肌红蛋白相对含量显著增加(P<0.05),蛋白质羰基含量显著增加(P<0.05),总巯基含量显著下降(P<0.05)。内源荧光光谱和表面疏水性分析结果表明ROO·可以引起肌浆蛋白的去折叠和疏水基团暴露。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ROO·可以导致肌浆蛋白二硫键交联。此外,随着AAPH浓度的增大,肌浆蛋白粒度和浊度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表明ROO·可以引发肌浆蛋白的聚集。疏水相互作用和二硫键交联是ROO·胁迫肌浆蛋白聚集的主要作用力。ROO·不仅可以直接引发肌浆蛋白聚集,还可以通过影响肌红蛋白诱导氧化体系促进肌浆蛋白交联聚集。  相似文献   

16.
磷酸盐对草鱼肌原纤维蛋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草鱼肌原纤维蛋白为对象,研究三聚磷酸钠(sodium tripolyphosphate,TPP)和焦磷酸钠(sodiumpyrophosphate,SPP)的添加量对肌原纤维蛋白溶解度和浊度、二级结构和表面疏水性、总巯基和活性巯基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磷酸盐添加量的增加,肌原纤维蛋白溶解度升高,浊度下降;蛋白链伸展使得α-螺旋含量有所降低,β-转角含量升高;同时稳定蛋白二级结构的作用力如表面疏水性、总巯基以及活性巯基含量也均增加。结论:磷酸盐可以改变蛋白质的结构特性,且SPP相对TPP而言,对肌原纤维蛋白结构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基于工业化鱼糜漂洗工艺,探讨白鲢鱼糜加工过程中蛋白质氧化规律,进而为肉制品加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在不同温度(4、12、20℃),不同漂洗次数(1、2、3次)下,制备新鲜漂洗白鲢鱼糜,测定鱼糜羰基,总巯基含量,溶解度,Ca~(2+)-ATPase酶活性,蛋白质降解聚集程度,蛋白质二级结构变化,综合评价蛋白质氧化变性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鱼糜中的羰基含量随着漂洗温度升高增大,随漂洗次数积累降低;随漂洗温度升高和次数积累,蛋白无序结构的百分含量显著增加;总巯基含量和β-折叠结构的百分含量逐渐下降;漂洗处理引起肌球蛋白发生降解反应,温度升高,降解程度加剧;蛋白溶解性及Ca~(2+)-ATPase酶活力减小;综上分析电泳结果及二级结构变化规律可作为氧化变性的良好评价指标,而选择低温(4℃)少漂洗(1或2次)处理能够保证鱼糜蛋白得率的同时能够效控制蛋白氧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冻藏时间对猪背最长肌蛋白质特性的影响,本文主要采用凝胶电泳、差示量热扫描技术分析了猪背最长肌在-18 ℃冻藏0 d和1、3、6、9、12、15月后,其蛋白质的疏水性、巯基含量、降解情况、热稳定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冻藏时间的延长,蛋白质溶解度显著降低(p<0.05),肌原纤维蛋白(MPI)的表面疏水性和巯基含量升高,发生降解的MPI主要集中在67 kDa和20~29 kDa;肌球蛋白和肌浆蛋白的变性温度和焓值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表明这两类蛋白的热稳定性降低。在冻藏的前3个月内,猪背最长肌的各项指标维持在较好的水平,从第6个月开始,所有指标的变化幅值增加,变化速率加快。研究发现,冻藏6个月以后,猪背最长肌蛋白质品质开始加速下降。  相似文献   

19.
以牛背最长肌为原料,研究豌豆蛋白对其盐溶蛋白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 and polyacrylamide gelelectrophoresis, SDS-PAGE)、溶解度、表面疏水性、巯基、二硫键含量、乳化性等理化性质及二级结构的影响,并探讨了豌豆蛋白与盐溶蛋白凝胶形成过程中化学作用力类型。结果表明,SDS-PAGE电泳中,豌豆蛋白中的vicilin(7S)、legA和legB分别与盐溶蛋白中的肌动蛋白、肌钙蛋白T和肌钙蛋白C结合。当豌豆蛋白添加质量浓度为0.08 g/mL时,盐溶蛋白的表面疏水性上升明显(P0.05);二硫键含量在豌豆蛋白添加浓度超过0.12 g/mL后,迅速上升(P0.05)。随豌豆蛋白添加浓度的增加,盐溶蛋白总巯基和表面活性巯基含量下降,浊度和乳化性上升;溶解度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在添加浓度为0.04 g/mL时最大。豌豆蛋白添加质量浓度与α-螺旋、表面活性巯基含量等均呈显著负相关,与β-折叠、β-转角、无规则卷曲、二硫键含量、表面疏水性等呈显著正相关;疏水相互作用是豌豆蛋白-牛肉盐溶蛋白凝胶网络结构形成中最主要化学作用力。  相似文献   

20.
王岩  陈复生 《食品科技》2008,33(6):23-25
通过大豆分离蛋白(SPI)直接热压和经环氧氯丙烷修饰后再热压,探讨热压过程中蛋白分子表面巯基含量、蛋白分子表面疏水性以及蛋白分子形状的变化.结果表明,热压后蛋白分子表面巯基含量降低、蛋白分子表面疏水性增强,SPI球蛋白结构被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