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前体物质对辅酶Q_(10)生物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首次研究了以辅酶Q10 (CoQ10 )主要侧链供给前体物质———茄尼醇和醌环供给前体———羟基苯甲酸和辅酶Q0 对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promb 2 1794 - 2 3) 生产CoQ10 产量的影响,并对前体的转化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了适宜于粟酒裂殖酵母生长及高转化前体生成CoQ10 的条件为:酵母在2 8℃下,2 2 0r/min于发酵培养基中培养18h后,加入0 5 g/L茄尼醇继续发酵培养18h ,进行前体转化反应。结果表明,单独添加茄尼醇能达到最大产量33 1mg/L ,比对照样品增加了91% ,任2种前体物质共同添加都要比单独添加茄尼醇时产量低。茄尼醇和CoQ0 共同添加时,单位细胞胞外辅酶CoQ10 的产量达到最高的1 35mg/g ,比对照样品增加了117%。  相似文献   

2.
目的强化大肠杆菌合成辅酶Q10(CoQ10)的能力。方法利用途径工程的基本原理,对大肠杆菌辅酶Q生物合成途径中链长控制基因ispB进行遗传操作,并强化表达该途径中多个功能基因。结果首次成功用来自Gluconobacter suboxydans的十聚异戊二烯焦磷酸合成酶基因ddsA原位替换大肠杆菌染色体上ispB基因,构建得到原位替换株JKL;同时强化表达CoQ生物合成途径的相关基因,发现在ubiCA和ddsA协同表达的重组菌pDCA/JKL中CoQ的合成能力比JKL提高了2.3倍,CoQ10合成量提高了2.5倍。检测该重组菌中ubiA的转录水平,发现其mRNA相对拷贝数是对照JKL的125倍。结论成功获得的重组大肠杆菌在降低内源性CoQ8合成能力的同时具备合成较长侧链CoQ10的能力,且通过强化表达相关基因使合成CoQ10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强化大肠杆菌合成辅酶Q10(CoQ10)的能力。方法利用途径工程的基本原理,对大肠杆菌辅酶Q生物合成途径中链长控制基因ispB进行遗传操作,并强化表达该途径中多个功能基因。结果首次成功用来自Gluconobacter suboxydans的十聚异戊二烯焦磷酸合成酶基因ddsA原位替换大肠杆菌染色体上ispB基因,构建得到原位替换株JKL;同时强化表达CoQ生物合成途径的相关基因,发现在ubiCA和ddsA协同表达的重组菌pDCA/JKL中CoQ的合成能力比JKL提高了2.3倍,CoQ10合成量提高了2.5倍。检测该重组菌中ubiA的转录水平,发现其mRNA相对拷贝数是对照JKL的125倍。结论成功获得的重组大肠杆菌在降低内源性CoQ8合成能力的同时具备合成较长侧链CoQ10的能力,且通过强化表达相关基因使合成CoQ10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强化大肠杆菌合成辅酶Q10(CoQ10)的能力.方法 利用途径工程的基本原理,对大肠杆菌辅酶Q生物合成途径中链长控制基因ispB进行遗传操作,并强化表达该途径中多个功能基因.结果 首次成功用来自Gluconobacter suboxydans的十聚异戊二烯焦磷酸合成酶基因ddsA原位替换大肠杆菌染色体上ispB基因,构建得到原位替换株JKL;同时强化表达CoQ生物合成途径的相关基因,发现在ubiCA和ddsA协同表达的重组菌pDCA/JKL中CoQ的合成能力比JKL提高了2.3倍,CoQ10合成量提高了2.5倍.检测该重组菌中ubiA的转录水平,发现其mRNA相对拷贝数是对照JKL的125倍.结论 成功获得的重组大肠杆菌在降低内源性CoQ8合成能力的同时具备合成较长侧链CoQ10的能力,且通过强化表达相关基因使合成CoQ10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发酵生产辅酶Q10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辅酶Q10(CoQ10)在抗氧化、临床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利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CoQ10,其产物活性好。并可通过规模放大提高生产能力,该文综述了菌种的选择和遗传改造、发酵条件的优化及其分离纯化和鉴定。  相似文献   

6.
辅酶Q10(CoQ10)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的重要脂溶性类维生素物质。本文主要从CoQ10的生理活性、体内的新陈代谢以及不同的保护和传递手段三个方面进行展开。生理活性方面,CoQ10可以参与线粒体膜内的电子传递,控制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并且减少活性氧的形成。在生理功能方面,CoQ10可以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而且对于抗炎,增强人体免疫力,治疗肾衰竭、心血管疾病等方面都有一定效果。目前常用的CoQ10的传递体系有固体颗粒、乳液、微胶囊、脂质体、包合物等。总体来说,CoQ10是一种潜力巨大的功能性成分,对于多种疾病都有预防和治疗功能,在食品、医药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本文希望对利用不同的传递体系来提高CoQ10理化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该文使用高压均质手段构建脂质体以提高辅酶Q10(coenzyme Q10,CoQ10)的稳定性和生物可接受率。采用乙醇注入法结合高压均质技术制备脂质体,并分析其粒径、多分散指数、电位和包封率等理化指标,评价CoQ10脂质体的储藏稳定性和模拟消化特性。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脂质体为球形,包封率均在96%。50、100 MPa的高压均质处理将脂质体的粒径从(538.26±11.25) nm分别降低为(240.21±7.23)、(130.17±3.13) nm,而对脂质体的电位和包封率无显著影响。同时,高压均质处理有效延缓了储藏期间CoQ10脂质体酸价、过氧化值的增长,但过高的均质压力对脂质体稳定性具有不利影响。模拟体外消化显示,脂质体明显提高了CoQ10的生物可接受率,高压均质处理将该值分别提高至(31.97±1.62)%和(31.61±2.72)%。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脂质体是实现CoQ10高稳定和高生物可接受率递送的可靠方法,对CoQ10相关产品的开发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血小板来源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辅酶Q10(coenzyme Q10,CoQ10)可以抑制血小板活化、聚集和血栓形成。本实验旨在通过体外实验探讨CoQ10对血小板TxA2生成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0、1、10、100 μmol/L)CoQ10与健康人纯化血小板在体外共同孵育50 min,在激动剂激活条件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小板分泌TxB2水平;用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胞浆型磷脂酶A2(cytosolic phospholipase A2,cPLA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CoQ10显著抑制多种激动剂(如凝血酶、胶原和Convulxin)诱导的血小板TxA2生成;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oQ10下调凝血酶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cPLA2磷酸化水平;cPLA2特异性抑制剂苯乙酮与CoQ10联合使用时,对血小板TxA2的生成没有协同效果;此外,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特异性抑制剂H89可完全逆转CoQ10对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cPLA2 磷酸化和TxA2生成的抑制作用。结论:CoQ10具有显著抑制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TxA2生成的作用,其机制主要是调控PKA/cPLA2介导的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9.
辅酶Q10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与线粒体内膜相结合的脂溶性醌类物质。是人体细胞能量制造的基础,具有效果明确的代谢性强心作用。因辅酶Q10极不易溶于水,见光易分解,对制备的辅酶Q10软胶囊内容物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以内容物沉降体积比为考察指标,研究了助悬剂对其影响,并考察其在冷藏、室温、高温高湿、避光及自然光条件下的稳定性,同时研究了抗氧化剂维生素E对辅酶Q10内容物稳定性的影响。发现辅酶Q10软胶囊内容物中添加维生素E对保持辅酶Q10含量有显著的作用,自然光条件下内容物中辅酶Q10含量下降明显,应通过避光的贮存条件来保证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前体物质对烟草细胞辅酶Q10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细胞培养法研究了辅酶Q10、对羟基苯甲酸、茄尼醇、L-酪氨酸、L-苯丙氨酸和甲硫氨酸等前体物质对烟草NC89悬浮细胞干重、辅酶Q10产量和胞内辅酶Q10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前体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烟草细胞干重的增加和胞内辅酶Q10含量的提高,其中对羟基苯甲酸、甲硫氨酸对细胞干重的增加作用显著;甲硫氨酸、对羟基苯甲酸与L-苯丙氨酸二者交互作用对胞内辅酶Q10含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同时,辅酶Q10的产量随着烟草细胞干重和胞内辅酶Q10含量的变化而变化.在烟草细胞培养的不同阶段可以选择不同的前体物质及其适当的浓度进行分步添加.  相似文献   

11.
研究微波加热对食用油品质及脂肪酸成分影响,为家庭健康烹调提供理论依据。用家用微波炉的不同加热档位,对菜籽油、大豆油等8种常用食用油加热不同时间,用滴定法测定加热后油脂的酸价和过氧化值,GC-MS测定油脂的脂肪酸成分,并以这些指标评价微波加热对食用油品质的影响。在实验所用加热条件下,8种食用油的酸价和脂肪酸成分均未发生明显改变。不同食用油的过氧化值变化曲线有所不同,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调和油的过氧化值随着微波功率和时间增加而上升,玉米油、橄榄油和葵花籽油的过氧化值随着微波功率和时间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微波加热虽然改变了食用油的过氧化值,但酸价尚未发生改变,认为油脂尚未发生酸败,微波加热也没有破坏食用油原有的脂肪酸组成。从微波加热对食用油的品质和脂肪酸成分影响的结果看,可以认为微波加热是日常生活中安全和健康的加热方式。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等几种食用油在使用过程中不同存贮条件下的氧化稳定性。将食用油启封,放置在不同的环境里,检测其过氧化值和酸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避光存贮31 d,食用油的过氧化值均低于8 mmol/kg,酸值(KOH)达到0.26~0.35 mg/g;而在室内日光直接照射的条件下存贮31 d,各食用油的过氧化值均高于10 mmol/kg,酸值(KOH)达到0.35~0.45 mg/g。实验表明,启封后的食用油,存贮于避光处可以连续使用30 d以上,而置于室内日光直接照射条件下,其连续使用期只有3周。对比实验中,棕榈油氧化稳定性优于其他油脂。  相似文献   

13.
为了构建食用油过氧化值快速检测分析方法,以食用油为试验材料,利用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碘与淀粉的显色变化,建立食用油过氧化值的检测模型,探讨测定波长、饱和碘化钾添加量、反应时间、淀粉指示剂添加量、溶剂混合比例和油脂种类等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通过模型建立和验证、盲样验证及精密度分析,结果表明:检测条件对测定结果影响均不显著;当取样质量为(0.100±0.010)g,入射光波长为535nm时,食用油过氧化值模型为:y=28.856x+0.1331(y为过氧化值,mmol/kg,x为溶液吸光度),R2=0.9985。模型预测值与国标法测定值高度线性相关,盲样验证相对误差均10%,检出限为0.79mmol/kg,符合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基于可见分光光度法的食用油过氧化值检测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花生壳提取物对油脂的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过氧化值(POV)为指标,采用Schaal烘箱法研究了花生壳提取物对油脂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花生壳提取物对4种食用油脂均有良好的抗氧化效果,且对猪油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其作用具有剂量效应关系;柠檬酸对花生壳提取物在猪油中抗氧化有很好的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比较不同食用油的氧化稳定性,选取紫苏油、亚麻籽油、核桃油、菜籽油和芝麻油5种食用油为原料,以烘箱法为对照,分别采用涂膜法和模拟法以过氧化值和酸值为考察指标对其氧化稳定性进行评价,并对其氧化过程中的脂肪酸组成变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5种食用油氧化稳定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芝麻油菜籽油核桃油亚麻籽油紫苏油;在氧化初期,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饱和脂肪酸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对食用油氧化稳定性具有明显的影响,特别是亚麻酸含量;在评价氧化稳定性的方法中,烘箱法操作简便但无法反映氧化实际情况,涂膜法检测过程高效且实时,模拟法可反映食用油在使用中的实际氧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张容容  刘超  杨驷承  刘婷  刘建芳 《中国油脂》2023,48(8):54-60+95
植物油因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润滑性可作为食用油和工业润滑油。旨在为评价不同使用功能的植物油的氧化稳定性提供参考,从食用油和工业润滑油两方面综述了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检测方法,讨论比较检测方法的适用性、优缺点以及植物油在不同行业中氧化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和改善方式的差异。作为食用油,过氧化值、酸值和茴香胺值等理化指标以及氧化诱导时间是常用的评价指标;而对于工业润滑油,酸值、运动黏度和起始氧化温度是常用的评价指标。植物油的使用功能不同,其氧化稳定性研究的侧重点不同。针对指标要求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或者联合应用多个方法,对于最大程度发挥植物油的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Food chemistry》2002,76(4):461-468
The effect of lipid profile, vitamin E and total phenolic content was studied in relation to the antioxidant capacity (measured by ESR) of three edible oils (virgin olive, sunflower and olive oils), using short-time deep fat frying as a model. Physico-chemical changes in the oils were also studied. Samples were analysed before and after 15, 30, 45 and 60 min fryings. Determination of free radicals, by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spectroscopy, revealed the highest antioxidant capacity in virgin olive oil and sunflower oil. This parameter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vitamin E content, followed by lipid profile and phenolic content. The frying procedure decreased the antioxidant capacity in all tested oils. Sunflower oil underwent more chemical changes by frying than did olive and virgin olive oils. Antioxidant capacity of the edible oils was correlated with polar components and ultraviolet indices but not with peroxide index or acidity value. The use of ESR, as a rapid and very sensitiv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ntioxidant capacity of edible oils, is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8.
An HPLC method with fluorescence detection was develop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ropyl gallate, nordihydroguaiaretic acid, butylated hydroxyanisole (2- and 3-tert-butyl-4-hydroxyanisole), tert-butylhydroquinone and octyl gallate in edible oils and foods. The antioxidants in edible oil were isolated directly with acetonitrile saturated with n-hexane. The antioxidants in food were extracted with ethyl acetate and the extract was concentrated under vacuum. They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esidue with acetonitrile saturated with n-hexane. The acetonitrile layer was centrifuged at 5,000 rpm for 10 min. The HPLC separation was performed on a Symmetry C18 column (3.5 microns, 4.6 mm i.d. x 150 mm) using a mixture of 5% acetic acid-acetonitrile-methanol (4:3:3, v/v/v) as the mobile phase and monitored by using a fluorescence detector with time programming. Sample peaks were identified by comparison of the fluorescence spectra with those of antioxidant standards. Average recoveries of fortified antioxidants at 100 micrograms/g were 72.1-99.6%.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were 0.7-7.2%.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拓展傅里叶变换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光谱技术在食用油分析和检测中的应 用范围,本文综述了近年来FTIR光谱技术在食用油品质分析和安全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其中品质分析包括理化 指标(过氧化值、反式脂肪酸含量、游离脂肪酸含量、水分体积分数、碘值、羰基值及多指标分析和检测)和氧化 稳定性;安全检测即食用油真伪鉴别。通过对光谱采集、光谱范围选择、数据处理及基底效应消除等方面进行分析 和探讨,以期为FTIR光谱技术在食用油质量安全检测方面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油样短期存放条件对过氧化值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对两种食用植物油取样后,分装于塑料瓶和玻璃瓶且装样量不同,置实验室条件的不同光照和温度短期存放40d,其间每隔10 d测定过氧化值.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存放条件下短期存放的油样过氧化值都在增长变化,装具及装样量、光照和温度条件对短期存放的油样过氧化值测定都具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