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试验采集荷斯坦奶牛的瘤胃液,进行体外发酵试验。探究在培养底物中添加不同水平的丝兰属植物提取物(0%、0.3%、0.6%、1.2%和2.4%)对2、6、12、18和24 h产气量及24 h培养液pH值、氨态氮浓度、菌体蛋白浓度和干物质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水平丝兰属植物提取物处理组6、18和24 h的产气量均低于对照组,18 h时2.4%丝兰属植物提取物处理组产气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0.3%丝兰属植物提取物处理组;24 h时1.2%和2.4%丝兰属植物提取物处理组产气量显著低于对照组。2.4%丝兰属植物提取物处理组氨态氮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丝兰属植物提取物对干物质降解率、pH值以及菌体蛋白浓度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活体运输过程中,水体中往往积累了较高浓度的分子氨和亚硝态氮。为了探讨分子氨和亚硝态氮在鳜鱼成鱼运输水体中的安全浓度,在水温为18~20℃,盐度为3‰~4‰,pH7.31~7.57,溶解氧(DO)8.2~8.5mg/L 的条件下,采用常规的生物毒性试验方法,研究分子氨和亚硝态氮对鳜鱼成鱼(adult Siniperca chuatsi)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子氨对鳜鱼成鱼24、48、96h 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389、0.295、0.193 mg/L 和安全浓度为0.0193mg/L;亚硝态氮对鳜鱼成鱼24、48、96h 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96.32、91.69、75.4 mg/L,安全浓度7.54mg/L。因此,水体中分子氨对鳜鱼成鱼的毒性作用非常明显,易造成鱼体的死亡,而鳜鱼成鱼对亚硝态氮的耐受性稍强。建议保活运输过程中要加强水体的监测,有效地控制水体中氨氮与亚硝态氮的浓度,以提高成活率。  相似文献   

3.
探讨青贮玉米秸与豆秸组合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以确定适宜的饲料组合比例。本试验将青贮玉米秸与豆秸分别按0∶100、20∶80、40∶60、60∶40、80∶20、100∶0的比例进行组合,利用体外瘤胃发酵技术,分析不同比例组合对产气量、pH值、氨态氮、菌体蛋白和瘤胃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影响,并计算出各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值和综合组合效应值,进而筛选出两种饲料组合的适宜比例。结果表明:青贮玉米秸-豆秸不同比例组合后在产气量上差异显著(P〈0.05),以80∶20时最大;各比例对体外瘤胃液pH值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氨态氮质量浓度随青贮玉米秸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在40~50mg/dl变化;菌体蛋白质量浓度在两者比例为80∶20时最高;青贮玉米秸-豆秸不同比例组合的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瘤胃有效降解率均以80∶20时最大。在本试验条件下,以多项组合效应评定指数评定组合效应,青贮玉米秸与豆秸比例为80∶20时较为适宜,综合组合效应指数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茭白鞘叶的营养价值与潜在饲用风险,收集茭白采收期的鞘叶,进行营养成分和体外发酵分析,检测茭白鞘叶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结果发现,茭白鞘叶粗蛋白质质量分数12.4%~23.3%,中性洗涤纤维质量分数65.1%~69.1%,酸性洗涤纤维质量分数29.4%~35.9%。与鲜食玉米秸秆相比,保存良好的优质茭白鞘叶24h产气量、理论最大产气量、瘤胃培养可降解部分的降解速率、达到理论产气量最大值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均无显著差异,其体外有机物消化率达到50.2%;景宁茭白鞘叶中仅检出三环唑12μg/kg、多菌灵12μg/kg、三唑磷250μg/kg,其中三环唑和多菌灵低于国家食品标准,三唑磷略高于国家食品标准;而缙云茭白鞘叶中未检出上述农药。茭白鞘叶中铅的含量0.20~0.72 mg/kg,铬3.96~6.28 mg/kg,镉0.002 6~0.063mg/kg,砷0.055~0.42 mg/kg,汞0.001 4~0.002 7mg/kg,除2个秋季茭白鞘叶样品铬含量超标,其余样品均低于国家新版饲料卫生标准规定的饲草、粗饲料、饲料原料的重金属安全限量。茭白鞘叶可作为一种营养价值较高且较安全的青粗饲料。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南美白对虾虾头副产物中蛋白质的高值化利用,同时减轻发酵过程中的氨臭问题,该研究用北海红树林中筛选得到的一株解淀粉芽孢杆菌YA289对南美白对虾的虾头进行液态发酵。分别以多肽、氨基酸态氮和氨态氮的质量浓度为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进行发酵工艺的优化。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葡萄糖添加量5 g/L,NaCl添加量 5 g/L,料液比1:8 (g/100 mL),接种量5wt%,pH值6,转速180 r/min,温度34 ℃,时间44 h,在此条件下,虾头蛋白质降解产物中的多肽质量浓度可达16.35 mg/mL,比优化前提高了2.7倍。该试验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YA289既对南美白对虾虾头副产物中蛋白质起到良好的降解效果,又可以减轻发酵过程中氨态氮的释放,为虾头副产物蛋白质资源和解淀粉芽孢杆菌YA289更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4种粮食体外发酵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体外发酵技术比较4种粮食发酵特性,评价高粱、黄豆、早籼米(糙米和精制白米)发酵性能。将4种食物制成冻干粉加入培养基,接种人体新鲜粪便进行体外发酵,定点记录发酵液产气量、测定pH、氨和SCFA含量。黄豆组产气量最大,空白组产氨量最多且pH最高,高粱组pH最低,产氨量最少。高粱组总短链脂肪酸含量最高,空白组最低。4种粮食体外发酵有助于增加SCFA,高粱优于其他三种。  相似文献   

7.
靛酚蓝-分光光度法测定发酵液中氨态氮含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靛酚蓝-分光光度法是一种灵敏度高,对设备要求简单,线性相关性好,重现性高的氨态氮检测方法。文中对该方法的检测波长、反应温度、时间以及催化剂浓度等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检测波长为637 nm,反应条件为37℃、25 mg/L的催化剂和20 min的反应时间,并由此得到一条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6的氨态氮标准曲线。同时,对靛酚蓝法用于普通发酵体系测定氨态氮进行了探讨。对常用发酵基质如碳源、氮源、金属离子以及消泡剂等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这些常用基质基本不影响本法的测定结果。最后,将该法用于泰乐菌素和阿维菌素的发酵液测定并与离子选择电极法进行了比较,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由此证明该方法是一种准确可靠,切实可行的检测发酵液中氨态氮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试验采用两因素试验设计(温度处理2×添加处理2),添加处理组包括对照组(无添加)及糖蜜组,温度处理组包括常温组(22±2℃)和低温(4℃)。采用小规模发酵法,密封贮藏35 d后开封。结果表明,各处理组感官品质良好;油莎草低温青贮的粗蛋白、粗脂肪、黄酮、乳酸、乳酸菌、挥发性脂肪酸、干物质消失率低于常温青贮;而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氨态氮/总氮高于常温青贮;糖蜜组青贮的pH值、有机物、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氨态氮/总氮、耐热菌、一般细菌、酵母菌、体外氨态氮含量低于对照组;而粗蛋白、粗脂肪、黄酮、乳酸、乳酸菌、体外干物质消失率、产气量、挥发性脂肪酸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糖蜜可以改善低温下油莎草青贮发酵品质和黄酮含量。  相似文献   

9.
猪骨素发酵及其产物的电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曲霉发酵猪骨素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了发酵过程中蛋白酶活力和水解度的变化,可溶性氮、肽基氮、游离氨态氮的变化规律以及产物的性质变化。结果表明,红曲发酵猪骨素的适宜工艺为:猪骨素浓度3%,温度30℃,摇床速度120 r/min,自然pH(6.7~7.0);酶活力和水解度在第5天达到最大,分别为35.92 U/mL和38.66%;游离氨态氮含量在发酵过程中逐渐增加,5 d之后趋于稳定,肽基氮含量在第5天时达到最大值为74.21%;可溶性氮含量在生长初期稍有下降,到第5天时其含量达到最大值为88.45%。Tricine-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发酵过程中蛋白分子质量逐渐降低,发酵6 d,发酵液多肽分子质量最小为8.1 ku。  相似文献   

10.
体外产气法研究壳聚糖对山羊瘤胃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体外产气法模拟瘤胃发酵,通过测定24 h体外累计产气量、中性洗涤纤维(NDF)的降解率和细菌氮含量,研究添加不同水平壳聚糖对山羊瘤胃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可以促进瘤胃发酵,使微生物蛋白合成和纤维分解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山羊日粮中壳聚糖的最适添加水平为0.09%~0.12%.  相似文献   

11.
以荷斯坦高产和中产奶牛为例,研究其粪便含水量、粪尿中总氮(TN)、氨态氮(AN)浓度和NH3、H2S的散发量。选取高产和中产奶牛牛舍各一栋,测定粪便含水量、粪尿中总氮(TN)氨态氮(TN)质量分数以及粪中NH3和H2S气体的散发量。结果表明,粗蛋白的摄入与需求比增加,奶牛粪尿中氮和硫的质量分数也会增加。超过动物蛋白质需要量的几乎所有的氮都是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尿氮增加的幅度大于粪氮增加的幅度。因此,减少粪氮不是降低氮污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曹妍  杜木英  阚建全  陈宗道 《食品科学》2012,33(11):252-256
研究青稞酒多菌种曲发酵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并与传统曲发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青稞酒的多菌种曲发酵过程中,表现出类似传统曲发酵过程中各成分的动态变化趋势。pH值明显下降,之后稳定在pH4.0~4.3;总酸含量随着发酵时间延长显著上升(P<0.05),发酵60h时达到最大值0.83g/100g,之后略有下降;发酵品温先缓慢上升,再缓慢下降,最高达36.2℃左右;还原糖含量和糖化酶活力值都在24h内显著增加之后逐渐下降;总糖含量显著下降,酒精体积分数显著增高(P<0.05),多菌种曲发酵的酒精体积分数可达到10.30%,比传统曲发酵提高57.73%;酒醅中酸性蛋白酶活力及氨态氮含量同时呈显著性增高,24h后,蛋白酶活力及氨态氮含量逐渐降低;多菌种曲发酵的青稞酒总氨基酸含量80.923mg/100mL,缺乏蛋氨酸。感官评定表明风味较好的多菌种青稞酒的发酵时间约为60~72h,并保持了传统青稞酒的主体风味。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半程SBR工艺对啤酒厂产生的废水行进行处理,使得出水中的NH4-N、硝态氮、亚硝态氮等指标降低,结果表明,周围环境中的氧气浓度和水力停留时间是影响SBR工艺处理啤酒厂废水中各种氮污染指标的关键因素,当DO浓度在0.42-0.64mg/L变化时,出水COD浓度要比DO浓度在1-1.8mg/L出水COD浓度高5-8mg/L,但出水COD浓度受到DO浓度的影响较低,随着DO浓度的增加,其中有机氮浓度逐渐增加,当DO浓度为1-1.8mg/L时,有机氮所占比例达到90%,随着DO浓度的增加各污染指标的去除率都相应增加,当水力停留时间为3h氨氮和硝态氮浓度要比水力停留时间为2h的低4-5mg/L,出水COD浓度要低25mg/L,增加水力停留时间使得出水的氮指标和COD指标都相应的降低。  相似文献   

14.
探究纤维素酶对氨化处理小麦秸秆营养价值、体外发酵特性及甲烷产量的影响。试验设5个处理组:对照组(C),尿素处理组(U),尿素处理并添加三个水平的纤维素酶,15 U/g组(U+CEL15),20 U/g组(U+CEL20)和25U/g组(U+CEL25),经处理20d后取样分析小麦秸秆营养价值,并进行体外发酵试验测定小麦秸秆瘤胃发酵参数和甲烷产量。结果表明:小麦秸秆经尿素氨化处理同时添加纤维素酶可以显著降低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纤维素含量(P0.05),其中U+CEL20和U+CEL25组三种纤维物质含量显著低于U+CEL15组(P0.05)。尿素氨化处理各组粗蛋白质(CP)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体外发酵24h后,尿素氨化各组产气量均显著提高(P0.05)。然而,随着纤维素酶添加水平的提高,甲烷产量逐渐降低,其中U+CEL20和U+CEL25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尿素和纤维素酶复合处理小麦秸秆可以显著降低瘤胃发酵液中氨态氮(AN)浓度(P0.05),并提高挥发性脂肪酸(VFA)产量(P0.05)。综上所述,小麦秸秆经尿素氨化处理时纤维素酶的适宜添加量为20U/g。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大豆蛋白和豌豆蛋白对体外发酵特性及微生物蛋白合成能力的影响,以健康成人粪便作为体外发酵的微生物接种物,用体外法研究酪蛋白、大豆蛋白和豌豆蛋白对体外消化产物水解度(DH)和不同培养时间(0,24,48 h)的体外发酵产物pH、氨态氮(NH3-N)、微生物蛋白(MCP)、挥发性脂肪酸(VFA)(包括短链脂肪酸(SCFA)和支链脂肪酸(BCFA)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豆蛋白和酪蛋白组DH显著高于豌豆蛋白组。2)发酵24 h时,蛋白底物添加组pH值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大豆蛋白组最低。3)蛋白底物添加组各时间点NH3-N浓度和MCP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大豆蛋白组最高,酪蛋白组最低。4)SCFA和BAFA浓度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大豆蛋白组SCFA浓度最高,大豆蛋白和豌豆蛋白组BCFA浓度显著高于酪蛋白组。食物中添加大豆蛋白和豌豆蛋白有利于MCP的合成,有利于被肠道微生物利用产生VFA,从而有利于肠道健康。  相似文献   

16.
茶叶膳食纤维是茶加工业的副产物,其中富含对人体有益的膳食纤维,但是目前对茶叶膳食纤维的综合利用程度不高。该研究通过考察茶叶膳食纤维的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等指标评价其理化性质,并借助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对其官能团结构和微观结构进行表征。体外发酵过程中,茶叶膳食纤维可显著增加乳酸菌、双歧杆菌数量,而抑制肠杆菌、肠球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随着茶膳食纤维浓度的增加,发酵液的pH值显著降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发酵液内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随着茶膳食纤维浓度的增加,SCFAs各酸含量不断增加,乙酸、丙酸、丁酸和乳酸含量最高分别为(20.65±0.93)、(2.88±0.14)、(10.89±1.01)mmol/L和(19.91±1.38)mmol/L。结合肠道菌群和SCFAs结果,最优膳食纤维比例为2%茶膳食纤维可对肠道菌群有益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瑞士乳杆菌发酵猪骨酶解液制备发酵型猪骨调味料。结果表明,发酵工艺条件为液体种子种龄9h、接种量9%、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18h,得到的发酵液苦味消失、氨基态氮含量增加、猪骨风味增强。此发酵液经调配得到发酵型猪骨调味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化桑叶茯砖茶总黄酮的乙醇提取工艺,并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等对桑叶茯砖茶总黄酮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提取工艺。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OH清除率、ABTS~+清除率和还原力等为指标,考察桑叶茯砖茶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为33%、液料比为25 mL/g、提取时间为2.3 h、提取温度为90℃,在该最佳条件下,桑叶茯砖茶总黄酮得率为2.37%。抗氧化实验表明,24μg/mL桑叶茯砖茶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89.8%,与Vc相当,ABTS~+的清除率为99.8%,清除效果较Vc好;0.28mg/mL桑叶茯砖茶总黄酮对.OH清除率达79.7%,而相同浓度Vc对.OH清除率为28.8%,显著低于桑叶茯砖茶总黄酮,0.28 mg/mL桑叶茯砖茶总黄酮还原力为1.263,和Vc接近。结论:该优选提取工艺稳定可行,桑叶茯砖茶总黄酮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为桑叶茯砖茶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蓝园鲹快速自溶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鱼体自溶主要是钙激活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共同作用的结 果。低值鱼自溶的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在6-7; 0.009mol的钙离子能促进鱼体自溶作用,氨态氮从 0.324g/100mL增加到0.442g/100mL;0.006mol的锌离子 使蓝园鲹自溶液中氨态氮含量下降8.6%,进一步增加钙、 锌离子的浓度对促进自溶和抑制自溶作用影响都不大。 在内源性蛋白酶的作用下,低值鱼蛋白质利用率较高,达 83.85%,氨基酸转化率较低,为48.8%。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水溶性苦荞蛋白为研究对象,利用体外模拟发酵,通过对苦荞蛋白作用下小鼠粪便发酵液中p H、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乳酸)的含量以及有害菌(肠球菌、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进行测定,对苦荞蛋白抑制肠道有害菌群生长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浓度的苦荞蛋白与对照组相比,均可以有效降低有害菌的数量,其中高剂量组分别使肠球菌、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减少了65%、72%和78%(32 h);同时,不同剂量组的苦荞蛋白使小鼠粪便发酵液p H分别下降了35%、39%、40%(32 h)。此外,高剂量组的苦荞蛋白较对照组分别使乙酸、丙酸、丁酸及乳酸的浓度增加了8.94、33.77、27.34、25.55倍(32 h)。综上所述,苦荞蛋白能够提高肠道中短链脂肪酸含量,从而降低肠道环境的p H,抑制肠道有害菌(肠球菌、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