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研究离心除菌技术在巴氏杀菌乳生产中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离心除菌可以有效去除细菌、嗜冷菌和芽孢。4、30℃和45℃离心温度对乳中微生物的去除效果没有显著差异性,从方便和节能角度而言,4℃离心温度对工厂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离心除菌结合巴氏杀菌生产的牛奶风味、口感、稳定性、货架期优于普通的巴氏杀菌牛奶,离心除菌对巴氏杀菌乳的糠氨酸含量影响非常小,符合现有巴氏杀菌乳标准的规定,可广泛用于巴氏杀菌乳的生产。  相似文献   

2.
目前市场上常见牛奶的杀菌方式有超高温瞬间灭菌(UHT)、巴氏杀菌等,这些牛奶的生产工艺不同,热处理强度不同,活性蛋白的变性率也各不相同。本实验通过比较不同方式热处理对牛奶中α-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和乳铁蛋白含量的影响,得出蒸汽浸入式直接杀菌(INF)对α-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和乳铁蛋白的热损伤程度低于UHT灭菌,与巴氏杀菌相当(P0.5),冷藏条件下,产品的保质期可达21 d,货架期高于巴氏杀菌牛奶。合适、恰当的热处理工艺,不仅可以杀死致病性微生物,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牛奶中的天然活性蛋白营养,保证牛奶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针对不同品牌巴氏杀菌乳中的糠醛类化合物质量分数展开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巴氏杀菌乳中羟甲基糠醛质量分数在10μg/100 g牛奶以下,少部分品牌在15~30μg/100 g之间,糠醛质量分数均在3μg/100 g以下,未检测到2-呋喃甲基酮和甲基糠醛。进而选择3个巴氏杀菌乳产品,对其保质期内糠醛类化合物质量分数变化展开研究。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巴氏杀菌乳中的糠醛类化合物质量分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热处理方式对牛奶中乳清活性蛋白的影响。方法:以奶场牛乳、巴氏杀菌乳、超高温瞬时灭菌(UHT)乳和蒸汽侵入式直接杀菌(INF)乳4种不同热处理方式的牛奶作为研究对象,观察4种牛奶活性蛋白含量及热处理后牛奶中美拉德反应产物含量等的变化情况;采用SEM、FTIR、荧光光谱分析仪和Malvern纳米粒度仪分析微观结构。结果:4种热处理牛奶中,奶场牛乳的乳清蛋白含量最高,INF杀菌乳与巴氏杀菌乳中乳清蛋白含量和美拉德反应产物含量相当;UHT灭菌乳的粒径及其乳清蛋白极性环境均显著增加;4种牛奶乳清蛋白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逐渐增加,乳清蛋白结构从有序向无序转化。结论:蒸汽侵入式直接杀菌对乳清活性蛋白的损伤程度小于超高温瞬时灭菌,与巴氏杀菌相当,且此方法处理的牛乳保存期高于巴氏杀菌乳。  相似文献   

5.
正复原乳是用女乃粉勾兑还原而成的牛奶,我国规定,低温巴氏奶绝不允许使用复原乳。但现实惰况是,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进口工业奶粉勾兑复原乳成为惯用手法。这不仅损害了我国奶农的利益,也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从4月1日起,《巴氏杀菌乳和UHT灭菌乳中复原乳的鉴定》标准正式实施,复原孚的检测标准有了明确的规定。复原乳使用乱象复原乳又称还原奶,是指把新鲜牛奶经过高温杀菌干燥制成奶粉后,再兑入一定比例的水或者牛奶还原成液态奶  相似文献   

6.
巴氏杀菌奶是国际上公认的由生鲜奶低热加工杀菌的风味新鲜纯正、营养全面的牛奶制品,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90%以上的液体乳产品为巴氏杀菌奶。我国巴氏杀菌奶近年来发展迅速,年增长率保持25%以上,是今后乳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产品类别,将成为城市乳业的主导产品,成为乳品工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对适合巴氏杀菌奶加工的原料乳选择、加工主要技术、货架期、巴氏杀菌奶中主要腐败微生物及检测、巴氏杀菌奶的鉴别及使用微滤技术提高巴氏杀菌奶品质和货架期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SPME/GC-MS分析比较热处理乳中的挥发性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SPME-GC-MS)对UHT灭菌乳和巴氏杀菌乳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能够有效达到富集样品中风味成分的目的,通过GC-MS分离与检测,UHT牛奶共检出74种风味物质,UHT灭菌乳和巴氏杀菌乳存在57种共同风味成分,但二者在某些风味物质的组成及质量分数方面也存在差异,UHT灭菌乳的特征性风味物质为酮类、酸类及烃类物质,巴氏杀菌乳的特征性风味物质为烃类、酸类和醇类物质.  相似文献   

8.
乳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碱性磷酸酶(ALP,EC 3.1.3.1)是乳中天然存在的一种酶,该酶作为一种热处理强度指指标被广泛应用于评价牛奶巴氏杀菌是否彻底或巴氏杀菌后是否污染有生鲜乳.关于乳中ALP活性的测定不断有新的方法提出,本文对乳中ALP活性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牛乳中的乳糖作为还原糖,在热处理过程中与牛乳蛋白之间发生美拉德反应并生成中间产物--乳果糖基赖氨酸(Lactulosyllysine),其经酸水解后可生成呋喃素(Furosine).呋喃素又称糠氨酸,可作为一个定量指标用于鉴别UHT灭菌纯牛乳或巴氏杀菌乳是否为复原乳.由于加工工艺参数的影响,使得UHT灭菌纯牛乳中的糠氨酸含量时常超出标准范围,为了解决此问题,本文分别对预巴杀温度、浓缩工艺、添加管道滞留奶以及UHT杀菌工艺参数这几个可能影响糠氨酸含量的关键点进行了分析,发现浓缩工艺、添加管道滞留奶以及UHT杀菌工艺参数是影响成品中糠氨酸含量最主要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4种不同热处理方式对牛奶消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动态人胃肠消化系统模拟人体消化过程,分析奶场样品、巴氏杀菌乳、超高温瞬时灭菌(UHT)乳和蒸汽侵入式直接杀菌(INF)乳的pH变化、蛋白质消化率、胃排空速度以及胃肠消化后的肽段分布等。结果 奶场样品和巴氏杀菌乳在胃内的pH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巴氏杀菌乳在胃内消化接近空腹状态的时间最短。巴氏杀菌乳中蛋白消化率最高,UHT灭菌乳的消化率明显低于其他3种样品。4种牛奶经体外单独胃消化后生成的肽段分子质量基本在5 000 u以下,而经体外连续胃肠消化后基本在1 000 u以下,更易于人体消化吸收。巴氏杀菌乳和INF灭菌乳的消化率和消化产物的肽段分子质量分析上各有优势,但总体趋势基本一致,无显著差异,且均优于UHT灭菌乳。结论 INF杀菌乳和巴氏杀菌乳的体外消化结果基本相当,优于UHT灭菌乳,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奶制品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实验室自制的纤维素酶对甜高粱秸秆纤维素的降解效果,以5种不同发酵工艺所产的5组纤维素酶和商品纤维素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纤维素酶的滤纸酶活、分解微晶纤维素所产的还原糖量及对甜高粱秸秆中纤维素转化率的检测可知,在5组自制的纤维素酶中,纤维素酶Ⅱ的滤纸酶活最高(1 364.84 U/mL),但纤维素酶Ⅴ对微晶纤维素的分解能力最强,并在50 ℃,48 h时其对甜高粱秸秆纤维素的转化率最高,达到11.69%,表明纤维素酶Ⅴ可高效分解甜高粱生物质材料转化成可发酵的糖,在发酵生物乙醇和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方面极具潜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实现玉米芯的再利用与资源优化。方法:以玉米芯为原料,采用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协同降解玉米芯制备还原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双酶配比、酶添加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等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玉米芯降解产还原糖的最优工艺参数为:双酶配比(m纤维素酶∶m半纤维素酶)13∶2,酶添加量3.25%,酶解时间5.0 h,酶解温度50℃,该条件下制备的玉米芯酶解液中还原糖含量可达12.45 mg/mL。结论:选用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协同降解玉米芯高效定向制备还原糖,可实现玉米芯的高值化利用。  相似文献   

13.
黑糖作为当下流行、时尚、具有健康概念的食品原料,广泛地应用在饮料、烘焙食品等中,但是黑糖奶茶作为一种时尚街饮,在商业化饮品生产中需要解决体系的稳定性问题。本文研究不同复配比例微晶纤维素和卡拉胶的流变性以及其在黑糖奶茶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卡拉胶用量0.25g/L,微晶纤维素用量2.1g/L时体系较稳定,此时黑糖奶茶的粘度为4.62mPa.s,Zeta电位为-6.33mV,触变环面积为0.92Pa/s,不稳定性系数为0.92,界面迁移速率为-11.11μm/s。  相似文献   

14.
酶解条件对蔗渣还原糖得率的影响及产物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两种纤维素酶酶制剂(Ⅰ、Ⅱ)对蔗渣还原糖得率的影响.实验发现复酶的还原糖得率高于单酶的得率.在复酶法中,分步的还原糖得率(60%生物量)略高于一步法(59.0%生物量)得率.酶解液分析表明,蔗渣酶解产物主要有木糖、葡萄糖及少量的果糖和纤维二糖;红外分析表明酶解后残渣的纤维素吸收峰明显减弱,电镜观察得固体残渣表面出现孔洞,结构疏松,但基本框架无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5.
以白酒酒糟为原料发酵产丁二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酒酒糟为原料,经酶法糖化,由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发酵生产丁二酸。纤维素酶或糖化酶分别水解白酒糟,在酶反应的最适温度和pH条件下,酒糟中的纤维素和淀粉的水解率分别为44.04%和92.26%,相应还原糖对酒糟的得率分别为110 mg/g和126 mg/g酒糟;但2种酶以分步或同步方式水解白酒糟时,酶水解反应受到产物抑制作用,总还原糖得率仅约为150 mg/g酒糟。采用分步糖化发酵工艺,400 g/L白酒糟经两种酶水解后,得到还原糖58.4 g/L,该水解液发酵产丁二酸28.8 g/L,丁二酸产率72 mg/g酒糟;而采用先用纤维素酶水解白酒糟,再用糖化酶和A.succinogenes同步糖化发酵的工艺,240 g/L白酒糟产丁二酸浓度为32 g/L,产率133 mg/g酒糟。以白酒酒糟为原料发酵生产丁二酸,利用了废弃物,无需外源添加氮源,无需对原料进行酸碱预处理,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稻壳酶解制备还原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纤维素酶酶解稻壳,对稻壳的酶解影响因素首先做单因素实验,然后作响应面实验,最终得到最佳参数条件是温度为57.00℃,加酶量为11.00%,pH值为4.80,时间为20.00h,所得的酶解率为25.32%,对酶解率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为加酶量和温度。  相似文献   

17.
纤维素酶处理废纸浆工艺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纤维素酶处理废纸浆时生成的还原糖量为依据,进行了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及双因素条件试验,揭示出在纤维素酶用量一定的条件下,温度、浆浓、时间以及螯合剂用量对酶解反应的影响,为保证纸浆的处理效果,提高酶处理纸浆的效率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该文采取纤维素酶处理啤酒糟,旨在酶解啤酒糟中的纤维素。采用直接滴定法测定啤酒糟酶解液中的还原糖含量,通过单因素试验初步研究不同料液比、酶解时间、反应初始pH值、酶解温度、纤维素酶添加量等因素对酶解液中还原糖含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优化其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纤维素酶酶解啤酒糟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初始pH 6.0,酶添加量2.5%,酶解时间4 h。此时,酶解液中的还原糖含量为3.65 mg/mL。  相似文献   

19.
牛血清蛋白对纤维素酶水解小麦秸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明  王联结  于猛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9):194-196,200
在以分别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处理的小麦秸秆为底物进行纤维素酶解时添加牛血清蛋白(BSA)来评估BSA对酶解的影响,当接入纤维素酶40Ug秸秆,添加牛血清蛋白0.04g时,反应48h,还原糖得率分别提高30%和22%,添加牛血清蛋白后酸处理的秸秆水解速率更快,酶解液中酶失活趋势减小,以滤纸为底物测定纤维素酶活力时添加牛血清蛋白能将酶活提高1倍以上,从而推断牛血清蛋白可以提高纤维素酶的稳定性并减少酶因吸附木质素而失活,提高酶的水解效率。  相似文献   

20.
蜂蜜-乳酸发酵过程中相关酶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先汉  李皖光  许贵强 《食品科学》2007,28(12):323-327
乳酸菌能以蜂蜜为碳源、脱脂乳粉为氮源进行发酵,产生对人体有益的乳酸,而保留了蜂蜜中其他的营养成分和特殊风味。本实验通过测定发酵过程中蔗糖转化酶、葡萄糖氧化酶、β-半乳糖苷酶的活力,研究了其对还原糖转化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在发酵时间为4.0h,蜂蜜添加量为8%,接种量为3%时,相应的蔗糖转化酶酶活力为23.845mg/g·h,葡萄糖氧化酶酶活力为10.621μg/g·0.5h,β-半乳糖苷酶酶活力为1.211μg/μmol·min,该条件下的还原糖转化率为44.34%,产品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