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响应面优化益生菌发酵复合果蔬汁的加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甘蔗、番茄及胡萝卜为原料,嗜酸乳杆菌(La)、嗜热链球菌(St)、植物乳杆菌(Lp)为发酵菌种,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益生菌发酵复合果蔬汁加工工艺。经过单因素实验得出:发酵复合果蔬汁最佳原料比为甘蔗汁:番茄汁:胡萝卜汁=5:1:2(V/V/V);最优菌种混合比为嗜酸乳杆菌(La):嗜热链球菌(St):植物乳杆菌(Lp)=3:2:1(V/V/V);最适初始pH在6.4;优化发酵温度为39~40℃、接种量为2.5%;响应面分优化实验得出最佳发酵工艺为:发酵温度37.91℃,初始pH 6.72,接种量2.88%;考虑实际操作,对各参数稍作调整:发酵温度为38℃,初始pH为6.7,接种量为3%。且此款发酵果蔬汁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及微生物指标等各项质量指标均符合T/CBFIA 08003-2017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团体标准。  相似文献   

2.
王万程  赵玲艳  邓放明 《食品与机械》2018,34(3):211-215,219
以红线椒和盐渍辣椒汁为原料,按11的质量比混合,然后接种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肠膜明串珠菌进行发酵,选取乳酸菌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为试验因素,以乳酸含量为响应值,设计单因素与响应面试验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最佳条件为:接种量6%、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6d。经验证该条件下可得乳酸含量为0.74%,且风味良好的发酵辣椒产品。  相似文献   

3.
发酵烤肠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发酵烤肠的品质和pH值为指标,采用Lp、Ld和啤酒酵母菌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四因素(菌株配比、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的较优化工艺参数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L9(34)的方法,以产品的水分含量和产品感官评分为指标,确定最优化的发酵工艺参数条件为:A1B3C2D2,即发酵菌株采用Lp:Ld:酵母=3:3:4,接种量1.5%(1.1~1.2×108CFU/ml),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22h左右。  相似文献   

4.
蔬菜汁乳酸菌发酵过程中产酸量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胡萝卜、番茄为试验原料,经过加工处理,将所得的蔬菜汁用嗜酸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进行发酵。采用四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将发酵温度、La、Lp两菌种接种量、发酵时间四因素对发酵蔬菜汁的产酸量进行回归,得到方程Y=0.4394+0.102x1+0.0338x3+0.1107x4-0.0163x1^2,其中x1为发酵温度、x3为植物乳杆菌接种量、x4为发酵时间、Y为发酵蔬菜汁的产酸量。  相似文献   

5.
发酵酸奶生产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发酵酸奶生产过程中原料乳的验收和标准化、杀菌条件、均质条件、加糖量、发酵剂质量和活力、接种量、发酵温度与时间、冷却速度、贮存温度等关键控制点对产品品质的影响.经过试验得知当原料乳的全脂乳质量含量为12%,加糖量为8%,70 ℃、20 MPa压力下均质,90~95 ℃杀菌5~10 min,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混合菌(比例1:1,发酵活力﹥0.7)接种量为3%,43 ℃发酵4.5 h,发酵后迅速冷却就能有效控制酸奶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发酵烤肠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产品的品质和pH值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四因素的较优化工艺参数:三菌株(植物乳杆菌Lp、干酪乳杆菌Ld和啤酒酵母菌)的配比为Lp:Ld:酵母=3:3:4、接种量为1.5%,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18h。  相似文献   

7.
以扇贝加工下脚料为原料,对酵母菌和乳酸菌混合发酵制备蛋白饲料的工艺进行研究。探讨了培养基水分添加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及葡萄糖添加量对发酵产物中粗蛋白含量及氨基态氮含量的影响。通过BoxBehnken实验设计和脊岭分析得到最佳发酵工艺为:酵母菌、植物乳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接种比例为3∶1∶1、培养基自然水分含量、发酵时间79h、发酵温度31.4℃、接种量18.9%、葡萄糖添加量21.9%。最佳条件下发酵产物中粗蛋白含量为64.01%,与未发酵相比提高了11.92%。  相似文献   

8.
发酵里脊火腿菌种筛选及发酵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别对植物乳杆菌(Lp),啤酒片球菌(Pc)、乳酸链球菌(St)、嗜酸乳杆菌(La)进行了耐盐试验,耐亚硝酸盐试验.产酸率和拮抗性筛选试验.同时在30℃、RH85%、接种量107 cfu/g和发酵30 h后烟熏的条件下,用Pc、Lp混合物(VN=1/1)为发酵剂,对里脊发酵火腿发酵理化特性变化及微生物的消长舰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p、Pc在60g/L NaCl,150mg/LNaNO2下能够存活;Lp比Pc耐NaCl.NaNO2,Lp的产酸率大于Pc,表明植物乳杆菌(Lp)和啤酒片球菌(Pc)可作为发酵肉制品的发酵剂.发酵菌在发酵火腿加工过程中始终处于优势菌状态并保持着较高的水平,30h可将NaNO2 100mg/kg降到5mg/kg,TVB-N、TBA明显小于对照组,说明其能有效抑制有害菌和脂肪分解菌的生长,改善产品品质,提高产品保藏性.  相似文献   

9.
制备具有营养保健功能的脂代果蔬/鹿肉复合发酵香肠,以乳化植物油取代原料中常用的动物脂肪,研究其加工特性与工艺优化。利用不同种类乳化植物油,对果蔬/鹿肉复合发酵香肠中的猪肉脂肪进行不同比例的取代,通过比较感官特性和碘值,得到植物油脂取代的最佳比例;通过发酵工艺单因素试验,研究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和菌种用量对脂代果蔬/鹿肉复合发酵香肠p H值、碘值和蛋白质的影响;利用中心复合试验设计,以碘值为评价指标,优化出脂代果蔬/鹿肉复合发酵香肠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油脂取代量70%、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23.7 h、菌种用量0.94%;通过脂代发酵香肠水分含量与质构特性的相关性研究,建立了水分含量和持水性的线性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0.
为研制营养风味俱佳的发酵鹿肉干新产品,从东北自然发酵的酸菜汁中分离、纯化、鉴定乳酸菌菌株,分析该菌株与汉逊德巴利酵母菌的发酵特性,将二者以一定配比组成混合发酵剂用于块状鹿肉发酵并研究其发酵特性。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优选试验和响应面优化块状鹿肉发酵工艺研究表明,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对鹿肉发酵特性影响显著;酸菜汁分离乳酸菌和汉逊德巴利酵母菌发酵鹿肉产酸快,利于风味物质形成,适宜作发酵鹿肉干发酵剂;得到发酵鹿肉的p H值、发酵鹿肉干感官评分与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间关系的二次回归方程;鹿肉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发酵时间20.86 h、发酵温度27.51℃、接种量2.16 m L/100 g;发酵鹿肉的平均p H值为5.07时,发酵鹿肉干感官评分最高。  相似文献   

11.
以罗非鱼为原料,研究接种嗜酸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发酵腊罗非鱼的工艺技术,通过采用混合菌种对腊罗非鱼发酵工艺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将罗非鱼调味腌制,均匀渗透到鱼体后,接种复合乳酸菌嗜酸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为发酵剂发酵腊鱼,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嗜酸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1:1(m/m)混合、接种量2%(m/V)、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24h。  相似文献   

12.
为改善传统发酵鹿肉干品质和风味的缺陷,向复配发酵剂(无戊糖片球菌:木糖葡萄球菌:植物乳杆菌=2:2:1)发酵的鹿肉干加入一定量的鸡脂肪,比较不发酵不加脂、发酵不加脂和发酵加脂三组鹿肉干的营养特性和风味的差异。结果表明:通过感官综合分析鸡脂肪最佳添加量为2%;发酵加脂组和不发酵不加脂组L*值分别为20.13和19.67,无显著性差异(P > 0.05),但a*值(7.73)和b*值(9.29)值都显著高于不发酵不加脂组a*值(1.58)和b*值(2.34)(P<0.05);发酵加脂组的水分含量(15.22%)和不发酵不加脂组(21.33%)显著高于发酵不加脂组(14.1%)(P<0.05);发酵加脂组pH(5.04)显著(P<0.05)低于不发酵不加脂组pH(5.89)和发酵不加脂组pH(5.28);发酵加脂组硬度(5071.22%)显著(P<0.05)低于不发酵不加脂组硬度(21143.94%)和发酵不加脂组硬度(10324.73%);发酵加脂组脂肪酸(7.229 mg/100 g)比不发酵不加脂组脂肪酸(2.635 mg/100 g)和发酵不加脂组脂肪酸(3.591 mg/100 g)显著增加(P<0.05);发酵加脂组氨基酸(12.218%)比不发酵不加脂组氨基酸(8.43%)和发酵不加脂组氨基酸(10.213%)显著增加(P<0.05);发酵不加脂组和发酵加脂组挥发性物质中烯烃类相对含量分别为66.06%和55.85%,差异显著(P<0.05),醛类、酸类、烷烃类含量显著相比,增加(P<0.05),而醇类和杂环化合物含量显著减少(P<0.05);综上,发酵及定量的鸡脂肪的添加对发酵鹿肉干的品质有积极影响,更加突出了发酵鹿肉干的营养特性和风味。  相似文献   

13.
以酸面团典型菌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类食品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limentarius,Lpa)和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Lf)为发酵菌,探讨自然发酵酸面团(对照),3种单一乳酸菌和4种复合乳酸菌Lpa+Lp (1...  相似文献   

14.
曹晶晶  木泰华  马梦梅 《食品科学》2022,43(18):134-142
选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Lb)、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St)、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us,Pp)、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Lc)及商业Lp(SZ)分别对甘薯淀粉加工浆液进行发酵,比较不同乳酸菌发酵对甘薯淀粉加工浆液营养功能成分(蛋白质、灰分、可溶性膳食纤维、不溶性膳食纤维、总膳食纤维、总酸、总糖、乳酸、短链脂肪酸、总酚、游离氨基酸)及感官特性(电子鼻、电子舌、气相色谱-质谱、感官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6 种乳酸菌发酵后,浆液中蛋白质、糖类、可溶性膳食纤维、不溶性膳食纤维及总膳食纤维含量显著下降;不同乳酸菌均表现出良好的发酵性能,发酵后浆液pH值从6.62下降到3.67~3.88,总酸质量浓度由0.29 g/100 mL提高至2.69~3.67 g/100 mL,且乳酸及短链脂肪酸含量显著上升;Lb和Lc发酵显著提高了浆液中总酚含量,分别提升了18.44%和17.78%;在发酵液中共检出16 种游离氨基酸,其中必需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上升;气相色谱-质谱结果表明,乳酸菌发酵可有效提升甘薯淀粉加工浆液中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改善其风味和口感,其中Pp、St和SZ发酵浆液的总体感官品质最好。上述研究结果可为乳酸菌发酵应用于甘薯淀粉加工浆液制备饮料的研发奠定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Meat science》2014,98(4):575-582
A venison salchichon was made using varying proportions of olive oil to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pork meat and to obtain a healthier product. Six types of salchichon were produced. The control type contained 75% lean venison and 25% pork meat; in the other types, 15%, 25%, 35%, 45% and 55% of the pork meat were replaced by olive oil introduced in the form of an organogel (olive oil emulsified with soy protein and water). All types were satisfactory in terms of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pH, aw, moisture loss) and instrumental colour throughout ripening, and displayed acceptable levels of lipolysis (acidity index) and lipid oxidation (TBARS). Higher proportions of olive oil prompted an increase in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content (mainly C18:1). All six types of salchichon were judged acceptable by consumers, the highest scores being given to those in which no more than 25% of the pork meat was replaced by olive oil.  相似文献   

16.
研究梅花鹿不同部位鹿肉营养品质。以梅花鹿12个不同部位的肌肉为原料,对比其水分、pH、剪切力、弹性、咀嚼性、灰分、粗脂肪、粗蛋白、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含量以及矿质元素组成。12个不同部位鹿肉pH介于5.61~5.88之间,呈弱酸性;剪切力以内里脊最小(1.22 kgf),腹肋最大(4.23 kgf);弹性差异较小(2.78~3.57 mm),以鹿腩最大、外脊最小;咀嚼性差异较大,最高值后腿(29.77 mJ)是最低值上脑(4.50 mJ)的6.62倍;水分在60.94%~74.82%之间;粗脂肪含量较高的部位为胸口肉、鹿腩、内里脊和上脑,粗蛋白含量以后腱子、前腱子、后腿和前腿较高;不同部位鹿肉均含有17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55.36~73.66 g/100 g,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比值在0.38~0.40,必需氨基酸占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在0.61以上,为优质蛋白质;鹿肉中富含肉豆蔻脑酸(C14:1n5)、棕榈烯酸(C16:1)、油酸(C18:1n9C)、亚油酸(C18:2n6)和花生四烯酸(C20:4)等不饱和脂肪酸,不同部位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鹿肉中富含Fe、Cu、Zn等微量元素以及Co、Sr、Sn等稀有元素。不同部位梅花鹿鹿肉营养品质差异显著。本研究为梅花鹿鹿肉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品质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以普通芝麻粕为原料,选用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多个菌种,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优化微生物发酵条件,以降低芝麻粕中植酸含量,提高粗蛋白、酸溶蛋白等有益成分的含量。单因素试验的优化条件为:料水比1∶0.8(g∶mL)、R-02与KG-109混菌发酵;正交试验优化的发酵条件为:温度30℃、R-02与KG-109接种比例2∶1、接种量8%、时间10d。在此条件下发酵后植酸含量为0.08%,植酸降解率达到86.21%,粗蛋白含量为49.85%,酸溶蛋白为9.07%,挥发性盐基氮为2 075.5 mg/kg。  相似文献   

18.
大量废弃的蛋壳和湿豆渣是良好的钙和氮素资源,为探索一条解决两类农业废弃物合理利用的新途径,本实验选用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粪肠球菌固体生料发酵鸡蛋壳、豆渣混合物。以乳酸钙含量为指标,利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豆渣蛋壳比例、固水比、葡萄糖添加量、接种量、混合菌种比例、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发酵产乳酸钙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试验优化发酵产乳酸钙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豆渣蛋壳比例90:10、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粪肠球菌为1:1:1(体积比)、固水比1:2.5、葡萄糖添加量15.6%、接菌量14.7%、发酵温度37℃、发酵6 d的条件下,蛋壳豆渣混合物中的乳酸钙含量达到13.58%。与发酵前相比,发酵后豆渣饲料中的游离氨基酸、乳酸钙含量显著提高(P<0.05),pH、粗脂肪、可溶性蛋白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利用益生菌发酵蛋壳与豆渣,可以制备一种高钙饲料。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脱脂核桃粕为原料,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应用响应面法对核桃乳发酵工艺进行优化。以接种量、植物乳杆菌与嗜酸乳杆菌配比、发酵时间、发酵温度为因素,以感官评价为指标,研究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发酵核桃乳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生产工艺条件为:植物乳杆菌与嗜酸乳杆菌比例为1:1,接种量8%,发酵温度41℃,发酵时间12.7 h。所得到的产品色泽均匀,核桃香味充足,酸甜适口,口感丝滑,后熟12 h的pH和总酸含量3.88、25.63 g/kg,活菌数7.78×108 cfu/mL,蛋白质含量1.05 g/100 g,氨基态氮含量68.6 mg/100 g,与未发酵的核桃乳相比,氨基酸总含量增加了0.17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