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5 毫秒
1.
芭蕉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对芭蕉花与根提取物进行活性评价,并与阳性对照Acarbose比较,发现芭蕉花与根提取物均能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除芭蕉花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外,其他提取物活性均远大于阳性对照Acarbose(IC50=1103.01μg·mL-1)。其中,芭蕉根和花的石油醚提取物的活性最高(IC50=32.03μg·mL-1和49.37μg·mL-1)。不同部位比较,芭蕉根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好于花;同一部位不同溶剂的提取物比较,石油醚提取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高于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  相似文献   

2.
比较研究枇杷不同药用部位(根、茎、叶、花、果肉、种子)醇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并探究最强活性部位及其总黄酮的酶促反应动力学特征。采用95%乙醇超声提取制备枇杷不同药用部位醇提取物,超声辅助浸提并经AB-8大孔树脂制备总黄酮,利用紫外光谱法测定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通过酶促动力学方法与Lineweaver-Burk曲线推断酶抑制类型。结果表明,枇杷不同药用部位醇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强弱依次为花>茎>根>叶>果肉>种子,α-淀粉酶抑制活性强弱依次为根>茎>花>叶>果肉>种子。枇杷花醇提取物、枇杷花总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半抑制浓度(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值分别为(4.65±0.35)、(0.017 4±0.003 5) g/L,均为可逆非竞争性抑制类型;对α-淀粉酶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14.41±0.59)、(1.57±0.03)g/L...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榅桲子不同提取部位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及其正常小鼠糖耐量的影响。方法以4-硝基酚基α-D-吡喃葡萄糖苷(4-nitrobenzophenone-α-D-glucopyr anoside,PNPG)为底物,测定榅桲子乙酸乙酯、正丁醇、水部位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并对筛选出的活性强的部位进行酶动力学研究;考察各部位对蔗糖负荷小鼠糖耐量的影响。结果酶活性抑制实验显示,榅桲子乙酸乙酯部位及水部位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最强(IC50值分别为43.1、5.8),且乙酸乙酯部位抑制类型属于混合型抑制,水部位抑制类型属于竞争性抑制。糖耐量实验结果表明,榅桲子乙酸乙酯、水部位在15、30、60min明显降低蔗糖负荷的正常小鼠糖耐量,且其作用比阿卡波糖强。结论榅桲子乙酸乙酯、水部位中含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成分,可用于糖尿病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72种药食两用中药中高通量筛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方法:采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体外高通量筛选模型,以对-硝基苯基-α-D-吡喃葡萄糖苷(PNPG)为底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水解产物中的对-硝基酚(PNP),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筛选。结果:在样品终浓度0.625mg/mL反应体系下,大多数的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16个提取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达到100%。结论:所采用的筛选模型可实现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并且某些药食两用中药能显著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对糖尿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6种不同栽培品种南瓜(金钩、甜面、日本、辽宁新民金钩、超甜蜜本、蜜本)提取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建立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对南瓜提取物进行活性筛选,并对提取物浓度与抑制活性关系进行研究。结果:6种栽培品种南瓜不同溶剂提取物均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中,金钩南瓜石油醚提取物的抑制活性最好(IC50=143.91μg/mL),活性远大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50=1103.01μg/mL)。不同溶剂提取物显示石油醚提取物抑制活性均高于乙酸乙酯提取物和甲醇提取物。结论:6种栽培品种南瓜提取物均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但不同品种其抑制活性具有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南瓜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目的:通过南瓜多糖(Pumpkin Polysaccharide,PP)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南瓜多糖降血糖作用的可能机制.实验方法:实验依次采用加热浸提、有机溶剂分步萃取、减压浓缩、冷冻干燥等工艺方法制备南瓜多糖;提取正常大鼠小肠上段-α葡萄糖苷酶,酶活力采用P-硝基苯麦芽庚糖(PNPG)比色法进行测定,优化α-葡萄糖苷酶作用的最佳实验条件,考察南瓜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在实验优化的α-葡萄糖苷酶作用的反应条件下,即在反应时间2h、反应温度49℃、缓冲液pH6.0、底物PNPG浓度为10mmol/L的实验条件下,南瓜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较弱.结论:南瓜多糖的降血糖作用不是通过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实现的,而是通过其它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小麦粉、大米粉、小米粉、玉米粉4种常食用谷物和4-硝基酚-α-D-吡喃葡萄糖苷(4-Nitrophenyl-α-D-glucopyranoside,p NPG)为底物,研究在不同底物下不同浓度黑豆皮多酚提取物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同时探明其对酶的抑制动力学。方法采用大孔树脂纯化黑豆皮提取物,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多酚含量,分光光度法测其抑制率,多重比较分析不同底物及不同浓度提取物的差异。结果提取物溶液浓度与抑制作用呈量效关系:当抑制剂浓度为0.25、0.5、1、2 mg/mL时谷物类底物间抑制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4、6 mg/mL时差异不显著;经纯化后多酚含量(78.3%)较纯化之前(39.5%)显著提高,同时其对酶抑制作用较纯化之前显著增强;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黑豆皮多酚提取物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两种酶的抑制类型分别为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类型。结论黑豆皮多酚提取物在体外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均具有较强的活性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酶活性测定法及气相色谱-质谱法对猕猴桃根石油醚提取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及组成成分进行研究。酶活性结果表明,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在最大考察浓度的抑制率可达(89.38±1.27)%,优于同浓度下的阿卡波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结果表明,从提取物的甲酯化和非甲酯化样品中共检测鉴定出49种成分,甲酯化样品中检测鉴定了20种,非甲酯化样品中检测鉴定了29种,其中亚油酸乙酯、油酸乙酯、棕榈酸乙酯的相对含量总和占流出峰总面积的61.484%。猕猴桃根石油醚提取物含有的亚油酸、亚油酸甲酯、亚油酸乙酯可能是猕猴桃根石油醚提取物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主要物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索了五味子中总木脂素、总黄酮、总三萜及五味子醇乙、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利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模型,以4-硝基苯-α-D-吡喃葡萄糖苷(PNPG)为底物,阿卡波糖(ACAR)为阳性对照,测定了五味子中总木脂素、总黄酮、总三萜及五味子醇乙、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体外抑制作用。五味子中总木脂素、总黄酮、总三萜浓度为1.0 mg/m L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分别为96.15±1.52%、60.33±1.84%和48.62±2.15%,五味子醇乙、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醇甲和五味子酯甲浓度为0.33 mg/m L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96.53±1.62%、68.48±1.83%、15.57±2.37%和6.24±2.49%。五味子中总木脂素及五味子醇乙均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0.
探究苦荞提取物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比较研究了苦荞不同溶剂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采用超滤技术,结合HPLC分析鉴定了苦荞中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主要成分,并研究了其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苦荞80%乙醇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效果最为明显,其次为30%丙酮提取物,而水提取物相对较差。进一步研究发现,80%乙醇提取物中主要有3种成分在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其中2种物质分别是芦丁和槲皮素,两者可与α-葡萄糖苷酶中的多个氨基酸残基形成氢键,从而"占据"酶的活性中心,抑制其活性。  相似文献   

11.
麦麸皮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度开发麦麸资源,考察3种麦麸皮提取物对酵母和鼠源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水、95%乙醇、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得率分别为12.24%、3.49%、1.4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3mg/mL 提取物对2种来源酶的抑制效果不同,抑制率分别为44.5%、56.4%、31.9%和26.3%、32.6%、26.8%,其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32、0.25、0.80和0.77、0.52、0.89mg/mL.选取抑制活性较好的95%乙醇提取物,针对与人体情况更为接近的鼠源α-葡萄糖苷酶,进一步考察其作用浓度和时间对抑制活性的影响,以及其抑制类型.结果表明:麦麸皮95%乙醇提取物是α-葡萄糖苷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作用迅速,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2.
研究余甘子甲醇提取物降糖活性部位中的酚类化学成分及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采用甲醇浸泡提取余甘子,D101大孔树脂柱粗分离得到三个部位,降糖活性测试表明30%乙醇洗脱部位(PEA)为活性部位,后续采用Sephadex LH-20,ODS和制备HPLC等柱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NMR和HR-ESI-MS数据并参考相关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体外方法测定化合物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从PEA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酚类化合物,分别为:没食子酸(1),没食子酸甲酯(2),1-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3),1,6-二-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4),柯里拉京(5),粘酸-1,4-内酯-2-O-没食子酸酯(6),粘酸-2-O-没食子酸酯(7)。除化合物2外所有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没食子酸衍生物是余甘子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白栓菌提取物的降糖活性,筛选其降血糖的活性部位。方法:用肾上腺素致高血糖小鼠模型评价大白栓菌乙醇提取物不同萃取部位的降糖效果;对活性更好的乙酸乙酯部位采用四氧嘧啶糖尿病高血糖小鼠模型进行验证,测定血糖水平、胰岛素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标ISI,同时测定乙酸乙酯部位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大白栓菌乙醇提取物不同萃取部位高、低剂量组与模型组血糖值有显著性差异;乙酸乙酯部位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血糖值有显著性差异;乙酸乙酯部位对酵母α-葡萄糖苷酶有抑制活性,但对大鼠α-葡萄糖苷酶无抑制活性。结论:大白栓各萃取部位都具有降糖作用,其中乙酸乙酯部位最好;乙酸乙酯部位对大鼠α-葡萄糖苷酶无抑制活性,其降糖机制可能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探讨酸荔枝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将酸荔枝干燥核粉碎,用乙醇超声波法提取,对提取物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采用α-葡萄糖苷酶体外活性抑制模型,测定酸荔枝的4种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这4种提取物对α-葡萄苷酶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活性均高于阿卡波糖,其中水部位的抑制作用最强,提示酸荔枝在抗糖尿病产品开发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试验揭示酸荔枝核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试验研究了槐花醇提物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测定了槐花醇提取物中多酚含量,考察了槐花醇提物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酶的抑制作用及抑制作用类型。结果显示,槐花醇提物中多酚含量为18.271μg/g,高于水提物;槐花醇提物对这两种酶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槐花醇提物对α-淀粉酶活性最大抑制率仅为47.20%,槐花醇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最大抑制率可达81.32%,其IC50为9.16 mg/L。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低浓度和高浓度的槐花醇提物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均为混合性抑制。  相似文献   

16.
运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圆二色光谱法,研究桑叶提取物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rimycin,DNJ)对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结果发现:DNJ与α-葡萄糖苷酶反应的半抑制浓度为0.297 μg/mL,作用类型为竞争型抑制;其与α-葡萄糖苷酶主要通过静电吸引力相互作用形成基态复合物,并使α-葡萄糖苷酶的内源荧光猝灭;DNJ与α-葡萄糖苷酶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的过程是熵驱动的吸热反应,静电吸引力是两者结合反应的主要驱动力。不同温度(273、298、310 K)条件下荧光猝灭常数(Ksv)分别为1.48×104、1.29×104、1.12×104 L/mol。DNJ使α-葡萄糖苷酶的构象发生变化,且使其二级结构重新排列;诱导酶活性口袋关闭,不利于底物结合到活性位点,推测这可能是DNJ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从而降低血糖水平的机理。  相似文献   

17.
采用体外抑制模型方法评价竹叶椒生物碱对α-葡萄糖苷酶(酵母菌来源、小鼠小肠来源)抑制作用,并采用Lineweaver-Burk双倒数法分析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机制。结果显示,竹叶椒脂溶性生物碱和水溶性生物碱都对α-葡萄糖苷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竹叶椒脂溶性生物碱和水溶性生物碱对酵母来源α-葡萄糖苷酶IC50(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0.73±0.17) mg/mL、(2.74±0.28) mg/mL;脂溶性生物碱对小鼠小肠来源α-葡萄糖苷酶的IC_(50)为(1.94±0.13) mg/mL。动力学研究表明,竹叶椒生物碱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类型为典型的非竞争性抑制。竹叶椒生物碱对α-葡萄糖苷酶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为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L-阿拉伯糖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体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L-阿拉伯糖对小肠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及与阿卡波糖的联用效应。方法利用体外实验,提取大鼠小肠粘膜上清液为α-葡萄糖苷酶粗酶液,分别以终浓度为60 mg/ml蔗糖、20 mg/ml麦芽糖/α-糊精为底物,建立最佳抑制反应体系,测定L-阿拉伯糖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及抑制作用类型;采用4×3析因设计,研究L-阿拉伯糖与阿卡波糖联用效果。结果以蔗糖、麦芽糖、α-糊精为底物时,L-阿拉伯糖对小肠α-葡萄糖苷酶活性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但选择性较高地抑制蔗糖酶活性,当L-阿拉伯糖添加量为0.5%蔗糖浓度时酶活性抑制百分率>50%,最高酶活性抑制百分率约93%,且有良好剂量-反应关系,IC50为0.164 mg/ml,抑制类型为反竞争性抑制(Ki,0.558 mg/ml);与阿卡波糖联用二者有交互作用,尤其以蔗糖为底物时联用效果较明显,联合应用可能提高了抑制活性。结论 L-阿拉伯糖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作用,尤其对蔗糖酶有良好的选择性抑制;在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方面,其与阿卡波糖有一定联用效果,L-阿拉伯糖在含糖食品中可能有较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普洱茶水提取物及其经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的萃取部分和水层部分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发现普洱茶水提物及各溶剂萃取部分(浓度均为2.5mg/mL)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阳性对照品(阿卡波糖)、乙酸乙酯部分、正丁醇部分、水层部分及水提取物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依次为60.16%、82.52%、65.84%、58.22%、52.29%,而三氯甲烷部分几乎没有影响。普洱茶水提取物及各溶剂萃取部分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不同影响取决于它们内在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含量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探讨金银花花蕾中3,5-二咖啡酰奎宁酸(3,5-DCQA)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通过色谱方法从金银花花蕾50%甲醇提取物中分离获得3,5-DCQA,并用质谱与核磁等光谱分析对其化学结构进行鉴定。分别选取大鼠小肠I型及酿酒酵母、面包酵母、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II型α-葡萄糖苷酶研究3,5-DCQA对不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选择性,结果表明该物质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与酶的来源有关,并选择性地抑制小肠α-葡萄糖苷酶的麦芽糖水解活性。动力学实验结果揭示3,5-DCQA非竞争性地抑制小肠麦芽糖酶活性(Ki:0.22 m M)。此外,物质结构与活性关系(SAR)的研究显示,3,5-DCQA中咖啡酰氧基团数目与活性有关,其中所含两个咖啡酰氧基团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起关键性作用。因此金银花花蕾中的3,5-DCQA可用于辅助降低餐后高血糖类功能食品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