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对人畜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并导致重大经济损失。传统的毒素脱除方法易引起食品、饲料中化学物质残留,破坏产品品质和营养成分。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微生物降解真菌毒素越来越受到关注。该文简要介绍了真菌毒素降解菌株的筛选方法以及微生物对几种常见真菌毒素的脱毒作用和机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黄曲霉毒素是危害最大的真菌毒素之一,而黄曲霉毒素B1(AFB1)是黄曲霉毒素中毒性最大的一种,具有高毒性、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作用,对动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为了有效脱除AFB1,综述了近年来研究的具有解毒作用的微生物,介绍了采用生物技术脱除AFB1的方法,重点探讨了生物脱除AFB1机制。用于脱除AFB1的菌株有芽孢杆菌、假单胞菌、乳酸菌、非产毒曲霉等,可采用单菌种发酵、多菌种协同发酵和菌-酶协同作用脱除AFB1。生物脱除AFB1机制主要为降解脱除和吸附脱除。可进一步筛选具有高优良能力的菌株以及更深层次地研究微生物脱毒的机制,探索微生物制剂对AFB1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3.
真菌毒素污染严重威胁食品、农产品和饲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黄曲霉毒素B1是污染广,毒性最大的一种真菌毒素,具有强致癌性和致畸性.天然蒙脱石可通过离子-偶极子、羰基氧配位及静电引力等方式与黄曲霉毒素B1结合,因此有一定的吸附脱除作用.但天然蒙脱石在吸附黄曲霉毒素的同时可能会影响基质中的矿物质、维生素与其他营养组...  相似文献   

4.
果蔬中真菌毒素污染及臭氧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果蔬在生长、采收、贮藏、运输、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极易产生损伤,易受到病原致病微生物的浸染。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会在果蔬内部大量积累,某些毒素具有急性或慢性毒性,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也会通过食物链传播对人和牲畜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目前有众多毒素降解方法,本文总结了果蔬中常见的真菌毒素及其污染现状,并针对果蔬及其加工制品中常用的臭氧防控技术的原理及应用进行了综述,对该领域目前存在问题及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旨在为开发出更高效、绿色、环保的果蔬及其加工制品中真菌毒素的降解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真菌毒素广泛分布于霉变的或受霉菌污染的粮食、谷物、饲料中,对人类和家畜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植物和微生物可以降解真菌毒素为弱毒性的毒素,但是这种降解并不彻底,隐蔽型的真菌毒素依然存在于植物体内或环境中。本文主要从真菌毒素的分布及危害、植物生长和储存过程中降解真菌毒素的不完全性、微生物转化或降解真菌毒素形成“隐蔽型真菌毒素”、隐蔽型真菌毒素降解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为今后真菌毒素的完全降解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真菌及其代谢物质真菌毒素在粮油及其产品贮藏中极其难以控制, 目前,控制粮油采后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化学物主要是人工合成杀菌剂,对环境破坏严重;而植物精油由于其具有对环境友好的特点将会逐步被应用到粮食及其贮藏中。主要介绍了植物精油在控制真菌及其毒素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其抑菌、降解真菌毒素的机理进行了阐述,为下一步控制粮油等农产品在贮藏中减免真菌及其毒素污染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低温等离子体作为一种新型的食品加工处理方法,在提高产品安全性、延长食品保质期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低温等离子体的作用机制决定其可以在低温状态下快速杀灭微生物、降解各类真菌毒素且不会留下任何已知的化学残留物。因此,该文重点概述低温等离子体的作用机理与方式,对微生物和真菌毒素的杀灭与降解效果及作用机制,并总结其在新鲜农产品、液体食品、粮食和肉类等多个产业中杀菌及降解真菌毒素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现有研究工作提供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8.
链格孢菌是多种重要农作物的病原体,可产生70余种链格孢毒素,不仅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品质下降,也会存在于食品加工制品中,对人类和动物造成安全威胁。链格孢毒素可污染粮食、水果和蔬菜等农作物,在番茄及其产品、小麦和果干等食品中的含量较高,尤其以细交链孢菌酮酸的含量最高。脱除链格孢毒素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微生物法,通过降解、吸附毒素或者抑制真菌产毒以降低农作物或食品中链格孢毒素的含量。本文总结了农作物和食品中链格孢毒素污染现状及其脱毒方法,旨在为降低链格孢菌毒素对农作物的危害,提高食品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粮食真菌毒素污染的预防与脱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粮食真菌毒素的预防包括预防粮食作物田间生长及收获后储藏过程中毒素的生物合成及代谢。真菌毒素的脱毒主要指除去、破坏及减少毒素作用的收获后处理。田间及储藏中没能有效控制真菌毒素的合成必将导致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及经济损失,而有效的监控将避免真菌毒素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污染源。应用综合预防措施将是控制真菌毒素的有效策略。本文强调的收获前后措施将依特别年份的特定的气候条件而定。弄清适于真菌污染、生长和产毒环境因素是有效控制食物及饲料中真菌毒素的关键措施。有很多新的有效的收获前预防策略正在开发,如利用转基因技术创造粮食作物抗性新品种及利用非产毒真菌菌株生物防治等。收获后的防止真菌毒素产生主要依赖于收获前后的良好的管理措施。脱毒策略可分为物理、化学或微生物脱毒技术,这些脱毒技术主要通过破坏、修饰或吸附真菌毒素,从而达到减少或消除毒素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产毒真菌污染粮食等农产品产生有毒有害的次级代谢产物,称真菌毒素,严重威胁食用和饲用产品的质量安全。较为常见的真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镰刀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烯醇、玉米赤霉烯酮等,国内外针对这些主要污染毒素制定了相应的限量标准。近年来,随着真菌毒素研究的发展和检测技术的更新,一些新型真菌毒素不断被发现。将目前尚未被列入常规风险筛查和监管、也尚无相关限量标准的真菌毒素种类,称谓新兴毒素(Emerging toxins)。目前检出频次高、污染较为严重的新兴毒素主要由镰刀菌属(Fusarium spp.)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等产毒真菌产生。这些新兴真菌毒素通常与主要毒素复合污染,本文将依据现有的风险调查报告与数据,综述粮食中常见新兴镰刀菌和链格孢毒素的污染现状和毒理学研究进展,为真菌毒素的全面风险评估和管控技术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