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超临界CO2萃取菌草灵芝孢子油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破壁灵芝孢子,在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28MPa,萃取温度为45℃,萃取时间为2.5h,C02流量为35kg/h下,将所得的孢子油,经GC/MS定性和定量分析,共检出14种脂肪酸成分,其中亚油酸和油酸占55.61%,不饱和脂肪酸占61.15%。  相似文献   

2.
大豆异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采用80%的乙醇溶液萃取脱脂豆粕,将浸取液蒸发浓缩后,用正己烷萃取脂溶性物质,用盐酸除去蛋白,经分离后用大孔树脂进行纯化,最后用丙酮萃取提纯,大豆异黄酮纯度可达到70.56%,其中大豆甙元占44.66%,染料木黄酮糖甙为55.34%。  相似文献   

3.
吕金顺 《食品科学》2005,26(8):310-31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香荚蓬花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和乙醚萃取,同时进行空白实验,并用GC/MS方法对萃取的挥发性成分和空白萃取液进行了分离、鉴定。从香荚蓬萃取液中共鉴定了含量大于或接近0.1%的化合物25个占挥发油的97.05%。其中主要化合物为苯乙醇(87.8%)和苯甲醇(3.34%)。结果表明:香荚蓬花是名贵香料的又一天然资源。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米糠油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米糠油研究,总结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物料水分含量对米糠出油率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80 min、物料水分含量为5%~6%,出油率达14.32%;同时测定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米糠油中脂肪酸甘油酯组成,得出油酸甘油酯、亚油酸甘油酯和棕榈酸甘油酯占总脂肪酸甘油酯90%以上,其中,油酸甘油酯和亚油酸甘油酯占总脂肪酸甘油酯70%以上;通过超临界CO2法与压榨法比较,超临界CO2流体法萃取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理化指标也优于压榨法,因萃取温度低,防止提取过程中油脂氧化,因此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是一种较好提取米糠油方法。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CO2萃取对玉米醇溶蛋白提取率及水解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以淀粉厂副产物玉米黄粉为原料,经超临界CO2萃取脱脂脱杂后提取玉米醇溶蛋白,将玉米醇溶蛋白酶解制取玉米寡肽。采用正交试验法确定出最佳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参数,即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100min,CO2流量30L/h,此时脂类及异杂味物质萃取率为8.06%,萃取后玉米黄粉蛋白质含量为90.46%、脂肪含量0.1%,与未经超临界CO2萃取处理及溶剂处理的玉米黄粉相比,玉米醇溶蛋白提取率分别提高50.33%、35.69%,玉米醇溶蛋白水解率分别提高47.16%、36.75%。  相似文献   

6.
结晶法纯化银杏内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凡  李奕雅 《福建轻纺》2008,(12):43-46
建立了从银杏叶提取物中分离纯化高纯度银杏内酯混合物的工艺:原料经乙酸乙酯萃取,再用乙醇溶解萃取物,而后添加正己烷使内酯结晶析出,最后经热乙醇溶解一低温重结晶,得到纯度大于95%的银杏内酯混合物。产物的内酯组成中GA约占51.4%、GB约占32.2%、GC约占16.4%。该法简单易行、成本低廉,能够满足实验室日常制备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万忠民  鞠兴荣  潘虹 《食品科学》2005,26(9):222-225
用蒸馏水对垂盆草进行浸泡、煮沸、过滤、并将滤液分别用乙酸乙酯和石油醚进行萃取,得到萃取产物。利用萃取产物、垂盆草新鲜草和干草分别配制不同口味的保健型垂盆草口服液。通过评定:鲜垂盆草有独特难闻的味道,垂盆草干草在干燥过程中其有效成分(如垂盆草甙)容易氧化分解,从而失去疗效。合适配方为:萃取产物0.05%,葡萄糖5%,蜂蜜1%,盐0.03%,维生素C0.01%,香精0.03%。  相似文献   

8.
SPME/GC联用测定芥末油中辛辣物质异硫氰酸烯丙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与气相色谱(GC)联用测定芥末油中辛辣物质异硫氰酸烯丙酯。采用正交设计研究了萃取温度、搅拌速度、萃取时间、解吸时间四因素四水平对萃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萃取效率的主次因素依次为萃取温度、搅拌程度、萃取时间、解吸时间;以萃取温度40℃、搅拌程度900r/min、萃取时间30min、解吸时间5min为最理想。该方法在含异硫氰酸烯丙酯0.02μL~0.60μ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0.9964;对芥末油中加标异硫氰酸烯丙酯0.10μL/L、0.20μL/L、0.30μL/L,回收率分别为91.18%、94.36%、106.4%,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32%、1.99%和4.27%;最小检出限为0.0056μL/L。  相似文献   

9.
分别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和传统溶剂法从番茄籽中萃取脂肪油,经过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出亚油酸等5种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98.5%.同时对油的其它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对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说明超临界CO2萃取所得番茄籽油品质更好。并对番茄籽油的营养学机理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韩小金  张荣  毕继诚 《食品与机械》2007,23(2):23-25,37
以萃取优质红花籽油为目的,以红花籽为原料,考察了各操作参数对红花籽油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萃取压力、CO2流量和原料粒径对红花籽油萃取率产生较大影响,其他因素影响较小。在萃取压力28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3.55k/gh、粒径0.4mm,含水量0.5%,时间120min的条件下,萃取率可达90%。经气相色谱分析红花籽油的组成,亚油酸含量高达85%,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约92%。萃取物分析表明:超临界红花籽油的品质优于传统方法得到的红花籽油。  相似文献   

11.
湘西产枳椇籽亚麻酸超临界CO2萃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索超临界CO2流体技术萃取湘西产枳椇籽亚麻酸的最佳条件,并对枳椇籽脂肪酸提取物进行了理化检测。研究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最佳条件为萃取温度45℃、压力36MPa、时间120min、分离釜Ⅰ压力10MPa,此条件下提取脂肪酸得率为8.1%,α-亚麻酸相对含量为37.90%。GC-MS分析显示超临界CO2萃取的枳椇籽油主要脂肪酸组分为α-亚麻酸、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为74.76%。  相似文献   

12.
唐克华  寻勇 《食品科学》2010,31(24):115-119
采用超临界CO2 设备萃取火棘籽油,运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与萃取相关的压力、温度、时间等因素对火棘籽油萃取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火棘籽油超临界CO2 的较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釜压力40MPa、萃取温度38~46℃、分离釜Ⅰ压力10MPa、分离釜Ⅰ温度35℃、分离釜Ⅱ压力5MPa、分离釜Ⅱ温度31℃、萃取时间180min。在较佳工艺条件下,火棘籽油的萃取收率为88.96%。超临界CO2 萃取的火棘籽油富含天然VE,主要由亚油酸和油酸组成,几乎不含亚麻酸。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黑莓籽为原料,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黑莓籽油,并测定其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方法提取黑莓籽油,通过正交试验对影响提取过程的参数进行优化,确定黑莓籽油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黑莓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超临界CO2流体萃取黑莓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35℃、萃取压力30MPa、分离压力12MPa、分离温度55℃,此条件下黑莓籽油的得率达16.10%,其脂肪酸组成为软脂酸5.38%、硬脂酸3.53%、油酸13.70%、亚油酸60.48%、亚麻酸11.16%,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85.3 4%。  相似文献   

14.
南瓜籽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及其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响应面分析法(RSM)研究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南瓜籽油的工艺条件,得出南瓜籽油萃取率与影响因素间的回归模型,并根据模型进行工艺参数优化.同时,用气相色谱法对所得南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南瓜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是:萃取压力为35 MPa,萃取温度为47℃,萃取时间为83 min,在此条件下南瓜籽油的实际萃取率为(46.43.±0.54)%;南瓜籽油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其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达到74.86%,其中主要的亚油酸和油酸质量分数分别为46.21%和28.22%.  相似文献   

15.
任保国  昌友权  郑鸿雁 《食品科学》2006,27(12):459-463
本文以超临界CO2(SC-CO2)流体萃取技术从奇可力种子中萃取脂肪油,探讨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以及夹带剂等因素对萃取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35MPa、分离I压力7.0MPa,分离I温度45℃,分离Ⅱ压力6MPa,分离Ⅱ温度40℃,萃取时间3h,与传统的溶剂萃取相比,萃取时间大大缩短,可避免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降解,产品品质优良。经GC-MS分析,奇可力脂肪有油的主要成分为:月桂酸、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γ-亚麻酸和芥酸等。γ-亚麻酸在分离I和分离Ⅱ脂肪油中的含量分别为38%和3.41%,相差较大。这证明该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实现了对γ-亚麻酸的萃取、分离和富集。  相似文献   

16.
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CO2萃取韭菜籽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技术对韭菜籽油进行萃取,运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萃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3个因素对韭菜籽油得率都有显著性影响,压力和时间的交互作用极显著,但压力和温度、温度和时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优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0.40 ℃,萃取时间86.70 min,萃取压力22.25 MPa,此时得率为17.52%.韭菜籽油中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7.4%)为主,占脂肪酸总量的8.9%;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70.1%)和油酸(20.2%),占脂肪酸总量的91.1%.  相似文献   

17.
朱莉  罗士数  张海德  李远颂 《食品科学》2010,31(24):151-154
目的:从槟榔籽中提取槟榔籽油,并测定其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2 流体技术萃取槟榔籽油,对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用气相色谱- 质谱法(GC-MS)对槟榔籽油所含的脂肪酸种类及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超临界萃取的最优条件为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20MPa、CO2 流量20L/h,槟榔籽油的萃取得率为17.81%。结论:槟榔籽油中主要含棕榈酸(9.10%)、亚油酸(15.46%)和油酸(11.26%)。  相似文献   

18.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提取火龙果籽油,用Design Expert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萃取所得火龙果籽油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萃取时间、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对火龙果籽油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影响显著,其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3.5h,火龙果籽油萃取得率为30.21%。火龙果籽油中脂肪酸主要成分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占总脂肪酸含量的74.64%,其中亚油酸及其异构体为46.91%,油酸及其异构体为25.36%;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为主,棕榈酸及其异构体占总脂肪酸含量的21.10%。火龙果籽油可以作为一种食品保健油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19.
香榧子油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及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超临界CO2萃取香榧子油的工艺条件,研究了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及萃取压力对香榧子油得油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进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最适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时间4h、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45MPa,在该萃取条件下的得油率为94.57%。利用GC分析香榧子油脂肪酸组成,共鉴定出18个组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7.28%,其中亚油酸、油酸和二十碳三烯酸含量分别为42.02%、32.14%和9.80%。  相似文献   

20.
以仿栗籽为萃取原料,采用响应面法(RSM)优化仿栗籽油的超临界CO2 萃取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定CO2 流量为25kg/h、原料粉碎度为40 目,然后选取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分离温度和萃取时间为影响因子,以仿栗籽油得率为响应值,应用Box-behnken 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 萃取仿栗籽油的优化工艺条件:萃取压力31MPa、萃取温度47℃、分离温度34℃、萃取时间72min,在此优化条件下,仿栗籽油得率为48.57%。对仿栗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GC-MS 分析,结果表明,仿栗籽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分别为35.17% 和19.7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