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选取茶叶中三种主要生物碱咖啡碱(Caffeine)、可可碱(Theobromine)、茶碱(Theophylline)作为构建单体-冠突散囊菌共培养液态发酵体系(10 d)的添加底物,考察了冠突散囊菌对茶叶中主要生物碱的发酵特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咖啡碱(0.2mg/mL)的添加可刺激冠突散囊菌的生长与繁殖,发酵液中葡萄糖的含量下降更为迅速,pH值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持续下降直至第9 d趋于稳定,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但在发酵过程中,冠突散囊菌既不能将其作为碳源、氮源消耗来维持生长,也不能代谢分解咖啡碱;可可碱与茶碱(0.08 mg/mL)在发酵体系中的发酵情况与咖啡碱基本相似,两者均能刺激冠突散囊菌的生长与繁殖,但均不能将其作为碳、氮源消耗,且发酵结束后在各自发酵体系中分别检测到0.00091 mg/mL、0.00109 mg/mL的咖啡碱,这说明冠突散囊菌可能具有以可可碱、茶碱作为前体合成咖啡碱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冠突散囊菌在制作发酵桑叶茶中的应用,从茯砖茶“金花”中筛选冠突散囊菌,并进行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光学显微镜及电镜观察、18S rDNA测序、同源比对,鉴定得到一株冠突散囊菌,命名为GTSNJ001.利用该菌株,以桑叶为原料,制作冠突散囊菌发酵桑叶茶和桑叶绿茶,以多糖、黄酮、多酚、水浸出率、1-脱氧野尻霉素(DNJ)...  相似文献   

3.
该文利用BIOLOG工作站分析了冠突散囊菌对75种碳源的利用,通过显色反应筛选出可利用的碳源,以碳源结构设计多聚体底物,用于冠突散囊菌诱导培养定向产酶,筛选新酶产品。结果表明,采用果胶、木聚糖、纤维素作为碳源接种培养冠突散囊菌SP-5,其菌落形态生长良好。根据冠突散囊菌SP-5利用果胶诱导产酶特性,我们对普洱的大叶毛茶固态发酵获得果胶酶并进行了酶学性质分析。结果表明,冠突散囊菌SP-5在培养基含水量为20%~40%的比例中长势较好,其中,在含水量20%的茶叶培养基中产生的果胶酶活力最高,能达到12.52 U/g;果胶酶最适反应温度为50.0℃,最适pH为3.50;在80℃条件下的半衰期为30.28 min,在pH 2.0条件下半衰期为15.39 min;动力学研究发现SP-5果胶酶米氏常数Km为1.21 g/L,酶促最大反应速率vmax为6.15μmol/(U·min)。  相似文献   

4.
冠突散囊菌液态发酵过程中黑茶活性成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群  李彦坡  陈林杰  车科 《食品科学》2007,28(12):231-234
实验研究了冠突散囊菌液态深层发酵过程中黑茶活性成分变化及其与冠突散囊菌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发酵液颜色逐渐加深,后期菌丝自溶而导致浑浊;发酵液pH值先降后升;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蔗糖逐渐减少;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在不同发酵时期含量呈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发酵对茶叶提取液香气成分的影响,利用冠突散囊菌对中低档绿茶和红茶提取液进行发酵,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分别检测审评用样品以及提取、灭菌和发酵后样品的香气成分,分析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绿茶与红茶提取液经冠突散囊菌发酵新产生苯甲酸甲酯、异佛尔酮、对甲氧基苯乙烯、对乙基苯甲醛、香叶酸甲酯、3,4-二甲基苯甲酸甲酯6?种化合物。同时,绿茶茶汤经冠突散囊菌发酵后,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I、芳樟醇氧化物II、苯乙酸甲酯、α-松油醇、反-2-癸烯醛和α-紫罗酮分别增长了1.30、2.15、2.04、0.29、3.18、0.10?倍和2.08?倍,且香气种类与含量均上升。但红茶茶汤经冠突散囊菌发酵后大部分香气物质含量下降,其中苯乙醇、反-2-壬烯醛、2-苯基巴豆醛、顺柠檬醛、4-甲基-2-苯基-2-戊烯醛、月桂醛、肉豆蔻醛等未检出,表明冠突散囊菌发酵红茶会带来香气总量的损耗,与红茶相比,低档绿茶更适合使用冠突散囊菌开发发酵型饮料。  相似文献   

6.
探究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E.C.)在不同加工工艺、生长基质和生长地域的生长特性;采用不同加工工艺(改变压制密度、茶梗含量和入烘水分)、不同生长基质(不同产区的6大茶类基质和25种不同的非茶类基质)、7个不同地域茯砖茶为研究对象,使用茯茶加工工艺对上述材料进行冠突散囊菌发酵,结合茯茶理化指标对发酵后材料进行评判,观察冠突散囊菌菌体形态学,生长特征,显微特征,最终利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指标对不同地域茯茶内优势菌株鉴定和同源性比较;茯砖茶的加工过程中,不同的茶梗含量,压制密度和入烘水分,冠突散囊菌的数量、闭囊壳大小及茶水浸出物均可发生显著变化,其中调控入烘茶砖的水分对于产品质量优劣是比较有效的控制方法。同时,冠突散囊菌在各种茶类和非茶类基质上均可以生长,7个产区茯茶样品中分离获得的冠突散囊菌形态学特征,超微结构接近,同源性大于97.5%;冠突散囊菌生长具有普遍性,可控性和非地域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从普洱茶中分离出的黑曲霉、根霉和从茯砖茶中分离出的冠突散囊菌接种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茶汤,进行单一菌株发酵,对发酵过程茶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茶多酚含量显著降低,黄酮类化合物总量在黑曲霉、冠突散囊菌作用下分别减少72%、31.76%,在根霉作用下增加了94.92%;儿茶素各组分的含量变化较大,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均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而儿茶素、没食子酸在不同菌株作用下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茶黄素在黑曲霉、根霉作用下先增加后减少,冠突散囊菌则相反;茶红素总体呈下降趋向,茶褐素在根霉、冠突散囊菌作用下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
选取多家梧州六堡茶龙头企业生产的六堡茶产品进行真菌分析,并对其中的冠突散囊菌("金花菌")进行分离选育和鉴定。结果显示:各厂家生产的六堡茶,真菌总数在(10~2~10~3)cfu/g干茶数量级之间,但真菌种类存在明显差异。各厂家生产的六堡茶产品中都有不同含量的金花菌,通过菌株分型结果显示六堡茶产品冠突散囊菌与安化黑茶冠突散囊菌亲缘性相近。进一步通过耐热性和生长速度试验筛选出2株适宜六堡茶发酵,表现优良的冠突散囊菌菌株,为六堡茶工艺升级和产品创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冠突散囊菌的分离及其液态发酵特性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从茯砖茶中分离冠突散囊菌并研究其液态发酵特性。通过分析不同培养基组分对冠突散囊菌生长情况的影响,得出液态培养基最佳组成:蔗糖6%、黑茶浸提液0.8%。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最优发酵条件为:初始-pH值为5.5,培养温度为30℃,孢子接种量为1.5%(孢子浓度5.0~6.0×10~8个/mL),摇瓶转数为120 r/min。在最佳培养基和最优发酵条件下摇瓶培养96 h,菌丝体干重可达0.3998 g/L。  相似文献   

10.
为获得冠突散囊菌生长过程中色素的变化规律及产色素的最佳条件,以冠突散囊菌色素的吸光值为指标,研究营养物质(碳源、氮源、无机盐)和培养条件(温度、p H)对冠突散囊菌产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冠突散囊菌色素的最佳条件为:蔗糖5%、硝酸钠1%、氯化钠9%、培养温度28℃、p H 7。  相似文献   

11.
以废弃茶末为原料,接种黑曲霉,以液态摇瓶的形式进行单宁酶生产的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Plackett-Burman实验及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优化黑曲霉B1401液态发酵产单宁酶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诱导物为6%单宁酸+3%茶多酚,碳源为复配碳源,即0.746%可溶性淀粉:0.254%蔗糖,氮源为复配氮源,即0.3%尿素:0.7%硝酸钠,接种量为1%,装液量为90 mL/250 mL,转速为140 r·min-1,温度为30 ℃,发酵时间为72 h,此条件下单宁酶酶活可达104.82 U/g。  相似文献   

12.
冠突散囊菌胞外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冠突散囊菌是茯砖茶生产过程中形成茯砖茶独特品质的优势菌。从茯砖茶中分离纯化出冠突散囊菌,进行液体深层发酵,并对其产生的胞外多糖提取条件进行了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次试验中最优的多糖提取条件为:冠突散囊菌液体发酵液浓缩至原体积的1/4,乙醇浓度95%,乙醇沉淀时间10h。  相似文献   

13.
从大曲中分离到一株产纤溶酶的芽孢杆菌,命名为B4。该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菌体杆状,专性好氧,能够利用甲醇作唯一碳源。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并结合基于16S rDNA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鉴定菌株B4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5 ℃,最适发酵初始pH值为7.0,发酵42 h酶活力最高可达649 U/mL。  相似文献   

14.
冠突散囊菌对发花黑毛茶品质呈味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湖南农业大学长安教学基地湘妃翠、碧香早和茗丰3个品种制成的黑毛茶经冠突散囊菌发花后其呈味品质成分的差异变化,对黑毛茶进行冠突散囊菌发花优化实验。方法采用国标检测方法对发花前黑毛茶及发花后成品茶其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等呈味成分进行分析,对所测数据进行组间和组内方差分析。结果湘妃翠经发花后其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生物碱在发花成品茶中下降幅度最大;碧香早经发花后其成品茶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与其原料茶相比显著下降;茗丰经发花后其茶多酚、氨基酸和生物碱与其原料茶相比显著下降,而可溶性多糖显著增加。结论在三个发花成品茶中,以湘妃翠化学品质表现最为突出,湘妃翠较碧香早、茗丰更适制发花黑茶,其次为茗丰。  相似文献   

15.
该文综述了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生成鼠李糖脂的相关发酵技术的研究概况,包括液态发酵、半固态发酵和固态发酵等。重点介绍了影响液态发酵的相关因素,如碳源、氮源、无机盐、温度、pH、消泡方法及分批补料发酵等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今后利用铜绿假单胞菌发酵生产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提供研究思路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具有较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体外抑制率的冠突散囊菌发酵茶,并考察发酵茶液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急性降压作用。方法:考察葛根添加量、基质含水量和孢子悬浮液对ACE酶活性体外抑制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进行发酵工艺优化;水提法制备发酵茶液,选择SHR模型研究发酵茶的降血压作用。结果:最优发酵工艺为20 g绿茶中添加2 g葛根量,20%基质含水量,5%孢子悬浮液接种量。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的葛根降血压茶对SHR在24 h内均有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作用。结论:300~600 mg/kg日用剂量的葛根降血压茶的急性降压效果最显著,可在短期内降低SHR血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普洱茶渥堆发酵中分离并鉴定能够转化咖啡碱为茶碱的有效菌株,研究其在液态发酵与固态发酵中转化咖啡碱为茶碱的能力,为高茶碱茶叶的开发提供菌种。方法:采用咖啡碱琼脂固态筛选培养基,从普洱茶渥堆发酵中筛选出2株潜在菌株,通过18SrDNA序列测定结合菌落特征、分生孢子结构对菌株进行鉴定。采用不同浓度的咖啡碱液态培养基、茶汤液态发酵和茶叶固态发酵探究潜在菌株咖啡碱转化为茶碱的能力。结果:潜在菌株分别鉴定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NCBT110A)和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 NRRL250)。经富含咖啡碱的液态培养发现,黑曲霉对咖啡碱的利用有限;聚多曲霉能促使咖啡转化为茶碱。在一定咖啡碱浓度下,聚多曲霉对咖啡碱的降解率在90%以上,促使一半以上的咖啡碱转化为茶碱。聚多曲霉接种的茶汤液态发酵、茶叶固态发酵表明,聚多曲霉发酵过程中咖啡碱显著性下降(p<0.05),茶碱急剧增加;在发酵结束时,咖啡碱的降解率分别为85.43%和87.37%,茶碱含量分别为(501.2±13.55) mg/L和3.3293%±0.2463%(w/w)。在咖啡碱存在情况下,聚多曲霉能将咖啡碱大幅度转化为茶碱。结论:本研究揭示了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 NRRL250)具备将咖啡碱转化茶碱的特性,为高茶碱茶叶或茶饮料的开发提供了优异菌种。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产酶培养基及产酶条件的优化,确定产纤维素酶菌株N-57的最佳产酶条件.利用液体发酵培养法探讨培养基起始pH值、培养温度、碳源、氮源对菌株N-57产酶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筛选出产CMCase的最佳发酵条件:pH值为6;稻草粉浓度为0.30%;(NH4)2SO4浓度为0.30%.在最佳条件下培养,该菌株的CMCase的酶活达到459.54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