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以烟台产区三种酿酒葡萄白玉霓(Ugni Blanc)、蛇龙珠(Cabernet Gernischt)和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为原料酿造葡萄原白兰地,并对其中挥发性香气成分及其感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品种葡萄原白兰地共检测到64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白玉霓原白兰地的酯类物质种类最丰富,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蛇龙珠原白兰地的醇类、酸类、醛酮类及缩醛类物质总含量最高且差异显著(P<0.05);赤霞珠原白兰地的芳香类、萜烯类和降异戊二烯类物质总含量最高且差异显著(P<0.05);丁酸乙酯等26种化合物可很好实现对三个品种原白兰地的判别分类,蛇龙珠与白玉霓品种间聚类距离更近。三个葡萄品种均符合原白兰地的原料质量要求,感官质量综合排序为白玉霓>蛇龙珠>赤霞珠。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赤水河流域不同产区酱香白酒挥发性风味成分差异,该研究利用气相色谱(GC)分析技术对不同产区的酒样进行定量分析,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构建模型,利用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筛选差异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XJ和MT产区酒样的酯类和酸类化合物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产区,JS产区酒样的醇类、呋喃类含量最高;LJ产区酒样的酚类和醛酮类化合物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产区,MT产区酒样酚类、醛酮类化合物含量较低,ZJ产区酒样中的芳香族类物质含量最高。香气活度值(OAV)分析结果表明,正戊醇、2-庚醇、辛醇、乙酸苯乙酯、苯乙醛5种风味物质对5个产区的风味差异具有贡献作用;利用VIP值确定28种差异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庚酸乙酯、辛酸乙酯、肉豆蔻酸乙酯等8种物质对于区分不同产区酱香白酒具有贡献作用;聚类分析(CA)表明,ZJ、XJ、MT三大产区酒样聚集度较高,JS和LJ产区酒样各自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苹果白兰地蒸馏工艺及蒸馏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苹果白兰地蒸馏采用二次蒸馏:一次蒸馏不截取酒头、酒尾,馏出液酒精度约为23%vol~25%vol,体积约为原液的35%;二次蒸馏截取1%的酒头和25%的酒尾,二次馏出液酒精度约为54%vol。苹果白兰地不同馏分中共检测出20种香气物质,其中包括10种酯类、6种醇类、1种酸类以及3种其他化合物,在蒸馏过程中,苹果白兰地不同馏分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不断产生变化,酯类和醇类整体显现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以新疆产区红提葡萄白兰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优化其萃取条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采用气味活度值(OAV)判断其挥发性成分对白兰地整体香气的贡献度。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头二乙烯基苯-羰基-聚二甲基硅氧烷(DVB-CAR-PDMS)50/30 μm,萃取温度40 ℃,萃取时间40 min。在该萃取条件下,共检出62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酯类、醇类、酸类、醛酮类、缩醛类、萜烯类和其他类物质分别有21种、13种、8种、9种、3种、5种、3种,其相对含量分别为51.19%、6.90%、12.94%、5.76%、3.28%、0.51%和19.42%。通过OAV评价得出具有香气贡献的主要化合物(OAV>1)共10种,以酯类、醛类和酸类为主。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不同烘烤度橡木片对荔枝白兰地陈酿风味的影响,在荔枝白兰地中加入不同烘烤度橡木片进行陈酿。运用感官评价、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四种(原酒、轻度烘烤、中度烘烤和重度烘烤)荔枝白兰地的品质和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评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四种荔枝白兰地中共检测出21种挥发性香气化合物,其中酯类和醇类物质在四种酒中皆有,气味活度值较高,对酒的风味贡献大,它们的组成与含量构成了荔枝白兰地的主要挥发性香气特征。原酒中含有独特的烯烃类和芳香烃类化合物,不同烘烤橡木浸渍的荔枝白兰地中含有独特的醛酮类物质。原酒中风味化合物种类最多,含量较高。轻度和中度烘烤橡木荔枝白兰地中风味化合物种类较少,主要是酯类、醇类和醛酮类,而重度烘烤橡木荔枝白兰地中则含有部分烯烃和芳香烃类化合物。在感官评价中,重度烘烤橡木荔枝白兰地得分最高,风味较好,同时电子鼻检测可以明显的区分出添加不同烘烤度橡木的荔枝白兰地,因此添加重度烘烤的橡木片能提升荔枝白兰地陈酿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用气相色谱仪检测对不同产地的白兰地原酒在精馏过程中挥发性组分的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北产区白玉霓比宁夏产区白玉霓更适于酿制白兰地;以白玉霓自流汁酿造的原酒精馏得到的原白兰地,其质量比白玉霓压榨汁酿造的原酒更好。控制蒸馏操作工艺,可以控制各蒸馏段馏出物的化学组成,提高白兰地蒸馏酒的质量。(孙悟)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对芒果白兰地香气及挥发性物质的影响,以桂七芒果为原料,6种酿酒酵母(M型、P型、A型、R型、E型、C型)为发酵剂制备原芒果白兰地,使用感官品评、气相色谱(GC)法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型酵母酿造的芒果白兰地香气浓郁且清香、口感清冽,而其他酵母具有异味,口感不协调,酒体粗糙、粗劣等问题。通过气相色谱分析得知,C型酵母产生的酸类物质含量较高,M型酵母产生的醇类、醛酮类物质含量较高,P型酵母产生的酯类物质含量较高,R型酵母产生的芳香类物质含量较高,A型酵母与E型酵母产生的各类挥发性化合物不突出。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C型酵母酿制的白兰地风味物质组成明显区别于其他组,对其影响较大的风味物质主要是乙酸和甲酸乙酯。  相似文献   

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红枣白兰地不同发酵时间的酒醅样品进行取样检测,研究其挥发性香气成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红枣白兰地酒醅中多数香气成分含量随发酵的进行呈上升趋势,且发酵前期增长较快,中后期增长缓慢;共检测到75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酸类7种,醇类10种,酯类41种,醛酮类13种,其他4种;发酵结束后,上层、下层发酵酒醅中酸类物质含量分别为4.34μg/g、4.01μg/g,醇类物质含量为11.06μg/g、13.17μg/g,酯类物质含量为42.489μg/g、55.192μg/g。  相似文献   

9.
研究4种商业酵母(EC1118,DV10,CY3079和BDX)对哈密瓜白兰地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根据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结果,通过对试验的探讨研究,得到以下结论:通过不同酵母发酵单因素试验获得了4种不同的哈密瓜白兰地,并利用GC-MS对哈密瓜白兰地中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检测,发现哈密瓜白兰地共含有190种香气成分,其中主要成分有88种,包括20种醇类、38种酯类、7种酸类、4种醛酮类、7种苯环类和12种其他成分;分析了哈密瓜原白兰地中的主要香气成分,主要包括癸酸乙酯、月桂酸乙酯、己酸乙酯、乙酸乙酯、辛酸乙酯、壬酸乙酯、乙酸异戊酯和戊醇等,为感官分析评价提供理论依据;酵母BDX产生的酯类、醛酮类、苯环类和其他成分含量更高,酵母CY3079产生的醇类含量最高,酵母EC1118产生的酸类含量最高,酵母DV10产生的香气物质含量居中,香气纯净。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生产因素(原料品种、原料产区、酵母、氮源)对工业规模哈密瓜蒸馏酒挥发性物质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仪对哈密瓜蒸馏酒挥发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哈密瓜蒸馏酒样品中共检出76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醇类12种,萜烯类8种,醛酮类5种,酸类3种,酯类23种,苯环类15种,含硫化合物3种,呋喃类4种,其他类化合物2种。其中共有化合物12种,包括1-壬醇、含硫化合物等,含量主要受到原料品种和产区的影响;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产区对哈密瓜蒸馏酒挥发性物质影响最大。相同产区下,氮源的添加、原料品种和酵母也对蒸馏酒的挥发性成分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1.
以烟台产区白玉霓葡萄为原料酿造白兰地,研究3种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D254、QA23、FC9对白兰地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酿酒酵母酿造的白兰地共检测出69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酵母D254产生的萜烯类、醛酮类、有机酸类和芳香类含量较高;酵母QA23产生的酯类、醇类和缩醛类含量较高;酵母FC9产生各类挥发性化合物含量比较均衡。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选用酵母D254与酵母QA23、FC9有明显的差异性;但酵母QA23与FC9之间的差异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白兰地是世界著名的蒸馏酒之一,以葡萄等水果为原料经破碎榨汁、发酵、蒸馏得到的蒸馏液,再经橡木桶陈酿贮存而成的。酸类、酯类、醛类、醇类等挥发性、非挥发性组分的种类及含量与白兰地的品质有着直接的联系,另外白兰地因产地或蒸馏工艺的差异而含有不同的铜、磷等矿物元素。因此,对白兰地中主要成分的检测方法研究对于确定白兰地质量、鉴定白兰地真伪及市场良性竞争和食品安全均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白兰地中挥发性、非挥发性及矿物质组份含量的分析检测方法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为白兰地的真假鉴别、酒龄和产地甄别、质量分级及风险成分监控等提供可行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比较不同菌种发酵的苹果白兰地中风味物质种类及其含量的差异,采用液液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5种不同接种方式发酵的苹果白兰地中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并就风味物质和不同发酵方式分别进行对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接种方式发酵的苹果白兰地共检测到69种香气成分,其中,酯类19种,醇类31种,酸类10种,醛酮类3种,酚类4种,烯烃类2种;而顺序混合发酵Ⅰ(先接种异常汉逊酵母24 h后接种酿酒酵母)在异常汉逊酵母与酿酒酵母的协同作用下有效促进了更多酯类、醇类物质的合成,降低了脂肪酸的含量,增加了香气成分的种类,发酵的苹果白兰地风味物质最复杂,改善了苹果白兰地的品质及风味。  相似文献   

14.
采用液液萃取方法对烟台张裕XO级白兰地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提取和浓缩,使用GC-MS检测,通过质谱库检索、标准品比对及RI值比较等方法对各色谱蜂进行了鉴定,共鉴定出108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酯类41种,苯同系物及其衍生物21种,醇类15种,缩醛、呋喃类11种,有机酸类9种,萜烯类6种,醛酮类4种。  相似文献   

15.
高琳  梁咏雪  张仁堂  纪庆柱 《食品工业科技》2020,41(12):181-185,213
以酒精度7%vol的黑化红枣酒为基酒,研究蒸馏过程中酒精度、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并以挥发性物质含量及感官评价为标准,确定黑化红枣酒最适蒸馏工艺。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主要对蒸馏酒中酯类、醇类、醛类、酸类等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酒精度随蒸馏过程的进行逐渐降低,降至2.4%vol时停止蒸馏;二次蒸馏过程中醇类、酯类、醛类酒头中含量较高,含量随蒸馏过程逐渐降低,部分醇类、酸类及醛类酒尾中含量高,随蒸馏过程呈上升趋势。通过对两次蒸馏过程酒精度和二次蒸馏不同掐酒头量和去酒尾量所得馏出液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及感官评定结果分析,最终确定黑化红枣酒蒸馏工艺为:一次蒸馏馏出液收集体积为原液的35%,平均酒精度27.4%vol,二次蒸馏截取酒头量为一次馏出液体积的2%,去酒尾量为一次馏出液体积的20%,总馏出液收集体积为一次馏出液体积的46%。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金银花露不同蒸馏段挥发性成分含量及主体香气的差异,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金银花露七个不同蒸馏段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62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是醇、醛、萜、酮、酯类物质。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蒸馏进行,蒸馏液中的挥发性成分总量由214.49 μg/g逐渐下降到12.21 μg/g,第1蒸馏段中挥发性成分总量约是其他蒸馏段的4~17倍。此外,不同蒸馏段醇、醛、萜、酮、酯类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其中醇类占比38.78%逐渐下降至25%左右,而醛类占比32.60%逐渐上升至45%左右。β-紫罗兰酮、(E,E)-2,4-壬二烯醛、(E,E)-2,4-癸二烯醛、(E)-2-壬烯醛、1-辛烯-3-醇、香叶醇、香茅醇、芳樟醇、(E)-2-己烯醛、香叶基丙酮、正己醛、苯乙醛、正辛醇在金银花露各蒸馏段中都具有较高的气味活性值(大于10),它们对金银花露的主体香气风格有重要贡献。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第1、2、3蒸馏段各自成一类,第4~7蒸馏段可归为一类。综上,金银花露不同蒸馏段挥发性成分含量及主体香气差异明显,研究结果可为金银花露蒸馏工艺改进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茶酒挥发性物质的检测分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对比分析4种不同GC-MS条件对茶酒挥发性物质定性定量结果,并研究了茶酒中挥发性物质组成.结果表明:基于HS-SPME-GC-MS方法,4种条件共检出94种挥发性物质,不同分析条件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茶酒挥发性物质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