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和腐败是全球食品工业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也是各国政府对食品质量安全与食品供应保障的关注点。准确、快速监测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状况,对降低食物浪费和食源性疾病爆发具有重要意义。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易制备、高特异性、性能稳定等特点,被广泛用于食品腐败菌与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本文综述微生物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包括乳液聚合法、电化学聚合法和微接触印迹法;介绍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荧光、电化学传感器、表面等离子共振、石英晶体微天平、共振光散射等方法在食品腐败菌与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并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与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赵玲钰  高林  庞军  高文惠 《食品科学》2017,38(8):283-289
以胺菊酯为模板分子,邻氨基苯酚为功能单体,通过循环伏安法在玻碳电极表面电聚合一层带有特异选择性能的胺菊酯分子印迹膜,构建一种能够快速检测样品中胺菊酯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实验应用非常规去除模板分子的方法即电位诱导法,选择铁氰化钾为电活性探针,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伏安法优化传感器的制备方法与检测条件,研究传感器的印迹效应和分析性能,并将该传感器用于食品中胺菊酯残留的快速检测。结果表明,电位诱导法较传统的浸泡洗脱法去除模板分子的效果好,胺菊酯浓度与其差分脉冲伏安电流差在0.2~10μmol/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0.07μmol/L,样品加标平均回收率在82.9%~98.2%之间。该传感器检测胺菊酯操作简单、响应迅速、灵敏度高、稳定性和选择性好、抗干扰能力强、检测成本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 食品中兽药残留是造成食品安全的关键问题之一,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健康,而磺胺类药物因为价格低廉,被广泛应用于动物源性食品的生产中,建立一种方便、快捷的磺胺类药物残留的检测方法对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尤为重要。方法 以玻碳电极为基底,以导电聚合物聚3,4-乙烯二氧噻吩对其进行增敏处理并与分子印迹技术结合原位电化学聚合形成分子印迹薄膜,并对电极的修饰方法、修饰时间、聚合液中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比例进行了优化。利用扫描电镜和电化学手段对电极修饰情况进行表征,通过吸附实验对材料吸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 电极经过修饰后11 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合成的分子印迹电极对模板分子磺胺二甲基嘧啶的吸附能力远大于非印迹电极,通过选择性实验可以看出制备的分子印迹电极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将合成的磺胺二甲基嘧啶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用于实际样品鸡肉、鱼肉和牛奶中磺胺二甲基嘧啶残留量检测,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证实了制备的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分析性能,该传感器在磺胺二甲基嘧啶浓度为5~1000 μg/L时具有良好的分析性能,R2>0.99,且在实际样品检测中得到满意的回收率(71.92%~103.72%),与其它方法相比具有更低的检出限(0.406 μg/L)。结论 将分子印迹技术与电化学工作站结合,研制的分子印迹电化学工作站具有分子印迹的特异性选择与电化学的灵敏,检测的结果满足国标定量分析检测要求,并且为磺胺类药物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酪胺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识别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用于酪胺快速检测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以酪胺为模版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在乙腈中沉淀聚合制备了酪胺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通过紫外光谱法对酪胺与MA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浓度范围内主客体主要存在形式为1个酪胺分子与1个MAA分子发生作用.对聚合物吸附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静态平衡吸附实验研究了聚合物微球对模板分子的结合能力,印迹聚合物微球在8h后逐渐达到吸附平衡.利用Langmuir数学模型对吸附特性进行了分析,Scatchard图显示印迹聚合物的最大吸附量Bmax=325.0μmol/g和解吸常数KD=0.577mmol/L.同时印迹聚合物的吸附选择性较好.此方法合成的印迹聚合物微球对酪胺有较好的结合性能,可应用于酪胺的分离检测.  相似文献   

5.
以酪胺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AM)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G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在制孔剂甲醇中,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酪胺分子印迹聚合物。对预组装体系的紫外光谱分析表明:1个酪胺主要与1个AM分子形成TYR—AM型复合物。通过静态平衡吸附试验和选择性试验研究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和选择性,并采用Scatchard模型研究印迹聚合物的结合特性。结果表明,印迹聚合物的最大表观吸附量Qmax=248.33μmol/g,平衡解离常数KD=1.76μmol/mL。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分子印迹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酱油中酪胺含量的方法。 方法 以酪胺为模板分子、对乙烯基苯甲酸(P-VB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以本体聚合法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为填料自制固相萃取柱。对上样溶剂、流速、淋洗及洗脱溶剂等条件进行优化,采用优化的条件萃取酱油中的酪胺,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结果 固相萃取优化条件为:上样溶剂为5%乙醇水溶液,1 mL 10%甲醇为淋洗液,3mL 40%乙腈为洗脱液,流速均控制在0.5 mL/min。在加标浓度为10μg/mL的3种酱油所得到的回收率在93.91%~101.39%之间。 结论 本方法能快速分离酱油中的酪胺,提高了样品前处理效率,且该方法灵敏度高,适用于食品中酪胺的痕量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分子印迹固相萃取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快速测定酱油中酪胺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本体聚合法以酪胺为模板分子,对乙烯基苯甲酸(P-VB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为填料自制固相萃取柱。对上样溶剂、流速、淋洗及洗脱溶剂等条件进行优化,采用优化的条件萃取酱油中的酪胺,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结果固相萃取优化条件为:上样溶剂为5%乙醇水溶液,10%甲醇为淋洗液,40%乙腈为洗脱液,流速均控制在0.5 mL/min。在加标浓度为5μg/mL和10μg/mL的3种酱油所得到的平均回收率在86.95%~106.06%之间。结论本方法能快速分离酱油中酪胺,样品前处理效率高,方法灵敏度高,适用于食品中酪胺的痕量分析。  相似文献   

8.
以联苯三唑醇为模板分子,通过电聚合邻苯二胺,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对模板分子具有特异识别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实验选用铁氰化钾(K3[Fe(CN)6])作为电活性探针,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研究了该传感器的电化学特性,并且优化了制备条件,研究了印迹传感器对模板分子及其结构类似物的选择性响应。结果表明:在最佳聚合条件下,p H=7.2,模板分子:功能单体=1:4(c/c),聚合圈数15圈,洗脱时间为13 min,洗脱剂:0.5 mol/L硫酸:乙腈=1:9(V/V),连续洗脱10次之后,相对标准偏差为5.2%,且传感器性能无衰减现象。该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对联苯三唑醇及其结构类似物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响应,可以对结构类似物分别进行测定,为快速检测食品中联苯三唑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杜平 《现代食品科技》2017,33(2):250-255
首先通过电沉积纳米金,电聚合聚硫堇对玻碳电极表面进行了修饰,之后利用沙丁胺醇为模板分子,通过电聚合α-甲基丙烯酸,制备了一种选择性具有特异识别功能的纳米金/聚硫堇/沙丁胺醇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实验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法,对不同的修饰电极进行了表征,优化电极的制备和测定条件,研究了印迹传感器对模板分子的选择性响应。结果表明:最佳制备条件下,模板分子:功能单体=1:4,聚合15圈,以0.5 mmol/L硫酸:乙腈(1:9,V/V)洗脱10 min,在pH=7.0的PBS溶液中进行DPV检测,线性范围为2.0×10~(-7)~1.0×10~(-4) mol/L,检测限为6.0×10~(-8) mol/L,S/N=3。该传感器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重现和稳定性好。利用制备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对食品中的沙丁胺醇进行了测定,回收率在86.5%~111.9%(n=3),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以白坚木皮醇为模板分子,邻苯二胺为功能单体,在纳米金/羧基化碳纳米管/壳聚糖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采用电聚合法合成分子印迹膜,制备出白坚木皮醇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扫描电镜观测传感器不同修饰阶段的形貌特征,发现各修饰材料均修饰在电极表面。循环伏安法、差分脉冲伏安法分析其电化学特性,表明纳米金和羧基化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共同作用显著提高了电极分析的灵敏度。对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制备条件和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的最佳摩尔比为1:10,最佳电聚合圈数为25圈,最佳电聚合速度为100 mV/s,最适洗脱时间为12 min,检测最适吸附时间为8 min,吸附溶液最佳p H值为7。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峰电流与白坚木皮醇的浓度呈良好的成线性关系,具有较低的检测限,加标回收率在97.44%~106.19%之间。该法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拓展了电化学传感器在食品和医药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食品安全问题随着食品种类的丰富一直备受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耗时长、操作专业性强, 从而制约了现场应用。而分子印迹聚合物结合比率型荧光传感技术所构建的纸基传感器, 因其快速即时、低成本、高准确度且便携化的特点, 在食品安全的检测领域逐渐成为研究重点, 展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概括了分子印迹技术以及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重点对分子印迹比率型荧光纸基传感器在食品安全可视化快检技术领域中的应用进展进行归纳, 特别提出纸基纤维素材料功能化技术及其在快检中的应用, 改善其非特异性性能并提高检测灵敏度, 最后提出了食品安全快检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并对快检技术在食品安全分析检测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以期为分子印迹荧光纸基传感器的应用扩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可以特异性地从样品中将待测物分离和富集,降低样品中复杂基质对待测物检测结果的干扰,提高仪器检测精度的前处理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检测领域。磺胺类抗生素作为最常被检出的兽药之一,其检测方法的优化有着重要研究意义。本文聚焦了近年来磺胺类抗生素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新型功能单体、交联剂和致孔剂的选用,聚合方法的优化以及其应用模式从传统固相萃取材料到快速检测产品的转变,阐述了该技术的优势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为磺胺类抗生素分子印迹聚合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基于分子印迹仿生识别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层出不穷,并取得了瞩目的研究进展。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一种特异性高、稳定性强的仿生识别材料,在食品复杂基质净化、痕量目标物富集、新型仿生检测方法的开发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以纳米材料为基础的表面分子印迹识别材料,不仅克服了传统分子印迹材料吸附容量低、识别位点不均匀、传质速率慢等技术缺陷,并将纳米材料的荧光、高灵敏等优良特征与分子印迹专一识别、广泛适用等特征相结合,在食品安全、环境检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以纳米材料为基础的表面分子印迹材料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研究成果,详尽解析了各类纳米材料对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性能的提升情况,以期为纳米材料、表面分子印迹在分析检测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分子印迹技术所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预定性、特异识别性、实用性、良好稳定性等特点,因此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文章综述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在食品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添加剂和生物性污染等方面检测应用的研究进展,比较分子印迹技术与传统固相萃取法所具有的优势,同时还分析分子印迹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分子印迹技术是以目标分子为模板,合成对目标分子有专一性识别性能的高分子聚合物的技术。由于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构效预定性、特异识别性的优点,能够解决传统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测定中存在的非特异性吸附问题,广泛应用于生物样品中药物的分离、提纯和分析。本文综述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以及在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方面的应用进展,主要包括分子印迹技术在水产品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测定过程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相比,将分子印迹技术与样品前处理技术相结合,具有更好的选择性、重复性和实用性,提高了灵敏度。本文对分子印迹技术存在的不足以及在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应用领域的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一种对苏丹红Ⅰ的检测的新方法,即磁性表面分子印迹技术。主要是以包裹二氧化硅的磁性纳米颗粒为载体,在其表面合成对苏丹红Ⅰ有特异性识别的磁性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分析仪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于所制备的苏丹红Ⅰ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磁性、形态学功能、吸附性能和特异性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磁性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印迹位点位于磁性载体的表层,提高与目标物质的结合能力。在外磁场条件下,磁性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能够轻松地达到吸附平衡并实现磁分离,降低非特异性吸附,从而提高对苏丹红Ⅰ的吸附量和选择性。最后对辣椒中含有的苏丹红Ⅰ进行了回收率检测,回收率达到80%以上。说明采用磁性表面分子印迹法对食品中苏丹红Ⅰ可快速、高效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分子印迹技术以其高度的专一性和选择性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领域。由于食品基质复杂,传统的兽药残留检测前处理技术难度大、用时长,将分子印迹技术应用于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技术中,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本文综述了分子印迹技术在食品中兽药残留分析中样品前处理技术、色谱分离技术、快速检测技术三方面的应用,对不同种类的兽药残留在检测过程中利用分子印迹技术的情况进行了分类和总结,对分子印迹技术在兽药残留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归纳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无需标记、简单、成本低、可实时监测等优点,已在生命科学、新药研发、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检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而识别元件是SPR传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检测的专一性及灵敏度,因此识别元件的研究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分别综述了以抗体、适配体、分子印迹聚合物、蛋白质、肽、酶为识别元件的SPR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近10 年来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不同识别元件在SPR技术中的特点和优势;提出了今后SPR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技术难点及新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是将磁性纳米粒子与分子印迹聚合物组装而成的一类新型分离材料,具有选择性高、易分离和易再生的特点,可被用于食品、药品检测前处理以及天然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等领域。本文介绍了磁性分子印迹技术的制备原理和方法,重点综述了近5年(2017~2022)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多酚类、生物碱、有机酸、萜类以及生物大分子化合物等天然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针对当前分离纯化领域的研究难点进行了讨论,以期为高值化、低含量的天然活性成分的富集、纯化及其分析检测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分子印迹技术(MIT)是基于主客体分子识别作用,以目标物为模板,合成具有专一识别性能的高分子聚合物的技术。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具有预定性特异性以及良好的实用性,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检测中非特异性吸附问题,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新烟碱类农药的分离、富集和检测,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度。本文以分子印迹聚合物为基础系统介绍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新型材料在分子印迹技术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在新烟碱类农药前处理和检测两个方面的应用,并对当前分子印迹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