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采用摇瓶液体发酵法探讨了培养基组成对灵芝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摇瓶发酵培养基的最佳配方为豆饼粉0.2%、蔗糖2%、KH_2PO_4 0.1%、FeSO_4 0.05%、VB10.005%,其中豆饼粉和蔗糖为显著性因素。在此条件下,胞外多糖产量达213.9 mg/100 mL。  相似文献   

2.
正红菇液体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正红菇(Russulavinosa)在发酵过程中菌丝体及胞外多糖产量的变化趋势,碳源、氮源、无机盐以及发酵温度、pH值、时间和装液量等因素对正红菇液体深层发酵菌丝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为最佳碳源,酵母膏为最佳氮源,优化培养基配方为蔗糖40g/L,酵母膏9g/L,KH2PO42g/L,MgSO41g/L;最适菌丝体生长的液体发酵条件:培养温度28℃ ̄30℃,初始pH值为5.5 ̄6.5,250mL三角瓶装液量为50mL ̄60mL,发酵时间为5d。通过优化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胞外多糖产量达到4.96g/L,菌丝体生物量达到22.34g/L。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冬虫夏草菌丝体产胞外多糖为参考指标,对冬虫夏草液体发酵所采用的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培养基的合理配比为蔗糖3%、玉米粉5%、豆饼粉4%、MgSO4.7H2O0.05%、KH2PO40.1%、VBI0.01%,22℃、pH6.5,120转/min摇床,摇瓶培养7天,冬虫夏草胞外粗多糖产量为5.86g/L。  相似文献   

4.
铜色牛肝菌活性胞外多糖的发酵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发酵液中的胞外多糖含量为生物指标,对其进行培养基(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环境条件(p H、温度)的优化,最后确定了蔗糖50 g/L,酵母粉5 g/L的最优培养基和温度=25℃,p H=6的最优培养条件;用优化后的条件通过5 L式发酵罐发酵培养铜色牛肝菌,5天后胞外多糖产量达1.84 g/L。胞外多糖经除蛋白后,通过ABTS、DPPH、临二氮菲法测其抗氧化性,结果表明其胞外多糖具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5.
以菌丝体黄酮含量、产量及胞外黄酮产量为评价指标,对桑黄(鲍氏层孔菌)产黄酮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及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筛选出了桑黄黄酮发酵的最适培养基:葡萄糖10g/L,玉米粉40g/L,豆饼粉5g/L,KH2PO43g/L,MgSO41.5g/L。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得到最适产黄酮液体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28℃,摇床转速160r/min,pH值自然,接种量8%~10%,装液量100mL(250mL三角瓶),发酵周期144h。  相似文献   

6.
以菌丝生物量、胞内多糖含量及胞内多糖产量为评价指标,对鲍氏针层孔菌液体深层发酵培养的培养基配方及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筛选液体发酵培养基,结果表明,最适培养基为:玉米粉4%,麸皮2%,KH2PO40.4%,MgSO4·7H2O0.05%。进一步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适生长的液体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28℃、pH6.5、接种量12%、装液量150mL/500mL、转速140r/min、发酵时间168h。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菌丝生物量、胞内多糖含量及产量由优化前的12.837g/L,15.930mg/g,204.493mg/L分别提高到19.410g/L,20.935mg/g,406.348mg/L。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美味牛肝菌菌丝体液态培养的条件,并将其应用在酱油的酿造中,以提高酱油的品质.美味牛肝菌菌丝体深层培养的适宜培养基组成为:马铃薯200g/L、葡萄糖25g/L、蛋白胨7g/L、K2HPO41.5g/L、CaCl2 0.005g/L;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H 5.0、培养温度25℃、接种量5%、装液量50mL/200mL三角瓶.优化后培养3d菌丝体干重可达11.10g//L,比优化前提高了80.49%.采用低盐固态发酵技术酿造酱油,在淋油工序加入美味牛肝菌液体培养液,与不加工艺生产出的酱油相比,氨基酸态氮含量提高了12.95%,全氮含量提高了121.5%.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6株产胞外多糖的沙棘根瘤内生细菌中,筛选出高产胞外多糖的菌株,并对其进行鉴定和发酵条件优化。方法:利用苯酚-硫酸法联合DNS法测定菌株胞外多糖产量,筛选高产胞外多糖菌株;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法对高产胞外多糖菌株进行鉴定;利用单因素实验法优化产多糖的发酵培养基与发酵条件,并利用正交实验法进一步优化培养基中蔗糖、KNO3、KH2PO4的最适添加量。结果:筛选得到一株高产胞外多糖菌株TT207,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经条件优化,确定其高产胞外多糖的最优培养基组分为蔗糖50 g/L,KNO3 10 g/L,KH2PO4 8 g/L;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时间48 h,培养温度34℃,初始pH6.5,接种量4%,装液量70 mL/250 mL,摇床转速140 r/min。利用优化后的发酵条件,菌株胞外多糖产量提高了6.04倍。结论:高产胞外多糖菌株枯草芽孢杆菌TT207在最优发酵条件下,胞外多糖产量达到12.39 mg/mL,是一株具有开发潜力的胞外多糖生产菌株。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红杆菌(Rufibacter hautae)NBS58-1液态发酵产胞外多糖(EPS)量,以胞外多糖产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对菌株NBS58-1发酵产胞外多糖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胞外多糖的保湿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NBS58-1最佳产糖条件为初始pH 7.5、温度23 ℃、蔗糖14.1 g/L、酵母浸粉1 g/L、可溶性淀粉0.5 g/L、K2HPO4·3H2O 0.3 g/L、MgSO4·7H2O 0.05 g/L及丙酮酸钠0.3 g/L,在此条件下EPS产量为138.85 mg/L,是优化前的3.08倍。保湿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对湿度0%条件下,48 h内该胞外多糖的保湿率优于透明质酸与壳聚糖;在相对湿度43%和81%条件下,吸湿能力稍低于透明质酸,但高于壳聚糖。  相似文献   

10.
基于胞外多糖和菌丝生物量的香菇发酵培养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液体发酵培养基对香菇胞外多糖和菌丝生物量的影响,以秦巴山区香菇808菌株为试材,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实验、最陡爬坡实验和响应曲面法对其液体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氮源和其它营养物质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香菇胞外多糖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组合是(g/500 m L):蔗糖7.18,玉米粉15.00,麦麸14.05,酵母膏0.35,KH2PO40.50,Mg SO4·7H2O 0.50,p H自然,胞外多糖实测值为0.967 g/500 m L;香菇菌丝生物量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组合是(g/500 m L):蔗糖7.18,玉米粉15.00,麦麸14.05,酵母膏0.35,KH2PO40.75,Mg SO4·7H2O 0.50,p H自然,菌丝生物量实测值为28.146 g/500 m L。优化后的香菇胞外多糖产量和菌丝生物量较优化前分别提高12.44%和11.00%。此研究结果可为香菇液体发酵的中试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运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桑黄液体发酵培养基中豆饼粉和玉米浆粉浓度。回归分析表明,培养基中豆饼粉、玉米浆粉的含量及其配比对多糖产量有显著影响。通过岭脊分析寻优得出:豆饼粉浓度为16.5g/L、玉米浆粉浓度为3.5g/L时,胞外粗多糖产量最高达3.31g/L。  相似文献   

12.
羊肚菌的液体深层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羊肚菌菌丝体进行液体深层培养 ,以菌丝干重和胞外多糖得率为指标 ,确定了羊肚菌最佳液体种子培养基为 :土豆 1 0 %、蔗糖 3 %、蛋白胨 0 .1 %、酵母膏 0 .5 %、KH2 PO40 0 5 %、MgSO4 0 0 5 % ;羊肚菌发酵的最优培养基为 :蔗糖 4%、麸皮 2 %、NH4 NO30 3 %、KH2 PO4 0 1 5 %、MgSO4 0 1 5 %和酵母膏 0 5 % ;最优培养条件为 :接种量 1 0 %、摇床转速 1 80r/min、温度 2 4℃、pH 5 5。培养 5d ,菌丝产量可达 7 0 0 5g/L ,胞外多糖产量达 1 2 45 g/L。  相似文献   

13.
以胞外多糖为评价指标,研究不同发酵条件对猪苓胞外多糖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了液体摇瓶培养的方法,在不同的温度、pH值、装液量和培养时间的条件下,测定猪苓发酵液中的胞外多糖,确定各单因素条件下猪苓胞外多糖的最佳发酵条件,再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其胞外多糖发酵条件,结果表明,猪苓胞外多糖发酵的最优条件为pH 5.0,装液量100mL,置于28℃的恒温培养箱培养9d,猪苓胞外多糖含量达到0.532g/100mL,说明通过优化发酵条件,可以有效提高猪苓菌丝体胞外多糖的分泌。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一株解淀粉芽孢杆菌LPL061胞外多糖(EPS)产量,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对该菌株的最适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优化后培养基配方为:蔗糖22g/L、酵母膏18.4g/L、pH 7.0;发酵条件为:温度28℃、转速220r/min、接种量3%、发酵时间24h。优化后胞外多糖产量达4.46g/L,比优化前提高了1.51倍。  相似文献   

15.
杏鲍菇多糖在抗病毒、抗癌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方面有较好的前景。试验主要对杏鲍菇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杏鲍菇液体发酵的适宜培养基配方为:200 g/L马铃薯,20 g/L可溶性淀粉,2.25 g/L酵母粉,0.75 g/L尿素,0.1 g/L VB1,1.5 g/L MgSO_4,3.0 g/L KH_2PO_4,pH 6~7。于28℃,150 r/min条件下培养5 d,胞外多糖量可达20.7 mg/m L。  相似文献   

16.
利用CV1菌株液体发酵生产云芝多糖,分别考察培养基碳源、培养基氮源、碳源浓度、氮源浓度、无机盐对该菌株产云芝多糖性能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法确立了云芝CV1产胞外多糖的最佳培养基:蔗糖:4%,大豆粉:5%;KH2PO4:0.1%;MgSO4:0.1%;在摇床转速:200r/min、发酵温度:26-28℃、发酵周期:65h、培养基初始pH值:自然条件下云芝CV1的胞外粗多糖(EPS)含量可达7.458g/L,菌丝体(Biomass)可达64.619g/L。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鸡枞菌(Collybia albuminosa)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的产量,以鸡枞菌多糖产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对鸡枞菌发酵产多糖的液体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采用响应面法对影响胞外多糖产量较大的因素进行了优化,并对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液体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为麦芽糖6%,酵母提取粉1.5%,KH2PO4 0.1%,MgSO4·7H2O 0.05%,维生素B1 0.001%,接种量6%,装液量150 mL/300 mL,种龄5 d,发酵时间7 d。在此优化条件下,胞外多糖产量达671.57 μg/mL。质量浓度为1.2 mg/mL的鸡枞菌胞外多糖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O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77.18%、95.74%、80.04%。  相似文献   

18.
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添加稻秆粉对灵芝生长、纤维素酶活性、多糖合成的影响,并用旋转中心组合设计对稻秆粉和葡萄糖的浓度进行了优化,同时比较了两种培养基中灵芝产品的比生成速率。结果表明:稻秆粉可以作为灵芝生长、纤维素酶和多糖合成的培养基质,添加量为2%~8.0%;经过响应面法分析后葡萄糖、稻秆粉最佳浓度分别为3.26%、5.771%。此条件下灵芝的最大生长量为(13.12±1)g/L,胞内多糖产量为(329±10)mg/g,胞外多糖产量为(383±9)mg/L,纤维素酶活性为(14.4±0.8)U/mL,分别比优化前提高16.1%、(22.3±0.1)%、(35.3±0.5)%、(38.9±2)%。同时灵芝的比生长速率0.031 h-1,胞外和胞内多糖的比生成速率分别为0.011 h-1、8.2×10-4 h-1,分别比豆饼粉培养基中的低44.6%、42.1%、18%,而纤维素酶的比生成速率(0.062 h-1)比豆饼粉培养基中(0.043 h-1)的提高44.1%。尽管灵芝比生长速率及多糖比生成速率比豆饼粉的低,但从经济成本来看和资源利用来看,用稻秆粉为灵芝液体发酵基质生产多糖等高附加值产品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针对分离筛选的一株产胞外多糖菌株TH21-44,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 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种属鉴定,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并分析胞外多糖的乳化性能。结果表明,菌株TH21-44 为副球菌(Paracoccus sp.);最佳产糖条件为pH7.1、接种量6.1%、温度28 ℃、葡萄糖7.2 g/L、酵母浸粉3.0 g/L、K2HPO4·3H2O 0.3 g/L、MgSO4·7H2O 0.05 g/L 及丙酮酸钠0.3 g/L,该条件下胞外多糖产量为188.89 μg/mL,是优化前的3.18 倍;所产胞外多糖具有良好的乳化性能,对葵花油24 h 时的乳化能力为69.62%,优于吐温80。该研究为微生物胞外多糖的菌物资源开发和应用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粉被虫草液体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摇瓶液体培养正交试验获得了粉被虫草的液体培养条件,即蔗糖2.5%,马铃薯淀粉2%,黄豆0.5%,牛肉膏0.5%,酵母膏0.1%,K2HPO4 0.1%,KCl 0.02%,MgSO4•7H2O 0.05%,pH5~7,装液量(100ml/250ml摇瓶),加15颗玻璃珠作分散剂,5%接种量,旋转式摇床150r/min,28℃培养7d,达到最大菌丝干重31.86g/L,于9d获得最大胞内产物3.13g/L。同时,对摇瓶液体培养和生物反应器液体深层分批培养的动力学做了较系统的研究,无论生物反应器还是摇瓶,其培养过程中相对应的pH、残糖、氨基氮、菌丝干重、胞内产物等参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生物反应器培养时间大大缩短,48h即可达到最大菌丝干重29.97g/L,54h达到4.95g/L的最高胞内产物产率。生物反应器设定培养温度28℃、装液量65%、接种量10%、0.2%的消泡剂、搅拌转速350r/min、通气量(12±3)L/min、罐压1.1MPa、初始pH6.5,培养基配方用食用蔗糖3%、蔗糖糖蜜2%、花生0.5%分别替代蔗糖、马铃薯淀粉、牛肉膏以降低成本。实验表明,粉被虫草的液体培养条件基本能达到工业发酵水平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