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麦芽糊精和阿拉伯胶混合物为壁材,牡丹籽油为芯材,采用响应面法研究牡丹籽油微胶囊喷雾干燥制备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确定牡丹籽油微胶囊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壁材配比3.28∶1、芯材与壁材比1∶6、均质压力42.09 MPa、进风温度213.82℃、进料速度8.89 m L/min。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包埋率可达在90.93%;且微胶囊产品气味纯正,颗粒表面平整光滑,细小均匀,具有良好的流散性,牡丹籽油含量为13.52%,包埋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葡萄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及其氧化稳定性,以葡萄籽油为芯材,阿拉伯胶与麦芽糊精为壁材,在复合乳化剂的作用下进行乳化,以喷雾干燥法得到微胶囊产品并测定其氧化稳定性。研究表明阿拉伯胶与麦芽糊精重量比为3∶1,乳化剂浓度为10%,芯壁比为1∶2,温度为45℃,均质速度为12000r/min,乳化时间为12 min时制备得到稳定的葡萄籽油乳液,在进风温度180℃、出口温度80℃、进料速率5mL/min条件下喷雾干燥得到葡萄籽油微胶囊,葡萄籽油微胶囊化效率达到72.56%,60℃条件下贮藏葡萄籽油微胶囊的氧化速率明显降低,贮存性能和抗氧化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采用超临界提取法提取葡萄籽油,同时应用正交试验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为复合壁材对葡萄籽油进行微胶囊化,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比为1:1,芯壁材比为1:1.5,乳液浓度为30%(w/v),产品包埋率可达70%以上.葡萄籽油经微胶囊化工艺处理后,其产品的分散性和包埋效果较好;保质期明显延长:微胶囊葡萄籽油保质期在363 d左右,较未经任何处理的葡萄籽油的保质期延长247 d.  相似文献   

4.
以柚子籽油为芯材,对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的工艺进行研究,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大豆分离蛋白/β-环糊精为复合壁材,壁材间质量比1∶0.5、壁材质量分数30%、芯壁比1∶1、乳化剂1.5%、进口温度170℃。由此得到柚子籽油微胶囊包埋率达到(88.9±2.1)%,包埋效果良好。同时对微胶囊产品进行了基本性质和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该产品具有良好的特性和稳定性,基本满足一般食品加工要求。  相似文献   

5.
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化山葡萄籽油粉末油脂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研究了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化山葡萄籽油粉末油脂的工艺,评价了微胶囊产品的质量,并预测了其保质期.研究结果表明:(1)微胶囊化山葡萄籽油的最佳乳化条件为:阿拉伯胶为壁材,麦芽糊精为壁材填充物;复合乳化剂配比(单甘酯:蔗糖酯)为1:9;乳化温度为80℃;乳化剂用量0.75%;壁材用量20%;壁材比(阿拉伯胶:麦芽糊精)为1:5;油/壁材为0.5.喷雾干燥法制备山葡萄籽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进料温度50~60℃、均质压力40 MPa、进风温度180℃、出风温度80℃、喷雾压力180 kPa.在此工艺条件下微胶囊化效率可达77.36%.(2)喷雾干燥法制取的微胶囊化山葡萄籽油粉末油脂为乳白色粉末,密度0.7312 g/cm~3,含水量2.76%,溶解度94.0%.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微胶囊颗粒较圆整,基本接近球形,平均颗粒直径(3.6±0.75)μm.(3)贮藏稳定性试验表明,经微胶囊化的山葡萄籽油,其贮藏稳定性要明显优于未微胶囊化的山葡萄籽油以及添加了抗氧化荆VE的山葡萄籽油制品.  相似文献   

6.
多孔淀粉包埋葡萄籽油微胶囊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葡萄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亚油酸含量高达75.8%,为防葡萄籽油氧化,以多孔淀粉为壁材,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对葡萄籽油微胶囊化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建立微胶囊化回归数学模型,并对产品进行氧化试验。结果表明,多孔淀粉包埋葡萄籽油微胶囊化技术工艺条件为,芯材与壁材比率2.9∶1、包埋时间58min、包埋温度50℃,包埋率为30.31%,产品抗氧化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复凝聚法制备松籽油微胶囊工艺优化及其氧化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阳  包怡红  赵楠 《食品科学》2017,38(18):229-236
以明胶与阿拉伯胶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包埋松籽油制备松籽油微胶囊。考察壁材比(明胶与阿拉伯胶体积比)、芯壁比、壁材质量分数、复凝聚时间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微胶囊制备工艺,并对制备的微胶囊理化特性及氧化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松籽油微胶囊制备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壁材比2∶1、芯壁比2∶3、壁材质量分数2%、复凝聚时间50 min,在此条件下微胶囊包埋率达到87.23%。制备的松籽油微胶囊含水率为5.1%,溶解度为98.09%,具有较好的溶解性;通过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证明了微胶囊的形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显示,微胶囊热溶解温度较高,在室温下热稳定性良好。包埋后的松籽油经加速贮藏实验表明微胶囊化可以提高松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延长松籽油贮藏期。  相似文献   

8.
研究以阿拉伯胶和β-环糊精为壁材,牡丹籽油为芯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牡丹籽油微胶囊,并对其制备工艺及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牡丹籽油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复合壁材阿拉伯胶与β-环糊精质量比1∶2、芯材与壁材质量比1∶2、乳化液总固形物含量20%;在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下制得的牡丹籽油微胶囊产品颗粒圆整、大小分布均匀、囊壁表面平整光滑,包埋率可达86.32%;牡丹籽油微胶囊在常规的热加工处理过程中结构仍然完整,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牡丹籽油微胶囊化对牡丹籽油的主要功能成分α-亚麻酸的含量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邓红  李宁  曹立强 《中国油脂》2014,39(3):33-36
研究了不同壁材及壁材配比、固形物含量和芯材载量对文冠果种仁油微胶囊化效率的影响,并确定了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备文冠果种仁油微胶囊产品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文冠果种仁油的微胶囊化最佳配方为:壁材为明胶+蔗糖,二者质量比1∶5,固形物含量20%,芯材载量35%;喷雾干燥的最佳条件为:进风温度175℃,出风温度80℃,进料流量650 mL/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获得的文冠果种仁油微胶囊产品感官品质较好,在保持低水分含量(仅为2.49%)的同时,兼具良好的溶解度和储存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奇亚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奇亚籽油的稳定性,对其进行微胶囊化。以包埋率为评价指标对冷冻干燥制备奇亚籽油微胶囊的工艺进行优化,利用激光粒度仪、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等表征微胶囊性状。结果表明,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壁材比(酪蛋白酸钠∶D-乳糖-水合物)1.1∶1(质量比)、固形物浓度31.32%、壁芯比2.34∶1(质量比),包埋率达到90.65%。所得微胶囊产品含有芯材、壁材的特征峰,表明形成奇亚籽油微胶囊的包埋结构。制得的奇亚籽油微胶囊呈不规则的几何形状和紧凑的结构,大小均匀,流动性较好,粉末表面光滑,黏度小,稳定性良好,可满足一般食品加工条件,为奇亚籽油微胶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沙棘籽油微胶囊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复合壁材的沙棘籽油微胶囊制备工艺,以包埋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制备工艺,并对其特性及微胶囊化对沙棘籽油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沙棘籽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酪蛋白酸钠和麦芽糊精为壁材、酪蛋白酸钠与麦芽糊精质量比1∶1、壁材与芯材质量比2∶1、固形物含量20%。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沙棘籽油微胶囊产品粒径分布均匀,包埋率可达96. 15%;热失重分析说明沙棘籽油微胶囊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微胶囊化前后,沙棘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变化不大;经过微胶囊包埋的沙棘籽油与未包埋的沙棘籽油相比,氧化诱导时间在高温加速储存过程中明显延长,具备较好的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大鲵油的稳定性,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大鲵油微胶囊。对壁材进行选择后,以包埋率为指标,研究壁材配比、壁芯材质量比、壁材添加量和乳化剂添加量对大鲵油微胶囊化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利用响应面软件Box-Behnken设计模型确定大鲵油微胶囊化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大鲵油微胶囊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壁材配比(β-环状糊精与阿拉伯胶质量比)3.44∶1、壁芯材质量比5.37∶1、壁材添加量6.46%、乳化剂添加量2%(以壁材质量计)。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大鲵油微胶囊包埋率为88.06%。  相似文献   

13.
以猕猴桃籽油为芯材,玉米肽为壁材,吐温-20为乳化剂,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芯材与壁材配比1∶2(质量比),固形物浓度(质量分数) 15%,喷雾干燥温度160℃,高速乳化剪切转速6 000 r/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猕猴桃籽油微胶囊包埋率为94. 06%。对微胶囊产品进行了理化性质、电镜、红外光谱分析和稳定性研究,表明产品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贮存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以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壁材,芥末油为芯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球形多核微胶囊。研究壁材浓度、明胶与阿拉伯胶的比例、芯壁比、pH、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微胶囊成囊的影响。通过实验确定的最佳工艺参数:壁材浓度1%,明胶与阿拉伯胶的比例1∶1,芯壁比1∶1;复凝聚反应pH 3.4,温度40℃,时间2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得到的微胶囊产品的包埋率为92.66%。  相似文献   

15.
明胶/CMC复合凝聚法制备微胶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明胶和CMC(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壁材,肉桂醛为芯材,通过复合凝聚法制备球形多核微胶囊.研究明胶/CMC比例、pH、壁材浓度、芯壁比等参数对胶囊形态、粒径及包埋效果的影响.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明胶/CMC比例9∶1, pH 4.6~4.7,壁材浓度1%,芯壁比2∶1.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球形较好,表面光滑,粒径均一.与明胶/阿拉伯胶制备的微胶囊相比,形态相似,产率较高,而壁材成本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6.
以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壁材,β-胡萝卜素为芯材,采用复合凝聚法制备球状多核β-胡萝卜素微胶囊。研究芯壁比、明胶/阿拉伯胶比率、pH值、搅拌速度及不同芯材等因素对复合凝聚微胶囊形态和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复合凝聚球状多核β-胡萝卜素微胶囊的优化工艺为芯壁比1:2,明胶/阿拉伯胶比例1:1,pH值3.8,搅拌速度400r/min。该条件下,β-胡萝卜素微胶囊的产率为94.38%,效率为92.65%。通过β-胡萝卜素微胶囊同桔油、甜橙油微胶囊进行对比,β-胡萝卜素微胶囊平均粒径小于桔油、甜橙油微胶囊。  相似文献   

17.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油茶籽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油茶籽油中主要的脂肪酸成分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成分达80%以上。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作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的方式对油茶籽油进行微胶囊化制备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考察了乳化温度、复合壁材配比、壁材浓度以及壁芯材配比等因素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优化出油茶籽油微胶囊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乳化温度为75℃,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的配比为0.6,壁材浓度为13%,壁芯材比例为1.5:1。在上述条件下,制备的油茶籽油微胶囊的包埋率达83.83%。对油茶籽油微胶囊化产品进行相关检测和分析。扫描电镜(SEM)显示微胶囊化产品结构完整,具有较好的包埋效果。微胶囊的粒径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为8.43μm。  相似文献   

18.
选用酵母细胞作为微胶囊壁材,红瓜子油作为芯材,通过响应曲面分析法优化了红瓜子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试验结果表明最优条件:包埋温度65℃,包埋时间6.5 h,芯壁材质量比1.8∶1。在此条件下得到红瓜子油的包埋率为41.42%。该方法具有制备过程简单、不引入有机溶剂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油茶籽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油茶籽油中主要的脂肪酸成分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成分达 80%以上。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作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的方式对油茶籽油进行微胶囊化制备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考察了乳化温度、复合壁材配比、壁材浓度以及壁芯材配比等因素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优化出油茶籽油微胶囊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乳化温度为 75 ℃,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的配比为 0.6,壁材浓度为 13%,壁芯材比例为 1.5:1。在上述条件下,制备的油茶籽油微胶囊的包埋率达 83.83%。对油茶籽油微胶囊化产品进行相关检测和分析。扫描电镜(SEM)显示微胶囊化产品结构完整,具有较好的包埋效果。微胶囊的粒径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为 8.43 μm。  相似文献   

20.
采用喷雾干燥法将南瓜籽油进行微胶囊化,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最佳的复合壁材配比、芯壁材配比及乳化剂的添加量,得到南瓜籽油微胶囊化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南瓜籽油微胶囊制备的最佳条件为阿拉伯胶与麦芽糊精的质量比为1:1、芯材与壁材的质量比为1:5、乳化剂的添加量为3.5%,此时南瓜籽油微胶囊的包埋率为81.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