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测定即食型脱水金针菇粗多糖、粗蛋白、粗纤维、氨基酸成分和黄酮含量,探究不同漂烫工艺对即食型金针菇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光波漂烫和传统漂烫均会使金针菇粗多糖、粗蛋白、粗纤维和黄酮含量出现显著性下降;采用光波漂烫对金针菇总氨基酸含量影响不明显;传统漂烫使金针菇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传统烹饪和调味为基础,结合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研制了多种调味即食笋片的配方。调味配方有泡椒味、五香味、香辣味和蒜香味,既丰富了竹笋的产品种类,又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竹笋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以新鲜羊肚菌为加工原料,研究即食羊肚菌产品硬化、赋味关键加工工艺。根据即食羊肚菌产品的评判标准,构建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结合响应面试验方法,对赋味参数进行优化。正交试验优化硬化羊肚菌的结果表明,羊肚菌硬化最佳组合为:0.1%氯化钙与1.1%氯化钠混合溶液浸泡处理35 min。在单因素基础上,根据模糊评判结果及响应面法优化羊肚菌即食产品赋味的最佳配方为:盐3%、酱油4%、辣椒粉4%,感官评分值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4.
以新鲜黑皮鸡枞菌为加工原料,研究黑皮鸡枞菌即食产品硬化及赋味的加工关键工艺。根据即食黑皮鸡枞菌产品的评判标准,构建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根据模糊评判结果试验优化的结果表明,黑皮鸡枞菌硬化最佳方案为0.1%氯化钙与0.9%氯化钠,浸泡处理时间30 min。根据模糊评判结果及响应面法优化的黑皮鸡枞菌即食产品赋味的最佳配方为2.5%食盐、2.0%酱油、0.5%香辛料,感官评分达89.9±0.13分。试验结果可丰富黑皮鸡枞菌的加工品类,并为即食产品的感官模糊评判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以金针菇发酵上清液或发酵混合液与鲜牛奶按不同比例混合对凝固型酸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0%金针菇发酵上清液或15%发酵混合液到鲜牛奶中,再加入6%的蔗糖和0.2%黄原胶,采用普通酸奶的制作工艺可生产出具有菇味清香,酸甜适口、凝乳均匀、色泽淡黄的凝固型金针菇酸奶。  相似文献   

6.
基于怪味鸡丁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自动烹饪机器人平台的怪味味型的工艺参数及其智舌的主成分识别,研究得出构成怪味味型的最佳主成分配方参数为:食盐1.5g、花椒粉2g、辣椒油16g、白糖∶香醋为4∶4(g/g)、酱油2g。并通过智舌PCA主成分模式识别,该味型与预定的"大师水准"怪味味型配方较为接近,说明该味型配方具备适用烹饪机器人数据采集运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新鲜白灵菇为加工原料,研究白灵菇即食产品的加工关键技术,包括硬化、护色、赋味及杀菌技术。结果表明,硬化最佳方案为0.3%氯化钙与0.2%氯化钠;护色最佳方案为0.5%柠檬酸、0.3%乙酸锌、漂烫时间2min、0.5%氯化钠,白灵菇产品护色后的L值保持在最高;白灵菇即食产品赋味的最佳配方为0.2%食盐、0.05%料酒、0.1%白砂糖、0.2%辣椒;杀菌最佳组合为85℃低温条件下灭菌20min,结合使用0.6%Nisin及0.4%溶菌酶。研究结果表明,由该加工工艺制得的产品感官良好,货架期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8.
以"鱼香肉丝"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自动烹饪机器人平台的鱼香味型的工艺参数研究,并运用智舌进行鱼香味型的主成分识别,研究得出构成鱼香味型的最佳主成分工艺参数为:白砂糖2.26g、香醋3g、酱油1.5g、红辣椒酱3.7g。通过智舌PCA主成分模式识别,该味型与预定的"大师水准"鱼香味型配方较接近,说明该味型配方参数具备适用烹饪机器人数据采集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豆腐皮是我国传统的非发酵类豆制品,具有独特的口感和豆香味,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豆腐皮中含有大豆膳食纤维和异黄酮等多种功能性物质,也含有钙、铁、锌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这些活性物质和微量元素对机体的生理活性调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即食豆腐皮在不同地域有着不同加工方法,导致即食豆腐皮产品的品质参差不齐,从而影响了即食豆腐皮产业的发展。该研究基于此,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即食豆腐皮的最佳加工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即食豆腐皮的最佳加工工艺为食盐添加量4%、白砂糖添加量1%、5′-呈味核苷酸二钠添加量0.6%和辣椒粉添加量3%。  相似文献   

10.
选取优质的莱阳孤芋为原料,研究浸味时间、蒸制时间、蒸制温度、食盐添加量、花椒添加量对五香即食芋头感官品质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结果基础上,经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五香味即食芋头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浸味时间12.5 h、蒸制温度100℃、蒸制时间90 min、食盐添加量1.5%、花椒添加量1.0%。此条件下制得的即食五香芋头香味浓郁,口感软糯,开袋即食,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11.
《中国烹饪》2012,(1):74-75
佛门金菇素鸭 主料:佛门豆腐衣6张,香菇、木耳、冬笋、金针菇各15克。调料:高汤、盐、鸡精各适量,辣油20克。  相似文献   

12.
采用《食品中氯化钠的测定方法》(GB/T 12457-2008)直接沉淀滴定法确定菜肴中氯化钠含量。通过对114种经典川菜中食盐含量的测定,分析不同烹饪味型对经典川菜食盐含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测定结果:112道菜品中总共涉及24种基本烹饪味型,大部分烹饪味型的食盐含量浓度在1.0%~3.0%之间。其中,3.0%以上的共3个,以烟香味型的烹饪味型菜肴为主;2.0%~3.0%之间的菜品共3个,以泡椒味的烹饪味型为主;1.0%~2.0%之间的菜品共99个,涉及菜品的味型有鱼香、红油、麻辣、家常等烹饪味型;菜品中食盐浓度在1.0%以下的7个,通过此项研究,填补了川菜中对食盐含量规律变化研究的空白,为人民日常生活中膳食均衡提供数据参考,为川菜产业化和国际化战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即食鱿鱼丝加工工艺进行了探讨,着重研究影响鱿鱼廷展性的因素,分析了烘烤过程中苦味产生的机理,并从鱿鱼的色、味、型、质地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麻辣金针菇休闲食品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供了一种能保持新鲜金针菇所具有的色、香、味、形的金针菇方便即食食品的生产工艺。适宜的硬化条件为:0.5%氯化钙和1.0%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中浸泡30min。最佳杀青条件为:0.3%的柠檬酸和0.07%的抗坏血酸混合溶液中漂烫3min。最佳干燥条件为:堆料厚度2cm,热风温度50℃,干燥100min,其间翻料5次。  相似文献   

15.
卤禽制品是中式传统肉制品的经典种类,如扒鸡、烧鸡、白切鸡等,充分体现了中式菜肴加工的精华,但由于其原料要求各异,制作工艺复杂,火候控制要求高,加工时间长,费工费时,生产效率较低,产品标准化水平不高。针对家庭、餐饮等终端消费市场的需求,集成原料标准化、工艺适应性改造、生产线连续化、快速赋味和风味保持、温和式杀菌等技术,将传统风味禽肉制品制作成为真空包装、气调包装的标准化即食产品。  相似文献   

16.
崇宇 《四川烹饪》1996,(1):48-48
近几年来,《四川烹饪》连载了黄文毅先生关于“味型谈”的系列文章。此举为整理总结烹饪之“调”有显著贡献。然而遍读十余篇文章,喜爱之余,又觉现今烹饪术语的规范程度还亟待提高。 黄文毅先生十余篇文章,题目皆为“某某味型”,而文中却常将该“味型”谓为“某某味”。由此足见作者对复合味与复合味型的称谓,是混为一谈的。这也难怪,被誉为“集大成”的《中国烹饪百科全书》,第548页谈及调味时,在“复合味”一栏中也有“……味型种类很多,常用的有①酸甜味②甜咸味……”。同样,刘自华先生编撰《川菜烹饪指南》一书中之“调味篇”,对复合味与复合味型的称谓也是任意摇摆,不予区分的。比如,书中第53页和第91页分别有:“姜汁味型是川菜中较为普遍的一种菜肴口味。”“麻辣味是川菜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味型。”再翻看其他烹饪书籍,《中国烹饪学概论》熊四智教授在述说川菜系“味在四川”之誉时,罗列了自“家常味型”至“咸甜味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定量描述分析法及其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即食贝柱贮存初期和末期的风味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定量描述分析法评价即食贝柱得到9种气味描述词:甜味、煮玉米味、海风味、酸味、刺鼻味、干鱼味、煮鸡蛋味、Kamaboko、即食贝柱味;从贮存初期和末期的即食贝柱中分别鉴定出44和55种主要风味成分;即食贝柱的风味成分主要为硫醚类、烷烃类、酮类、醇类、呋喃类、吡嗪类及其他类;二甲硫醚是即食贝柱的主要风味化合物;真空包装的即食贝柱在37℃±1℃贮存3个月时已经变质,Maillard反应是引起即食贝柱变质的主要原因,3-甲基-吡嗪、2,4,6-三甲基癸烷是贮存期间即食扇贝褐变后产生不良风味的主要组分。  相似文献   

18.
即食鲜海参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阶段式杀菌技术,在对鲜海参漂烫、调味、包装、杀菌强度等工序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生产即食鲜海参的新工艺。本实验通过调味过程中多糖、水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溶出量的变化,确定了低温减压浸味法。研究煮制前后海参质构情况,鲜海参与本产品在口感和营养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以麻婆豆腐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自动烹饪机器人平台的麻辣味型的工艺参数及其智舌的主成分识别,研究得出构成麻辣味型的最佳主成分配方参数为辣椒油11g,花椒粉2g,白糖3g,味精3g,酱油2g。通过智舌主成分模式识别,该味型与预定的"大师水准"麻辣味型配方较为接近,说明该味型配方具有较好的实际操作价值。  相似文献   

20.
即食麻辣小龙虾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即食麻辣小龙虾加工过程中的加热工艺、调味工艺以及杀菌时间进行研究。通过试验及相关数据分析,优化即食麻辣小龙虾生产工艺,最终确定了最佳加热时间为10 min,最佳加热温度为90℃。确定了即食麻辣小龙虾调味最佳配方:食盐50 g、味精30 g、砂糖60 g、干花椒120 g、干辣椒80 g、十三香10 g、料酒70 g。并分析不同杀菌时间对成品品质及理化指标的影响,最终确定了在115℃条件下,杀菌时间为10 min。为小龙虾即食产品开发以及传统烹饪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