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使用紫虫胶作为有机凝胶因子制备稳定型花生酱,并对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以析油率为指标,紫虫胶添加量、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冷却温度为因素变量,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到了最优工艺条件,并进行了花生酱感官评鉴。结果表明,紫虫胶添加量为3.2%(w/w)、加热温度为90 ℃、加热时间为40 min、冷却温度为1 ℃时,制得的有机凝胶花生酱最稳定,此时析油率仅1.24%。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有机凝胶花生酱与商品花生酱相比,析油率更低,感官品质更好。  相似文献   

2.
以菜籽油为基料油,添加一定量的蜂蜡,采用加热搅拌和冷却的方法制备菜籽油基凝胶油,研究蜂蜡添加量、加热时间、加热温度、冷却时间对凝胶油硬度及漏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蜂蜡添加量为6%~10%时,随着蜂蜡添加量的增加,漏油率呈下降趋势,硬度呈上升趋势。不同蜂蜡添加量组90℃时漏油率均最低,硬度最为适中。此外,除6%蜂蜡添加量组外,不同蜂蜡添加量组在加热时间30 min、冷却时间24 h时的硬度均为最大,漏油率均为最低。进一步用在蜂蜡添加量10%、加热温度90℃、加热时间30 min、冷却时间24 h条件下制备的凝胶油制作饼干,发现与相同配方下制作的黄油饼干相比,其硬度和脆性均略大。  相似文献   

3.
以玉米胚芽油为原料、蒸馏单硬脂酸甘油酯为凝胶因子,利用加热搅拌和冷却方法制备玉米胚芽油基凝胶油,研究不同工艺条件对玉米胚芽油基凝胶油硬度的影响。结合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得到玉米胚芽油基凝胶油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蒸馏单硬脂酸甘油酯添加量8%,加热温度90℃,加热时间45 min,搅拌速率200 r/min,冷却温度5℃。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玉米胚芽油基凝胶油硬度为2.69 N、黏度力为4.08 N、持油率为99.971%。  相似文献   

4.
以花生油为基料油,利用9c,11t-共轭亚油酸酯化改性白藜芦醇,并与蜂蜡复配制备白藜芦醇共轭亚油酸酯凝胶油,探讨蜂蜡与白藜芦醇共轭亚油酸酯添加量、蜂蜡与白藜芦醇共轭亚油酸酯质量比、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冷却温度对白藜芦醇共轭亚油酸酯凝胶油持油性的影响,并对其基本理化性能、热性能、组成成分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蜂蜡与白藜芦醇共轭亚油酸酯添加量12%、蜂蜡与白藜芦醇共轭亚油酸酯质量比7∶3、加热温度70 ℃、加热时间20 min、冷却温度4 ℃,白藜芦醇共轭亚油酸酯凝胶油的持油性最高可达98.6%;与蜂蜡凝胶油相比黏度降低30%、亮度降低、减少了α型晶体,并发现白藜芦醇共轭亚油酸酯凝胶油无反式脂肪酸生成。  相似文献   

5.
文章用高油酸花生制备花生酱,研究花生酱的制备工艺及其氧化稳定性。以感官评分和酸值为指标,研究烘烤时间、烘烤温度、食盐添加量、蔗糖添加量等因素对花生酱品质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高油酸花生酱的最佳制备工艺为烘烤时间30min、烘烤温度140℃、食盐添加量1.3%、蔗糖添加量5.0%。在此条件下制备的高油酸花生酱口感纯正、香味浓郁,感官评分约为92分。氧化稳定试验期内(5个月)的过氧化值、羰基值和酸值等指标变化情况表明,高油酸花生酱的氧化酸败速度比普通花生酱缓慢,具有良好的氧化稳定性。该研究为高油酸花生调味制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芝麻原酱、奇亚籽提取物为主要原料,单硬脂酸甘油酯和蔗糖脂肪酸酯为乳化剂制备低脂稳定型复合芝麻酱。以离心出油率和硬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乳化剂添加量、单甘酯与蔗糖酯复配比、搅拌时间、搅拌温度对复合芝麻酱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响应面优化,并对酱体流变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加入5%奇亚籽提取物可有效降低芝麻原酱10.82%的粗脂肪含量,当乳化剂添加量为1.6%、单甘酯与蔗糖酯复配比为2.6:1、搅拌温度71 ℃、搅拌时间9.5 min时,复合芝麻酱的出油率为2.61%,远低于芝麻原酱,感官品质更好。复合芝麻酱表现为非牛顿假塑性流体,黏度随温度变化缓慢,稳定性优于市售芝麻酱。  相似文献   

7.
为增强芝麻酱的风味,提高芝麻酱的营养价值,以芝麻、花生为主要原料,大豆蛋白、糖浆为添加剂,采用单因素实验对芝麻花生酱制备工艺条件及配方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实验设计优化芝麻花生酱配方,并对其流变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芝麻花生酱的最优制备工艺条件为花生烘烤温度140℃、烘烤时间30 min、研磨次数2次,并在此条件下得到芝麻花生酱最优配方为花生酱添加量30%、大豆蛋白添加量0. 80%、糖浆添加量1%。在最优条件下,得到的芝麻花生酱感观评分为8. 80,黏度为62. 23 g·s。所制得的芝麻花生酱是非牛顿假塑性流体,符合Her-schel-Bulkley模型,流变学稳定性优于纯芝麻酱,口感更细腻柔和。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复合芝麻酱在不同处理工艺条件下体系的稳定性。方法:考察加热温度、搅拌时间、冷却工序、灌装温度及静置熟化工序对复合芝麻酱离心析油率的影响,并记录47℃保温条件下复合芝麻酱的析油时间。结果:复合芝麻酱的最佳处理工艺为加热温度55℃,搅拌时间20 min, 0℃冷却降温,灌装温度40℃,静置熟化24 h。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复合芝麻酱的离心析油率由初始的6.69%显著降低至1.78%(P<0.05),且其微观结构油相分布均匀并形成了紧密的联结区。结论:复合芝麻酱工艺参数的优化能显著改善体系的析油问题,最优工艺条件下加工的复合芝麻酱的体系稳定性最佳。  相似文献   

9.
利用γ-谷维素与β-谷甾醇制备葵花油凝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级压榨葵花籽油为原料,添加一定浓度的γ–谷维素与β–谷甾醇混合物制备出葵花油凝胶,探究不同制备工艺条件对葵花油凝胶硬度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6%γ–谷维素与β–谷甾醇混合物添加量葵花油凝胶的最优制备条件。试验表明,影响葵花油凝胶硬度因素的主次顺序为:冷却温度>γ–谷维素:β–谷甾醇添加比例>加热时间>加热温度;6%γ–谷维素与β–谷甾混合物醇添加量葵花油凝胶的最优制备工艺为:加热温度140℃,加热时间50 min,冷却温度5℃,γ–谷维素∶β–谷甾醇添加质量比例60∶40。在最优工艺条件下,6%γ–谷维素与β–谷甾醇添加量葵花油凝胶硬度为479.61±9.18 g。  相似文献   

10.
方怡婷 《中国油脂》2020,45(10):68-72
以油茶籽油为基料油,通过添加单甘酯与蜂蜡制备复合油凝胶,探讨复合凝胶剂添加量、单甘酯与蜂蜡质量比、加热温度以及加热时间对油茶籽油基复合油凝胶持油性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优化试验条件,并对复合油凝胶体系的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基复合油凝胶的最优制备工艺条件为:复合凝胶剂添加量9.9%,单甘酯与蜂蜡质量比4∶6,加热温度71℃,加热时间47 min。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复合油凝胶持油性为98.70%,体系中存在α、β、β'3种晶型,并且与单一凝胶剂油凝胶相比,油茶籽油基复合油凝胶具有较好的持油性和适中的硬度。  相似文献   

11.
用大豆分离蛋白部分代替酶凝于酪素生产模拟Mozzarella干酪,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添加量、加热温度和搅拌速度对模拟干酪品质特性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建立了以上三因素与感官评价之间的数学模型,获得了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添加量、加热温度和搅拌速度对模拟干酪的硬度、热表观黏度和油脂析出性影响差异显著,对感官评价影响大小依次为搅拌速度>大豆分离蛋白添加量>加热温度;通过寻优分析确定含大豆分离蛋白模拟干酪的最优工艺条件:大豆分离蛋白4.3%,加热温度91℃,搅拌速度1520 r/min,此工艺条件可显著提高模拟Mozzarella干酪的感官接受性.  相似文献   

12.
在芝麻酱中分别添加不同量的单甘酯、蜂蜡和米糠蜡,通过对其离心出油率、质构、流变特性及微观结构进行测定,并对流变结果进行模型拟合,对比芝麻酱在贮存期间质构的变化情况,探究不同凝胶剂对芝麻酱稳定性的影响,以得到健康稳定的芝麻酱涂抹制品。结果表明:所有芝麻酱样品均表现出剪切变稀的假塑性,经过模型拟合得到其非牛顿指数n在0.12~0.68范围内。对芝麻酱的表观黏度和温度的关系进行Arrhenius模型拟合,对比得到不同添加量米糠蜡流动活化能范围最大,单甘酯次之,蜂蜡最小。单甘酯添加量为4%、蜂蜡和米糠蜡添加量为5%时,芝麻酱的离心出油率和硬度达到合适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影响巴氏杀菌酸奶黏度的生产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工艺条件对巴氏杀菌酸奶黏度的影响。通过采集酸奶生产过程的相关数据,对非脂乳固体含量、增稠剂的添加量以及生产中翻缸、冷却、输送、灌装、储藏等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其合理的工艺参数为:非脂乳固体含量为7.5%,增稠剂的添加量为1.6%;翻缸时采用15m3/h翻缸泵,转速为1152r/min,冷却温度25℃,翻缸后静置1h;巴杀时采用7m3/h泵,转速为1440r/min;储存时于4℃保存24h。优化后,产品的黏度比优化前增加了77.0%,产品稠厚适中,满足常温销售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以亚麻籽油为油基、紫虫胶为凝胶因子,用加热搅拌和冷却的方法制备亚麻籽油凝胶油,研究不同工艺条件对亚麻籽油凝胶油持油性、结晶形成时间、硬度的影响。将虫胶添加量、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作为自变量,凝胶油的持油性作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通过试验得到亚麻籽油凝胶油的最佳工艺:虫胶添加量8%、加热温度79℃、加热时间25 min。此工艺条件下的亚麻籽油凝胶油持油性为84.92%。对比分析亚麻籽油凝胶油和市售黄油的热力学性质、晶体形态,发现该凝胶油和市售黄油的熔点相近,且凝胶油具有一定塑性。  相似文献   

15.
向玉米粉中添加适量氢氧化钙并利用干热处理的方法处理玉米粉,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添加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钙、加热时间以及热处理温度对玉米粉特性的影响。试验得出最优工艺条件:氢氧化钙量0.4%,加热时间1 h,加热温度100℃,以此试验条件制备的玉米粉峰值黏度(PV)为2810 c P,回生值/最终黏度(SV/FV)为0.52,其内部结构较松散、易糊化、不易老化。  相似文献   

16.
以葵花籽油为原料,添加一定量的蜂蜡或蜂蜡与谷维素混合物制备葵花籽油凝胶油,研究不同添加量的凝胶因子对葵花籽油凝胶油的硬度值、黏度值、持油性和微观形态的影响;将得到的凝胶油代替黄油制备冰淇淋,研究其在冰淇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蜂蜡添加量对凝胶油的质构特性、持油性和微观形态影响较为显著,并确定5%蜂蜡添加量为凝胶油制备的最优条件;添加5%复合凝胶油(5%蜂蜡+1%谷维素)和5%黄油制备的冰淇淋营养丰富、抗融性好、色泽均匀、组织细腻、滑润爽口,与添加10%黄油制备的冰淇淋较为相近,表明可以通过进一步的优化代替饱和脂肪在冰淇淋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水剂法提取核桃油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寻求一种既简易可行又能同时保证核桃蛋白质量的核桃油提取方法,分析了水剂法提取核桃油的工艺,探讨了搅油温度、搅油时间、磨浆料水比、离心转速对出油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优化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搅油温度25℃,搅油时间4 h,磨浆料水比1:3,离心转速4 800 r/min,其出油率可达72.00%.核桃油品质良好.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与油脂感官特征相近的大豆分离蛋白基脂肪替代物,综合运用单因素和Box-Behnken试验设计,以大豆分离蛋白添加量、魔芋胶添加量、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均质时间为考察因子,以复合体系的黏度及乳化稳定性为响应值,确定制备大豆分离蛋白基脂肪替代物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大豆分离蛋白质量分数8%、魔芋胶质量分数0.08%、加热温度79.8 ℃、加热时间13 min、均质时间40 s,此条件下复合体系的黏度为45.94 mPa·s,乳化稳定性为74.49 min,与市售植物油相当。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淀粉分别与油酸、亚油酸的复合工艺,提高淀粉与脂质的复合指数,试验采用淀粉酶对淀粉进行水解处理,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分别以脂质的添加量、搅拌时间和水浴温度为试验因素,以复合指数为试验指标,对复合物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复合物制备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油酸添加量3%,搅拌时间45 min,水浴温度90℃,在此条件下,复合物的复合指数为51.45%;亚油酸添加量3%,搅拌时间30 min,水浴温度90℃,在此条件下,复合指数为48.33%。结果验证了不饱和程度高的脂质复合指数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0.
实验以棕榈液油(palm olein)作基料,辅以蜂蜡(bee wax),经乳化工艺制备水包油(oil in water, O/W)型棕榈油和蜂蜡基焙烤专用脱模剂。基于单因素实验和中心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响应面试验确定该脱模剂最佳制备工艺:蜂蜡添加量5.05%、大豆卵磷脂添加量4.00%、聚甘油蓖麻醇酯(polyglycerol polyricinoleate,PGPR)-单硬脂酸甘油酯(单甘酯)复配比2∶3、PGPR-单甘酯添加量2.16%、复合稳定剂(卡拉胶-黄原胶-瓜尔豆胶)复配比1∶1∶2.5、复合稳定剂添加量0.400%、水添加量70.7%、乳化时间1.00 min、温度65.0℃和均质速率10 000 r/min。优化后,脱模剂黏度为482 m Pa·s,乳化分层指数为2.39%,蛋糕粘连率为0.427%,脱膜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