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采用固相萃取(SPE)结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LC-QTOF)技术,建立了白酒中10种酚酸及酚酸酯类化合物没食子酸、阿魏酸、香草酸、丁香酸、芥子酸、咖啡酸、原儿茶酸、没食子酸乙酯、香草酸乙酯、阿魏酸乙酯的分析方法。10种化合物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不低于0.994,定量检测限为1~5μg/L,白酒样品中加标回收率在88.7%~99.7%之间,精密度均小于1.3%,能够满足白酒中酚酸及酚酸酯类化合物的检测需要。该方法以出峰时间、质荷比、特征离子为依据,准确性高,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2.
酚酸与谷胱甘肽的抗氧化活性及联合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谷胱甘肽与6种酚酸(丁香酸、香草酸、没食子酸、咖啡酸、芥子酸、阿魏酸)的抗氧化活性及联合抗氧化作用,以ABTS+·清除能力、DPPH·清除能力、还原力和氧自由基吸收能力为抗氧化指标,测定了谷胱甘肽与酚酸单独和联合作用的抗氧化能力,并通过协同系数(SE)分析两者是否能协同抗氧化。结果表明,在四个抗氧化实验中,酚酸的抗氧化能力均强于谷胱甘肽。谷胱甘肽与丁香酸和香草酸均存在拮抗作用,与没食子酸仅在还原力实验中有明显的协同作用(p<0.05)。谷胱甘肽与阿魏酸无协同作用,与芥子酸仅在DPPH·清除实验中存在协同。而谷胱甘肽与咖啡酸在ABTS+·、DPPH·和还原力实验中均表现出显著的协同抗氧化作用,其SE分别为1.21、2.20和1.29,为最具潜力的协同抗氧化组合。  相似文献   

3.
苟小锋  曹炜  索志荣 《食品科学》2004,25(10):254-258
以中国产荞麦蜜为原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测定其中的原儿茶酸、没食子酸、咖啡酸、丁香酸、p-香豆酸、绿原酸、阿魏酸和鞣花酸等8种酚酸的含量。结果表明,中国荞麦蜜中含有原儿茶酸、没食子酸、咖啡酸、p-香豆酸、阿魏酸等五种酚酸,其含量分别为没食子酸为461μg/100g蜂蜜,p-香豆酸为150μg/100g蜂蜜,咖啡酸为79μg/100g蜂蜜,原儿茶酸为30μg/100g蜂蜜,阿魏酸为39μg/100g蜂蜜。本文还对荞麦蜜酚酸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荞麦蜜酚酸提取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酚酸具有良好的自由基清除活性,能有效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发生风险。酚酸是大兴安岭野生蓝莓的主要酚类物质之一,其成分尚不清楚。本文采用柱层析法纯化蓝莓中的酚酸组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成分鉴定与含量检测。以AAPH诱导Hep G-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评价酚酸清除细胞内自由基活性。从物质结构特性出发,通过循环伏安法分析酚酸的氧化-还原能力,探讨酚酸清除细胞内自由基活性机理。结果表明:蓝莓酚酸主要由咖啡酸、绿原酸、肉桂酸、阿魏酸、没食子酸、对香豆酸和原儿茶酸7种酚酸组成,含量较多的为绿原酸(21.2%)、阿魏酸(8.3%)、对香豆酸(7.0%)和咖啡酸(4.6%)。4种主要酚酸对细胞内自由基清除能力为咖啡酸绿原酸阿魏酸对香豆酸,其失电子能力依次为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对香豆酸。酚酸是蓝莓的主要抗氧化成分之一,其失电子能力是影响酚酸清除细胞内自由基活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不同种类荞麦中各种存在形式多酚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红叶  柴岩  王玉堂  陕方  王敏 《食品科学》2011,32(17):60-64
从全国5个荞麦种植区域中各选取一种甜荞和苦荞,采用反向液相色谱法(RP-HPLC)分析甜荞和苦荞麸皮中8种酚酸、3种黄酮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同一种植区域不同种类和同一种类不同种植区域的荞麦麸中酚类物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苦荞的自由态酚酸、总酚酸、自由态黄酮和总黄酮含量均高于同一种植区域的甜荞。此外,甜、苦荞中均含有没食子酸、原儿茶酸、香草酸、咖啡酸、p-香豆酸、阿魏酸、儿茶素、芦丁及槲皮素,其中苦荞中对羟基苯甲酸含量丰富。  相似文献   

6.
以贵州蓝莓蜜为研究对象,对其理化指标、抗氧化活性、多酚成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贵州蓝莓蜜酸度值44.69 mmol/kg,总糖含量79.30%,葡萄糖含量(40.88%)高于果糖含量(38.41%);总酚酸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20.27~24.72 mg GAE/100 g和3.88~6.77mg RE/100 g,DPPH和ABTS自由基半抑制率分别为119.04~136.56 mg/mL和140.56~212.34 mg/mL;蓝莓蜜含15种多酚类物质(原儿茶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咖啡酸、对香豆酸、芦丁、阿魏酸、杨梅酮、木犀草素、桑色素、槲皮素、芹菜素、山奈酚、异鼠李素、高良姜素),其中,黄酮类物质含量最高为槲皮素,酚酸含量由高到低为:对羟基苯甲酸对香豆酸阿魏酸咖啡酸香草酸原儿茶酸。研究表明,蓝莓蜜酸度偏高、易结晶,结合槲皮素含量高的特点与酚酸含量高低规律,可作为蓝莓蜜鉴定与检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咖啡酸、阿魏酸、单宁酸、黄芩素、茶多酚、没食子酸、原儿茶酸、芦丁等8种外源辅色素对黑莓清汁花色苷辅色效果、热稳定性、光稳定性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咖啡酸、原儿茶酸、茶多酚、没食子酸、单宁酸对黑莓清汁花色苷的辅色效果影响较显著(p<0.05),最适浓度为0.1 mmol/L,而芦丁的最佳辅色浓度为0.4 mmol/L;实验所选辅色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黑莓清汁花色苷的热稳定性,其中没食子酸、阿魏酸、咖啡酸对其影响效果显著(p<0.05),分别使黑莓清汁花色苷的热降解半衰期延长了6.06、2.07和1.39倍。此外,原儿茶酸、阿魏酸、芦丁能够显著提高黑莓清汁花色苷的光稳定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还原力(p<0.05);没食子酸和单宁酸的辅色作用降低了黑莓清汁花色苷的光稳定性。黄芩素、阿魏酸、咖啡酸、芦丁等外源物质可作为黑莓清汁花色苷有效的辅色素。  相似文献   

8.
以小麦麦麸为培养基,采用三株泡盛曲霉进行固态发酵,分别提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麦麸发酵前后不同存在形态(游离型、酯苷结合型、糖苷结合型、碱解束缚型和酸解束缚型)的酚类物质中酚酸的含量,并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还原力试验以及抗脂质过氧化试验,研究这些酚类物质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未经过发酵的麦麸,束缚型酚酸在总酚酸含量中约占总量的80%,其酚酸类成分主要包括对香豆酸、阿魏酸、丁香酸、对羟基苯甲酸、咖啡酸、绿原酸、没食子酸、香草酸和肉桂酸等。发酵后的麦麸,游离型酚类物质的含量显著提高。抗氧化试验的结果显示,麦麸中碱解束缚型的酚类物质和发酵后麦麸的游离型酚类物质的抗氧化性较强。试验结果说明泡盛曲霉能促使被束缚的阿魏酸游离出来,使游离型酚类物质的含量及抗氧化性显著提高;而且抗氧化活性与酚酸的种类及含量有关,咖啡酸、丁香酸和阿魏酸含量高的酚类物质,其抗氧化性也较强。  相似文献   

9.
酚酸广泛存在于食品及原料中,由于它们结构简单所以很容易被人体吸收,一旦进入血液中它们便发挥抗氧化的作用。日常饮食中的啤酒富含酚酸,本实验的目的是检测两种实验麦汁和啤酒以及九种市售啤酒中酚酸含量(使用HPLC—UV)。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酚酸总抗自由基活性阪用ABTS、DPPH自由基),与啤酒中检测到的浓度进行比对。在实验麦芽的麦汁中仅能检测到主要酚酸(阿魏酸、香草酸、P一香豆酸)的低分子组分,而且酚酸浓度在发酵末期会急剧下降。啤酒中主要酚酸(香草酸和阿魏酸)对抵抗两种自由基的总活力的贡献(计算啤酒中所有单体酚酸的总活力)要小于次要酚酸(咖啡酸、绿原酸、O-香豆酸、芥子酸、丁香酸)。同样利用自由基研究了两种单体酚酸闽的协同作用。成对组分的总抗自由基活性在大多情况下与单体酚酸抗自由基活力之和相当,但多数情况下认为较低(如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运用M06-2X泛函对12种酚酸物质进行理论计算,以抗氧化性指标键解离焓(bond dissociation enthalpy,BDE)、电离势(ionizationpotential,IP)、质子解离焓(protondissociationenthalpy,PDE)、质子亲和力(proton affinity,PA)和电子转移焓(electron transfer enthalpy,ETE)为理论指标,对酚酸在气相及溶剂中进行分析,阐释其抗氧化性及溶剂化效应。结果表明:以BDE为标准,气相中龙胆酸(C5)的BDE最低;在苯中抗氧化性最好的是咖啡酸(C6),丙酮中为龙胆酸(C5),乙醇和水中为3,4-二羟基苄醇(C2);以IP为标准,在气相及4种溶剂中抗氧化性最好的均为白藜芦醇;就抗氧化机制而言,酚酸物质主要发生氢原子转移机制。通过5种表征抗氧化性指标IP、BDE、PDE、PA和ETE分析得出,无论是酚酸脱氢阴离子还是阳离子,生成脱氢自由基的能力与受到溶剂极性大小的影响一致。总体来说,弱极性溶剂丙酮中的抗氧化能力相对最强,强极性溶剂水和乙醇中抗氧化能力稍弱于丙酮,在非极性溶剂中,酚酸的...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火龙果果皮、果肉中的酚酸组成及抗氧化活性,以红肉火龙果和白肉火龙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游离型酚酸(FPA)、可溶共价结合型酚酸(HPA)和束缚型酚酸(BPA)组分与含量,并测定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包括DPPH清除能力、还原能力和羟自由基抑制能力。结果表明:两种火龙果中酚酸含量顺序为:红肉果肉 > 白肉果肉 > 白肉果皮 > 红肉果皮。火龙果果肉中酚酸主要以HPA形式存在,果皮中酚酸的主要存在形式为BPA。没食子酸是红肉火龙果中的主要酚酸(1700.70 μg/g干重);原儿茶酸是白肉火龙果中主要酚酸(1877.50 μg/g干重)。红肉果皮的BPA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2206.37 mg/L),红肉果肉的HPA还原能力最强(A700=0.82),白肉果皮的HPA对羟自由基抑制能力最强(77.50 U/mL)。酚酸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表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与酚酸的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羟自由基抑制能力与酚酸含量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超声-微波协同提取的方法对杨梅果实中游离酚酸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与单一的微波辅助提取和超声辅助提取进行比较。采用优化后的工艺提取不同成熟度杨梅果实酚酸,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8 种主要酚酸的分布及含量,同时还对不同成熟度杨梅酚酸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进行了比较。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原理,选取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超声-微波结合方式进行响应面分析,得到酚酸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0%、料液比1∶23(m/V)、协同处理方式为先微波30 s后超声15 min,酚酸得率可达36.21 μg/g。杨梅果实中主要的游离酚酸种类为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和对羟基苯甲酸,但不同成熟度杨梅酚酸的分布和含量不同,其中以五分熟杨梅酚酸含量最高,可达45.50 μg/g。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五分熟杨梅的酚酸提取物具有更强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总酚酸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通过优化提取工艺明确了不同成熟度杨梅酚酸的组成和抗氧化性质,本实验结果可以为杨梅酚酸的综合利用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没食子酸及其衍生物对α-淀粉酶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采用碘-淀粉比色法研究没食子酸及其衍生物对α-淀粉酶的影响,结果显示:没食子酸和焦性没食子酸对α-淀粉酶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没食子酸酚羟基被甲基化后对α-淀粉酶的作用消失,说明酚羟基起到关键作用。当把没食子酸换成水杨酸后,对α-淀粉酶的作用由原来的促进变为抑制,说明没食子酸的三个酚羟基是缺一不可的。在探讨作用机制时发现,没食子酸的三个酚羟基可能是与α-淀粉酶三个催化所必需的酸性氨基酸残基形成稳定氢键、从而起到促进作用,而只有一个羟基的水杨酸与α-淀粉酶形成单键,可以旋转,不利于稳定α-淀粉酶的构象,从而起到抑制作用。根据本实验结果及大量文献资料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绝大多数具有酚羟基的化合物都能影响α-淀粉酶的活性,并且其作用机制都可能是通过与α-淀粉酶催化所必需的三个酸性氨基酸残基相结合来实现,其中只有一个酚羟基类的化合物可能只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宁夏地区种植的8种马铃薯总酚、总黄酮含量,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马铃薯中酚酸种类及其含量;通过体外抗氧化评价模型比较8种马铃薯对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及FRAP铁还原能力。结果表明:黑美人总酚含量最高,为400.38 mg/100 g,夏波蒂总酚含量最低,为233.93mg/100g;费乌瑞它黄酮含量最高,为107.39mg/100g,庄薯3号黄酮含量最低,为33.17mg/100g;所有品种马铃薯的主要酚酸物质均为绿原酸,其中黑美人含量最高(91.46%);绿原酸含量与酚酸、黄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酚酸含量与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相关性最大;黄酮含量与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绿原酸含量与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相关性最大。  相似文献   

15.
董蕊  孙昌霞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8):56-60,66
目的:对木贼的乙醇提取物不同萃取部位进行总酚酸、黄酮含量测定及抗氧化活性比较,以探知木贼抗氧化活性物质基础。方法:木贼经70%乙醇超声提取浓缩后,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依次得到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相4个部位萃取物;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比较各萃取部位总黄酮、酚酸含量差异;以抗坏血酸为阳性对照,比较不同萃取部位还原能力、羟自由基(·O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清除率的差异,评价各部位抗氧化能力强弱。结果:木贼各萃取物总黄酮含量在5.70~61.55 mg/g 范围内,总酚酸含量在4.07~19.10 mg/g 范围内,乙酸乙酯萃取物总黄酮与酚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他萃取物,其还原能力、羟自由基、DPPH·、ABTS+·清除率也明显高于正丁醇、石油醚和水相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羟自由基、ABTS+·、DPPH·清除能力IC50值分别为:(0.321±0.0026)、(0.213±0.0010)和(0.169±0.0014) mg/mL。结论:经各相溶剂萃取后木贼有效成分得到初步分离,乙酸乙酯相萃取部位总黄酮和酚酸相对含量及抗氧化活性明显强于总提物和其他萃取部位,且其抗氧化能力呈量效关系。实验发现木贼中黄酮和酚酸类成分与其抗氧化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以兔眼蓝莓为对象,研究其发酵过程中酚类物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蓝莓酒发酵过程中,总酚、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以及铁还原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羟自由基清除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颜色分析显示L*值先增加后减少,后酵阶段波动上升,a*值逐渐上升,后酵期间波动下降,a*值变化正相关于花色苷含量的变化,b*值变化正相关于总酚、总黄酮含量的变化;蓝莓酒发酵过程中p-羟基苯甲酸未检出,香草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而没食子酸、原儿茶酸、龙胆酸、绿原酸、咖啡酸、丁香酸、p-香豆酸、阿魏酸、芥子酸等9种酚酸含量主发酵期间均显著上升(p0.05),发酵结束时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但显著高于各自初始含量(p0.05),对羟基苯甲酸、对羟基肉桂酸和总酚酸含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高媛  冯晓元  姜楠  王蒙  平华  左骥民  马智宏 《食品工业科技》2019,40(16):201-205,217
为研究不同品种对甜樱桃酚酸类物质及其抗氧化性的影响,本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对5个不同品种甜樱桃,包括彩虹、艳阳、萨米脱、23-51和瓦列里中的游离型、游离酯型和结合型酚酸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樱桃品种间酚酸含量差异较大,5个樱桃品种酚酸总量在115.96~704.94 mg/kg FW之间。其中瓦列里中酚酸总量最高,其次是萨米脱和23-51,艳阳和彩虹中酚酸总量最低。对于三种不同形态酚酸,游离型和游离酯型酚酸含量较高,而结合型酚酸含量较低。不同品种樱桃中的游离型酚酸以新绿原酸为主,可占游离型酚酸总量的90%以上;游离酯型酚酸和结合型酚酸均以咖啡酸含量最高,可占各自形态酚酸总量的50%以上。不同品种中瓦列里樱桃酚酸提取液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RAP均最高,抗氧化性指标的测定结果与酚酸类物质含量呈现较高的一致性。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表明,新绿原酸和咖啡酸是区分五个樱桃品种贡献最大的物质(VIP得分>1),且这两个物质均在瓦列里中含量最高。甜樱桃酚酸含量与品种有关,并与其抗氧化特性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枸杞酒酿造过程中的酚酸降解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枸杞酒发酵过程中酵母代谢产生一些有机酸、醇、醛、酮等复杂的物质,使发酵环境发生了变化,迫使酚酸物质在此环境下发生氧化、还原或与环境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各种降解产物。实验测定了酚酸物质在发酵过程中含量的变化及降解产物,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枸杞发酵时可能产生的降解产物。结果表明,从实验所用枸杞中共检测出7种酚酸单体,发酵后酚酸降解产物共8种,这些物质大部分都在最不稳定的双键位置断裂,同时容易在羰基被还原、羟基被氧化,产生2,5-二甲基吡嗪、苯乙酮、4-乙基愈创木酚、丙酸、苯乙酸乙酯、2,4-二叔丁基苯酚、4-甲氧基苯乙烯和乙酸异戊酯。  相似文献   

19.
A synthetic model system containing p-coumaric and ferulic acids esterified to hemicellulose was used to study polysaccharide degradability. Oatspelts xylan was fractionated into Alinear, Blinear and Branched fractions prior to synthetic esterification with phenolic acids at treatment concentrations of 0, 25, 50, 75 and 100 g phenolic acid per kg hemicellulose. Concentrations of phenolic acids esterified to the hemicellulose fractions were determined by alkaline hydrolysis. In-vitro dry matter disappearance (IVDMD) and degradability of hemicellulose neutral sugars were measured after 48 h ruminal fermentations. Esterification efficiency of the phenolic acids to the hemicellulose fractions was low (0.3 to 13.9%) and greater for p-coumaric than ferulic acid (4.7 vs 3.1%, respectively). Concentration of esterified phenolic acids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IVDMD for the Alinear and Bbranched fractions. Ferulic acid appeared to be more inhibitory to IVDMD than p-coumaric acid. Generally the degradability of the side chain sugars of the hemicellulose fractions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esterified phenolic acid concentrations. Xylose degradation was only correlated with esterified ferulic acid level in the Alinear fraction. The in-vitro ruminal fermentations resulted in the degradation of the majority of the phenolic acid esters. Analysis of the synthetic phenolic acid-hemicellulose esters by 13C NMR and FTIR was unable to prove the presence of monomeric phenolic acid esters. The presence of phenolic acid polyesters was unlikely because of the solubility of the synthetic phenolic acid-hemicellulose esters. The neutral sugar degradation data suggest that esterification of the phenolic acids was limited to sugars with primary hydroxyl groups. While this model system was useful for studying cell wall degradation, future studies must employ model systems in which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being tested accurately model those found in natur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