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对绿茶丙烯酰胺生成的影响。方法:利用三重串联四极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定量,对比杀青方式、揉捻时间、干燥方式等对丙烯酰胺生成的影响规律,并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得出减少丙烯酰胺生成量的最佳加工方式。结果:通过L_9(3~4)正交试验,对绿茶中丙烯酰胺含量的影响程度排序为热风干燥温度揉捻时间滚筒杀青温度,滚筒杀青温度150℃、揉捻时间30 min、热风干燥温度150℃为优选工艺。结论:茶叶加工过程中,常规热处理方式较微波热处理方式更不利于丙烯酰胺的生成;其中,随着滚筒杀青温度的升高丙烯酰胺的生成量增加,揉捻时间延长和热风干燥温度升高则丙烯酰胺的生成量降低。  相似文献   

2.
绿茶的微波-热风联合杀青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葛庆丰  张聪  于海  汪志君 《食品科学》2011,32(24):196-199
以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和茶叶失水率为指标,对绿茶的微波-热风联合杀青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固定投叶量为20g时,在微波功率1200W、热风温度50℃、杀青时间60s的微波-热风联合杀青工艺条件下,绿茶多酚氧化酶活性几乎被完全钝化,且杀青叶颜色黄绿、自然卷曲、质地柔软、香气良好,有利于后期揉捻整形,达到了绿茶杀青的品质要求。  相似文献   

3.
针对茶叶粗加工中杀青等工艺存在的失水机理不明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微观流体的水分散失模型。利用FLUENT软件构建了茶叶单细胞和多细胞的失水模型,对其失水过程做了仿真研究。结合热风滚筒杀青设备,将热风滚筒杀青机的进风口风帽由内凹改成外凸。仿真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对细胞内部的水流速度有略微的影响,但流动速度加快不显著;优化后的进风口结构有利于杀青质量的提高。从微观角度对茶叶鲜叶中水分的流动进行分析,可为茶叶杀青等相关干燥失水设备的研发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大果山楂片在热风干燥条件下的干燥特性,试验以大果山楂为原料,大果山楂片干基含水率和干燥速率为考察指标,研究不同大果山楂片厚度、装料量和热风温度对干燥速率的影响,并建立大果山楂片热风干燥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大果山楂片厚度、装料量和热风温度均对大果山楂片热风干燥特性影响较大,随着热风温度的升高,干燥速率增大;随着山楂片厚度和装料量的增加,干燥速率降低。不同条件下的干燥均可分为加速和降速干燥2个阶段。根据试验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大果山楂片热风干燥的动力学符合Page模型,此模型适合对大果山楂片热风干燥过程进行预测和描述。该研究结果可为预测热风干燥过程中大果山楂片水分含量和干燥时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茶叶杀青机存在杀青不均匀、热能利用率低等缺陷,提出了一种以红外辐射为热源的滚筒式杀青机,将红外热源置于滚筒中心,采用Fluent-EDEM耦合杀青过程中的离散场、流场和温度场,并进行耦合分析,在流体软件Fluent中设置湍流模型和辐射模型,在离散元软件EDEM中建立茶叶与茶叶及茶叶与滚筒的接触模型,耦合求解计算得到杀青机滚筒内流场温度分布和杀青叶升温曲线,实现对茶叶杀青过程中流场的数值模拟,并与同型号的电加热滚筒内流场模拟结果进行比较。模拟结果表明,电加热结构的温度流场在滚筒内均匀分布,热能利用率低;而红外杀青机滚筒内流场温度分布主要集中在滚筒右部及底部,能将大部分热能直接辐射到杀青叶上,热能利用率高,该杀青装置能使杀青叶在短时间内快速升温,从而快速钝化酶的活性,提高茶叶品质。红外杀青机滚筒内的温度实测值与模拟值的相对误差约为0.99%,说明模拟过程中参数设置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茶叶杀青机存在杀青不均匀、热能利用率低等缺陷,提出了一种以红外辐射为热源的滚筒式杀青机,将红外热源置于滚筒中心,采用Fluent-EDEM耦合杀青过程中的离散场、流场和温度场,并进行耦合分析,在流体软件Fluent中设置湍流模型和辐射模型,在离散元软件EDEM中建立茶叶与茶叶及茶叶与滚筒的接触模型,耦合求解计算得到杀青机滚筒内流场温度分布和杀青叶升温曲线,实现对茶叶杀青过程中流场的数值模拟,并与同型号的电加热滚筒内流场模拟结果进行比较。模拟结果表明,电加热结构的温度流场在滚筒内均匀分布,热能利用率低;而红外杀青机滚筒内流场温度分布主要集中在滚筒右部及底部,能将大部分热能直接辐射到杀青叶上,热能利用率高,该杀青装置能使杀青叶在短时间内快速升温,从而快速钝化酶的活性,提高茶叶品质。红外杀青机滚筒内的温度实测值与模拟值的相对误差约为0.99%,说明模拟过程中参数设置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双孢菇废弃物菇柄热风干燥特性及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双孢菇废弃物菇柄综合利用率,探讨其热风干燥过程中水分含量的变化,分析热风干燥过程中热风温度、切片厚度对干燥特性的影响,建立水分比与干燥时间的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拟合检验。结果表明,随热风温度的升高,切片厚度的减小,双孢菇废弃物菇柄干燥时间缩短。热风干燥过程主要为降速期,其干燥过程符合Page方程。该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拟合良好。双孢菇废弃物菇柄的水分有效扩散系数随热风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切块厚度的增加而降低。通过阿伦尼乌斯公式计算双孢菇废弃物菇柄的干燥活化能为27.274k J/mol。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中短波红外干燥对桑葚干燥特性、能耗、营养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将新鲜桑葚在不同干燥温度条件下(50、60、70 ℃)进行中短波红外干制,以相同干燥温度条件下(50、60、70 ℃)的热风干燥为对照,探究不同干燥条件下桑葚的干燥特性、能耗、单体酚类物质、总酚、总黄酮、维生素C、总花色苷的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并建立桑果中短波红外干燥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中短波红外干燥能够显著(P<0.05)提高桑果的干制效率(50 ℃下干燥效率提高55.7%,60 ℃下干燥效率提高46.1%,70 ℃干燥效率提高33.3%),Weibull分布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桑果在不同干燥温度下的中短波红外干燥过程,且桑果经中短波红外干燥后能耗较低。干制后桑果共检测出12种酚类物质,其中绿原酸、芦丁、儿茶素为主要的酚类物质。相比传统的热风干燥,中短波红外干燥效率高,且干燥后桑葚的总酚、总黄酮、维生素C、总花色苷含量较高,总酚含量为463.1~568.8 mg/100 g;总黄酮含量为312.6~402.6 mg/100 g;维生素C含量为30.1~37.8 mg/100 g;总花色苷含量为153.6~195.6 mg/100 g。且与热风干燥相比桑果经中短波红外干燥后抗氧化活性显著增强(P<0.05)(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较热风干燥提高了32.8%~42.6%;铁离子还原能力较热风干燥提高21.1%~34.1%)。中短波红外干燥桑果干燥效率较高,能耗较低,干制品品质较好,故中短波红外干燥是一种优良的桑果干燥方式,可为桑果干制加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杀青和干燥是绿茶香气形成的关键过程。本研究以黄山群体种一芽二、三叶的茶鲜叶为实验材料,通过80、110、130℃三种不同烘干温度,分别制得清香型、栗香型、高火香型绿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其香气成分及组成比例,并探讨茶鲜叶、杀青叶、烘干叶中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杀青去除了茶鲜叶中大量的罗勒烯、乙酸叶醇酯等青草气成分;烘干工艺使茶叶中高沸点芳香成分增加,其中,80℃干燥的茶叶芳香成分相对含量较低,显清香;110℃烘干使茶叶中原有芳香成分含量增加,产生特征香气成分苯乙醛、月桂酸乙酯,栗香明显;130℃烘干使茶叶产生吡咯、吡嗪等高火香成分。研究认为,干燥温度的差异引起茶叶香气成分的变化,从而产生各种香型。  相似文献   

10.
以小花清风藤鲜叶制备绿茶并检测其抗氧化活性。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摊放时间、微波杀青时间和微波杀青功率对绿茶失水率、PPO和POD酶活影响;并采用分光光度法对微波杀青、蒸青和炒青三种杀青方式下小花清风藤绿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室内自然温度摊放8 h, 350 W微波杀青90 s, 60℃烘箱干燥20 min为最佳工艺,此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小花清风藤绿茶茶多酚含量为115.43 mg/g,总氨基酸含量为10.18 mg/g,总黄酮含量为71.15 mg/g,且质量浓度在0.35 mg/mL时,对DPPH·清除率为74.11%,其IC50值为0.140 5 mg/mL。研究表明小花清风藤绿茶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为小花清风藤绿茶等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六堡茶发酵过程中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的来源及其酶学活性,采用不同pH值缓冲液、保护剂和液料比对发酵前后六堡茶PPO进行提取,通过(NH4)2SO4沉淀、透析和Sephadex?G-100凝胶过滤层析纯化PPO。结果表明:从六堡茶中分离纯化得到2?个PPO同工酶,分子质量分别为59?kDa(PPO1)和70?kDa(PPO2),其中PPO1为茶树PPO,PPO2由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产生。底物邻苯二酚对PPO1和PPO2的最适浓度为0.5?mol/L,PPO1和PPO2的最适pH值分别为6.5和6.0,最适温度分别为40?℃和35?℃,PPO1的热稳定性优于PPO2,两者在90?℃条件下处理5?min几乎完全灭酶。研究表明,六堡茶发酵后会产生新的同工酶,二者共同提高黑茶品质,为黑茶加工条件的控制和黑茶PPO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电磁滚筒变温/热风耦合干燥技术对绿茶栗香形成的影响,本研究考察了不同的滚筒变温组合、干燥时长、是否耦合热风这些关键工艺参数对绿茶栗香形成的影响,利用红外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IRAE-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对香气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手段进一步筛选栗香关键差异性化合物。结果表明,以单芽嫩度为制备原料,当电磁滚筒变温组合为180℃/170℃/160℃,耦合110℃热风干燥6 min时制得的绿茶栗香品质最佳。此外,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建立了栗香绿茶的有效判别模型(R2Y=0.997,Q2=0.774);基于VIP>1和p≤0.05,筛选出27种关键差异性化合物;进一步采用层次聚类分析(HCA)确定其在栗香和非栗香茶样中的分布规律,发现27种香气物质在栗香绿茶中的含量普遍高于非栗香绿茶。另外,原料嫩度也会影响绿茶栗香的效果,单芽比一芽一叶制得的绿茶栗香品质更好。综合来看,电磁滚筒变温/热风耦合干燥技术作为一种有前景的加工技术,为栗香绿茶的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采用微波真空干燥绿茶,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微波功率、真空度及干燥时间对茶叶氨基酸得率影响较大;通过响应面回归分析,得到微波真空干燥绿茶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784W、真空度65.8kPa、干燥时间11.3min。在此最优条件下,氨基酸得率为3.75%。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不同干燥温度对萎凋叶压制白茶饼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及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不同干燥温度(60、70、80、90、100 ℃)对萎凋叶压制白茶饼香气、糖组分、多酚类物质和氨基酸等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萎凋叶压制白茶饼感官品质得分随干燥温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80 ℃干燥茶饼的感官审评得分最高,为90.2 分。80 ℃和90 ℃干燥的白茶饼儿茶素总含量显著低于60、70、100 ℃干燥的白茶饼(P<0.05);80 ℃干燥的白茶饼总氨基酸和鲜爽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70 ℃干燥的样品(P<0.05);70、80 ℃干燥的白茶饼糖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低温干燥(60 ℃)和高温干燥(90 ℃和100 ℃)(P<0.05);各干燥温度白茶饼主要挥发性物质种类总体一致,其中醇类物质所占比例较大,80 ℃干燥处理白茶饼的十三酸甲酯、辛酸甲酯、己酸甲酯和二氢猕猴桃内酯等酯类香气物质含量显著高于90、100 ℃干燥样品(P<0.05)。综上,80 ℃干燥能提高萎凋叶压制白茶饼的鲜爽度和甜度及愉悦香气物质的含量,更有利于品质形成,是萎凋叶压制白茶饼干燥的适宜温度。结果可为萎凋叶压制白茶饼加工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月见草叶为原料,经过清洗、杀青、护色、炒茶、揉捻、烘干等工序,通过控制热漂温度、氯化钠浓度、及烘干温度的不同水平制成月见草茶,并通过测成品茶的色差、干物质含量、水溶性浸出物含量、茶多酚含量及对产品评分,最终确定了月见草叶茶的最佳加工制作工艺为采用95℃热漂、1%氯化钠护色、90℃烘干,所得茶叶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微波杀青工艺对秋季绿茶的保绿降苦作用;方法:以茶树品种碧香早秋季一芽二叶茶鲜叶为原料,在传统绿茶杀青、揉捻、干燥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将微波杀青工艺替代传统滚筒杀青工艺,按不同微波强度、微波时间设置了14组微波杀青处理,从感官品质、滋味品质、干茶与汤色色泽三个方面探究微波杀青工艺对秋季绿茶的保绿降苦作用;结果:与传统滚筒杀青工艺相比,采用微波强度500w、杀青时间为3min的微波杀青工艺,所制绿茶色绿味醇且综合感官品质最佳,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总儿茶素、简单儿茶素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苦味评价指标酚/氨比、酯型儿茶素含量与总儿茶素含量的比值则显著降低(P<0.05),且干茶与茶汤色泽在绿、明度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利用微波杀青工艺加工秋季绿茶具有较好的保绿降苦效果,可应用于提高秋季绿茶品质的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7.
对比不同干燥工艺对枇杷花茶感官品质(形态、香气、滋味和茶汤色泽)的影响;并对枇杷花样品进行小 鼠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微波预处理,可以杀灭枇杷花中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两种酶。 在形态上,冷冻干燥的枇杷花茶最好;香气上以微波干燥420 W时最好;滋味也以冷冻干燥的最好。从综合评分 看,冷冻干燥的枇杷花茶感官品质最好,微波干燥次之,真空干燥和热风干燥的感官评分差异不大。干燥方法对茶 汤色泽L*、a*、b*的影响基本与感官评价指标一致。枇杷花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几种干燥方 法中,以冷冻干燥的枇杷花茶品质最好,在其他干燥方法中,在微波420 W、真空50 ℃、热风80 ℃条件下品质相对 较好,枇杷花属于无毒类原料。  相似文献   

18.
Hot-air assisted radio frequency (RF-HA) heating was utilized for tilapia fillets drying to achieve rapid, uniform drying and improved sample physical properties. Effects of sample thickness (5, 8 and 10 mm) and with or without wrapping material (skin or gauze)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both HA and RF-HA drying treatments. The drying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y parameters of tilapia fillets in hot air (HA) and RF-HA drying were then determined. Results show the drying rate of RF-HA drying is 1.1–1.4 times of that of HA drying for tilapia samples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es. RF-HA dried samples are with higher rehydration rate and lower volume shrinkage rate, especially for fillets with larger thickness. The wrapped gauze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color of tilapia sample in RF-HA drying but improved the rehydration rate, while the samples with preserved fish skin resulted in a lower overall quality under both HA and RF-HA drying treatments. Page model and Henderson-Pabis models were suitable to be used describing the drying kinetics of RF-HA drying and HA drying tilapia,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9.
绿茶加工中主要滋味物质动态变化及其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茶树品种‘碧香早’春季一芽二叶为原料,按照摊放、杀青、揉捻、干燥工艺将其加工成绿茶,在分析绿茶加工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儿茶素等主要滋味物质质量分数动态变化基础上,通过酚/氨比、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比以及感官品质分析,探讨绿茶加工中主要滋味物质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滋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茶加工过程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等滋味物质质量分数整体上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摊放过程中呈上升趋势;这些滋味物质的动态变化使得酚/氨比在摊放阶段由11.45下降到6.21,在杀青阶段逐渐上升到8.01,在揉捻和干燥阶段趋于稳定;而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比在摊放阶段由0.43上升至0.45,在杀青阶段由0.47下降到0.44,在揉捻和干燥过程中逐渐缓慢降低至0.35;同时,这些滋味物质质量分数与绿茶滋味品质明显相关,当酚/氨比为5.5~6.5、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比为0.3~0.5时,绿茶滋味品质由粗淡、苦涩逐渐转化为醇厚、鲜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