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32篇
化学工业   43篇
建筑科学   4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339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9篇
冶金工业   2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以聚丙烯腈膜(PAN)为载体,采用吸附法固定化海藻糖合成酶粗酶液。通过单因素法探讨最佳固定化条件,并分析固定化酶酶学性质。结果表明,最佳固定化条件为:pH 7.6、30℃、加酶量0.1 mg/cm~2条件下震荡吸附3 h;该条件下制备的固定化酶最适反应条件为:温度40℃、pH 7.4、初始麦芽糖底物浓度200 g/L。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热稳定性提高10℃、酸碱稳定性由pH 6.6~7.4扩展至pH 5.4~8.0;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液中海藻糖含量为50.9%,副产物葡萄糖含量为9.1%,较游离酶降低6个百分点,在目前已报道的固定化海藻糖合成酶催化反应中副产物含量最低;在40℃、pH 7.4、麦芽糖底物浓度200 g/L条件下,重复使用累计72 h后,固定化酶活仍保留在初始酶活的64.4%。  相似文献   
62.
研究4 g/100 mL海藻糖+4 g/100 mL甘露醇对反复冻融引起的虾蛄肌原纤维蛋白结构和功能特性变化的影响,为海产品保鲜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对添加保护剂的实验组和未添加保护剂的对照组分别进行0、1、3、5 次冻融处理,通过测定蛋白羰基、总巯基、表面疏水性、内源色氨酸荧光强度、弹性储能模量G′、凝胶强度和持水力、凝胶微观结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等,探究海藻糖和甘露醇的抗冷冻变性作用。结果显示,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蛋白羰基含量和表面疏水性显著增加(P<0.05),总巯基含量和色氨酸荧光强度显著下降(P<0.05),蛋白出现不同程度聚集,凝胶和乳化性能降低。海藻糖和甘露醇的添加有效抑制蛋白的变性程度,减少蛋白结构的变化,显著提高蛋白在热凝胶过程中的G′,改善肌原纤维蛋白的凝胶特性(凝胶强度、持水力和三维网络结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海藻糖和甘露醇能与蛋白质功能基团结合,使蛋白质分子处于饱和状态从而避免聚集;另外通过束缚水分子,降低“共晶点”温度,减少冰晶体的形成量,隔离和减缓蛋白质聚集,防止蛋白质凝聚变性,从而改善冻藏过程中的虾蛄肌肉品质。  相似文献   
63.
海藻糖(Trehalose)是一种安全的天然糖类,是由两个葡萄糖分子通过半缩醛羟基结合而成的非还原性双糖,从黑麦的麦角菌中首次提取出来。其广泛存在于细菌、藻类、酵母、低等植物、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中,在霉菌、蘑菇等真菌中含量高达干重的20%。海藻糖自身性质非常稳定,并对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卤虫卵中海藻糖和甘油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同时测定卤虫卵中海藻糖和甘油的含量的方法.采用Asahipeak Amino NH2P-504E色谱柱(250 mm×4.6 mm),示差检测器,以乙腈-水(70:30)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利用HPLC方法,8 min内完成海藻糖和甘油的基线分离.并将该方法应用于两种产地卤虫卵中海藻糖和甘油含量的测定,方法简便、快速,重现性良好.  相似文献   
65.
确定使用酶-3,5-二硝基水杨酸(3,5-dinitrosalicylic acid,DNS)法作为酵母胞内海藻糖定量测定方法,通过微波-浸提法对活性干酵母胞内海藻糖进行提取,采用单因素试验以酵母中海藻糖含量为参考指标优化该工艺中的微波功率、微波时间、三氯乙酸浓度、三氯乙酸体积、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在此基础上对微波功率、微波时间、三氯乙酸浓度、三氯乙酸体积、浸提温度5?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后工艺条件为:针对1.5?g活性干酵母,微波功率231?W、微波时间40?s、三氯乙酸浓度0.7?mol/L、三氯乙酸体积40?mL、浸提温度55?℃、浸提时间150?min。使用该工艺得到的活性干酵母中的海藻糖含量为280.15?mg/g,相对于优化前提高了15.2%。同时,利用该优化后工艺在现有面包酵母菌种中筛选出了一株高产海藻糖的菌株。在50?L自吸式发酵罐中将该菌株进行流加发酵,采用糖蜜进行溶氧反馈流加时最大酵母湿质量浓度为198.34?g/L,将流加工艺进行改进,提出称质量补料的流加方法将糖蜜、尿素、磷酸二氢铵作为流加营养源,实验发现发酵后最大酵母湿质量浓度可提高到264.82?g/L,相对于原工艺提高了33.52%,达到了面包酵母高密度培养的要求。发酵过程中将乙醇体积分数控制在0.7%~1.0%之间,将有效提高酵母湿质量浓度且保证其发酵力在650?mL/h以上,且工艺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66.
分析预测海藻糖合酶的空间结构,并进行分子对接和序列比对,选择Lys490位点进行定点饱和突变。利用全质粒PCR方法构建饱和突变体库,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筛选优势突变。经过筛选获得优势突变体K490L、K490I,对比分析表明,突变体K490L、K490I的转化率较原始酶分别提高了18%和15%。突变体酶学性质分析表明,K490L、K490I的最适反应温度及最适pH与原始酶保持一致,皆为25℃和pH 8.0,但两种突变酶的耐热性及耐酸性较原始酶有明显增强。在pH 7.0环境下,突变体K490L、K490I放置60 min后,剩余酶活力均达80%以上,而原始酶低于68%。  相似文献   
67.
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不同市售酵母中海藻糖的含量,并结合F3流变发酵仪测出面团冷冻前后酵母发酵特性的变化,对不同酵母的抗冻性进行比较,用以筛选出合适的抗冻酵母来生产冷冻面团。结果表明:5#酵母的海藻糖含量最高,15#、12#和10#酵母制成的新鲜和冷冻面团的发酵力均较大,8#、20#和25#的抗冻力最强且全为高糖型酵母。综合比较得出,在冷冻面团的制作中应首先选择8#酵母。  相似文献   
68.
以麦芽糖为唯一碳源高盐培养基,经高温培养,从温泉水样及其附近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菌株T2,经过生物合成途径初步验证,该菌株产海藻糖合酶,能够通过海藻糖合成酶(TreS)途径将麦芽糖转化为海藻糖。菌株T2为革兰氏阳性菌,杆状,有芽孢,经过生物学鉴定,将其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对其产海藻糖合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酶反应最适作用温度为60 ℃,在60 ℃条件下保温100 min仍能保持酶活性80.7%;最适作用pH值为7.0,在pH 6.0~7.5范围内稳定。采用正交试验对其发酵培养基配方进行了优化研究,确定了最佳的培养基组成为牛肉膏3.0 g/L,麦芽糖20.0 g/L,蛋白胨7.5 g/L,无机盐(K2HPO4+NaH2PO4+MgSO4·7H2O)3.0 g/L。在此条件下,菌株T2产海藻糖合酶酶活力达到310.6 U/L。  相似文献   
69.
以木薯茎杆栽培的食用菌为试材,对海藻糖的提取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high performanceliquid chromatography-evaporative light scattering detector,HPLC-ELSD)检测方法进行优化,分析不同比例木薯茎秆栽培3 种食用菌(黑木耳、平菇、榆黄蘑)海藻糖含量。结果表明,食用菌中的海藻糖在80 ℃水浴60 min条件下可有效提取,最高含量达到190.5 mg/g;利用优化后色谱条件分析标准品和样品中海藻糖,其分离效果均良好。并分析黑木耳、平菇和榆黄蘑中海藻糖含量,发现当栽培基质的木薯茎秆比例为31.2%时,3 种食用菌海藻糖含量较高,分别为61.5、250.3 mg/g和15.0 mg/g。结果表明,HPLC-ELSD可分析3 种食用菌中海藻糖含量,方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样品稳定性较好;3 种食用菌海藻糖含量与培养基质中木薯茎秆比例有关,合适的木薯茎秆比例可提高食用菌中海藻糖含量。  相似文献   
70.
研究海藻糖添加量对糯米粉糊化特性、冻融稳定性、高温持水能力等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海藻糖添加量的增加,糯米粉糊化温度升高,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先增大后减小,在添加量为1.0%时达到最大值,热稳定性先增强后减弱,在海藻糖添加量为1.5%时最强,凝胶性逐渐降低;透明度先减小后增大,最终趋于稳定,在海藻糖添加量为1.0%时呈最小值,且常温下粉糊的透明度大于4℃下粉糊的透明度;冻融稳定性逐渐增强;沉降性逐渐减弱;高温持水能力逐渐增强,后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