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7篇
  免费   576篇
  国内免费   877篇
电工技术   454篇
综合类   230篇
化学工业   132篇
金属工艺   89篇
机械仪表   217篇
建筑科学   14篇
矿业工程   27篇
能源动力   57篇
轻工业   23篇
水利工程   5篇
石油天然气   15篇
武器工业   38篇
无线电   4149篇
一般工业技术   504篇
冶金工业   14篇
原子能技术   200篇
自动化技术   78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244篇
  2014年   324篇
  2013年   358篇
  2012年   371篇
  2011年   530篇
  2010年   410篇
  2009年   447篇
  2008年   511篇
  2007年   523篇
  2006年   496篇
  2005年   357篇
  2004年   309篇
  2003年   265篇
  2002年   207篇
  2001年   156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read/1-write (1R1W) register file (RF) is a popular memory configuration in modern feature rich SoCs requiring significant amount of embedded memory. A memory compiler is constructed using the 8T RF bitcell spanning a range of instances from 32 b to 72 Kb. An 8T low-leakage bitcell of 0.106 μm2 is used in a 14 nm FinFET technology with a 70 nm contacted gate pitch for high-density (HD) two-port (TP) RF memory compiler which achieves 5.66 Mb/mm2 array density for a 72 Kb array which is the highest reported density in 14 nm FinFET technology. The density improvement is achieved by using techniques such as leaf-cell optimization (eliminating transistors), better architectural planning, top level connectivity through leaf-cell abutment and minimizing the number of unique leaf-cells. These techniques are fully compatible with memory compiler usage over the required span. Leakage power is minimized by using power-switches without degrading the density mentioned above. Self-induced supply voltage collapse technique is applied for write and a four stack static keeper is used for read Vmin improvement. Fabricated test chips using 14 nm process have demonstrated 2.33 GHz performance at 1.1 V/25 °C operation. Overall Vmin of 550 mV is achieved with this design at 25 °C. The inbuilt power-switch improves leakage power by 12x in simulation. Approximately 8% die area of a leading 14 nm SoC in commercialization is occupied by these compiled RF instances.  相似文献   
2.
钛酸锶钡(BST)薄膜作为一种高K介质材料在微电子和微机电系统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人们已对BST薄膜的制备工艺技术和介电性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BST纳米薄膜的制备工艺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薄膜的介电性能(介电常数、漏电流密度、介电强度等)。对RF磁控反应溅射制备BST纳米薄膜的工艺技术进行了综述。从溅射靶的制备、溅射工艺参数的优化、热处理、薄膜组分的控制,及制备工艺对介电性能的影响等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  相似文献   
3.
电流叠加型CMOS基准电压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晓娟  易扬波 《微电子学》2006,36(2):245-248
介绍了一种CMOS基准电压源,该电路由NMOS管阈值电压的温度系数及NMOS管迁移率温度系数形成温度补偿,产生低温度系数的基准电压。与传统的带隙基准比较而言,不需要三极管;另外,通过结构的改进,变成正负温度系数电流叠加型的基准电压源,可以按需要任意调节输出基准电压的值,而且可以同时提供多个基准电压。电流叠加型基准电压源电路已经在3μmCMOS工艺线上实现,基准电压源输出中心值在2.2 V左右,温度系数为80 ppm/℃。  相似文献   
4.
用CMOS工艺实现非接触IC卡天线的集成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昊  徐元森 《半导体学报》2003,24(5):466-471
论述了用CMOS工艺实现非接触式IC卡天线的集成化需要考虑的各个方面,建立了集成天线的模型,给出了合理的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和设计方案.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片上天线完全可以提供非接触式IC卡工作所需要的能量.在频率为2 2 .5 MHz、感应强度为6×10 - 4 T的磁场中,面积为2 m m×2 mm的集成天线可以为10 kΩ的负载提供1.2 2 5 m W的能量.  相似文献   
5.
提出一种基于CMOS技术的静态双沿顺序脉冲发生器结构。他是由以基于CMOS二选一选择器的电平型触发器构成的记忆单元和一个与门阵列组成的转译单元构成的。与门阵列的转译单元使顺序脉冲发生器在时钟上升沿和下降沿处均能输出移位脉冲,从而形成双沿触发的功能。仿真验证其功能正确,且根据分析该结构不仅能够节省芯片面积,还可以大大减小芯片的功耗。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宽动态变化范围的新型可变增益放大器RF2607的特性、功能,给出了利用RF2607设计无线局域网(WLAN)通信中自动增益控制部分的实用电路.  相似文献   
7.
采用TSMC 0.25μm CMOS技术设计实现了高速低功耗光纤通信用限幅放大器.该放大器采用有源电感负载技术和放大器直接耦合技术以提高增益,拓展带宽,降低功耗并保持了良好的噪声性能.电路采用3.3V单电源供电,电路增益可达50dB,输入动态范围小于5mVpp,最高工作速率可达7Gb/s,均方根抖动小于0.03UI.此外核心电路功耗小于40mW,芯片面积仅为0.70mm×0.70mm.可满足2.5,3.125和5Gb/s三个速率级的光纤通信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一种具有高电源抑制比的低功耗CMOS带隙基准电压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汪宁  魏同立 《微电子学》2004,34(3):330-333
文章设计了一种适用于CMOS工艺的带隙基准电压源电路,该电路采用工作在亚阈值区的电路结构,并采用高增益反馈回路,使其具有低功耗、低电压、高电源电压抑制比和较低温度系数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集成电路生产工艺的进展,互连线在集成电路设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减小互连线的影响,通常在芯片互连中插入缓冲器,但这样做会增加时延。因此,为了精确地对系统进行时延估计,必须对缓冲器的时延进行估算。基于Sakurai的器件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缓冲器时延估算模型。  相似文献   
10.
乔飞  杨华中  罗嵘  汪蕙 《微电子学》2004,34(1):85-87,90
采用0.8μm标准数字CMOS工艺(VTN0=0.836V,VTP0=0.930V),设计并流片验证了具有宽工作电压范围(3~6V),可作SOC系统动态电源管理芯片内部误差放大器应用的单电源CMOS运算放大器。该误差放大器芯核同时具有适合低电压工作,并对工艺参数变化不敏感的优点。对于相同的负载情况,在3V的工作电压下,开环电压增益AD=83.1dB,单位增益带宽GB=2.4MHz,相位裕量Φ=85.2°,电源抑制比PSRR=154.0dB,转换速率Sr=2.2V/μs;在6V工作电压下,AD=85.1dB,GB=2.4MHz,Φ=85.4°,PSRR=145.3dB,Sr=3.4V/μ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