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评价超微粉碎对花豇豆全粉物化特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研究以花豇豆为原料,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对其进行粉碎,对比分析不同的花豇豆超微粉和粗粉的滑角、休止角、持水力和溶胀度等物化性质的差异;同时采用·OH~—、DPPH·和ABTS~+等自由基清除和还原能力评价花豇豆超微粉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为:与粗粉相比,超微粉碎后花豇豆粉粉体的平均粒径为(20.857~29.507)μm,粉体更均匀、细腻;花豇豆超微粉的滑角、休止角、持水力、溶解性和溶胀度均增大,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均降低;持油力变化不明显。抗氧化实验表明,适当的微粉碎可提高花豇豆超微粉对·OH~—、DPPH·等自由基的清除率和还原能力;但是,过长时间粉碎会使活性成分损失,导致花豇豆超微粉对·OH~—、DPPH·和ABTS~+等自由基清除率降低。研究为花豇豆的深加工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超微处理对苦荞麸理化及功能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了超微粉碎处理对苦荞麸理化和功能特性的影响。利用行星式球磨机对苦荞麸进行超微粉碎,对3种不同粒径的苦荞微粉的粒径分布、总黄酮溶出率、休止角、滑角、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水溶性、明度差以及总色差进行测定。经过超微粉碎处理,苦荞微粉总黄酮溶出率增加,粉体的休止角增加16.72°,滑角增加6.59°,持水力减小1.02%,持油力减小43.47%,膨胀力减小33.01%、水溶性增加4.31%,粉体的明度差和总色差有所增加。超微粉碎处理能提高苦荞麸中的功能成分溶出率;改善苦荞麸的加工适应性,超微粉碎处理不仅可用于苦荞麸深加工,同时苦荞麸皮微粉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功能食品原料。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以新疆干制灰枣为原材料,采用响应面法设计优化实验,结合超微粉碎技术,研究预处理时间、乙醇浓度、料液比和超微粉碎时间对灰枣超微粉粒径、理化特性和表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灰枣超微粉最佳预处理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3(g/mL),预处理时间53 h,乙醇浓度60%(V/V),超微粉碎时间为4 min,在此条件下所得粉体粒径为28.47 μm。超微粉碎后灰枣超微粉体的总糖、还原糖和蔗糖含量分别降低了42.22%、39.06%和74.78%,氨基酸和蛋白质溶出率显著提高(p<0.05)。超微粉碎后粉体亮度增强,休止角、滑角、堆密度增大。润湿时间缩短了41.99%,表明粉体润湿性提升;灰枣超微粉持水力和膨胀力分别下降了60.30%、56.28%,表明超微粉碎使粉体水合能力降低。经扫描电镜、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可知,超微粉碎后粉体主要结构及基团未发生较大改变。与传统制粉工艺相比,该法所得灰枣超微粉不添加辅料,粉体品质较好且有利于控糖人群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粮食与油脂》2016,(11):38-41
采用振动式超微粉碎技术对绿豆全粉进行处理,研究超微粉碎对绿豆全粉物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豆粗粉经超微粉碎处理10 min后,平均粒径为29.01±1.06μm,达到超微粉级别。超微粉碎时间延长,绿豆微粉平均粒径减小,颜色更白亮均匀。与粗粉相比,微粉的休止角和滑角增大,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减小。当超微粉碎处理时间为10 min时,所得微粉持水力为1.71±0.06 g/g、持油力为0.61±0.06 g/g、吸湿性为5.68%±0.31%、溶胀度为6.00±0.62 mL/g、溶解性为28.60%±1.60%,加工特性最佳。  相似文献   

5.
以斑马豆为原料,采用振动式超微粉碎技术粉碎粗粉,探究不同的粉碎时间对斑马豆粉物化性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粗粉相比,随着粉碎时间的延长,斑马豆超微粉粉体粒径变得更小、更均匀;滑角和休止角均增大,流动性减弱;振实密度和松装密度均减少;持油力、吸湿性降低,溶解性和溶胀度均升高,而持水力变化不明显。与粗粉提取物相比,超微粉碎能显著改善斑马豆粉对O_2~-·、DPPH·、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和还原能力,但是过长的粉碎会导致活性成分损失,抗氧化能力减弱。此次研究为斑马豆的深加工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研究超微粉碎技术对发芽糙米粉中主要成分的溶出度和物化特性的影响。发芽糙米经气流粉碎处理得到的超微粉平均粒径为12.33μm,符合超微粉的粒径范围。气流粉碎处理对发芽糙米粉中可溶性膳食纤维(SDF)溶出度影响显著。发芽糙米超微粉较范围在80~100目发芽糙米粉的松装密度提高了88.46%,休止角和滑角分别增加了26.19%和40%,持水力涨幅高达46.67%,发芽糙米超微粉溶解性在100℃时达到78.69%,较80~100目的发芽糙米粉增加了108.28%。经电镜扫描观察发现发芽糙米超微粉表面呈片层状结构,孔隙多且大,微粒空间结构松散。  相似文献   

7.
普通粉碎与超微粉碎对茶树菇粉体加工物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茶树菇粉体的加工适应性,探究更适宜生产的粉碎方法,以3个不同品种的茶树菇为原料,通过普通粉碎得到茶树菇粗粉,然后利用超微粉碎将粗粉制成茶树菇超微粉,比较茶树菇粗粉和超微粉的加工物理特性。结果表明,粗粉的中值粒径平均值为84.03μm,超微粉中值粒径平均值为24.57μm,与粗粉相比,超微粉粒径明显减小;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随着粉体粒径的减小,粉体表面由片层状结构向絮绒状转变;堆密度减小,填充性降低;滑角和休止角减小,流动性提高;持水力和膨胀力减小,水合能力降低;粗粉和超微粉的水溶性指数均随温度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最终趋于平缓的趋势,在60℃时水溶性指数最高,且超微粉的水溶性指数均大于粗粉;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超微粉碎后茶树菇粉官能团结构没有明显变化。研究表明,茶树菇超微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为茶树菇的深加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气流粉碎法对大豆、玉米、发芽糙米进行超微粉碎处理,研究粉碎前后大豆粉、全谷物玉米粉、发芽糙米粉物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超微粉碎对大豆粉、全谷物玉米粉和发芽糙米粉的物化特性影响显著。超微粉碎后的大豆、玉米和发芽糙米粒径分别为14.67、13.78、12.33μm;与80~100目微粉相比,大豆超微粉、玉米超微粉、发芽糙米超微粉的松装密度分别提高了166.67%、65.71%与88.46%;休止角和滑角大豆超微粉分别提高了32.5%与37.14%,玉米超微粉提高了38.46%与39.47%,发芽糙米超微粉提高了26.19%与40%。3种超微粉均在100℃溶解度达到最高,分别为78.67%、73.85%和78.69%,与80~100目微粉相比分别增加了137.53%、129.76%、108.28%。持水力大豆超微粉、玉米超微粉、发芽糙米超微粉分别提高159.43%、107.72%、46.67%。电镜扫描大豆超微粉颗粒结构清晰,油脂层明显减少;玉米超微粉结构与形状更加规则,小体积粉末增加;发芽糙米超微粉,微观结构致密性减少,且为片状结构。  相似文献   

9.
以沙棘叶乳酸菌发酵茶为原料,通过粗粉碎、干法超微粉碎、湿法超微粉碎3种方式制备沙棘茶粉,探究超微粉碎对沙棘茶粉结构及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粗粉碎相比,经超微粉碎后粉体粒径、休止角、润湿性、黄酮含量4项指标均显著减小(P<0.05),粉体亮度、ζ电位绝对值、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显著增加(P<0.05)。干法超微粉碎后粉体持水性、持油性显著降低(P<0.05),分别降低了28.53%和20.63%,但多酚含量略有增加;湿法超微粉碎后粉体持水性、持油性显著增加(P<0.05),分别增加了22.32%和95.24%。综上所述,超微粉碎可以很好地提升沙棘茶粉性能,且湿法效果优于干法。  相似文献   

10.
采用振动式超微粉碎技术处理甜荞粗粉,研究超微粉碎对甜荞全粉物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甜荞粗粉经过超微粉碎处理10 min后,平均粒径减小到(17.64±1.10)μm,达到超微粉级别。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延长,甜荞微粉的平均粒径进一步减小,微粉颗粒大小更均匀,颜色更为白亮。与粗粉相比,甜荞微粉的休止角和滑角均增大,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均小于粗粉;甜荞微粉的吸湿性、溶胀度和溶解性均增大。超微粉碎处理可以显著改善甜荞全粉的颗粒均匀性、颜色均匀性、亮度、吸湿性、溶胀度和溶解性等物化特性,为甜荞全谷物食品开发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粉碎机型式对鹰嘴豆芽超微粉食用品质的影响。方法 利用碾轧式超微粉碎机和行星式球磨仪对鹰嘴豆芽进行超微粉碎,检测鹰嘴豆芽超微粉的营养成分含量以及物理性质,探究功能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 处理后的两种粉体平均粒径减至常规粉体的10.19%、8.53%;与碾轧式超微粉相比,行星式球磨粉的持水力、水溶性和溶胀力分别是其1.49、1.50和1.43倍,休止角、滑角显著增加(p<0.05),L值升高和a、b值降低更明显(p<0.05);行星式球磨粉获得多于碾轧式超微粉10.30%、15.61%的酚类物质。碾轧式超微粉营养成分含量较多(脂肪6.17%、还原糖3.82%),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结论 两种粉碎机对鹰嘴豆芽粉具有不同的影响,行星式球磨仪促进酚类物质含量上升更显著(p<0.05),碾轧式超微粉碎机更好地保留粉体流动性和营养功能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高频振动超微粉碎技术对南瓜粗粉进行处理,研究振动式超微粉碎技术对南瓜全粉物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瓜粗粉经过超微粉碎处理5 min后,平均粒径减小到28.22±2.19μm,比表面积和离散度分别为0.46±0.07 m~2·g~(-1)、2.56±0.36,达到超微粉级别。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延长,南瓜微粉的平均粒径进一步减小,微粉颗粒大小更均匀,亮度更大,颜色更均匀。与粗粉相比,南瓜微粉的休止角和滑角均增大,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均小于粗粉。当超微粉碎处理时间为5 min时,所得南瓜微粉持水力、持油力、吸湿性、溶胀度和溶解性分别为1.86±0.26 g·g~(-1),1.08±0.15 g·g~(-1),3.91%±0.87%,9.90±0.26 mL·g~(-1)和59.76%±0.46%,加工特性最佳。超微粉碎处理可以显著改善南瓜全粉的颗粒均匀性、颜色均匀性、溶解性等物化特性。  相似文献   

13.
以方竹笋为原料,超微粉碎不同时间(10、20、30 min)得到3种超微粉碎方竹笋全粉,探究微粉的理化特性及微观结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超微粉碎30 min时方竹笋全粉的蛋白质和总糖含量分别提高7.48%和44.76%;持水力、持油力和膨胀力分别下降29.34%、26.43%和22.87%,粉体平均粒径达到最小,为17.15 μm。超微粉碎处理使全粉的滑角和休止角分别增加38.24%和20.63%,L*值增加13.93%,a*值和b*值分别下降24.21%和16.51%,粉体的流动性变差但粉体更为细腻,色泽更加均匀、白亮。超微粉碎未改变方竹笋全粉的官能团,但破坏了全粉中的纤维素,部分长链变为短链,热稳定性降低。扫描电镜观察到超微粉碎破坏了方竹笋全粉的表面结构,使得样品更加微小均匀和碎片化。综上所述,超微粉碎技术可有效改善方竹笋全粉的感官性质、功能及加工特性,研究结果可为方竹笋利用率的提升及应用范围的拓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高频振动超微粉碎技术处理紫薯粗粉,结果表明:紫薯粗粉经过超微粉碎处理5min后,平均粒径减小至(27.81±1.21)μm,比表面积和离散度分别为(0.54±0.07)m2·g-1、2.75±0.52,达到超微粉级别。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延长,紫薯微粉的平均粒径进一步减小,微粉颗粒大小更均匀,亮度更大,颜色更均匀。与粗粉相比,紫薯微粉的休止角和滑角均增大,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均小于粗粉。当超微粉碎处理时间为15min时,所得紫薯微粉持水力、持油力、吸湿性、溶胀度和溶解性分别为(1.50±0.14)g·g-1、(1.16±0.10)g·g-1、(2.25±0.09)%、(1.70±0.44)ml·g-1、(32.38±0.76)%,加工特性最佳。超微粉碎处理可以显著改善紫薯全粉的颗粒均匀性、颜色均匀性、溶解性等物化特性。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不同超微粉碎方式对板栗粉理化特性及结构特征的影响,采用球磨超微粉碎(ball mill superfine grinding, BMSG)和气流超微粉碎(jet superfine grinding, JSG)对板栗进行粉碎处理,并以普通粉碎(ordinary grinding, OG)为对照,系统研究超微粉碎后板栗粉营养成分、理化特性和结构特征的变化。结果显示,与OG相比,经超微粉碎后,板栗粉的粒径减小,BMSG和JSG的D50分别达到(7.42±0.03)和(7.08±0.04)μm,蛋白质、脂肪、淀粉、可溶性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含量得到显著提高。随着粒径的减小,板栗粉亮度增加,振实密度、持水力减小,持油力先减小后增大,休止角和滑角增大,改善冻融稳定性,析水率由74.49%降为62.28%,溶解度由31.33%增加为57.42%;2种超微粉碎破坏板栗粉晶体结构,降低相对结晶度,且BMSG使板栗粉结晶度大大降低,但粉碎未产生新的官能团。研究结果显示,2种超微粉碎技术能赋予板栗粉更好的品质,为超微板栗粉在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红小豆粗粉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频振动超微粉碎处理,研究振动式超微粉碎技术对红小豆全粉物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延长,红小豆微粉的平均粒径进一步减小,微粉颗粒大小更均匀,颜色更白亮,更均匀。与粗粉相比,红小豆微粉的休止角和滑角均增大,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均小于粗粉。超微粉碎处理可以显著改善红小豆全粉的颗粒均匀性、颜色均匀性、吸湿性、溶胀度、溶解性等物化特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超微粉碎对枸杞粉物化特性的影响,对比测定枸杞普通粉和超微粉体的色度、休止角、滑角、膨胀力、润湿性、吸湿性、水溶性、松密度、持水性等指标。结果表明,枸杞超微粉颗粒大小均一,松密度、膨胀力变大,流动性变差,而持水性、润湿性、水溶性方面优于枸杞普通粉。枸杞超微粉在这些方面的特性,有利于开发出其潜在的营养价值,同时为枸杞的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不同粒度超微粉碎米粉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试验比较了早籼米经超微粉碎后再进行分级的三个不同粒度范围米粉的理化特性,并以普通粉碎米粉为对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米粉颗粒粒径的减小,其粒度分布范围减小,蛋白质含量、糊化温度、糊化液的透光率和冻融稳定性降低,酶解速度、糊化液热稳定性、冲调性能及溶解度提高,米粉的休止角和滑角增大,糊化液沉降性能和对蛋白发泡体系的持泡能力增强,耐酸性基本稳定。实验表明大米经超微粉碎处理能改善米粉的特性,而且不同粒径范围的米粉理化特性也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不同粒度超微粉碎米粉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试验比较了早籼米经超微粉碎后再进行分级的三个不同粒度范围米粉的理化特性,并以普通粉碎米粉为对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米粉颗粒粒径的减小,其粒度分布范围减小,蛋白质含量、糊化温度、糊化液的透光率和冻融稳定性降低,酶解速度、糊化液热稳定性、冲调性能及溶解度提高,米粉的休止角和滑角增大,糊化液沉降性能和对蛋白发泡体系的持泡能力增强,耐酸性基本稳定。实验表明大米经超微粉碎处理能改善米粉的特性,而且不同粒径范围的米粉理化特性也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超微粉碎对莲子心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超微粉碎技术加工莲子心,对超微莲子心粉体的理化性质、抗氧化活性和相关物质进行研究,以期改善莲子心粉的加工适应性。方法检测不同粒径(D90分别为302.5μm、175.0μm、75.2μm和34.3μm)莲子心粉的溶解度、高温持水能力、抗氧化活性、酚类物质总黄酮含量。结果随着莲子心粉粒径的减小,粉体的溶解度逐渐增大,高温持水能力得到显著改善。超微粉碎处理提高了莲子心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还原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莲子心粉的粒径越小,其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越高;增加了相关抗氧化活性物质(总酚、总黄酮)的溶出量,溶出量随粒径的减小而增加。结论超微粉碎技术可以改善莲子心粉体的理化性质,提高莲子心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