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锐利  方尚玲  陈茂彬  刘鸿 《酿酒》2010,37(1):50-52
从绿衣观音土曲中分离得到一株棒曲霉,一株黑曲霉,六株根霉。分别采用平板透明圈、比色法测定所有菌株糖化酶活力。透明圈实验中棒曲霉的菌落直径最小,而透明圈直径最大。比色法测得棒曲霉糖化酶活力为1283.9U/g干曲。两种方法的结果都表明棒曲霉是所分离菌株中糖化酶活力最高的。  相似文献   

2.
研究采用培养组学首次从清香型小曲白酒绿衣观音土曲和酒醅中分离出9株红曲霉,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鉴定为7株紫色红曲霉和2株红色红曲霉。进一步通过耐受性实验发现,该批红曲霉最适pH值为4~5,最低可耐受p H值为3,最高可耐受乙醇浓度为25%vol,以及最适温度为30~35℃。同时,对9株红曲霉制成的红曲米糖化酶活、蛋白酶活和酯化力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红曲T4蛋白酶活最高,红曲M2糖化酶活最高,红曲T2的酯化力最高。本研究阐明了清香型小曲白酒生产中红曲霉种类及发酵特性信息,为下步红曲霉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绿衣观音土曲中微生物种群区系分析及其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不同地区的绿衣观音土曲和母曲中微生物均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酵母菌和霉菌数量的分布情况因曲而异。微生物类群主要为霉菌、棒曲霉、酵母、放线菌和细菌。绿衣观音土曲中根霉是主要的糖化菌;酵母菌主要代谢生产酒精;细菌可增加酒中风味物质,但若含量过大会影响酒风味的协调;棒曲霉在发酵中产风味物质,酯化生成乳酸乙酯。(丹妮)  相似文献   

4.
两株曲霉糖化性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两株曲霉─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UV-48和米曲霉(Aspergillusoryzoe)花-4的酶系及糖化性质。米曲霉花-4具有远比黑曲霉UV-48为高的液化酶活性和略高的糖化酶活性,但米曲霉花-4酶生产对温度比较敏感,其辅助酶系(纤维素酶和蛋白酶)生产早于黑曲霉UV-48,而UV-48的蛋白酶生产有两次活性高峰期。米曲霉花-4液化酶热稳定性低,糖化酶热稳定性高,但二者均耐酸酸;黑曲霉UV-48液化酶热稳定性高但不耐酸,糖化酶热稳定性低但耐酸和碱。  相似文献   

5.
乾氏曲霉又名流球曲霉,是属于黑曲霉群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菌株。而黑曲茵霉6号是本实验室工作人员诱变乾氏曲霉得到的一株纤维酶、蛋白酶、淀粉酶等酶活较高的菌株。本实验室对黑曲霉6号的一般生物学特性及培养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主要酶系一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糖化酶和果胶酶进行了酶系分析、活生测定和最佳产酶条件的分析,为应用试验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湖南和湖北两省8个酒厂提供的7种绿衣观音土曲和3种母曲进行微生物数量的统计,经分析,小曲中细菌数量达108个/g曲。经过鉴定,小曲中优势细菌以葡萄球菌属、微球菌属、酒明串珠菌属和葡萄糖细菌属居多。  相似文献   

7.
菌种混合提高小曲米酒出酒率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根霉曲和耐高温活性干酵母(TH-AADY)代替部分传统小曲酿制米酒,确定酿制米酒的最佳混合配比.考察了不同的传统小曲用量、根霉曲用量和耐高温活性干酵母用量对小曲米酒出酒率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确定酿制米酒的最佳混合配比,通过测定酒中总酯、总糖和酸度对米酒质量进行评价.经试验选择的最佳混合配比为传统小曲用量0.8%,TH-AADY用量0.15%,根曲霉用量0.4%,相对于传统方法出酒率提高了6.26%,且米酒的质量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乾氏曲霉又名琉球曲霉,是属于黑曲霉群中具有重要应用的菌株。而黑曲霉6号是本实验室工作人员诱变氏曲霉得到的一株纤维素酶,蛋白酶等酶活较高的菌株。本实验对黑曲霉6号的一般生物学特性及培养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主要酶系-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糖化酶和果胶酶进行了酶系分析,活性测定,最佳产酶条件的分析及应用实验。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提高传统甜面酱的质量,本研究从不同地区采集传统甜面酱种曲,利用稀释平板法从曲样中分离获得14株优势霉菌,并对所分离霉菌进行菌落形态观察,采用湿室培养法结合显微镜观察进行初步鉴定.鉴定结果为曲霉科黑曲霉6株;曲霉科米曲霉7株;根霉1株.再把分离所得14株形态不同的霉菌分为三组,分别与实验室的菌株D(沪酿3.042)、C(黑曲霉属)和E(根霉属)进行分类比较其蛋白酶和糖化酶活力,实验结果表明8株霉菌表现出较高的酶活力,可考虑作为生产甜面酱的理想制曲菌种.  相似文献   

10.
传统酿造酱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种类繁多,多数为环境中自然落入并参与发酵,本研究旨在从传统酿造酱醪中筛选不同的霉菌并探究其酶活力特性。本研究从酱醪中分离到49株霉菌,挑选形态有差异的18株霉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鉴定结果归属于4个菌属,即青霉属、枝孢霉属、曲霉属和链格孢菌。对这些霉菌进行酶系分析,结果表明霉菌的酶系特点与霉菌类型密切相关,其中黑曲霉的酸性蛋白酶和β-葡萄糖苷酶突出,米曲霉、红绶曲霉和链格孢菌中性蛋白酶、糖化酶和氨肽酶活力突出。根据酶活及菌种特性,选用黑曲霉AN1和AN2分别与米曲霉进行混合制曲,发现黑曲霉AN2和米曲霉混合制曲效果更佳,相比于米曲霉大曲,其中性蛋白酶与酸性蛋白酶分别提高了42.84%和22.27%,且糖化酶和氨肽酶提高117.54%和15.10%,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该研究为筛选酱醪中优质的霉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日本黄曲霉1#菌株与苏-16菌株性能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士良 《酿酒科技》2004,(6):39-39,42
将日本黄曲霉1^#株与苏-16黄曲霉菌株进行了性能对比。结果表明,日本黄曲霉1^#的糖化酶活力比苏-16低16.7%,液化力略高,但酸性蛋白酶活力是苏-16的4倍。为了有利于黄酒生产,建议用日本黄曲霉1^#菌株代替苏-16菌株培养麦曲。(丹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绿衣观音土曲中微生物总数进行平板计数以及相关酶类进行跟踪检测,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获得的菌株进行鉴定,分析绿衣观音土曲培养过程中微生物及相关酶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观音土曲培养过程中细菌数量最多,霉菌最少。酵母数量呈逐步上升趋势,培养后期数量达到峰值;细菌数量先上升后下降,在培养中期数量达到峰值;霉菌数量在培养后期最多。共分离鉴定出酵母8种、霉菌7种、好氧细菌7种和乳酸菌5种,酵母分别是酿酒酵母、异常威克汉姆酵母、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和扣囊复膜酵母等;霉菌主要为曲霉属、米根霉和毛霉等;细菌以芽孢杆菌和乳杆菌为主。糖化酶酶活最高,其次为淀粉酶,酸性蛋白酶酶活最低,3种酶活力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绿衣观音土曲中主要的微生物为棒曲霉、根霉、酵母和细菌。这些微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相互依存关系。当这些微生物达到某种平衡时,就能有很高的出酒率和良好的酒质。(丹妮)  相似文献   

14.
在黄酒生产中发现黄曲霉菌丝比孢子具有更大的活力,菌丝制曲优于孢子制曲。黄曲霉在液体深层培养时,生长的均为菌丝体。采用液一固两步法生产麸曲可大大缩短制曲时间(由10d缩短至4d),糖化力有所提高,感官指标较优,提高了麸曲质量。  相似文献   

15.
黄酒糖化菌的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提高黄酒糖化菌的活力,对保存的黄酒糖化菌进行分离、纯化和筛选,并与原始菌种同时制备麸曲和麦曲,并对其进行糖化力和液化力的测定和比较。检验结果表明:筛选后的菌株糖化力和液化力均高于原始菌株。  相似文献   

16.
两株麸曲优势菌株的筛选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曲酱香酒醅中筛选出GQ-c和GQ-d 2株霉菌,以这2株霉菌与白曲霉分别制备麸曲进行发酵酿酒。GQ-c属于高产糖化酶菌株,其糖化酶活力在60℃左右达到最大1823 U/g曲,是适合高温麸曲制作的霉菌;GQ-d糖化力低,但其产酸能力对改善酒的风味和口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信春晖  马素果  李沙沙 《酿酒》2011,38(5):51-58
通过对扳倒井多年制作白曲的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了白曲各性能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即1.水分与酸度、糖化力呈正相关;2.酸度、糖化力与酸性蛋白酶活力呈正相关;3.酸度与糖化力呈强负相关;4.糖化力对酸性蛋白酶活性的提高大于酸度的作用。5.糖化力与酸度对酸性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类似于两者之积,任何一方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酸性蛋白酶活性的提高。可用于优化原有的生产工艺,更好地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18.
酱油曲霉蛋白酶及其用于酱油酿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酱油生产蛋白质利用率,对酱油曲霉B和米曲霉进行了比较.通过酱油曲霉B和米曲霉所产蛋白酶的酶活比较;无机氮和拌水率对酱油曲霉B和米曲霉产酶的影响;无机盐对酱油曲霉B产酶的影响:米曲霉3.042和酱油曲霉B对大豆蛋白的消化能力及酱油曲霉B用于酱油生产的效果等试验.结果表明:酱油曲霉B能大量产生中性蛋白酶,所产碱性蛋白酶是米曲霉3.042所产的200倍,大豆蛋白消化能力也远高于米曲霉3.042,其蛋白质利用率比米曲霉高10%~20%,所产酱油口感不逊于米曲霉3.042生产的酱油.  相似文献   

19.
以不同香型大曲为筛选源分离出霉菌96株,在透明圈法初筛、糖化力测定法复筛的基础上,以清香大曲和糖化酶为对照,模拟白酒酒精发酵过程,将酿酒酵母与霉菌纯种曲混合发酵,以出酒率作为评判指标,从中筛选出1株优质霉菌Rh-07。其纯种曲糖化力、发酵结束后培养基中酒精浓度、出酒率分别为2657.00 U/g、15.40 mL/100 g、42.73%;且以Rh-07纯种曲为糖化剂,其发酵速度基本与对照大曲一致。采用传统微生物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Rh-07进行了鉴定,初步确定为Rhizopus oryzae。同时发现,霉菌糖化酶活力大小与其在酒精发酵中的作用不成严格的正相关关系;在评价霉菌在白酒酒精发酵过程中作用时,不能单纯以糖化酶作为评价指标,应以原料与霉菌作用后的整个物系对酒精发酵作用作为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