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碎米为原料,分别采用酶法、酸法制备多孔淀粉,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到两种方法制备碎米多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酶法制备碎米多孔淀粉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4:1(mL/g)、加酶量23.0U/g、pH7.0、酶解温度60℃、酶解时间7h;酸法制备碎米多孔淀粉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4:1(mL/g)、盐酸浓度0.4mol/L、酸解温度35℃、酸解时间6h。经比较酶法比酸法制得的多孔淀粉吸油率高13.3%。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多孔淀粉的颗粒形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酶法比酸法制得的多孔淀粉出孔率高、孔径大、孔穴深。  相似文献   

2.
为了制备高吸油率的马铃薯多孔淀粉,分别采用超声波和加热预处理辅助酶法处理马铃薯淀粉,研究超声波条件与加热预处理条件对多孔淀粉吸油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法最佳条件为超声时间30 min、超声功率600 W、酶解温度55℃、pH 6.5、酶用量1.5%,所得多孔淀粉的吸油率为71.34%;加热预处理最佳反应条件为淀粉乳质量浓度30 g/100 mL,加热温度50℃,加热时间为15 min,过筛细度80目,酶解条件同超声波法,制备的多孔淀粉吸油率为69.05%。因此,两种前处理方法都可用于制备多孔淀粉,但超声波辅助酶法优于加热预处理辅助酶法。  相似文献   

3.
对酸法水解玉米淀粉制备多孔淀粉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差式量热扫描仪(DSC)对所制备的多孔淀粉的颗粒结构、热学特性、成孔过程等进行分析,并将其与原玉米淀粉进行比较.其最佳工艺条件为:盐酸为10%、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12 h、底物浓度为34%.用最佳工艺制备的玉米多孔淀粉,其比容积、溶解度、膨胀率、透明度和吸附能力较原玉米淀粉都有所提高,特别是吸油率增加显著.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示多孔淀粉表面布有凹坑或孔洞,类似蜂窝状结构,其孔径不等,密度不均;与原淀粉比较,差式量热扫描仪(DSC)表明其糊化温度范围变窄,焓变无明显变化,结晶大小均一.  相似文献   

4.
真空冷冻干燥法在微孔淀粉制备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和真空干燥法对复合酶水解淀粉所得到的微孔淀粉进行干燥处理,并分析测试干燥后的多孔淀粉的吸水率、吸油率和微观形貌,结果表明:采用真空干燥法所得的多孔淀粉颗粒发生团聚,且孔洞结构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多孔淀粉的颗粒形貌和孔洞结构都保持得较为完好;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处理的多孔淀粉的吸水率和吸油率分别比采用真空干燥法处理多孔淀粉的提高了24%和58%;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处理的多孔淀粉吸附性能明显提高.在微孔淀粉制备过程中,真空冷冻干燥法更为适合于多孔淀粉的干燥处理.  相似文献   

5.
徐忠  刘明丽  张海华 《食品科学》2007,28(11):47-50
以玉米多孔淀粉为原料,三氯氧磷为交联剂制备酯化交联多孔淀粉,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布拉班德黏度仪、X-射线衍射等分析仪器对原淀粉、多孔淀粉和酯化交联多孔淀粉的理化性质、流变学性质和微观结构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经交联处理后的交联多孔淀粉仍是A型图谱,晶形未发生改变,交联多孔淀粉的吸水率、吸油率与原淀粉和多孔淀粉相比有较大提高,冻融稳定性、糊稳定性优于原淀粉和多孔淀粉,交联改性提高了多孔淀粉的结构性能。  相似文献   

6.
小麦抗性淀粉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微波—酶法制备小麦抗性淀粉,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小麦抗性淀粉颗粒结构,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其结晶结构,并测定抗性淀粉持水性、乳化性、粘度等物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与原小麦淀粉相比,小麦抗性淀粉表面粗糙,形状变得不规则,结晶结构为B型和V型结合体,持水性大于原淀粉,而乳化能力和乳化稳定性均低于原淀粉;在相同溶液浓度条件下,抗性淀粉粘度比原淀粉低得多。  相似文献   

7.
酸法醇介质制备玉米多孔淀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酸法醇介质制备多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在考察盐酸质量分数、乙醇体积分数、淀粉浆液质量分数和水解时间对产品吸附能力影响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其制备工艺.实验结果表明,酸法醇介质制备玉米多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保持水解温度为80~81℃情况下,盐酸质量分数为2%,乙醇体积分数为80%,淀粉浆液质量分数为30%,水解时间为3 h.此条件下,产品吸油率为52.1%,柠檬黄色素吸附量为1.76 ms/g,产品得率为60.3%.  相似文献   

8.
小麦抗性淀粉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小麦淀粉为原料,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压热法制备抗性淀粉的最佳工艺参数.在压热法制备的基础上,进行酶法处理,研究了耐热α-淀粉酶、普鲁兰酶及淀粉乳浓度对RS形成的影响.通过酶法处理,抗性淀粉产率得到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9.
以绿豆淀粉为研究对象,以吸油率为指标,通过改变水热处理中的各试验因素及范围,建立多孔淀粉的制备方法。并采用激光粒度仪、压汞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对多孔淀粉的理化性能和结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淀粉乳浓度为2.0%,处理温度为78 ℃,处理时间为13.0 min 时,可以获得多孔淀粉,其吸油率和得率分别为69.8%和84.6%。性能表征结果显示多孔淀粉直链淀粉含量、平均粒径、比表面积、孔隙率和中值孔径分别为14.2%、63.4 μm、0.694 m2/g、67.5%和5.2 μm,其形态呈颗粒状,表面为类似淀粉凝胶网络的多孔结构。相较原淀粉,多孔淀粉的相对结晶度和短程有序度均较低。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玉米淀粉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波辅助酸醇法制备淀粉微晶。以制备过程中的水解温度、盐酸浓度、乙醇浓度、水解时间为单因素变量,通过单因素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实验设计,探究不同实验处理的淀粉微晶对姜黄素的吸附性,优化淀粉微晶的制备方法。最佳工艺条件为:盐酸浓度2.2 mol/L、乙醇体积分数59%、水解温度51℃、水解时间69.5 h,此条件下淀粉微晶对姜黄素吸附量为2.422 mg/g,比原淀粉的吸附量提高241.61%,且得到的淀粉微晶晶型不改变,吸附位点和比表面积增加。此方法反应条件简易可控,适合工业化生产,制备得到的淀粉微晶吸附性能良好,增加了淀粉的应用价值及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以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脉冲电场(PEF)协同酶解制备多孔淀粉,探究其对多孔淀粉制备效率及吸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PEF改性后,淀粉水解率达到24.28%时所需的酶解时间缩短一半;在相同加酶量的条件下,通过PEF改性后,淀粉水解率为23.11%,较原淀粉显著提高,表明通过PEF改性可降低加酶量;在酶解6 h和加酶量为0.8×10~(-2) mL/g淀粉干基的条件下,经PEF改性协同酶解制备的多孔淀粉水解率为23.11%、吸油率为145.11%、比表面积为1.25 m~2/g,总孔容为4.31 cm~2/g×10~(-3),原淀粉酶解制备的多孔淀粉上述指标分别为18.38%、119.47%、1.16 m~2/g,4.15 cm~2/g×10~(-3),表明通过PEF改性提高酶解淀粉的水解率、吸油率、比表面积和总孔容。扫描电镜结果显示,PEF改性可使淀粉表面产生凹槽状结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PEF改性提高了淀粉颗粒对淀粉酶的敏感性;热力学性质测试结果显示,PEF改性多孔淀粉的焓值低于原淀粉,表明PEF改性破坏了淀粉颗粒内部分致密的结晶区。本项研究揭示了PEF改性对淀粉颗粒及其酶解制备多孔淀粉的构效关系,为高效制备多孔淀粉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并拓展了PEF可应用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以大米淀粉为原料,采用湿热处理辅助酶法制备多孔淀粉,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了湿热处理淀粉的工艺条件,并测定比容积、溶解率、膨胀率和吸油率等指标;通过X-晶体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粒度分析仪对淀粉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最佳湿热工艺条件为含水量30%、处理时间6h、处理温度110℃,多孔淀粉的比容积、溶解度、...  相似文献   

13.
以水解率为指标,研究α-淀粉酶与糖化酶复合水解绿豆淀粉制备微孔淀粉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酶解最佳工艺条件:α-淀粉酶:糖化酶=1:3,酶用量2.0%,时间20 h,温度42℃,pH4.2。经吸水、吸油率测试,对酶解前后绿豆淀粉进行性质分析表明,微孔淀粉吸水、吸油能力明显大于原淀粉。  相似文献   

14.
超声波辅助酶解制备多孔淀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酶解制备多孔淀粉,在酶解前、中、后分别用超声波处理,以水解率和吸油率为指标,探讨了超声波频率、超声时间、淀粉乳浓度等因素对所得产品成孔情况的影响;同时,用扫描电镜对多孔淀粉颗粒的微观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酶解中用超声波间歇处理效果最好。在超声功率50%、超声时间30 min、淀粉乳浓度70%的条件下,所得多孔淀粉的水解率和吸油率最高,成孔情况最好,其吸油率比普通多孔淀粉提高56%。电镜微观形态分析显示,多孔淀粉微孔的水解率和吸油率的变化与其孔径、孔深及数目的变化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微波辅助制备多孔淀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酶解制备多孔淀粉,在酶解前、后分别用微波对干淀粉进行处理,以水解率、吸油率、柠檬黄吸附量为指标,探讨了微波功率、微波时间等因素对所得产品成孔情况的影响;并对多孔淀粉颗粒的微观形态、晶体结构和糊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微波辅助处理制得多孔淀粉的水解率和吸附性较好。酶解前的高功率微波辐射30s使产品的吸油率达到最高,较之普通酶解产品提高了35%,辐射40s使产品的色素吸附量达最高,较普通产品提高了16.5%;酶解后的中功率微波辐射30s使产品的吸油率和色素吸附量较之普通酶解产品分别提高了18%和17%。(2)酶解后微波处理制得的产品成孔性优于酶解前处理,其孔径、孔深及数目较之普通酶解产品有较大改善。微波辅助制备的多孔淀粉基本保持原淀粉的结晶结构,产品结合水的能力和形成凝胶的能力均增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酶解酯化改性后玉米淀粉的吸附性能。方法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 超声乳化后用脱支酶酶解淀粉, 再用硬脂酸进行疏水改性得硬脂酸酶解淀粉。利用红外、X射线衍射对酶解淀粉及硬脂酸酶解淀粉进行结构表征, 并对其吸油性、吸附性进行测试。结果 酶解后淀粉的化学结构及结晶结构没有变化, 只是结晶比例增加, 硬脂酸酶解淀粉的衍射峰强度和位置发生变化; 与玉米原淀粉相比, 酶解淀粉及硬脂酸酶解淀粉的吸油率及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提高, 且随着硬脂酸用量的增加, 硬脂酸酶解淀粉的吸油率增大; 当硬脂酸用量为5%时, 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率最高。结论 酶解和硬脂酸酯化处理可有效提高淀粉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7.
多孔淀粉是一种新型酶变性淀粉,采用α-淀粉酶和糖化酶复合酶解法制备红薯多孔淀粉,对其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当α-淀粉酶∶糖化酶为1∶7(体积比),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28 h,pH5.6,加酶浓度0.5%,淀粉浆浓度65%时,可得到吸油率较高的多孔淀粉。  相似文献   

18.
玉米多孔淀粉颗粒结构及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忠  缪铭  刘明丽  张海华 《食品科学》2006,27(10):128-132
多孔淀粉是生淀粉酶在低于淀粉糊化温度下水解各种淀粉形成的一种中空的变性淀粉。作为一种高效、无毒、安全的新型有机吸附剂被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农业、化妆品、造纸等行业。本文探讨原淀粉被生淀粉酶水解后颗粒结构和性质的变化,为多孔淀粉工业化生产和拓宽其应用范围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采用比表面积分析仪、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和差热分析等测试方法对酶解前后的玉米淀粉颗粒进行结构和性能分析。通过BET法测定的多孔淀粉的比表面积、比孔容大小均比原淀粉增大,淀粉颗粒表面呈蜂窝状,孔密度均一,结晶度提高,糊化温度范围变窄,但是吸热焓无显著变化。原淀粉通过生淀粉酶在低于淀粉糊化温度下水解得到的多孔淀粉缓释载体,其颗粒结构及性质均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9.
乙酰化酸解复合变性淀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玉米淀粉为原料,以盐酸为酸解剂,醋酸酐为乙酰化试剂,氢氧化钠为酰化催化剂对酸解乙酰基复合变性淀粉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值、酸含量对酸解淀粉流度、乙酰化淀粉取代度及产品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升高酸解温度、增加酸解时间和酸含量将加速淀粉的降解。采用流度法测定酸解淀粉的粘度,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了乙酰化酸解淀粉的取代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