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九乡赤褐铁矿加工规格矿的细粒尾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采用粗粒干选-细粒焙烧磁选的技术方案,得到粗粒(粒径+0.5mm)铁精矿产率为38.32%、铁品位为56.60%、回收率为51.88%和细粒(粒径-0.5mm)铁精矿产率为42.70%、铁品位为68.04%、回收率为68.53%的选矿指标。认为采用粗粒干选-细粒焙烧磁选工艺处理该矿,流程简单,经济、技术指标较好。  相似文献   

2.
针对彝良难选鲕状赤褐铁矿进行了系统的选矿试验研究,采用强磁选—反浮选及选择性絮凝浮选脱泥—反浮选均可以得到较好的选别指标:在强磁选—反浮选小型闭路试验中可以得到铁品位54.70%、回收率达79.44%、含磷仅0.17%的铁精矿;在选择性絮凝后浮选脱泥—反浮选的工艺流程中可以得到铁品位54.63%、铁回收率达77.62%、含磷仅0.15%的铁精矿.  相似文献   

3.
对坑口褐铁矿的焙烧矿做了试验室未磨矿直接磁选和磨矿—磁选对比试验,从中发现铁精矿品位在60%左右徘徊,效果均不佳。另外,对我公司焙烧厂原矿在科研所进行了小型磁化焙烧试验,较佳试验结果磨矿细度为-200目占80%,精矿产率75.45%,铁精矿品位62.02%,回收率91.23%。该结果和中南大学对我公司焙烧厂原矿所做结果基本相同。要说明的是这仅为试验室较佳指标,已完成的我公司焙烧矿磨矿-磁选工业试验指标和它比较相差甚远,实践证明,褐铁矿焙烧后采用磨矿-磁选工艺铁精矿品位提高幅度有限,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4.
刘军 《现代矿业》2013,29(6):97-99
针对某低品位菱铁矿较难获得高品位铁精矿的情况,分别进行了磨矿-强磁选、焙烧-磨矿-弱磁选2种工艺的试验研究,磨矿-强磁选工艺可获得铁精矿产率为61.57%、精矿铁品位为42.14%、回收率为70.08%的选别指标,焙烧-磨矿-弱磁选工艺可获得铁精矿产率为51.93%、精矿铁品位为62.49%、回收率为87.68%的选别指标,后者指标较好,但成本也高,故对此矿样的开发利用,尚需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5.
某铁矿石中磁铁矿与赤褐铁矿呈细粒嵌布,原矿含铁34.33%。根据该矿石特性,采用先弱磁选后强磁选的联合工艺回收此铁矿石,弱磁选可获得铁品位为67.38%,铁回收率为47.57%的铁精矿1;弱磁选尾矿与弱磁选粗精矿再磨精选中矿通过强磁选工艺可获得铁品位为60.38%,铁回收率为26.68%的铁精矿2,最终铁综合回收率达到74.25%,取得了满意的试验指标。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云南某以赤褐铁矿为主的铁尾矿采用阶段磨矿阶段强磁选-反浮选脱杂的工艺,较好的回收了目的铁矿物,实现了与含铁硅酸盐矿物的较好分离。获得了铁精矿品位57.5%、铁回收率37.2%,其中磁性铁回收率95.4%,赤褐铁矿回收率54%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某高磷鲕状赤铁矿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重庆某高磷鲕状赤铁矿,主要以鲕状赤褐铁矿形式存在.原矿TFe品位为38.52%,含P为1.1%.采用常规的机械选矿方法难以达到提铁降磷的目的;采用焙烧-磁选-反浮选工艺流程,可以获得铁精矿产率为46.16%,TFe58.15%,P 0.28%,铁回收率为69.37%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云南某铁选厂尾矿回收赤褐铁矿的生产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牟联胜 《现代矿业》2010,26(1):105-107
介绍了云南某以赤褐铁矿为主的铁尾矿采用阶段磨矿阶段强磁选-反浮选脱杂的工艺,较好的回收了目的铁矿物,实现了与含铁硅酸盐矿物的较好分离。获得了铁精矿品位57.5%、铁回收率37.2%,其中磁性铁回收率95.4%,赤褐铁矿回收率54%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针对贵州含铅锌褐铁矿矿石性质,进行了重选、磁选、氯化还原焙烧-磁选、重选-磁选-氯化还原焙烧-磁选等选别工艺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重选-磁选-氯化还原焙烧-磁选工艺处理该矿石比较有效.在一定试验条件下,获得了铅精矿品位25.00%、回收率45.61%,铁精矿品位64.08%、回收率84.74%的良好指标.其中,焙烧过程挥发的铅锌烟气,可通过湿法回收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0.
难选赤褐铁矿焙烧-磁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对某含铁品位为45%、磁性率(FeO/TFe)为2.7%的难选赤褐铁矿矿石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考查了该矿石的矿物工艺学和磨矿特性,重点研究了强磁选、还原焙烧-磁选分选情况,确定还原焙烧-磁选可以获得较好的选别指标为:精矿铁品位达60%以上,产率达85%以上,铁回收率90%以上,尾矿铁品位下降到15%以下。  相似文献   

11.
云南东川包子铺高磷赤褐铁矿石选矿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袁启东  翁金红 《金属矿山》2007,(4):30-33,38
云南东川包子铺铁矿石性质复杂,有用矿物为赤铁矿和褐铁矿,杂质磷和硅含量较高,磷主要以胶磷矿或类质同象形式赋存在赤铁矿和褐铁矿之中,属高磷难选赤褐铁矿石.在对该矿石进行了多方案实验室小型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阶段磨矿-高梯度强磁选粗粒抛尾-正浮选除磷-反浮选得精工艺流程进行扩大连选试验,获得了铁精矿铁品位58.72%(烧后62.13%)、含磷0.397%,铁回收率58.20%的选别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酒钢镜铁山镜铁矿竖炉焙烧熟料采用磁滑轮预选-欠烧矿二次焙烧后抛废-磨矿-弱磁选工艺处理所存在的磨矿效率、精矿铁品位和铁回收率均较低等问题,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原料破碎至0~5 mm后经粉矿干选,干选精矿磨矿-弱磁选,干选中矿二次焙烧-磨矿-弱磁选,最终可获得铁品位为58.31%,回收率为84.39%的铁精矿,粉矿干式抛尾产率为7.56%、铁品位为7.75%,需进行二次焙烧的中矿产率为18.03%。与现场生产指标相比,新工艺精矿铁品位高3个百分点左右,铁回收率高2个百分点左右。因此,新工艺是处理现场焙烧矿的合适工艺,具有节能减排、降本提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从内蒙古某高硫铁尾矿中回收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某硫铁矿属以硫为主、伴生低品位铜锌的复杂硫化矿石, 经浮选流程产生了铁品位为17.75%、硫含量为5.87%的高硫铁尾矿。针对此高硫铁尾矿进行了磁选、摇床、磁选-反浮选和直接还原焙烧-磁选等一系列提铁降硫的探索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常规选矿方法很难达到理想的分选效果;而采用直接还原焙烧-磁选方法可获得铁品位为93.57%、硫含量为0.39%、对弱磁精矿的回收率为82.01%的直接还原铁产品, 为有效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新疆某大型红铁矿的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海滨 《矿冶工程》2011,31(5):60-62
对新疆某大型难选红铁矿进行了选铁试验研究。采用弱磁-强磁-阳离子反浮选闭路流程, 针对TFe品位39.85%的红铁矿, 获得了混合精矿产率41.89%、TFe品位62.65%、TFe回收率65.08%的较好选矿指标。  相似文献   

15.
对西藏某碱性低硫磷磁赤混合铁矿进行了选铁试验研究。采用磨矿-弱磁-强磁选流程处理TFe品位39.23%的磁赤混合铁矿, 获得了混合铁精矿产率48.86%、TFe品位63.50%、TFe回收率80.50%的选矿指标。  相似文献   

16.
印尼某海滨砂铁矿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国内某企业开发印尼某海滨砂铁矿资源提供技术依据,采用磨矿-弱磁选流程和预选抛尾-分级-磨矿-弱磁选流程对该矿矿样进行了选矿试验,前者获得了Fe品位为55.31%、TiO2含量为9.32%、Fe回收率为87.29%的铁精矿,后者获得了Fe品位为54.62%、TiO2含量为9.49%、Fe回收率为88.35%的铁精矿。两流程相比,铁精矿指标相近,但后者可减少占原矿37.73%的磨矿量和占原矿7.16%的末段磁选量,故将其作为推荐流程。  相似文献   

17.
某高磷鲕状赤褐铁矿的焙烧-磁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四川某铁矿原矿铁品位38%左右,并且主要以鲕状赤褐铁矿形式存在,同时含磷高达0.65%左右,重点对此矿石进行了还原焙烧-磁选选矿试验,得到了含铁品位60%以上,铁的回收率在70%以上的铁精矿,同时铁精矿含磷也降到0.3%.解决了该铁矿含磷高,不能利用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东鞍山铁矿石铁品位为33.28%;铁主要以赤褐铁矿形式存在,分布率为86.47%,但3.29%的铁以菱铁矿形式存在,会对浮选产生不利影响。现场采用两段连续磨矿—粗细分级—粗粒螺旋溜槽重选、重选中矿再磨后与细粒磁选精矿合并反浮选工艺,存在尾矿品位偏高,重选处理量小,精矿铁回收率低等问题。为此,对东鞍山铁矿厂现场原矿进行了两段阶段磨矿—阶段磁选—磁选精矿再磨后1粗1精3扫、中矿顺序返回闭路反浮选试验,可获得铁品位为65.32%、回收率为75.71%的精矿,尾矿铁品位为13.38%。与现场原工艺流程相比,铁品位提高了0.58个百分点、回收率提高了10.43个百分点,且该工艺流程简单,易于实现工业改造。该试验结果对改善东鞍山贫赤铁矿选别指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可为国内其他贫赤铁矿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贵州某褐铁矿石为低硫磷褐铁矿石,铁品位为47.14%,铁矿物主要有褐铁矿,纤铁矿、硬锰矿、软锰矿、黄铁矿少量,褐铁矿呈不规则胶状、土状分布,与脉石矿物共生关系密切,磨矿过程不仅难以实现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的有效分离,而且容易泥化,因而直接强磁选或重选均难以获得理想的分选指标。为解决该褐铁矿石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采用磁化焙烧—磁选工艺对该矿石进行了选矿试验。结果表明,在无烟煤(2~0 mm)与矿样(3~0 mm)质量比为5%,焙烧温度为850℃,保温时间为40 min,焙烧产物的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97.5%,中磁选磁场强度为218.95 kA/m情况下,可获得铁品位为66.23%、铁回收率为97.53%的铁精矿。  相似文献   

20.
根据印尼某低品位铁矿石的特性,采用预选抛尾—磨矿—弱磁选工艺流程对该矿进行了选铁实验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原矿破碎至-3mm采用湿式弱磁预选,可抛弃产率73.58%的废石,提高入磨铁矿石TFe品位至32.47%,其中磁性铁的损失仅为2.14%左右,磁性产品磨矿至-200目75%后经弱磁选铁,最终可获得产率13.31%,TFe品位57.44%、回收率63.41%,含V2O50.54%、TiO29.16%的铁精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