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乙酸酐和琥珀酸酐对大豆分离蛋白(SPI)进行化学改性.研究了酰基化程度、pH和离子强度对SPI发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酰化试剂用量的增大,酰基化程度不断提高,在相同酰化试剂用量的条件下,乙酰化程度高于琥珀酰化.SPI的发泡性经酰化改性后得到明显改善,且随酰基化程度的增大而逐步提高,琥珀酰化的作用更突出;但酰化不利于SPI的泡沫稳定性,其随酰基化程度的增大而不断下降,琥珀酰化的下降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酰化对大豆分离蛋白水合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乙酸酐和琥珀酸酐对大豆分离蛋白(SPI)进行化学改性。研究了不同改性程度下SPI水合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随酰化试剂用量的增大,酰化程度不断提高,在相同酰化试剂用量的条件下,乙酰化程度高于琥珀酰化,5.0~8.0的中性与弱碱性范围内,酰化明显提高了蛋白质的溶解性,持水性和粘度也均得到改善,其中琥珀酰化的作用比乙酰化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大豆分离蛋白(SPI)的乳化性,采用琥珀酸酐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酰化改性。系统研究了SPI质量分数、琥珀酸酐用量和反应温度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的影响,建立以上3因素与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关系的数学模型,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出大豆分离蛋白琥珀酰化的适宜条件:SPI质量分数6.5%、反应温度49℃、琥珀酸酐添加量11.5%。该条件下制备的琥珀酰化蛋白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与未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相比较,分别提高了2.98倍和4.86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化学改性对大豆分离蛋白(SPI)分子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SDS-PAGE电泳、DSC热分析手段探讨酰化对蛋白分子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DSC图谱显示,SPI经过琥珀酰化处理后热稳定性得到显著改善,乙酰化处理对大豆蛋白的热稳定性影响不大。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改性后蛋白的11S酸性亚基和7S含量大大减少,说明SPI经酰化处理后亚基发生了降解。随着酸酐添加量的增大,11S球蛋白分子逐步分解为亚基。琥珀酰化的电泳图谱预示着可能存在一个琥珀酰化的临界点,在这一点上,解离的蛋白亚基突然展开。结论:实验结果有助于阐明SPI酰化后功能性质发生变化的内在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5.
酰化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化学改性对大豆分离蛋白(SPI)凝胶性质的影响,采用乙酸酐和琥珀酸酐对SPI进行化学改性,研究酰化程度、pH、盐效应等对其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SPI凝胶体的硬度在pH为6.0时最大,随着氯化钠或氯化钙浓度的增加,凝胶硬度先上升后下降。因此乙酰化和琥珀酰化都可阻止SPI形成热致凝胶,离子强度对大豆蛋白凝胶的质构曲线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酰化对大豆蛋白结构和功能性质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酰化改性是现代食品蛋白质化学的研究热点。通过对大豆蛋白质乙酰化和琥珀酰化的改 性研究发现,随酰化试剂用量的增大,酰化程度不断提高,在相同酰化试剂用量下,乙酰化 程度高于琥珀酰化。随酰化程度增大,大豆蛋白质表面疏水性,分子柔性和溶性粘度不断 增大,这表明酰化改变了大豆蛋白的结构;在低于原大豆蛋白等电点的pH范围内,酰化 对其功能性质影响不大,而在高于或等于原大豆蛋白等电点的pH范围内,酰化可显著地 提高大豆蛋白的水溶性,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琥珀酰化对大豆蛋白结构和功能性质的 影响均大于乙酰化。研究还发现酰化可使大豆蛋白质的等电点降低。  相似文献   

7.
通过加入琥珀酸酐对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进行改性,探究琥珀酰化调控SPI电荷密度引起的构象改变和乳化性改善之间的关系.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不同酰化程度SPI的构象变化,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位、表面疏水性、分子柔性及乳化性等手段表征琥珀酰化对SP...  相似文献   

8.
改性对玉米蛋白质功能性质和结构的影响(II)酰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乙酰化和琥珀酰化对玉米蛋白质功能性质和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 ,随酰化试剂用量的增大 ,蛋白质的酰化程度提高 ,且在相同摩尔酰化试剂剂量下 ,乙酰化程度高于琥珀酰化 :随酰化程度的增大 ,玉米蛋白质的溶液粘度 ,表面疏水性和分子柔性不断增大 ,蛋白质的等电点向酸性方向漂移 ,水溶性 ,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在等于或高于原蛋白质等电点的pH范围内增大 ,而在低于原蛋白质等电点的pH范围内降低 ;酰化程度越高对蛋白质功能性质和结构的影响越大 ,相同摩尔酰化试剂剂量下 ,琥珀酰化的影响大于乙酰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豆分离蛋白(SPI)经酰化改性后的不同酰化程度与蛋白谱学行为。方法:采用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探讨酰化对蛋白分子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紫外光谱分析显示,酰化处理后SPI肽链展开;红外光谱显示,酸酐首先选择蛋白质赖氨酸上ε-NH2残基反应,当ε-NH2残基被大量修饰后,赖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羟基的酰基修饰程度增加。另一方面,蛋白多肽链的二级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即SPI中二级结构由β-折叠为主变为以无规则卷曲为主。结论:实验结果有助于阐明SPI酰化后功能性质发生变化的内在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改性对玉米蛋白质功能性质和结构的影响(Ⅱ)酰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乙酰化和琥珀酰化对玉米蛋白质功能性能和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随酰化试剂用量的增大,蛋白质的酰化程度提高,且在相同摩尔化试剂量下,乙酰化程度主虎珀酰化:随酰化程度的增大,玉米蛋白质的溶液粘度,表面疏水性和分子柔性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11.
12.
用甲基丙烯酸酐改性胶原蛋白,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所得的胶原蛋白乙烯基化改性条件为:温度50℃,反应时间2h,甲基丙烯酸酐的用量为1.5mL。通过核磁(^1H-NMR)和红外光谱(FT-IR)对乙烯基化改性前后的胶原蛋白进行表征,证明胶原蛋白被成功改性并在其分子链上引入C—C双键。并对3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胶原蛋白G1、G2和G3进行乙烯基化改性,发现小分子质量的胶原蛋白改性得到的乙烯基胶原蛋白的取代度较大。  相似文献   

13.
将乙酸酐作为双氧水漂白活化剂,应用于棉机织物一步法低温前处理工艺中,探讨了乙酸酐用量对前处理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乙酸酐活化漂白的机理。结果表明,在乙酸酐12 g/L、30%H2O285 g/L、NaOH20 g/L、精练剂7 g/L、偏硅酸钠5 g/L、稳定剂EDDHA-Na 4 g/L和80℃的条件下,处理织物90 min,其白度达77.11%,毛效达9.0 cm/30 min,强力损失率为9.2%,棉籽壳去除率为92.1%,但退浆级别较低;若纯棉坯布先用淀粉酶退浆处理,再辅以乙酸酐于50~80℃下活化漂白处理,织物的各项指标都能满足后续染整加工要求,具有明显的节能优势。  相似文献   

14.
双果糖酐Ⅲ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天然功能性甜味剂,具有能量值较低,在消化系统不被消化,防止龋齿,促进人体吸收矿物质,增进有益菌群生长繁殖,降低胆固醇,防治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生理功能,可以应用到焙烤食品、饮料、糖果中,还可用于低能量食品及糖尿病人食品中。目前制备方法主要采用生物催化法,该方法具有原料来源广泛且价格低廉,转化率高,适于工业化生产的优点。日本甜菜制药株式会社和日本Fancl公司已经实现双果糖酐Ⅲ的工业化生产,国内还处于研究阶段。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双果糖酐Ⅲ产品主要是日本Fancl公司的促进矿物质吸收的保健食品。本文主要介绍了双果糖酐Ⅲ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制备方法以及国内外的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5.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苯乙烯-马来酸酐(SMA)交替共聚物及其衍生物由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具有高表面活性、低界面张力等特性,因而在乳化、增稠、絮凝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SMA交替共聚物的研究现状、性能特点、合成方法、改性方法及其在制革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6.
17.
运用均匀设计法研究桐酸与马来酸酐合成桐马酸酐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桐酸与马来酸酐合成桐马酸酐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原料摩尔比n(桐酸)∶n(马来酸酐)=1∶0.3、反应时间2.8 h、反应温度140℃,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合成的产物中游离酸酐含量为0.549%;各合成因素对游离酸酐含量的影响顺序为原料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研究结果为以桐酸为原料的桐油下游产品开发奠定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