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多酚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具有降血糖、抗炎、抗氧化、抗癌和抗菌特性的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淀粉可以与多酚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两种类型的复合物。一种是非包合物,即酚类化合物的羟基和羰基与淀粉相互作用形成分子间聚集体;另一种是V型包合物,即酚类化合物部分包封在淀粉的内部疏水螺旋内。上述两种复合物均对降低淀粉消化率有积极作用,但受加工方式、淀粉和多酚种类的影响。因此,本文在总结上述因素对淀粉-多酚复合物理化及消化特性影响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淀粉-多酚复合物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淀粉-多酚复合物在不同食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淀粉与多酚能够通过非共价键为主的作用力结合,形成具有不同理化性质、营养特性和生物利用率的淀粉-多酚复合物。本文从热、非热和联合处理角度出发,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不同食品加工方式调控淀粉与多酚相互作用的方法和效果,并对各类加工方式的调控机制进行了总结和比较。不同加工方式均通过对淀粉多尺度结构的改变来达到调控的效果。热加工以强烈的热效应影响淀粉的结构,更利于加强淀粉与多酚的接触和诱导新型结晶结构的生成。而非热加工对淀粉的结构影响普遍不及热加工,但能实现更为精细的加工效果。热-非热联合加工则能够进一步提高效率。通过对淀粉与多酚相互作用的调控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为利用加工技术更好调控食品体系的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多酚可与淀粉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淀粉的消化性。为探究淀粉与多酚相互作用对淀粉消化性的影响,作者以金雀异黄酮、槲皮素、柚皮苷、没食子酸、阿魏酸和咖啡酸等6种多酚以及大米淀粉为原料制备淀粉-多酚复合物,并测定复合物的消化性。大米淀粉-多酚复合物的X射线衍射图在13.0°、20.0°出现衍射峰,表明大米淀粉与上述6种多酚均形成了V型包合物。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表明,复合物在104~113 ℃出现吸热峰,进一步证明淀粉-多酚V型包合物的形成。淀粉-多酚复合物为球形颗粒结构、颗粒松散聚集。大米淀粉-金雀异黄酮复合物、大米淀粉-槲皮素复合物、大米淀粉-柚皮苷复合物、大米淀粉-没食子酸复合物、大米淀粉-阿魏酸复合物和大米淀粉-咖啡酸复合物中多酚浓度分别为5.59、1.72、5.40、5.57、2.77、6.52 mmol/g,这表明咖啡酸是最易与淀粉形成复合物的多酚。然而,6种大米淀粉-多酚复合物中抗性淀粉质量分数约为32%,无显著性差异。上述结果表明,淀粉-多酚复合物的抗性不仅仅取决于复合物中多酚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高粱中内源性多酚对高粱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分别对高粱淀粉-多酚复合物与高粱淀粉进行理化性质(溶解度、膨润力、凝沉性、冻融稳定性、黏度特性和热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高粱淀粉-多酚复合物溶解度较高粱淀粉溶解度高0.37%~5.25%,而膨润力、析水率和凝沉性均低于高粱淀粉,分别下降0.14%~1.63%、1.18%和13%~27%;与高粱淀粉的糊化相比,高粱淀粉-多酚复合物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和回生值分别下降128 、73 、97 和24 cP,高粱淀粉-多酚复合物成糊温度较低。高粱淀粉-多酚复合物与高粱淀粉理化性质存在差异,说明高粱中内源性多酚对高粱淀粉的理化性质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蛋白质是人体六大营养素之一,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而多酚是植物产生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二者通过共价和非共价相互作用产生“蛋白质-多酚复合物”。这两种相互作用大多在食品中自发,并显著影响食品的功能特性及质量。本文综述蛋白-多酚复合物的形成机制及表征复合物相互作用的现代分析检测技术与方法,论述相互作用对蛋白质溶解度、热稳定性、乳化性、抗氧化性等功能特性的影响,分析蛋白质-多酚复合物对二者生物活性的影响及其在乳液、薄膜、递送系统方面的应用潜力,旨在为深入研究蛋白质-多酚复合物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蛋白质、多酚的高质化利用与产品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不同来源的蛋白质是可食植物的主要成分,而多酚作为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中大量存在。近年来多酚与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受到极大关注,二者形成的复合物对食品的感官、功能和营养特性产生影响。本文综述了蛋白质-多酚复合物的形成机制,介绍了可逆和不可逆相互作用的机理,并总结了复合物对食品体系功能性质、感官及营养学特性的影响,列举了蛋白质-多酚复合物近些年的研究方法,以期为蛋白质-多酚复合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淀粉基食品的感官品质和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于淀粉在加工过程中其结构(颗粒态、分子态结构)和理化性质(糊化、流变学和回生性质)的变化。牛乳蛋白可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吸附于淀粉颗粒的表面,抑制淀粉吸水膨胀和淀粉酶对其的降解作用;牛乳蛋白亦可在静电相互作用、氢键、疏水相互作用等的共同作用下与淀粉分子间形成稳定或不稳定(相分离)的凝胶,改变淀粉基食品的流变学特性。本文综述了淀粉和牛乳蛋白之间相互作用方式以及牛乳蛋白对淀粉热特性、流变学特性和消化性质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明晰淀粉和牛乳蛋白相互作用机理,为利用牛乳蛋白改善淀粉基食品的加工性能、感官和营养品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淀粉基食品是人类重要主食。多酚是一类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的生理活性物质,近年来,多酚作为一种营养物质被广泛的添加到淀粉食品中。大量研究表明,多酚的添加能够显著改变淀粉的理化性质,且影响淀粉理化性质的因素众多,它不仅与多酚的来源、种类、添加量等相关,还与淀粉的来源、结构等密切相关。本文主要就近些年来有关多酚对淀粉理化性质(糊化、老化、流变等)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在淀粉中添加多酚类物质以提升食品的营养价值以及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淀粉-多酚复合物理化及功能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利用食品成分间的相互作用来调节食物的感官与功能特性已成为食品学科的研究热点。多酚与淀 粉的相互作用在食品中普遍存在,多数情况下可赋予食品优良特性并产生一定的功能效应。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 多酚与淀粉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淀粉-多酚复合物的形成机理和模型,并对复合物中淀粉的理化特性、 消化特性以及多酚的包埋特性进行了探讨。淀粉与多酚类化合物的相互作用不但可以提高淀粉的抗消化性,而且能 够提高多酚的生物利用率,为开发能够预防、控制高血糖症等的功能性食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多酚化合物是植物中重要的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功能活性成分。蛋白质则是以氨基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构成细胞有机体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重要的营养物质。多酚可以与蛋白质作用形成复合物,从而对蛋白质和多酚的结构、理化性质和营养价值造成一定影响。二者相互作用的种类可以分为非共价作用和共价作用,前者作用力主要包括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后者主要为共价键。影响其相互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温度、pH、多酚和蛋白本身的种类和结构等。本文主要讨论了蛋白质与多酚化合物相互作用的机理、分析方法、影响因素和相互作用对其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谷物制品主要组分为淀粉,由于它容易在发酵过程中被降解而因消化吸收快,易引发人体餐后血糖水平上升,从而增加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如肥胖、糖尿病等。出于对人体饮食健康的重视度,调控米制品中淀粉消化性能而变得愈加重要。淀粉的消化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食品加工中形成的食品成分和微观结构,确定食品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设计低消化率的淀粉食品也至关重要。本文主要是集中概述植物蛋白及其酶水解产物与淀粉间形成二元复合物体系并对其结构、功能性质的变化,进而对淀粉消化性的影响,目的为更好地获得有效调控淀粉消化性的方式,深入探讨淀粉复合物的消化性能的作用。明晰和掌控淀粉在特定加工过程中结构的转变及其与其他食品组分形成特定慢消化或抗消化结构域的机制是当前功能营养米制品开发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一综述也是为淀粉食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热处理作为淀粉类食品加工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熟化方式, 可以为体系带来大量的热能及活跃的水分子, 不仅对淀粉的结构产生影响, 也可以促进淀粉与其他共存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变化可以更大程度地改变淀粉的结构、颗粒形貌以及理化性质, 从而进一步改变淀粉的加工及功能特性, 如增加淀粉持油性、延缓淀粉贮藏过程中的回生现象、提高淀粉的抗酶解能力等。本文总结了在3种常见的热处理方式(湿热处理、压热处理和干热处理)下, 淀粉与其他主要食品组分(非淀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通过对热处理加工协同共存组分对淀粉的结构及颗粒形貌、理化特性、回生和消化特性的影响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为淀粉类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组分互作的探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Mung Bean: Technological and Nutritional Potentia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ung bean (Vigna radiata (L.) R. Wilczek) has been intensively researched; scattered data are available on various properties. Data on physical, chemical, food processing, and nutritional properties were collected for whole mung bean grains and reviewed to assess the crop's potential as food and to set research priorities. Results show that mung bean is a rich source of protein (14.6–33.0 g/100 g) and iron (5.9–7.6 mg/100 g). Grain color is correlated with compounds like polyphenols and carotenoids, while grain hardness is associated with fiber content. Physical properties like grain dimensions, sphericity, porosity, bulk, and true density are related to moisture content. Anti-nutrients are phytic acid, tannins, hemagglutinins, and polyphenols. Reported nutrient contents vary greatly, the causes of which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Grain size and color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regions and were used by plant breeders for selection purposes. Analytical methods require more accuracy and precision to distinguish biological variation from analytical variation. Research on nutrient digestibility, food processing properties, and bioavailability is needed. Furthermore, the effects of storage and processing on nutrients and food processing properties are required to enable optimization of processing steps, for better mung bean food quality and process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4.
植物多酚与花生致敏蛋白相互作用及脱敏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过敏是最主要的食物过敏类型之一,花生致敏蛋白是主要致敏物质。当前解决花生过敏的方法如热加工法、基因工程方法和酶处理法等存在效率低,安全风险高、易破坏营养成分等缺点。植物多酚是一种天然植物活性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如抗氧化、降糖、抗炎等,利用植物多酚与花生致敏蛋白相互作用是解决花生过敏的一项新途径,已有文献报道植物多酚具有抗过敏作用。本文主要阐述植物多酚与花生致敏蛋白的相互作用及植物多酚降低花生蛋白致敏性的潜在机理,并对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利用植物多酚解决花生过敏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等慢性病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淀粉摄入是导致餐后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多酚类物质能够延缓淀粉的消化速率。糙米富含丰富的酚类物质,作为重要的全谷物来源,其营养健康功效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共识。糙米酚类物质特有基团如酚羟基对消化酶类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在加工过程中淀粉自身结构的改变也使消化酶类对其的作用减小,不仅能有效控制淀粉的消化速率及消化率,还能改善食品品质。本文从糙米中酚类物质及其抗氧化活性、淀粉消化过程、糙米多酚对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阐明全谷物糙米酚类物质延缓淀粉消化的科学依据,为开发适用于慢性病人群、肥胖人群、超重人群、老年人群等的全谷物糙米基和淀粉基食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植物多酚是植物所特有的次生代谢物,其结构复杂多样,有着多种生物活性,其中抑菌性是其重要活性之一.由于植物多酚成分天然、安全无毒且抑菌性良好,近年来被广泛用于食品保鲜领域.但单一保鲜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始终存在限制因素,因此利用复合保鲜技术进一步延长食品货架期势在必行.该文基于植物源生物保鲜剂中植物多酚的抑菌性,阐述了其抑菌...  相似文献   

17.
Polyphenols are important constituents of food products of plant origin. Fruits, vegetables, and beverages are the main sources of phenolic compounds in the human diet. These compounds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sensory characteristics of foods such as flavor, astringency and color. Polyphenols are extensively metabolized both in tissues and by the colonic microbiota. Normally, the circulating polyphenols are glucuronidated and/or sulphated and no free aglycones are found in plasma. The presence of phenolic compounds in the diet is beneficial to health due to their antioxidant, anti-inflammatory, and vasodilating properties. The health effects of polyphenols depend on the amount consumed and their bioavailability. Moreover, polyphenols are able to kill or inhibit the growth of microorganisms such as bacteria, fungi, or protozoans. Some dietary polyphenols may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colonic flora providing a type of prebiotic effect. The anti-nutrient properties of polyphenols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antioxidant, anti-inflammatory, vasodilating, and prebiotic properties of polyphenols make them potential functional fo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