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大豆蛋白的变性热力学性质。在热变性过程中,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结构刚性大、次级键断裂程度低。水对蛋白质的热变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蛋白质水分含量的提高,其热变性温度(Tde)降低。根据这些性质,经调整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pH值使其热变性焓差(ΔHd)增大,可实现其挤压组织化。所得挤出物的物理性质及其流变特性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反相气相色谱法并将其成功地运用于测试蛋白质的吸湿等温线。结果表明: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单分子层吸湿量明显低于酸法大豆浓缩蛋白,且在吸湿过程中无溶胀现象。由于蛋白质聚集微粒表面的极性吸附点减少,致使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无法获得有效的塑化作用。这是该大豆蛋白在常规挤压条件下无法实现组织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开发一种反相色相色谱法并将其成功地运用于测试蛋白质的吸湿等温线。结果表明:醇法大豆浓度蛋白的单分子层吸湿量明显低于酸法大豆浓缩蛋白,且在吸湿过程中无溶胀现象。由于蛋白质聚集微粒表面的极性吸附点减少,致使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无法获得有效的塑化作用。这是该大豆蛋白在常规挤压条件下无法实现组织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醇浓度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浸提液中溶出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不同浓度乙醇对低变性脱脂大豆粕进行醇法浸提,制取大豆浓缩蛋白。对浸提液采用SDS—PAGE电泳法测定蛋白质分子量,并对蛋白质溶出率进行测定,探索不同醇浓度对浸提液中蛋白溶出率及分子量的影响,为醇法制取大豆浓缩蛋白浸提液再加工、回收蛋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生产过程中由于醇的变性作用导致其持水性较差,相较于酸法大豆浓缩蛋白持水性545.00%,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持水性只有425.40%。本实验以提高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持水性为目的,采用三聚磷酸钠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进行磷酸化共价交联,并研究磷酸化共价交联改性过程中,大豆浓缩蛋白添加量、三聚磷酸钠添加量、温度、反应时间、pH对持水性的影响。实验表明,磷酸化共价交联能够改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持水性,最适改性条件为:大豆浓缩蛋白与三聚磷酸钠添加量比值为9.33%∶9.55%、反应温度66℃、反应时间283min、pH为8.8,磷酸化共价交联后浓缩蛋白持水性提高了94.18%,经过本实验改性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有利于应用在肉制品中。  相似文献   

6.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加工、性能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在大豆蛋白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它在国内的发展水平还很低.为了促进我国大豆浓缩蛋白的发展,对其加工、性能和应用进行了阐述.逆流浸出法是目前较常见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制备方法.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溶解度较低,但是它有较强的持水性、持油性以及较高的黏度,通过改性可以进一步改善其功能性质.传统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主要应用于肉制品加工,大量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被加工成组织蛋白.经过改性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可以应用于对乳化性及持油性要求较高的高脂肪食品中.  相似文献   

7.
分别采用醇法、酸法和超滤的方法制备大豆浓缩蛋白,比较3种方法制备的浓缩蛋白在功能性质上的区别。结果表明:超滤法生产的浓缩蛋白其蛋白质含量、风味色泽、溶解性、起泡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均较突出,而泡沫稳定性则最差。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研究探讨了采用6号溶剂油、乙醇萃取(浸出)大豆胚制取浓缩蛋白的最佳工艺过程。即6号溶剂油浸出后的大豆湿粕采用固液比为1:2的60%乙醇浸泡,可最大量的萃取6号溶剂油。然后再按常规浓缩蛋白工艺制取浓缩蛋白,其蛋白质含量达到61.4%。  相似文献   

9.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企业内控标准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产原料、生产过程直接影响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成本和质量.对影响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质量的各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原料检验标准、生产过程检验标准和产品企业标准,并对其中的关键项目和指标的设立及控制进行了重点阐述,以期为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生产和标准的统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食品对大豆蛋白质的功能性要求和目前商业市场的实践情况,本文分析了大豆浓缩蛋白的最佳加工工艺,探讨了醇提大豆浓缩蛋白工业化生产的技术方案,包括生产工艺、设备选型和控制产品质量技术措施。同时本文提出功能性大豆浓缩蛋白能够弥补醇法大豆浓缩蛋白不足,从而拓宽了大豆浓缩蛋白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该文主要探讨醇洗豆粕对大豆分离蛋白热稳定性影响。大豆粕经乙醇处理后制备大豆分离蛋 白,蛋白质构象发生改变,其三维结构构建是通过蛋白质分子重新定向形成更加有序结构来完成,醇改 性大豆蛋白结构更加稳定;与未经处理大豆分离蛋白相比,变性转变协同性增强,变性热焓升高,变性温 度上升,热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12.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是利用脱脂大豆粕中的蛋白质能溶于水,而难溶于乙醇,用含水乙醇对低温豆粕进行洗涤,除去醇溶性糖类、灰分,并失抗营养因子失活,再经分离、干燥等工序,得到的蛋白含量65%以上的产品。由于用乙醇洗涤时,可以除去异味成分和一部分色素,用此法生产的蛋白色泽及风味较好,蛋白损失也少,其用途也更加广泛。本文简要介绍了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用途及应用领域,分析了我国醇法大豆浓缩蛋白产业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3.2大豆蛋白大豆蛋白是一种优质营养源蛋白。蛋白质是人类生长,发育和繁衍的基础物质,大豆蛋白中的氨基酸的含量丰富,含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赖氨酸含量最高。大豆分离蛋白PDCAAS是1.00,对人体来说,大豆蛋白的质量相当于动物蛋白,优于一般的植物蛋白。大豆蛋白对人体的多种疾病有防治作用。分离大豆蛋白的功能虽然较好,但由于成本高,与国外产品无法进行竞争。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及衍生产品的开发,具有成本低、无污染的特点。但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存在PDI值较低(50%~65%)功能性差的缺点。无锡轻工业大学采用物理改性的方法制…  相似文献   

14.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生产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及功能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生产实践,介绍了醇法浓缩蛋白生产及综谷物理改性工艺生产功能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生产工艺、主要设备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和大豆异黄酮同步提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异黄酮是醇溶性物质,在提取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时,同时将大豆异黄酮提取出来。在保证醇法大豆浓缩蛋白产品质量基础上,考察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5,乙醇溶液体积分数65%,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2.0 h,2.0倍淋洗量。在此条件下可得到蛋白质含量大于70%,得率大于68%的大豆浓缩蛋白产品,此时大豆糖蜜中大豆异黄酮含量为6.4 mg/mL。  相似文献   

16.
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生产及功能性改性进行了介绍。从原料豆粕的处理及质量要求出发,详细介绍了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生产工艺及相关指标要求,应注意的问题;从环保和食品安全方面考虑,选择物理改性,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进行功能性改性,并对其工艺及设备进行了介绍,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我国生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醇提工艺基本相同,但使用的浸出器和脱溶设备不同。通过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进行功能性改性,针对不同产品的用途对生产过程进行过程控制和产品质量控制,可分别生产出食用级和饲用级大豆浓缩蛋白。为大豆蛋白的生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改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在火腿肠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改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添加到肉制品中,考察其在肉制品中的添加效果。经实验得出添加改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火腿肠表现出良好的蒸煮率、持水性以及硬度、弹性、内聚性、咀嚼性。添加效果与加入大豆分离蛋白效果相似,比添加未改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效果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8.
大豆浓缩蛋白的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毅方 《中国油脂》2006,31(11):75-76
大豆蛋白的功能特性是由其特殊的分子结构所决定的。蛋白发生变性后,蛋白质的功能特性将发生改变。在一定条件下,大豆蛋白的变性过程是可逆的,利用这一可逆变性现象,探讨了大豆浓缩蛋白的改性过程,并对改性的关键技术进行控制,确定了改性的生产工艺。改性后的功能性大豆浓缩蛋白的功能特性有较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制取低成本、高蛋白含量的大豆浓缩蛋白时,乙醇会产生变性作用,从而降低大豆浓缩蛋白的功能特性,因此本研究采用微波技术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进行物理改性。通过对固液比、微波功率、改性时间的单因素实验,针对乳化性进行研究,然后进行正交实验方差分析,最终得出微波技术提高醇法大豆浓缩蛋白乳化性最佳工艺条件:固液比1:9、功率500W、时间3min,可提高乳化能力129.9%,乳化稳定性28.0%。  相似文献   

20.
博采     
大豆分离蛋白生产新工艺的研究大豆分离蛋白是以低变性的豆粕为原料,不但要去除低变性豆粕中不可溶性的高分子成分如纤维素,还要去除低分子可溶性的非蛋白质成分如大豆低聚糖等。目前国内所用的分离蛋白生产工艺都是碱提酸沉法,生产中存在主要问题为:(1)蛋白质得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