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借助氢氧化钠和尿素作用共同破坏玉米淀粉内氢键,促进玉米淀粉在冷水中的溶解性能。利用正交实验,通过考察溶液体系透光率,获得最优溶解体系。当体系固含量为10%时,5 g玉米淀粉中加入16.8%氢氧化钠(以淀粉质量计)和12%尿素(以淀粉质量计)搅拌10 min,体系透光率可达80%左右,玉米淀粉能较好地溶解在冷水中。  相似文献   

2.
采用硫脲复合溶剂体系溶解马铃薯淀粉(PS),通过水提醇沉法分离提纯后,烘箱干燥制备再生冷水可溶性淀粉(RCWSS-T)。结果表明:硫脲复合溶剂体系所得的RCWSS-T冷水溶解度达到43.50%;FTIR分析表明该体系制备RCWSS-T过程中没有新的化学键生成;XRD结果表明PS的晶体结构由最初的双螺旋B型变为RCWSS-T的单螺旋V型;SEM分析表明其颗粒尺寸明显减小。与尿素复合溶剂体系相比,硫脲复合溶剂体系下所得RCWSS-T的冷水溶解度更低,其原因可能是硫脲削弱淀粉分子间及分子内氢键的能力不如尿素,与淀粉形成氢键的稳定性也不如尿素。  相似文献   

3.
采用酒精碱法制备颗粒冷水可溶甘薯淀粉,分析了乙醇和淀粉(干基)的比例、氢氧化钠溶液用量、水和淀粉(干基)的比例、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5个因素对冷水溶解度的影响,从而得出了单因素制备颗粒冷水可溶甘薯淀粉的最佳条件:乙醇和淀粉(干基)的比例为4.0:1,氢氧化钠溶液用量为27.0 g,水和淀粉(干基)的比例为2.0:1,反应温度35℃,反应时间15 min,此时的冷水溶解度为87.81%.  相似文献   

4.
颗粒状冷水可溶马铃薯淀粉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研究了常压下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的制备方法和性质特征。实验证明,醇解法所得的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的溶解度可以达到100%。反应的最佳条件为相对加入碱量28mL,乙醇浓度80%,淀粉乳浓度14%,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50min,对应的最佳颗粒状冷水可溶马铃薯淀粉的冷水溶解度为97.4%(60g马铃薯淀粉)。经醇解法处理后所得到的不同冷水溶解度的颗粒状淀粉样品,颗粒保持完整,但其表面不再光滑,呈现出凹陷﹑空隙和裂缝等特征;随着冷水溶解度的提高,淀粉样品的偏光十字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且结晶性逐渐降低直至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5.
酸催化剂制备白糊精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干法制备白糊精。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出影响白糊精溶解度的各因素为:浓盐酸量占淀粉质量的比例、反应温度、体系含水量、反应时间。在所进行的L9(34)四因素三水平白糊精正交实验中,确定出制备白糊精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体系含水量为22%,反应温度130℃,反应时间3h,浓盐酸量占淀粉质量的比例为0.25%。  相似文献   

6.
以淮山薯为原料,通过脱支酶解-压热法制备RS3抗性淀粉。以抗性淀粉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并通过体外消化模拟试验评价RS3抗性淀粉的消化性能。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为淀粉乳质量分数25%、普鲁兰酶添加量200 U/g(以干基淀粉质量计)、酶解时间12 h、老化时间18 h,在此条件下RS3抗性淀粉得率为16.95%±0.22%;淀粉还原糖释放量为11.35%±0.20%,RS3抗性淀粉还原糖释放量为8.42%±0.14%(P<0.05),表明RS3抗性淀粉比淀粉抗消化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7.
以碎米为原料,通过中性蛋白酶和复合酶水解制备碎米多孔淀粉,探讨了碎米淀粉的制备工艺和多孔淀粉的转化工艺。碎米淀粉的制备工艺条件为:中性蛋白酶加入量(占碎米质量)4%,酶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20 h;碎米多孔淀粉转化最佳工艺条件为:复合酶加入量(占碎米淀粉质量)40%,在45℃条件下处理20 h左右,得到的碎米淀粉吸油率达到76.4%。  相似文献   

8.
醇洗豆粕对大豆分离蛋白溶液粘度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主要探讨醇洗豆粕对大豆分离蛋白粘度影响。以醇洗豆粕为原料制备大豆分离蛋白, 溶解度增加,溶液粘度下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低粘度型大豆分离蛋白最佳工艺条件为:乙 醇浓度95%(v/v)、浸提温度30℃、浸提时间45分钟、固液比1:4,所得产品蛋白含量(干基)为 93.21%,蛋白质分散指数为96.27%,而3%、8%和12%大豆分离蛋白溶液粘度分别为2.7、8.1和 82.3 mPas。  相似文献   

9.
在氢氧化钠存在的情况下,以玉米淀粉和氯乙酸(MCA)为原料,采用单步和多步干法合成了羧甲基淀粉(CMS)。在醚化温度60℃、醚化时间6 h、氢氧化钠和氯乙酸与淀粉的摩尔比为2.6:1.3:1的条件下可以制备取代度(DS)为0.801的羧甲基淀粉,反应效率(RE)为61.2%。多步干法羧甲基化反应从第一步到第五步取代度逐渐增大,可以制备取代度为1.124的羧甲基淀粉,但是反应效率从61.2%降到了47.9%。红外光谱中出现了-COOH的特征吸收峰,证明淀粉分子上接入了羧甲基。扫描电镜照片显示羧甲基化破坏了淀粉颗粒的表面结构。X衍射(XRD)谱图表明羧甲基化使淀粉的结晶度显著下降。羧甲基淀粉溶液是剪切变稀的假塑性流体。CMS溶液黏度随着DS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此外,CMS的黏度也随着p H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0.
以广西特色资源木薯淀粉为原料,微波超声波辅助制备了木薯淀粉纳米颗粒。采用动态光散射技术考察了淀粉乳浓度、微波超声波处理功率、微波超声波处理时间、料醇比(淀粉溶液与乙醇体积比)、淀粉溶液的滴加速率、滴加淀粉溶液的过程中微波超声波功率对纳米颗粒尺寸及多分散系数(PDI)的影响,获得了制备木薯淀粉纳米颗粒的最优条件:淀粉乳浓度20 mg/mL,微波超声波处理功率为24:500 W:W,微波超声波处理时间是50 min,料醇比1:8,淀粉溶液的滴加速率是20 mL/min,滴加淀粉溶液过程中微波超声波功率为24:300 W:W。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对木薯原淀粉和最优条件下合成的木薯淀粉纳米颗粒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淀粉纳米颗粒的溶解度、溶胀度、吸水率、吸油率等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木薯淀粉纳米颗粒球形形貌较好,尺寸分布较均一。晶型由A型变为V型,相对结晶度明显降低。与木薯原淀粉相比,淀粉纳米颗粒的溶解度由0.9%提高到78.3%、溶胀度由4.166%提高到10.86%、吸油率提高了170%、12 h内的吸水率提高了3.1%,分散性实验表明木薯淀粉纳米颗粒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较好。该淀粉纳米颗粒可用于食品色素、香料、调味料、维生素、油脂等产品中,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了柠檬酸钙和大豆分离蛋白对大米淀粉液体食品质构分级的影响机制。方法 本研究通过国际吞咽障碍饮食标准(International Dysphagia Diet StandardisationInitiative, IDDSI)质构测试、物性分析、快速黏度分析及扫描电镜等技术方法分析柠檬酸钙(0.1%、0.2%和0.3%)和大豆分离蛋白(5%、10%和15%)对大米淀粉质构分级的影响。结果 IDDSI质构测试结果表明,柠檬酸钙使大米淀粉质构等级呈上升趋势(0.3%时,由2级变为3级),而大豆分离蛋白使大米淀粉质构等级呈下降趋势。物性分析(A/BE模式)结果表明,添加比例为0.3%的柠檬酸钙的淀粉样品黏度升高55.1%,添加比例为15%的大豆分离蛋白的淀粉样品黏度下降19.4%。快速黏度分析淀粉样品的终值黏度结果与物性分析的黏度结果趋势一致。粒径分析结果表明,柠檬酸钙提高了淀粉颗粒的尺寸,促进了淀粉颗粒的膨胀。大豆分离蛋白减小了淀粉颗粒的尺寸,抑制了淀粉颗粒的膨胀。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钙盐和蛋白的添加量越大,淀粉分子之间的氢键数量减少的越明显。此外,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到柠檬酸钙使淀粉的层状结构变得更紧密,而大豆分离蛋白破坏了淀粉的层状结构,使其出现明显的空腔结构。结论 两者对大米淀粉质构分级的影响机制不同,柠檬酸钙通过离子键增强了淀粉之间的相互作用,大豆分离蛋白通过空间位阻减弱了淀粉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为大米淀粉液体食品的质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半干法制备高取代度阳离子淀粉及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利用N-(2,3- 环氧丙基)三甲基氧化铵(GTA)为醚化剂,在NaOH 为催化剂条件下,通过半干法制备阳离子淀粉。实验表明:对阳离子淀粉取代度(DS)影响的因素顺序依次为: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体系中含水量>氢氧化钠用量。当淀粉用量为10g、GTA 用量为1.5g、NaOH 0.2g、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4h、体系中含水量24% 时,DS 可达到0.105。对不同取代度的阳离子淀粉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及表征,结果表明:阳离子淀粉的透明度、溶解度均随着取代度的增高有所增加。通过对阳离子淀粉进行红外光谱、偏光分析和X 射线衍射分析,证实取代反应过程中淀粉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通过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制备粉末酱油,分别以原淀粉、多孔淀粉和颗粒状冷水可溶性多孔(GCWSM)淀粉作为载体,以淀粉的冷水溶解度、粘度、水解率及柠檬黄吸附量等性质和酱油的氨基态氮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感官评定实验,确定制备粉末酱油的最适载体。使用差示量热扫描仪(DSC)研究粉末酱油制备过程中热力学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GCWSM淀粉的冷水溶解度和粘度分别为46.79%和205.8mPa·s,水解率和柠檬黄吸附量分别为32.7%和2.417mg/g;GCWSM淀粉制备的粉末酱油的氨基态氮含量达到0.487g/100mL;感官评定表明三种淀粉载体粉末酱油无显著性差异,GCWSM淀粉可以代替原淀粉和多孔淀粉制备粉末酱油;DSC结果显示粉末酱油中的GCWSM淀粉减弱了淀粉本身的糊化特性。  相似文献   

14.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三偏磷酸钠、次氯酸钠、醋酸酐、环氧丙烷、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改性剂,采用质量分数3%、6%和10%的氢氧化钠溶液在水相中制得变性淀粉,并研究了其理化性质。根据反应过程碱液消耗量和反应后淀粉乳总容积,计算出反应罐利用效率和用水量变化,研究显示,采用10%浓碱制备湿法变性淀粉可以提高反应罐的利用效率和生产能力5%~22%,减少工业废水排放量8%~34%,其中采用浓碱对于制备高效节水醋酸酯淀粉和阳离子淀粉效果尤为显著。该工艺突破了目前普遍采用低浓度碱液(质量分数2%~4%)制备湿法变性淀粉的瓶颈,为食品及工业上浓碱湿法变性淀粉的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颗粒冷水可溶性多孔淀粉的制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乙醇碱法制备颗粒冷水可溶多孔淀粉,分析了乙醇体积分数、NaOH添加量、反应时间以及反应温度4个因素对多孔淀粉溶解度的影响,得出了制备冷水可溶多孔淀粉的适宜工艺条件是:10 g多孔淀粉(干基)加入100 mL体积分数为80%的乙醇溶液,NaOH添加量为4.4 g,反应温度为55℃,反应时间为20min,淀粉溶解度可达到74%。制备的速溶多孔淀粉颗粒具有较大的凹陷和孔洞,并保持其原淀粉的完整颗粒结构。经试验测定,冷水可溶多孔淀粉对油脂的吸附率可达到71.6%,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6.
羧甲基木薯淀粉和羧甲基壳聚糖混合物不仅可有效改善淀粉物化性质,还可引入抑菌性能好的羧甲基壳聚糖。以木薯淀粉、壳聚糖为原料,氯乙酸钠为醚化剂,氢氧化钠为催化剂,采用机械活化固相醚法制备羧甲基木薯淀粉和羧甲基壳聚糖混合物。以黏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确定最佳制备工艺,采用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对羧甲基淀粉的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混合物的取代度和溶解度。结果表明,机械活化破坏了淀粉、壳聚糖的结晶结构,降低结晶度,醚化试剂更容易渗透到内部使淀粉、壳聚糖发生羧甲基化反应。最佳工艺参数为:淀粉与壳聚糖质量比0.5:0.5、淀粉与氯乙酸钠的摩比1:0.9、氢氧化钠质量分数18.8%(占淀粉干基质量)、球磨温度50℃、球磨时间60 min、转速380 r/min、磨球体积500 m L。在该试验条件下制备得到的羧甲基木薯淀粉和羧甲基壳聚糖混合物的黏度为1025 m Pa·s,其中羧甲基木薯淀粉的取代度为0.79,羧甲基壳聚糖的总取代度为1.17,溶解度为90.87%,且随着壳聚糖比例增大,混合物溶解度不断减小。FTIR、XRD、SEM进一步证实木薯淀粉、壳聚糖均发生了羧甲基化反应。  相似文献   

17.
《粮食与油脂》2016,(12):56-59
以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经普鲁兰酶脱支,4℃重结晶制备淀粉纳米颗粒(SNPs)。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动态流变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探究了不同浓度的淀粉纳米颗粒对大豆分离蛋白(SPI)的微观结构、流变性、乳化性和稳定性等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纳米颗粒的形貌为球形,粒径大小在50~100 nm。大豆分离蛋白的溶液均为剪切变稀的假塑性流体。与对照样相比,当淀粉纳米颗粒的浓度为0.5%时,大豆分离蛋白溶液的表观黏度、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显著增加且达到最大值。淀粉纳米颗粒添加量为5%时,大豆分离蛋白乳液的乳化稳定性指数(ESI)和乳化活力指数(EAI)均达到最大值,说明了大豆分离蛋白乳液达到最佳的稳定性和乳化性。  相似文献   

18.
硫酸钠保护法制备非晶颗粒态玉米淀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硫酸钠具有抑制淀粉颗粒糊化的特性,可以在碱处理制备非晶颗粒态过程中抑制淀粉颗粒的膨胀。将玉米淀粉在按不同的比例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钠混合溶液在室温下处理,用偏光显微镜观测处理后的淀粉颗粒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当质量分数3%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分数为15%的硫酸钠溶液等体积使用时,可以制备出较好的非晶颗粒态玉米淀粉。  相似文献   

19.
微波-丙二醇处理制备冷水可溶性马铃薯淀粉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鄂西马铃薯淀粉为原料,通过微波-丙二醇处理制备冷水可溶性马铃薯淀粉,采用L9(34)正交设计,研究制备冷水可溶性马铃薯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水-丙二醇比(V/V)为1:1,微波处理时间为17.0 min,淀粉乳浓度(W/V)为12%时,冷水可溶性马铃薯淀粉的溶解度可达到84.0%.  相似文献   

20.
以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木薯淀粉以及小麦淀粉作为基质制作可食用薄膜,通过优化薄膜中塑化剂含量降低可食用薄膜的水蒸气透过率(WVP)。检测马铃薯淀粉质、玉米淀粉质、木薯淀粉质、小麦淀粉质和果胶质5种可食用薄膜在相对湿度(RH)30%,50%,70%和90%环境下的水蒸气透过率。检测优化后的可食用薄膜拉伸强度和伸长率机械特性以及可食用膜溶解性,马铃薯淀粉质、玉米淀粉质和木薯淀粉质薄膜都随多元醇含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当多元醇添加量均为20%时,马铃薯淀粉质和玉米淀粉质可食用膜水蒸气透过率最低。当多元醇添加量均为35%时,木薯淀粉质可食用膜水蒸气透过率最低。玉米淀粉质可食用膜拉张强度最大,木薯淀粉质可食用膜延伸较果最佳。果胶质可食用膜溶解性达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