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武陵酱香型白酒七个轮次高温堆积酒醅样品细菌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武陵酱香型白酒七个轮次高温堆积酒醅样品中共检出39个门和756个属;门水平下,各轮次共有的优势菌门(相对丰度≥1%)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属水平下细菌的相对丰度平均大于1%,且出现在1个样品以上的核心细菌属有5个,分别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醋杆菌属(Acet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克罗彭施泰特氏菌属(Kroppenstedtia)和unclassified f__Bacteria,各轮次共有的优势菌属(相对丰度≥1%)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醋杆菌(Acetobacter)。说明武陵酱香型白酒七个轮次高温堆积酒醅样品中细菌群落结构具有多样性特点,同时菌群群落结构具有一致性和差异性。本研究结果揭示了武陵酱香型白酒7个轮次高温堆积酒醅样品中细菌群落结构与特征,为酱香型白酒高温堆积酿造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规律解析提供了理论支持,为实现酱香型白酒高...  相似文献   

2.
路虎  杜海  徐岩 《酿酒科技》2012,(8):29-32
以三大香型白酒为研究对象,采用旋转蒸发的方法,将酒醅中糠嗅味物质进行浓缩、富集,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清香型白酒酒醅中糠嗅味物质含量最高,其次是浓香型白酒、酱香型白酒;对清香型白酒蒸馏过程进行跟踪检测,初步揭示蒸馏过程中糠嗅味物质的变化规律,并且发现清香型白酒二茬酒醅中糠嗅味物质的含量高于大茬酒醅。  相似文献   

3.
采用传统培养分离法从酱香型白酒堆积酒醅中分离筛选发酵性能优良的菌株,通过形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并对其耐受性进行研究,最后将其应用于酱香型白酒堆积发酵,探究其对酒醅风味物质和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得到1株发酵性能优良的菌株,编号为GTY-837,经鉴定其为东方伊萨酵母菌(Issatchenkia orientalis),该菌株可以耐受乙醇体积分数10%、乙酸0.5%、乳酸4.0%,且在40 ℃高温下仍能生长。使用菌株GTY-837进行堆积培菌实验,与空白相比,当接种量为3%时酒醅中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的含量分别提高4 059.45%和70.99%,同时酒醅中其他酯类、芳香族和呋喃类等风味物质的含量也显著增加,但四甲基吡嗪(TTMP)含量降低,可能是菌株GTY-837抑制了酒醅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生长所致。  相似文献   

4.
采用皂化返滴定法测定了酒醅中总酯的含量,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了酒醅总酯的快速检测方法。通过解析不同酒醅样品的近红外光图谱,采用MF和NCL光谱前处理方法对光谱进行了平滑和去噪处理,用偏最小二乘(PLS)算法建立了酒醅总酯的近红外模型。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97.15%,预测标准偏差(RMSEP)为0.07%,表明建立的模型可靠,预测效果好,能够满足白酒生产中酒醅总酯的快速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5.
《酿酒》2017,(3)
采用皂化返滴定法测定了酒醅中总酯的含量,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了酒醅总酯的快速检测方法。通过解析不同酒醅样品的近红外光图谱,采用MF和NCL光谱前处理方法对光谱进行了平滑和去噪处理,用偏最小二乘(PLS)算法建立了酒醅总酯的近红外模型。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97.15%,预测标准偏差(RMSEP)为0.07%,表明建立的模型可靠,预测效果好,能够满足白酒生产中酒醅总酯的快速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6.
采用皂化返滴定法测定了酒醅中总酯的含量,并使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了酒醅总酯的快速检测方法。通过解析不同酒醅样品的近红外光图谱,采用MF和NCL光谱前处理方法对光谱进行了平滑和去噪处理,用偏最小二乘(PLS)算法建立了酒醅总酯的近红外模型。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97.15%,预测标准偏差(RMSEP)为0.07%,表明建立的模型可靠,预测效果好,能够满足白酒生产中酒醅总酯的快速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7.
特香型白酒生产中原料、酒醅等的检测是工艺控制的关键因素,传统检测方法存在耗时长,工作量大,数据反馈滞后等问题。建立特香型白酒原料和酒醅的近红外快速检测模型可以快速无损进行检测,及时反馈数据,在指导生产,提高工艺控制上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响应面优化实验,选择样品量8.90g、超声时间为15.28min、样品预处理为0.94%乙醇浸泡30min及固相微萃取时水浴温度为50.04℃的条件为固态酒醅风味物质检测分析的前处理条件,建立了HS-SPME结合GC-MS分析酱香型白酒堆积酒醅挥发性风味物质检测方法。采用该方法对酱香型白酒高温堆积八轮次酒醅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共从酱香白酒堆积酒醅中定性检出挥发性风味化合物83种,其中,醇类物质19种,醛类物质8种,酸类物质13种,酯类物质24种,酚类物质4种,其他类物质14种。包括酒体中常见的乙酸乙酯、丁酸乙酯、乳酸乙酯、异戊醇、异丁醇、乙酸、丁酸等。分析结果表明堆积过程在富集微生物得同时,产生了大量酒体风味物质。且从风味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来看,与各轮次酱香白酒的品质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9.
钟敏  张健  路虎 《酿酒科技》2022,(4):106-110
白酒生产过程中酿酒原料、大曲、酒醅、酒体等的分析检测是工艺控制的关键环节,传统人工分析检测存在耗时长,工作量大等问题。实现白酒生产过程关键指标的快速检测,对于指导白酒工艺调控、提高白酒产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概述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原理、特点、分析流程及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酿酒原料、大曲、酒醅以及白酒相关指标检测中的应用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白酒生产过程中相关指标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酿酒》2021,(5)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建立了一种快速测定酒醅中乳酸和乙酸的检测方法,具有简便操作、检测结果准确有效的特点,为监测白酒酒醅中乳酸和乙酸含量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1.
酱香型白酒堆积过程腰线酒醅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实验为明确酱香型白酒堆积过程不同部位和种类腰线酒醅的风味组成及微生物构成,初探其对白酒风味的影响。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检测不同部位和种类腰线酒醅的风味物质组成;运用可培养方法分析不同腰线酒醅样品的酵母菌与霉菌的种类和数量情况;初步研究腰线样品中真菌的风味物质代谢特征。结果表明,腰线酒醅中共检出45种风味物质,且各个时空点的酒醅有明显差异;可培养微生物涂布的结果显示,堆积发酵酒醅中酵母菌数在106~108 CFU/g之间,霉菌数在104~107 CFU/g之间,酒醅中微生物的含量和数量差异对酒醅性状有直接影响;分离纯化腰线酒醅中的霉菌和酵母菌,并进行代谢产物分析,确定酵母与酚类、大部分醇类和酯类风味物质相关,霉菌特异性地与乳酸乙酯和庚酸乙酯相关。  相似文献   

12.
《酿酒》2019,(6)
对直接采用白酒固体酒醅建立近红外模型分析酒醅中低含量组分时存在的数据差异进行了系统分析,找到了影响检测数据准确性和灵敏度的关键因素。通过调整白酒酒醅浸取液的处理方式、优化光谱和数据处理方法,显著提高了定标模型的稳定性和准确度,首次建立了基于液体样品近红外定量模型测定酒醅中还原糖、酸度和酒精度的快速、准确的方法,为酒醅组分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结果表明: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的酒醅浸取液定量模型,能够有效扩大酒醅中还原糖、酸度和酒精度的含量分析范围,显著提高定标模型的稳定性和准确度,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686、0.9950、0.9807,预测集标准偏差(RMSEP)分别为0.0427%、0.0791mmol/10g、0.0932%vol。  相似文献   

13.
为快速鉴别不同工艺酱香型白酒,利用紫外(UV)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法建立不同工艺酱香型白酒鉴别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工艺酱香型白酒酒体紫外光谱曲线有明显的区别,传统工艺一至七轮次基酒紫外光吸收峰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曲线变化,成品酒紫外图谱符合以三至五轮次基酒作为勾调主体的紫外光谱曲线特征。酯类、酸类及醛酮类物质是其全波段产生紫外吸收的物质基础,糠醛是酱香型白酒在波长277 nm处产生紫外吸收的重要贡献物质。经验证,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方法建立的模型用于鉴别传统工艺酱香型白酒酒体类别准确率达到100%。基于紫外特征波长吸光度值的定性模型可以快速鉴别传统工艺与非传统工艺酱香型白酒。  相似文献   

14.
通过提取酱香型白酒生产发酵过程3轮次、7轮次酒醅微生物基因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酒醅中的微生态多样性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酱香型白酒发酵过程3轮次酒醅(L3)中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是原核微生物中绝对优势菌,而7轮次酒醅(L7)中盐单胞菌属(Halomonas)是原核微生物中最优势菌属;同时在L3样品中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和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是发酵过程真核微生物中的绝对优势菌,而在L7样品中隐球菌属(Cryptococcus)则是真核微生物中的最优势菌属。对比两轮次酒醅中微生物分析结果,二者的微生态多样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分析认为可能正是因为两轮次酒醅中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处于动态变化的差异性,导致两个轮次生产出的酒在产量和质量风味上自然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仪采集酒醅样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基于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检测酒醅中水分、酸度值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经内部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为:酒醅中水分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4,酸度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7,证明所建模型测得的酒醅中水分和酸度值与真实值拟合良好。经盲样检测,结果为:模型所测酒醅水分和酸度值均与实际值相匹配且模型稳定性良好,证明所建模型可以实现对酒醅中水分和酸度值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及其数理分析对酱香型白酒机械化酿造七个轮次堆积发酵酒醅的真菌菌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七个轮次酒醅中共检出真菌4个门,102个属,185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曲霉属(Aspergillus)、有孢圆酵母属(Torulaspora)、丝衣霉属(Byssochlamys)、假丝酵母属(Candida)和威克汉姆酵母属(Wickerhamomyces)是酱香型白酒机械化堆积过程中的重要真菌属。酱香型白酒机械化酿造过程中的真菌微生物受淀粉含量、水分和酸度的影响较大,1~3轮次酒醅发酵白酒的微生物结构与水分和酸度呈负相关,而4~7轮次酒醅的微生物结构与水分和酸度呈正相关,且不同轮次酒醅存在着与水分、淀粉含量和酸度紧密相关的菌属,保证动态的调控酿造发酵过程,但重要的菌属受环境因子的调控不大,为酿造过程提供稳定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酱香型白酒一、二轮次中接堆方式对酱香型白酒酒醅堆积发酵质量的影响,从酒醅微生物、酒醅升温情况、堆积发酵时间、酒醅感官香气等方面,对酱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逐排添加""、齿轮型""、均撒式""、毡松式"四种接堆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均撒式"接堆方式操作的发酵堆酒醅微生物生长情况、堆积发酵质量优于其他三种接堆方式,说明"均撒式"接堆方式更有利于酒醅堆积发酵,有利于基酒产量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8.
白酒质量控制中涉及检测样品成分复杂,采用传统检测方法存在效率较低和环境污染隐患等不足。因此,无损高效的光谱技术成为了分析白酒酿造过程中关键控制指标与质量监测控制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近红外光谱、拉曼光谱、荧光光谱和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特点,其中着重介绍光谱技术应用于酿酒原料关键物质组成、大曲理化指标、酒醅和白酒的无损检测,并讨论了光谱技术在白酒质量控制技术和提高白酒品质及安全性的重要意义。本文进一步提出,未来可扩展光谱技术在白酒检测中的应用范围,如在白酒酿造过程中建立其副产物(酒糟、黄水等)中理化指标的快速检测方法,或进行酱香型基酒三种典型体快速分类,将有益于白酒酿造行业的质量控制效果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利用高通量测序对清酱香型白酒窖池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从清酱香型白酒发酵酒醅中共检出14 个菌门,113 个菌属,发酵开始(0 d)时,Firmicutes、Proteobacteria及Cyanobacteria在酒醅占主导地位,平均相对丰度均大于10%。随着发酵的进行,逐渐演替为单一的Firmicutes为主导。发酵过程相对丰度前10的细菌属为Lactobacillus、Bacillus、Weissella、Acetobacter、Gluconobacter、Pediococcus、Kroppenstedtia、Staphylococcus、Enterobacter、Scopulibacillus,随着发酵的进行,逐渐演替为单一的Lactobacillus为主导。为了说明薄层堆积发酵过程酒醅中细菌来源,对发酵用曲中细菌群落结构进行解析,并设置不添加酒曲的堆积样品为空白,通过分析酒醅样品(发酵0 d)、酒曲、环境样品(不添加大曲堆积酒醅)的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酒醅中的细菌属31.67%来自于环境,50%来自于酒曲,23.33%由酒曲及环境共同提供,5%的细菌属只由环境提供。此外,优势细菌属中Gluconobacter仅来自于环境。本研究系统解析了清酱香型白酒窖池发酵过程细菌群落结构,初步分析了堆积发酵过程酒醅中细菌来源,有助于完善白酒发酵微生态的研究,并对提升白酒产品质量、安全及生产可控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酱香型白酒酿造堆积过程中酒醅堆各位点发酵状态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将“FD工艺”应用于酱香型白酒第二轮次酒生产堆积发酵过程,对堆积过程中的酒醅理化因子和细菌群落变化进行探索和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酒醅堆积发酵而言,“FD工艺”处理后的酒醅酸度能够有效降低,酸度下降了1.72 mmol/10 g,同时能有效控制酒醅中水分含量,使水分含量保持在±0.8%;“FD工艺”能有效促进淀粉转化(增加转化了0.76%),同时酒醅中还原糖含量也增加(增长了0.46%);酒醅细菌群落Shannon指数、Sobs指数和Ace指数显著(P<0.05)增加;“FD工艺”处理后的酒醅微生物属分类水平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明显增加,有利于好氧菌属如芽孢杆菌属Bacillus、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等微生物生长。综上,“FD工艺”能改善堆积发酵过程中酒醅发酵不均的情况,酒醅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明显增加,有利于优势好氧及耐高温细菌群落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