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为考察琥珀酰化改性因素对花生蛋白改性效果及结构性质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响应面试验分析花生蛋白质量浓度、琥珀酸酐添加量、反应温度对改性花生蛋白酰化度与产率的影响,确定最优琥珀酰化改性条件。通过红外光谱、电子显微镜、氮溶解指数评价琥珀酰化改性花生蛋白的结构性质。结果表明:花生蛋白质量浓度、琥珀酸酐添加量是显著影响因素;最佳改性条件为花生蛋白质量浓度58.5 g/L、琥珀酸酐添加量为花生蛋白质量的19.55%、反应温度49℃,在最佳条件下改性花生蛋白酰化度与产率分别为(82.82±0.59)%和(76.89±0.74)%;引入琥珀酰基改变了花生蛋白的分子结构,使蛋白质分子由折叠趋向伸展,蛋白质聚集体尺寸减小;改性花生蛋白的溶解性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以谷朊粉为原料,采用先湿热,后琥珀酸酐进行酰化改性。实验结果表明:谷朊粉质量分数为7.5%,湿热处理时的时间为20 m in,pH值为5,温度为90℃;琥珀酸酐酰化时的pH值为8.5,温度为40℃,琥珀酸酐用量为谷朊粉用量的10%。湿热-琥珀酸酐处理显著提高了谷朊粉的乳化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改变米糠蛋白的功能性质,扩大米糠蛋白在食品工业的应用范围,利用琥珀酸酐对米糠蛋白进行酰化改性处理。通过单因素反应,确定了琥珀酸酐酰化改性米糠蛋白的最适反应条件为:米糠蛋白浓度为10%,反应温度为35℃,琥珀酸酐/蛋白质用量为15%。在最适反应条件下,分别反应40 min、80 min,制得酰化度分别为46.8%、69.2%的琥珀酰化米糠蛋白。评价了上述两种琥珀酰化米糠蛋白制品的溶解性、乳化性、起泡性等功能性质,结果表明,琥珀酰化改性对米糠蛋白的溶解性、乳化稳定性以及起泡性均有一定改善,而酰化米糠蛋白的乳化活性、泡沫稳定性随着酰化程度的提高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琥珀酰化改性对大豆分离蛋白(SPI)pH响应性的影响,在特定pH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与琥珀酸酐发生酰化反应。通过单因素得出最优条件:酸酐蛋白比0.15、pH 9.0、反应时间30 min,此时酰化程度最高。优化的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酸酐蛋白比16.97%、时间28.11 min、pH 9.32。以葡萄酸内酯(GDL)作交联剂,将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制成凝胶;以溶胀性和pH响应性为指标,测定酸酐添加量和GDL添加量对其凝胶性的影响。结论:当GDL添加量3.0%,酸酐添加量12.5%时,大豆分离蛋白凝胶的溶胀性、pH响应性最佳。  相似文献   

5.
酰化对大豆蛋白结构和功能性质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酰化改性是现代食品蛋白质化学的研究热点。通过对大豆蛋白质乙酰化和琥珀酰化的改 性研究发现,随酰化试剂用量的增大,酰化程度不断提高,在相同酰化试剂用量下,乙酰化 程度高于琥珀酰化。随酰化程度增大,大豆蛋白质表面疏水性,分子柔性和溶性粘度不断 增大,这表明酰化改变了大豆蛋白的结构;在低于原大豆蛋白等电点的pH范围内,酰化 对其功能性质影响不大,而在高于或等于原大豆蛋白等电点的pH范围内,酰化可显著地 提高大豆蛋白的水溶性,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琥珀酰化对大豆蛋白结构和功能性质的 影响均大于乙酰化。研究还发现酰化可使大豆蛋白质的等电点降低。  相似文献   

6.
琥珀酰化和棕榈酰化对大豆蛋白界面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琥珀酸酐和棕榈酸N-羟琥珀酰亚胺酯为酰化剂,使琥珀酰基和棕榈酰基与大豆分离蛋白(SPI)共价结合,主要检测了改性程度对SPI溶解性、表面疏水性、乳化性、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动力学及其界面膨胀流变特性的影响,分析了溶解性和表面疏水性与其界面特性的关系,比较了亲水和疏水改性对大豆蛋白界面特性的影响。研究显示,随着琥珀酰化程度的增加,SPI的水溶性增加,表面疏水性下降,蛋白分子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速率增加,吸附膜的界面膨胀模量增大,体系的乳化性能得到有效改善;适度的棕榈酰化(酰化程度为30.21%)使SPI的表面疏水性增加,溶解性没有明显降低,蛋白分子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加快,吸附膜的膨胀模量增大,乳化性能得到一定的改善;而当棕榈酰化程度达50%左右时,溶解性下降到近40%,吸附速率明显降低,乳化体系无法形成;比较而言,亲水的琥珀酰化比疏水的棕榈酰化对SPI界面特性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共价结合疏水基团使大豆蛋白表面疏水性增加对其界面特性的改善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7.
研究对米渣分离蛋白进行琥珀酰化改性以提高其功能特性,拓展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范围。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琥珀酰化米渣分离蛋白的改性条件,得到乳化性较好的产物。结果表明:琥珀酸酐添加量、反应温度、pH对酰化反应均有显著影响。琥珀酰化改性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36.24℃,反应pH 8.57及琥珀酸酐添加量5.39%,在此条件下,琥珀酰化米渣分离蛋白的乳化性为5 551 m2/g,为未酰化米渣分离蛋白乳化性的2.64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琥珀酰化米渣分离蛋白乳化性的工艺条件可靠,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琥珀酰化改性高溶解度大豆分离蛋白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琥珀酸酐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酰化改性,测定改性前后大豆分离蛋白溶解特性的变化,并建立蛋白质溶解度与改性条件关系的数学模型,利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法优化出琥珀酰化大豆分离蛋白的适宜条件:大豆分离蛋白质量分数7.0%,反应温度54℃,琥珀酸酐添加量11%,反应时间2 h.该条件下制备的酰化蛋白的溶解特性与未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相比提高了15.73倍.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大豆分离蛋白(SPI)的乳化性,采用琥珀酸酐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酰化改性。系统研究了SPI质量分数、琥珀酸酐用量和反应温度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的影响,建立以上3因素与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关系的数学模型,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出大豆分离蛋白琥珀酰化的适宜条件:SPI质量分数6.5%、反应温度49℃、琥珀酸酐添加量11.5%。该条件下制备的琥珀酰化蛋白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与未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相比较,分别提高了2.98倍和4.86倍。  相似文献   

10.
酰化玉米蛋白粉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确定了酰化玉米蛋白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琥珀酸酐为酰化剂时,琥珀酸酐用量10%,pH8.5,温度90%,时间0.5h;以顺丁烯二酸酐为酰化剂时,顺丁烯二酸酐用量10%,pH8.5,温度70℃,时间为2.5h;以邻苯二甲酸酐为酰化剂时,邻苯二甲酸酐用量20%,pH9.0,温度80%,时间2.5h;以乙酸酐为酰化剂时,乙酸酐用量:20%,pH8.0,温度90℃.时间2.5h.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燕麦分离蛋白(OPI)的溶解性,采用琥珀酰化法对燕麦分离蛋白进行改性。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反应温度、p H、酸酐添加量、蛋白浓度对OPI溶解性的影响,同时采用荧光发射光谱对其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响应面法优化出琥珀酰化改性燕麦分离蛋白的适宜条件:反应温度为50℃、p H为8.5、酸酐添加量为10%、蛋白浓度为4%,在此条件下溶解度为68.38%。荧光发射光谱检测得出,琥珀酰化后OPI的荧光强度增强,是由于改性后侧链结构展开,更多的亮氨酸暴露出来所引起。  相似文献   

12.
小麦面筋蛋白琥珀酰化修饰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琥珀酸酐对小麦面筋蛋白进行改性修饰,系统研究了底物浓度、改性剂用量和反应温度对反应程度、溶解性、乳化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等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优化出小麦面筋蛋白琥珀酰化的最佳条件:琥珀酰化底物浓度10%,琥珀酸酐用量15%,反应温度45℃。应用红外光谱对最优条件下改性的面筋蛋白结构进行了表征。将琥珀酰化改性后的小麦面筋蛋白添加至小麦粉中,面团粘着性提高32%。  相似文献   

13.
酰化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化学改性对大豆分离蛋白(SPI)乳化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乙酸酐和琥珀酸酐对SPI进行化学改性;结果:随酰化试剂用量的增大,酰化程度不断提高,在相同酰化试剂用量的条件下,乙酰化程度高于琥珀酰化.SPI的乳化活性指数(EAI)和乳化稳定性(ES)都随酰化程度的增大而增大.在中性和弱碱性(pH 5.0~9.0)范围内,酰化明显提高了SPI的EAI和ES.琥珀酰化的改性效果优于乙酰化;不过离子强度削弱了SPI的EAI和Es;结论:酰化可有效提高SPI的乳化性能,其中琥珀酰化的改性效果优于乙酰化.  相似文献   

14.
改性对玉米蛋白质功能性质和结构的影响(II)酰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乙酰化和琥珀酰化对玉米蛋白质功能性质和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 ,随酰化试剂用量的增大 ,蛋白质的酰化程度提高 ,且在相同摩尔酰化试剂剂量下 ,乙酰化程度高于琥珀酰化 :随酰化程度的增大 ,玉米蛋白质的溶液粘度 ,表面疏水性和分子柔性不断增大 ,蛋白质的等电点向酸性方向漂移 ,水溶性 ,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在等于或高于原蛋白质等电点的pH范围内增大 ,而在低于原蛋白质等电点的pH范围内降低 ;酰化程度越高对蛋白质功能性质和结构的影响越大 ,相同摩尔酰化试剂剂量下 ,琥珀酰化的影响大于乙酰化。  相似文献   

15.
琥珀酰化对水酶法提取大豆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杨  刘雯  江连洲  刘琪  刘珊 《中国油脂》2012,37(2):14-18
为了提高大豆水酶法的总油提取率,减少乳状液的形成,采用琥珀酸酐对酶解过程中的水解液进行酰化改性。研究了加酶量、液料比、琥珀酸酐添加量、酶解时间和改性时间对总油提取率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分析优化出最佳工艺参数为:加酶量5 660 U/g,液料比6.34∶1,琥珀酸酐添加量2.95%,酶解时间2.53 h,改性时间2.48 h。在该条件下,总油提取率为(94.49±0.98)%。  相似文献   

16.
郑优  汪学荣  陈厚荣  周玲 《食品科学》2014,35(18):32-39
目的:以鸡蛋清蛋白为原料,制备纳米SiOx/鸡蛋清蛋白可食性膜,研究琥珀酰化改性工艺对膜性能的影响。方法:以琥珀酸酐添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反应pH值为影响因素,以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水蒸气透过系数及透油系数为响应值,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可食性膜的琥珀酰化改性工艺。结果:建立了回归模型,优化琥珀酰化改性工艺为琥珀酸酐添加量0.70 g、反应时间40.35 min、反应温度34.87 ℃、反应pH 8.30,在此条件下可食性膜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水蒸气透过系数及透油系数的预测值分别为4.935 MPa、75.446%、3.499 g·mm/(m2·d·kPa)、0.874 g·mm/(m2·d),验证值为:(4.891±0.126)MPa、(73.560±4.329)%、(3.651±0.097)g·mm/(m2·d·kPa)、(0.914±0.008)g·mm/(m2·d),与之接近,优化结果可靠。结论:琥珀酸酐添加量和反应pH值是影响膜性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琥珀酰化度大小对改性小麦面筋蛋白性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琥珀酸酐对小麦面筋蛋白进行酰化改性,讨论了琥珀酰化度大小对面筋蛋白的溶解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影响,并对最佳改性条件下改性小麦面筋蛋白进行了在面条加工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琥珀酰化度为66.1%时改性效果最好,改性面筋蛋白的溶解度、乳化及乳化稳定性、起泡及起泡稳定性分别为5.09mg/ml,56.8%,56.4%,44.8%,25%;利用最佳改性条件下的琥珀酰化面筋蛋白生产面条,面条的综合性能均比未改性的面筋蛋白品质高。  相似文献   

18.
徐洲  刘洁  陈意  范浩军 《食品科学》2016,37(1):12-16
本实验以猪皮胶原为研究对象,通过丁二酸酐改性制备了酰化胶原,采用仪器分析法对酰化胶原三股螺旋结构的保留程度进行检测,在此基础上使用原子力显微镜和成纤维细胞培养实验对酰化胶原的生物活性进行了进一步考察。结果表明:胶原的酰化度为62.4%,酰化胶原的等电点降低到4.1。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热变性温度、圆二色谱法检测结果显示,丁二酸酐改性整体上并未破坏胶原的三股螺旋结构;酰化胶原在原子力显微镜下呈现了胶原特有的纤维结构,成纤细胞培养实验结果发现酰化胶原可以兼容成纤细胞,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成纤细胞的增殖,丁二酰化不会破坏胶原的生物活性结构。  相似文献   

19.
研究马来酸酐酰化改性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马来酸酐用量的增大,大豆分离蛋白的酰化度增大,等电点降低;随着酰化度的增大,大豆分离蛋白构象松散,色氨酸残基的微环境趋向于暴露于水的状态,亲水性增强;经马来酸酐酰化改性后,大豆分离蛋白的溶解性、发泡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均显著提升,但泡沫稳定性有所下降。研究表明,马来酸酐酰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功能性食品添加剂。  相似文献   

20.
采用乙酸酐和琥珀酸酐对大豆分离蛋白(SPI)进行化学改性.研究了酰基化程度、pH和离子强度对SPI发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酰化试剂用量的增大,酰基化程度不断提高,在相同酰化试剂用量的条件下,乙酰化程度高于琥珀酰化.SPI的发泡性经酰化改性后得到明显改善,且随酰基化程度的增大而逐步提高,琥珀酰化的作用更突出;但酰化不利于SPI的泡沫稳定性,其随酰基化程度的增大而不断下降,琥珀酰化的下降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