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2 毫秒
1.
为给我国修订理化检验方法提供借鉴,比较了食品中8种无机污染物在我国标准理化检验方法GB/T 5009-2003与CAC推荐的分析方法之间存在的差异,主要是分析方法的种类和参数的比较.我国现有的分析方法与CAC推荐的方法基本接轨,铅、砷、汞、镉、锡、铜、锌7种元素分析方法的种类略多于CAC;我国标准检验方法普遍缺乏必要的技术参数;原子荧光法为我国特有的分析方法.建议按国际上通行的方法建立我国分析方法的参数;积极完善和推广原子荧光法;增加元素价态分析和同时检测多种元素的现代仪器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2.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概况 196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建立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旨在保护消费者健康、促进公平食品贸易和协调各国食品标准,目前有185个成员国和1个成员组织(欧盟).在50年的历程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共制定了327项标准、准则和操作规范,涉及食品添加剂、污染物、食品标签、食品卫生、营养与特殊膳食、检验方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各个领域.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成为了国际认可的食品领域的唯一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3.
从标准涉及的污染物种类、食品类别和限量值3个方面来对比我国污染物基础标准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的污染物通用标准的异同,为我国污染物基础标准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我国基础标准涉及污染物种类20种,CAC标准为15种,二者相同的污染物种类为8种;我国标准涉及的食品种类多于CAC标准;在可比指标范围内,我国有19个...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食品卫生微生物标准体系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对国内外食品卫生微生物标准体系中的食品种类、检验项目、限量标准、应用要求、取样计划等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我国食品卫生微生物标准体系与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食品微生物规格委员会(ICMSF)及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提出了完善我国食品卫生微生物标准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刊北京讯:2006年11月29-30日,国际食品法典信息交流研讨会在京召开。这次会议由设在我国卫生部和农业部的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秘书处和国际农药残留法典委员会秘书处主办,卫生部、农业部及商务部的领导出席会议并做了指导性发言,来自国家相关部委及所属院所、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秘书处、国际农药残留法典委员会秘书处、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秘书处及部分国际知名企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属下专门负责提出和起草CAC标准的政府间组织,CAC标准是以保障食品国际贸易的公平性和保护健康为目的,CAC对所有进入食品贸易的加工、半加工或原料类食品制定标准。CAC标准分为通用标准(CodexGeneralSondards)和商品标准(CodexCom-modityStandards)两大部分,关于食品卫生安全的内容主要在通用标准部分,包括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污染物限量、食品卫生(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食品的农药与兽药残留、食品进出口检验和出证系统以及食品标签。而CAC商品标准则主要规定了食品非安全性的质量要求。CAC下设多个委员会.其中包括食品添加剂委员会阳农药残留委员会。2005年7月,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第29届大会上,中国成功申办成为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主持国和农药残留委员会主持国,担任主持国将是我国参与国际政治和贸易活动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2000年食品污染状况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51,自引:7,他引:5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系统准确地了解食品污染物在我国的污染状况和污染水平,为制修订食品中污染的限量标准及相关食品卫生政策,为对我国开展的食品污染状况的评价和预警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2000年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组织并建立了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体系。全国10个省市(各选择2-个区或县)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按照统一的方法,对10类食品中的重金属,有机氯农药残留,有机磷农药残留,6类食品中的3种食源性致病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及其17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行了监测,共获得有效数据近2万个。监测数据表明除皮蛋中的铅以外,大部分食品中的铅,砷,镉污染水平均低于国家限量标准和CAC标准;六六六,DDT的污染水平低于国家标准;个别省份粮食中甲基对硫磷的残留量高于国家标准;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总检出率为4.1%,并分离鉴定出多重耐药沙门氏菌株。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我国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异同.方法:从标准涉及的农药种类、残留具体食品种类、残留限量值三个层面逐级对比.结果:我国标准涉及的农药种类为153种,CAC标准为144种,二者相同的农药种类91种;我国标准与CAC标准在残留具体食品的数量上相差巨大,我国仅为88种,CAC则达到232种;我国农药残留限量指标的总数为576个,远远少于CAC的2825个;在可比指标范围内,我国有142个残留限量指标值与CAC相同,72个残留限量指标值严于CAC,仅52个残留限量指标值宽于CAC.结论:我国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中有80%的可比指标值已达到或超过CAC标准的要求,而CAC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涉及的食品种类详细且具体,是造成我国标准与CAC标准在具体食品数量和限量指标数量上出现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进出口食品微生物检验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做好食品卫生检验工作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形势,根据进出口工作的实践,提出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食品保质期与检验周期存在一定的冲突;抽样方法不尽完善;标准不适应工作的需要;检验方法和手段落后;检验成本核算过低。建议对保质期短的食品的生产企业实行HACCP管理;修订我国的微生物检验工作的采样方法;统一进出口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根据需要增加新标准,增减原标准中的项目;采用先进的检验仪器、试剂、方法;按成本重新核定收费标准。  相似文献   

9.
世贸组织(WTO)的<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应用协定>(SPS协定)指出,其成员国应将本国食品安全标准与CAC制定的食品法典相协调.CAC制定的标准、准则在保护消费者健康和保证国际食品贸易的公平性方面有重要作用,它是解决国际食品贸易争端的标尺.由于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协调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与国际食品法典(CAC)标准的形势越来越紧迫.CAC的污染物标准是由其分委员会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法典委员会(CCFAC)制定的,CCFAC 在制定污染物标准时以FAO/WHO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提供的污染物评价资料为依据.CCFAC首先根据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程度及对贸易的影响程度列出JECFA的优先评价名单,JECFA根据污染物的毒理学资料、人群暴露量资料和各国的污染水平等,确定名单中污染物的摄入量限量,对有蓄积毒性的污染物制定出暂定可耐受的每周摄入量(PTWI)或暂定的每日最大耐受摄入量(PMTDI).CCFAC根据这些资料制定相关标准,并征求各国的意见,通过一定的程序(共8步)最终由CAC大会通过决定成为法典标准.CAC对污染物的规定与我国类似,在<食品中污染物和毒素的通用标准>(Codex Stan 193)和一些产品标准中均涉及到有关污染物指标.目前CAC标准Codex Stan 193中设定了限量值的污染物有16种:铅、砷、镉、汞、铜、锡、铁、硒、硝酸盐、亚硝酸盐、氯乙烯单体、丙烯腈、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M1、展青霉素、棕曲霉毒素.上述16种污染物对在我国的食品卫生标准中均有限量规定,但我国棕曲霉毒素只有检验方法,没有规定限量值.除此之外我国的食品卫生标准中还有下列指标在法典标准中未作规定:铝、铬、氟、稀土、N-亚硝基化合物、多氯联苯、3-氯-1,2-丙二醇(3- MCPD)、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游离棉酚、组胺.  相似文献   

10.
为了总结广东省疾控中心60年来在食品卫生标准中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做出的贡献。我们查阅食品卫生标准文献,卫生档案及志书进行分析、归纳。了解到60年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积极参加国家、广东省历次组织的食品污染物普查及营养调查,参与制、修订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近50项,并根据国家政策,多次组织与食品卫生标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指导。在60年的食品卫生标准工作中,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食品卫生标准体系的形成和建立、食品添加剂、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基础标准体系的形成及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浅谈餐饮业食品卫生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餐饮业卫生监督的标准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就我国餐饮业发展与食品安全概况、食品卫生标准在餐饮业中应用的意义、以及餐饮业关系进行分析,对我圆餐饮业食品卫生标准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结果 餐饮业适用的食品卫生标准较为广泛,可因餐饮业本身条件、规模、生产品种而适用相应的卫生标准.存在的问题是无完善的餐饮业基础卫生标准,无产品卫生标准,无完善、统一的餐饮业SSOP.结论 制定餐饮业产品卫生标准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08年北京奥运会食品卫生安全形势及其对策。方法运用文献法、专家咨询法等深入剖析奥运会食品卫生安全形势并研究其对策。结果奥运会的食品卫生安全面临着流动人口多,食品需求量大,历时时间长,并处于食源性疾病高发时期以及恐怖主义等多方面的问题。结论建议北京市建立起食品卫生污染物检测网络,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加强餐饮企业的管理,开展对奥运会建设项目的卫生学评价和检查,并做好食品卫生突发事件的反应和处置。  相似文献   

13.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一类高效、低毒、广谱杀虫剂, 大量用于农业生产, 其残留广泛分布于食物链中, 对人类的食品安全构成威胁。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愈加重视。因此, 建立各种食品基质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量可靠的分析测定方法十分必要。而在整个样品分析过程中, 前处理环节是瓶颈。本文重点对近年来不同基质源食品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和方法进行综述, 主要总结了植物源食品(水果、蔬菜和食用油等)和动物源食品(肉、蛋、奶以及水产品等)基质中菊酯类农药残留提取、净化和富集等前处理步骤, 同时, 对常用的前处理方法的优点和限制因素进行了比较, 并对具有发展前景的前处理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存在的污染物种类也十分复杂,因此,为了从源头守护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急需开发简便、快速且高通量检测方法用于农产品中各类风险因子的快速监测。目前,随着质谱精密度和分辨率的不断提高及数据库的扩大和完善,高通量非靶向筛查技术逐渐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定性筛查和分析的有效技术手段。本文对两种主要的非靶向筛查技术基于飞行时间质谱和静电场轨道肼高分辨质谱进行概述,并简述了两种筛查技术近五年来在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真菌毒素以及多类污染物筛查和检测中的应用。为了非靶向筛查技术更好的应用于目前的常规检测,未来还需继续努力扩大和完善各类污染物高分辨质谱数据库以及提升农产品中未知物的筛查能力。  相似文献   

15.
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加强食品安全的检测是非常有必要的,而食品样品的前处理是安全检测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步骤。本文针对食品样品的前处理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包括年代分析和主题分布,发现食品样品前处理是近些年刚发展起来的。同时对几种常用的前处理技术的适用范围、研究现状以及每种方法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固相萃取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同时完成样品的富集和净化,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但存在液面问题;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提取效率高、热敏性成分不易被破坏,能够很好的实现选择性分离且保持提取物的天然特性,但不适合含有强极性基团或分子量过大的成分;微波辅助萃取速度快、溶剂用量少并且可以选择性加热,但是要求物料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另外,食品中的药物残留会引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食品添加剂、重金属以及环境污染物的残留会带来致癌、急慢性中毒等问题,危害人类身体健康,最后针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To reduce the risk of foodborne-illness, produce processors currently clean and sanitize food contact surfaces daily before production starts. Current methods to verify the efficacy of cleaning procedures include visual inspection and direct surface sampling using ATP bioluminescence assays and culturing methods. To assess the possibility of augmenting these existing verification method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otential to use imaging techniques to detect fresh-cut produce residues. A laboratory hyperspectral system was used to image produce residues obtained from a commercial processing plant, cantaloupe and honeydew residues generated in-house, and selected cleaning and sanitizing agents. Test materials were dispensed onto stainless steel and 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 coupons. The coupons were selected to represent common surfaces used in production facilities. Analysis of VIS/NIR hyperspectral reflectance and fluorescence images showed that the cleaning and sanitizing agents were essentially undetectable; thus, demonstrating that presence of these substances would not result in false-positives. In contrast, produce residues in microgram quantities showed fluorescence peaks encompassing the regions from 480 to 560 nm and from 670 to 690 nm. However, auto-fluorescence responses of 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 at shorter wavelengths were found to obscure the 480 to 560 nm peaks for some residu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fluorescence imaging techniques can be used to enhance surface hygiene inspection in produce processing plants and, given the immediate availability of imaging results, to help optimize routine cleaning procedures.  相似文献   

17.
Only the intake of toxicologically-significant amounts can lead to adverse health effects even for a relatively toxic substance. In the case of residues in foods this is based on two major aspects--first, how to determine quantitatively the presence of a pollutant in individual foods and diets, including its fate during the processes within the food production chain; and second, how to determine the consumption patterns of the individual foods containing the relevant pollutants. The techniques used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fate of pesticides during food processing have been critically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o determine those areas where improvements are needed or desirable. Options for improvements are being suggested, including, for example, the development of a pan-European food composition database, activities to understand better effects of processing on individual food pesticides, and harmonization of food consumption survey methods with the option of a regular pan-European survey. The ultimate aim is to obtain appropriate estimations for the presence and quantity of a given chemical in a food and in the diet in general. Existing pragmatic approaches are a first crude step to model food pollutant intake. It is recommended to extend, refine, and validate this approach in the near future. This has to result in a cost-effective exposure-assessment system to be used for existing and potential categories of pollutants. This system of knowledge (with information on sensitivities, accuracy, etc.) will guide future data collection.  相似文献   

18.
黄霉素因显著的促生长、抗菌等优势曾被广泛应用于水产、畜禽养殖业,但长期食用黄霉素残留的动物源性食品,会破坏人体肠道菌群,影响骨骼发育,大量摄入甚至会产生造血功能障碍。我国已经全面禁用黄霉素饲料添加剂,但仍有不法分子存在,因此建立高效、准确、全面的动物源性食品中黄霉素残留量的检测方法对实现药物残留有效监管、倒逼源头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动物源性食品中黄霉素残留量的测定方法,分析了动物源性食品中黄霉素残留量的测定方法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动物源性食品中黄霉素残留量测定方法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进一步优化动物源性食品中黄霉素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污染物包括真菌毒素、重金属和农药残留, 每年由此损失的粮食达几千万吨。为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满足我国粮食收购、监管的实际需求, 建立和发展检测粮食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有效快速检测技术非常必要。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粮食污染物的主要快速检测技术, 包括免疫检测技术、电化学分析方法、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酶抑制法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等。通过对这些快检方法应用及优缺点分析, 以期能为我国粮食污染物的有效监管及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多溴二苯醚是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普遍应用在日常产品的防火;因其性质具有潜在致癌性且有高疏水性和抗降解性,已成为人类健康和环境的一大问题。在生物体内积累的多溴二苯醚会通过食物富集于人体,从而对健康饮食和人体寿命构成一定威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常见多溴二苯醚的种类、提取方法、净化方法、检测技术以及多溴二苯醚的生物危害性;探讨了各项分析检测技术的现存劣势。目前国内有多溴二苯醚消费品检测标准,但无相关食品基质检测标准,因其物质种类繁多和迥异的性质导致检测技术存在巨大挑战;文中也对后续的检测技术发展提出展望,以此为食品中多溴二苯醚检测技术发展和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