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动物性食品作为人类饮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极易受到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给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威胁。由于动物性食品生产环节繁多,使得污染预防困难重重,因此动物性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是预防和控制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环节。文章从技术特点、适用范围等方面综述了动物性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在对传统方法和新兴技术的比较与分析过程中,结合当前动物性食品问题现状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需求,对相关技术发展方向提出展望,以期为动物性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2010年上海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上海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在全市监测网点抽检各类食品,开展沙门菌等11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结果各类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总体检出率为7.6%,检出食源性致病菌的食品包括剩饭(25.0%)、生禽肉(21.7%)、生畜肉(19.0%)、水产品(14.4%)、餐饮即食食品(4.5%)和速冻熟制米面制品(1.7%)。其中,海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生禽肉中单增李斯特菌、生猪产品中的沙门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1.0%,19.8%和11.6%,是本市食源性致病菌风险来源的主要食品品种和项目。熟食卤味、乳制品、鸡蛋、生食蔬菜、冷饮饮料、糕点、非发酵豆制品等食品均未检出食源性致病菌。结论上海市部分市售食品,特别是部分生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仍有一定的检出率,食品加工过程仍应采取烧熟煮透、防止交叉污染等针对性措施,以提高食品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作为一种食源性致病菌,该菌可存在于各类食品中,尤其是即食类食品,也可在食品加工环境包括生产设备、用具、地板和排水沟等中长期生存.虽然发病率相对于其他食源性致病菌较低,但危害较大.因此,对加工环境中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污染控制尤为重要.加工环境中李斯特菌监控作为一种预警和验证手段,可以在终产品...  相似文献   

4.
食品安全事件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是造成群体性中毒、食源性疾病、大规模食品货物召回等的重要原因。食源性致病菌可能在食品加工或流通的任何一个环节进入到食品中,因而在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整个环节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都至关重要。近年来,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型荧光探针由于其高效的荧光效率和光稳定性、分子结构设计多样、检测模式灵活,在食品安全领域致病菌快速检测中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为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鉴别、鉴定等提供了一个优异的解决方案。本文从AIE探针的设计、检测效率、检测模式等方面综述了AIE型荧光探针在致病菌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其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的优势和应用前景,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场景下快速检测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建立快速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对控制农产品和食品从生产、加工、运输、仓储、口岸通关到销售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生物性风险至关重要.由于传统病原微生物检测耗时长且操作较繁琐,不能及时检测出食品中的病原菌.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对食品安全监测要求的提高,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肖丽  叶发银  赵国华 《食品科学》2017,38(1):263-268
在食品加工、产品运输及贮藏过程中,极端的环境条件可能会导致食品中的致病菌进入活的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如大肠杆菌O157:H7、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食源性致病菌一旦进入了VBNC状态,常规的培养检测方法不能将其检出,易造成VBNC状态致病菌漏检,威胁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本文归纳了食品加工过程中可能致使食源性致病菌进入VBNC状态的相关因素,概括了食源性致病菌VBNC状态的生物学特性,并着重介绍VBNC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以期为食源性致病菌的安全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噬菌体以其无以比拟的优势在生物防控和疾病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有效抑制致病菌延长食品货架期,且具有特异无残留等优点。目前在农业、动物疾病防控、食品安全以及耐药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案例屡见不鲜,许多国家已有噬菌体产品应运而生。噬菌体在食品生产(“农场”)和加工后(“餐桌”)的干预措施,能够控制重要食源性病原,如沙门氏菌,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等。在“农场-餐桌”的供应链中,噬菌体及其衍生物均能发挥重要作用,有效抑制致病菌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本文就噬菌体在食品生物防控中的应用进展以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2011~2015年保山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保山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 为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5年按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样品采样要求抽样9类, 1404份食品样品。根据《食源性致病菌检验标准操作程序》方法对抽取的样品进行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12种致病菌监测。结果 2011~2015年间检测样品中, 阳性样品83份, 检出6种食源性致病菌85株, 致病菌污染率为5.91%, 其中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最高为19.63%。不同年份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9类食品中婴幼儿食品及餐饮食品致病菌污染率最高, 分别为17.27%、14.81%; 散装食品致病菌污染率7.92%, 高于预包装食品3.28%(P<0.001); 第3季度的致病菌污染率为10.2%, 显著高于其他季度(P<0.008); 餐饮服务环节6种致病菌总污染率高于流通环节及生产加工环节。结论 保山市食品中存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重点对散装食品进行监测监督, 在污染率高的第3季度及餐饮服务环节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9.
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及其 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食源性致病菌通常以食物为载体, 最终导致人体发生急性、慢性中毒, 给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本文简述了我国目前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及其来源与危害, 并对食品中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技术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以期为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控制、监督和检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食品伙伴网讯据外媒报道,1月份《食品防护》(FoodProtection)杂志刊登1项低水分活度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的研究,研究了低水分活度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生存和存在状态的监测情况,本类食品相关的疫情事件以及减少安全风险的方法分析。近年来低水分活度食品或食品配料因含食源性致病菌而致疾病爆发事件的频率增加。在低水分活度食品中或者干燥的食品加工和制备环境中,某些食源性致病菌可以存活数月甚至  相似文献   

11.
Foodborne pathogens (FBP) represent an important threat to the consumers' health as they are able to cause different foodborne diseases.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potential risk of those pathogens,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have received a great attention in the food biotechnology sector since they play an essential function to prevent bacterial growth and reduce the biogenic amines (BAs) formation. The foodborne illnesses (diarrhea, vomiting, and abdominal pain, etc.) caused by those microbial pathogens is due to various reasons, one of them is related to the decarboxylation of available amino acids that lead to BAs production. The formation of BAs by pathogens in foods can cause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ir nutritional and sensory qualities. BAs formation can also have toxicological impacts and lead to different types of intoxications. The growth of FBP and their BAs production should be monitored and prevented to avoid such problems. LAB is capable of improving food safety by preventing foods spoilage and extending their shelf-life. LAB are utilized by the food industries to produce fermented products with their antibacterial effects as bio-preservative agents to extent their storage period and preserve their nutritive and gustative characteristics. Besides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flavor for fermented foods, LAB secretes various antimicrobial substances including organic acids, hydrogen peroxide, and bacteriocins. Consequently, in this paper, the impact of LAB on the growth of FBP and their BAs formation in food has been reviewed extensively.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交叉划线法、径向划线法、琼脂扩散法及液体共培养法评价各益生菌菌株及其代谢产物对4 株具代表性食源性致病菌的抑菌作用,并从20?株益生菌中筛选出同时对单核细胞性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致病菌)及大肠杆菌和鼠伤寒沙门菌(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益生菌菌株。将筛选出的益生菌添加到羟丙基纤维素、丙三醇及魔芋粉的高分子复合材料中制备生物活性抑菌膜,并对抑菌膜中益生菌的存活情况及抑菌膜的抗菌效果进行评价。交叉划线法及径向划线法实验结果一致:乳杆菌属和肠球菌属的菌株,特别是Lactobacillus paracasei CICC 20241菌株对4?株目标致病菌均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琼脂扩散法实验表明:L. paracasei CICC 20241菌株的培养液、上清液和菌悬液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液体共培养法实验表明:乳酸菌L. paracasei CICC 20241先于致病菌接种时表现出更高的生长活性和拮抗活性。此外,本实验制备的抑菌膜是L. paracasei CICC 20241菌株的良好载体,适宜该菌株的生长存活并对目标致病菌表现出持续的抗菌活性,对于开发鲜食食品的包装材料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食品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易受到有害微生物污染,导致食品腐败变质,造成食用安全隐患。而现在常用的物理或化学保鲜方法虽然可以有效延长食品货架期,但应用范围有限、存在安全隐患且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乳酸菌因其天然、安全、高效的抑菌活性被作为生物保护菌应用于食品中。本文主要从乳酸菌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微生物群体感应以及竞争作用等角度综述了乳酸菌的抑菌机制;同时介绍了近年来乳酸菌作为生物保护菌在乳制品、肉制品、水产品和果蔬产品中的最新应用进展,为今后食品高效保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的功能性脂肪酸,在食品、保健品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天然来源的CLA含量很低,不能满足人类需求。乳酸菌可以合成CLA,且广泛用于食品加工领域,利用乳酸菌开发富含CLA的功能食品是当今的研究热点。为推动CLA功能食品的研究开发,该文对合成共轭亚油酸乳酸菌的研究进展、合成共轭亚油酸乳酸菌的益生性研究以及将产CLA乳酸菌应用到食品和饲料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利用乳酸菌合成CLA进而应用于功能食品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生鲜肉及其制品由于含有丰富的水分、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极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这会对肉类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基于目前人们更倾向于绿色、天然的肉类产品的消费需求,乳酸菌凭借其天然的来源、提供可持续的保护作用成为传统抑菌剂良好的替代品,但是其抑菌机制和在肉类产业中的应用未得到系统总结。本文首先概述了乳酸菌作为生物抑菌剂的主要抑菌机制,如有机酸、细菌素和竞争性抑制等作用途径,并详细总结了其应用于肉类产品时,在不同的包装方式、使用方式、代谢环境、加工方式和温度变化条件下防控生鲜肉及其制品安全性的应用研究现状;之后综述了乳酸菌应用后对肉与肉制品品质的影响,同时讨论了乳酸菌应用的安全性;最后,对乳酸菌在未来的肉类产业中的发展做了展望,以期对乳酸菌在保护肉类产品安全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HACCP体系中应用噬菌体控制动物性食品中的食源性致病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源性细菌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动物性食品生产过程中,屠宰前、后许多加工环节,动物性食品都可能被致病菌污染,这些环节成为HACCP体系中的关键控制点.近年来,有关噬菌体作为生物抗菌制剂的研究受到普遍关注.本文针对动物性食品生产过程中,应用噬菌体控制HACCP体系关键控制点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噬菌体制剂在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领域中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从保证传统酿造食品的安全出发,提出了生物防腐技术,即采用双歧杆菌等益生菌以抑制食品中的腐败菌和致病菌。该文介绍了生物防腐剂的防腐机理,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乳酸菌的分类鉴定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酸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杆菌或球菌、可収酵乳糖或葡萄糖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的通称,将乳酸菌应用到食品中具有提高其营养价值,改善食品风味,抑制食品中腐败菌的生长,延长食品保质期等作用。因其独特的生理特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乳酸菌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主要论述了乳酸菌的分类和鉴定技术,介绍了传统鉴定斱法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斱法的优缺点以及乳酸菌在食品工业(乳制品、肉制品、果蔬制品、食品保鲜)中的应用,为提高乳酸菌的鉴定效率以及乳酸菌在食品工业、饲料生产和临床医疗上的迚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肉制品种类的不断增加和肉制品加工工艺的更新优化,食源性致病菌在肉类加工各个环节中存在的污染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如何采取有效的食源性致病菌防控措施是肉类研究领域和肉类工业关注的焦点。噬菌体作为一种可替代传统抑菌剂的生物抑菌物质,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其在肉类工业中的应用未得到较全面地总结和评估。因此,本文概述了噬菌体的优点及安全性,详细总结了噬菌体在不同温度、感染复数、制剂组成方式和肉类呈现方式等条件下,防控生鲜肉及肉制品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等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现状,并对噬菌体在保障肉类安全中的发展方向作出展望,以期为噬菌体在肉类食品安全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乳酸菌抗茵肽是乳酸菌代谢过程产生的一类具有活性的多肽或蛋白质物质,可抑制或杀死食品中的病原茵或腐败菌。近几年,乳酸茵对其他细菌的拮抗作用的机理研究得最多的是乳酸菌抗茵肽,在食品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这是由于乳酸茵抗茵肽被认为是一种“天然”的食品添加剂而容易被接受。对乳酸菌抗菌肽作用机理的研究可为其在食品安全生产加工业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综述了乳酸菌抗茵肽的分类及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