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VE是由α、β、γ、δ-生育酚及α、β、γ、δ-三烯生育酚等8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它们的生理活性各异,天然的d-α-生育酚具有迄今所知的最大的VE活性。目前,d-α-生育酚生产主要还是化学转化(通常称为半合成法)。介绍用羟甲基化-还原法制备d-α-生育酚的试验结果,优化后得到优化的工艺条件为(原料20g):反应温度200℃、多聚甲醛用量为14g、催化剂钯的用量为原料重7%、反应时间6h、醋酸用量为1.4mL。实验结果为:α-生育酚含量90.62%、VE得率为91.68%,经制备后的α-生育酚通过理化性质检测确认结构与天然d-α-生育酚相同。  相似文献   

2.
<正> 维生素E又名生育酚,是脂溶性维生素之一,有天然产品和合成产品2种。天然维生素E主要来自植物油精炼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脱臭馏出物之中。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V_E为α、β、γ、δ体生育酚和α、β、γ、δ三烯生育酚这8种生育酚同族体的混合体,其中以d-α-生育酚的生物活性最强,其生物活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α>β>γ>δ;而d-δ-生育酚的抗氧化性最强,其由强到弱的顺序为δ>γ>β>α。  相似文献   

3.
天然维生素E的功能和开发前景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1 维生素E的合成与提取维生素E,即DL-α生育酚,简称生育酚,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的绿色部分和禾本科种子的胚芽中,但市场上的工业产品大量是人工合成的维生素E,这是一种人们熟知的脂溶性维生素E。它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食品和饲料工业,作为营养补充剂和抗氧剂使用。一般所称维生素E,其中d-α生育酚实际上是α、β、γ、δ生育酚和α、β、γ、δ三烯生育酚八种生育酚的混合物,具有最高的生物活性,依次为α>β>γ>δ。d-δ的抗氧性能最强,依次为δ>γ>β>α,主要含在植物油中。人工合成维生素E是由中间体三甲基氢醌和芳樟醇异植物醇…  相似文献   

4.
试验建立了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植物油中4种维生素E含量的方法。植物油的最佳取样量为0.20 g,在设定的条件下4种维生素E实现了良好的分离,待测维生素E在0.20~6.00μg/m L质量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4种维生素E的定量限分别为0.15, 0.15, 0.12和0.15 mg/100 g,加标回收率在95.2%~102.3%之间。对市售(流通领域)植物油中维生素E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植物油中各生育酚的含量为γ-生育酚δ-生育酚α-生育酚β-生育酚;γ-生育酚含量范围在39.2~285 mg/100 g之间,δ-生育酚含量范围在1.1~70 mg/100 g之间,α-生育酚含量范围在3~51 mg/100 g之间,β-生育酚含量范围在0.2~6.7 mg/100 g之间。同时测定了餐饮领域的植物油中维生素E含量,发现煎炸用油的α-生育酚、β-生育酚、γ-生育酚和δ-生育酚含量均普遍较低。  相似文献   

5.
高d-α-生育酚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制备高含量d-α-生育酚,采用维生素E与甲醇通过催化法使非α-生育酚转变为α-生育酚.优化的工艺条件为:催化剂用量4%,时间2.5 h,温度220℃,搅拌转速700 r/min.在此条件进行试验验证,得到产品的α-生育酚含量为93.16%,维生素E的收率为81.68%.  相似文献   

6.
国外维生素E制品开发应用及市场动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192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Evans和Bishop研究小组用合成饲料喂养雌白鼠时,发现有种能有助于恢复生育功能物质、当时称该物质为维生素X,1932年Sure改称之维生素E,亦称生育酚。 迄今为止,已知自然界存有α、β、γ、δ体生育酚和α、β、γ、δ体三烯生育酚8种生育酚同族体。现一般称之维生素E,实系为各种生育酚混合体。对人体生理活性而言,以α体生育酚最高,其次依顺为β、γ、δ体、而其抗氧化性则相反,以δ体最强,依次为γ、β、α体。一般认为支链上有双键的三烯生育酚生理活性和抗氧性均低于同体生育酚,但近年美国加州大学pasker经试验表明:α体三烯生育酚抗氧性强于同体生育酚。  相似文献   

7.
食品抗氧化剂及其进展(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4.5 生育酚类天然生育酚(维生素E)有α、β、γ、δ、ε、ζ、η七种同系物,以前四种为主,主要存在于大豆等中。另有生育三烯酚,也有α、β、γ、δ四种同系物,主要存在于米糠油、椰子油等中。在90℃下对猪油的抗氧化能力依次为:δ-生育三烯酚>δ-生育酚>γ-生育三烯酚>γ-生育酚>β-生育三烯酚>β-生育酚>α-生育三烯酚>α-生育酚。作为商品,绝大多数是生育酚类而很少生育三烯酚类。将各种生育酚与猪油均质后在60℃保温箱中的比较结果见图6(图中数字为加入量mg/kg)〔16〕。各种天然生育酚对猪油抗氧化效果比较各种生育酚…  相似文献   

8.
王璐  蒲华寅  邹力  范芳芳 《粮食与油脂》2023,(9):150-154+158
建立1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植物油中3种维生素A(维生素A-全反式酯、维生素A-醋酸酯、维生素A-棕榈酸酯)和9种维生素E(δ-生育三稀酚、β-生育三稀酚、γ-生育三稀酚、α-生育三稀酚、δ-生育酚、β-生育酚、γ-生育酚、α-生育酚、d-α-醋酸酯)的方法,并对13种植物油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方法的色谱柱为CAPCELL PAK PFP(150 mm×4.6 mm, 5μm)、提取剂为乙醇、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添加量为0.01g、流动相为乙醇-水,梯度洗脱。建立的方法在质量浓度0.5~2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 0.999),方法的检出限为0.100~2.80 mg/kg、定量限为0.332~13.32 mg/kg、相对标准偏差(RSD)≤5.27%、回收率为80.67%~98.42%。建立的方法可用于植物油中3种维生素A和9种维生素E的同时检测。  相似文献   

9.
工作采用正相液相色谱法,对13种、共计42个常见植物油样品中α-、β-、γ-、δ-生育酚和α-、β-、γ-、δ-生育三烯酚等8种维生素E组分进行了的测定。该工作对各油种按维生素E总量、生育酚总量、生育三烯酚总量和α-生育酚分别进行了排序,并对多种植物油中维生素E的组成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4.5 生育酚类 天然生育酚(维生素E)有α、β、γ、δ、ε、ζ、η七种同系物,以前四种为主,主要存在于大豆等中。另有生育三烯酚,也有α、β、γ、δ四种同系物,主要存在于米糠油、椰子油等中。在90℃下对猪油的抗氧化能力依次为:δ-生育三烯酚>δ-生育酚>γ-生育三烯酚>γ-生育酚>β-生育三烯酚>β-生育酚>α-生育三烯酚>α-生育酚。作为商品,绝大多数是生育酚类而很少生育三烯酚类。将各种生育酚与猪油均质后在60℃保温箱中的比较结果见图6(图中数字为加入量mg/kg)〔16〕。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葵花籽油、菜籽油、花生油在连续煎炸油条过程中维生素E含量及酸值、过氧化值、碘值等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3种油脂在32 h煎炸过程中维生素E含量皆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煎炸初始时维生素E总量的排序为菜籽油(48.50 mg/100 g)葵花籽油(32.33 mg/100 g)花生油(19.56 mg/100 g),损失率分别为86.5%、64.9%及95.7%,不同油脂中维生素E的特征组分不同,葵花籽油的特征组分为α-生育酚、α-生育三烯酚和β-生育酚;菜籽油的特征组分为α-生育酚、γ-生育酚和δ-生育酚;花生油的特征组分为α-生育酚、β-生育酚和γ-生育酚;3种油脂的酸值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碘值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葵花籽油和花生油的过氧化值随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菜籽油的过氧化值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以辅酶Q10天然维生素E为主要原料的软胶囊产品的稳定性。方法不同配方的样品,经过加速试验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方法分别测定辅酶Q10和天然维生素E的含量,并检测辅酶Q10的存在形态。结果辅酶Q10单独使用或者与维生素E(d-α-醋酸生育酚)配伍使用时,辅酶Q10存在形态为氧化型,其含量经加速试验前后无明显差别。辅酶Q10与维生素E(d-α-生育酚)配伍使用时,氧化型和还原型辅酶Q10共同存在,氧化型含量逐渐降低,还原型含量逐渐升高,两者的含量之和在加速试验前后无明显差别,d-α-生育酚的含量略有降低。结论辅酶Q10单独使用或者与维生素E(d-α-醋酸生育酚)配伍使用时,配方稳定。辅酶Q10与维生素E(d-α-生育酚)配伍使用时,辅酶Q10会逐渐转化为还原型辅酶Q10,d-α-生育酚的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的非α-生育酚均相催化转型工艺存在的催化剂残留、废液处理难度大等问题,采用两步后合成磺化法制备了嫁接磺酸基团的MCM-41非均相催化剂,并通过XRD、FTIR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首次将磺酸型MCM-41催化剂用于非α-生育酚的羟甲基化-加氢还原转型反应,得到适宜的转型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80℃、反应时间4.5 h、催化剂用量为天然混合生育酚原料的16%,在此条件下α-生育酚收率为77.56%。催化剂复用5次后仍然具有较高的活性,α-生育酚收率为66.27%。  相似文献   

14.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三个地点的大豆品种合丰25与Bayfield及其衍生的144个重组自交系种子中的维生素E含量,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三个地点的大豆种子的维生素E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哈尔滨地区α-生育酚为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γ-生育酚为1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δ-生育酚为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在呼兰地区α-生育酚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γ-生育酚为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δ-生育酚为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在绥化地区α-生育酚为无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γ-生育酚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δ-生育酚为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相似文献   

15.
胡传荣  赵昕  章启勇 《食品与机械》2005,22(4):10-14,18
介绍了用羟甲基化—还原法制备d-α-生育酚的试验结果,并讨论了各实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经优化后得到优化的工艺条件为(原料30g):反应温度200℃,多聚甲醛用量为14g,催化剂钯的用量为原料重的7%,反应时间6h,醋酸用量为1.4mL。实验结果为:d-α-生育酚含量90.62%、VE得率为91.68%,经制备后的d-α-生育酚通过理化性质检测确认结构与天然d-α-生育酚相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基于维生素E组成的植物油掺棕榈油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正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测定大豆油、菜籽油、葵花籽油、橄榄油、玉米油、棕榈油等植物油中α-、β-、γ-、δ-生育酚和α-、β-、γ-、δ-生育三烯酚8种维生素E组成,使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构建植物油品种识别和掺假油鉴别模型。结果 不同种类植物油中的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的组成差异很大,棕榈油中含高水平的生育三烯酚,这成为其区别于其他5种植物油的一个重要特点。结合PCA可以将棕榈油、葵花籽油、大豆油、橄榄油等相互区分开来。采用PCA建立了针对菜籽油、大豆油、橄榄油、葵花籽油、玉米油中掺棕榈油的鉴别模型,当棕榈油掺杂浓度大于等于25%时,模型可准确识别出掺假油。结论 采用正相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测定植物油中α-、β-、γ-、δ-生育酚和α-、β-、γ-、δ-生育三烯酚8种维生素E组成,结合化学计量学法,可实现对常见植物油掺棕榈油的鉴别。  相似文献   

17.
<正>在日本,列表天然抗氧剂有包括γ-谷维素、酶处理芦丁、芝麻萃取物、按树叶萃取物等约35种、但实际上因成本等关系现已商业化仅有如生育酚、没食子酸,迷迭香萃取物,甘草浸出物,茴香萃取物,茶酚物,向日葵萃取物等几种.天然抗氧剂大多与各种增效剂并用,以发挥比单一天然物更佳抗氧效果.而且如没食子酸除抗氧外,还兼有消臭、防褪色等功效,大多数未全纯化天然抗氧剂还含有微量其他生理活性物质.兹介绍日本市场上推出天然抗氧剂.生育酚 系最有代表性天然抗氧剂.生育酚有α、β、ν、δ、四种同族体,对人体生理活性以α最强,其次为β>γ>δ,但其抗氧化性则相反,δ≥γ>β>α,通常作为抗氧剂应用含γ,δ体高的生育酚.而且天然生育酚还含有一定量三烯生育酚.生育酚常作如色拉油,人造  相似文献   

18.
作为脂肪酸酯化催化剂,浓硫酸与固体酸和酯化酶相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操作简单等特点。因此,浓硫酸在大豆油脱臭馏出物提取天然VE生产过程中广泛用于脂肪酸的酯化工艺。本研究考察了以浓硫酸作为天然维生素E酯化工艺的催化剂,在反应和后处理过程中硫酸对VE和植物甾醇收率的影响,并取得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发现。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天然VE包括α、β、γ、δ-生育酚,植物甾醇主要包含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和菜籽甾醇。实验结果显示,硫酸浓度和温度对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天然VE和植物甾醇的影响显著。硫酸浓度和温度越高对天然VE和植物甾醇破坏越快。同时发现天然VE中α-生育酚的耐酸性显著好于其他三种生育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减小硫酸对天然VE和植物甾醇的破坏,应合理控制硫酸使用条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9个不同品种的138个食用植物油样品中维生素E组分及含量的测定,分析研究不同食用植物油中维生素E组分及含量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9个油脂品种、101个一级油样品中维生素E含量范围为5.9~1 246.6 mg/kg,平均值652.4 mg/kg,维生素E总量的平均值排序为大豆油棉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菜籽油米糠油花生油芝麻油山茶油;不同油脂样品中维生素E的组分有明显差别,米糠油含有最齐全的8种维生素E组分,并且生育三烯酚含量的平均值占维生素E总量平均值的44.2%;玉米油含有3种生育酚和2种生育三烯酚,棉籽油中含有3种生育酚和1种生育三烯酚,但这两种油脂中生育三烯酚含量平均值分别仅占维生素E总量平均值的5.8%和2.8%;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均含有α-、γ-、δ-生育酚3种组分;山茶油中含有α-、γ-生育酚2种组分;芝麻油仅含有γ-生育酚1种组分。除芝麻油之外,所有油脂中均含有α-生育酚和γ-生育酚,其中葵花籽油中α-生育酚含量最高,大豆油中γ-生育酚含量最高。同一油脂品种、不同等级的油脂中维生素E含量也存在差异,总体趋势是维生素E含量随油脂精炼程度的加深而降低,但个别二级菜籽油样品中维生素E含量低于一级菜籽油,这与所采集油脂样品的来源不同有关。不同油脂品种、不同等级的食用植物油中维生素E组分及含量因油料品种、油脂精炼工艺的不同显示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不同来源大豆中生育酚含量的HPLC测定与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HPLC法测定了东北大豆、黄淮大豆及美国转基因大豆中α、β、γ、δ-生育酚的含量。从所得数据的统计结果来看,东北大豆的α、β-生育酚含量显著高于进口的美国转基因大豆和黄淮大豆,而美国转基因大豆在γ-生育酚含量和生育酚总量方面高于东北大豆和黄淮大豆。东北大豆是生产高质量生育酚(维生素E)的优质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