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伟卓 《中国油脂》2020,45(8):17-21
以"林海1号"栀子为研究对象,应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对栀子皮油和栀子肉油的回流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进行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栀子皮油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回流时间60 min、回流温度75℃、料液比1∶12;栀子肉油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回流时间60 min、回流温度75℃、料液比1∶10。在最优工艺条件下,栀子皮油和栀子肉油得率分别为2.35%和20.4%。栀子皮油和栀子肉油理化性质接近,过氧化值和酸价较低,且均符合国家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要求。GC-MS分析表明,栀子皮油和栀子肉油中脂肪酸种类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栀子皮油中共测出18种脂肪酸,主要包括亚油酸(44.12%)、棕榈酸(21.86%)、二十碳烯酸(10.46%)、油酸(9.07%)和硬脂酸(5.68%)。栀子肉油中检出13种脂肪酸,主要包括亚油酸(53.06%)、油酸(21.88%)、棕榈酸(17.57%)、硬脂酸(3.85%)和二十三烷酸(1.33%)。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栀子果油煎炸过程中的品质变化,本文选择薯条和油条两种代表性煎炸食材,将栀子果油在煎炸20h内每隔2h的酸价、羰基价、过氧化值和极性组分与大豆油、棕榈油在同等条件下煎炸的理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棕榈油煎炸后的品质较高,栀子果油和大豆油比较相似,栀子果油可以作为煎炸油。但栀子果油连续煎炸12 h时极性组分超过国家现有煎炸油的卫生标准,因此其连续煎炸时间不能超过12 h。同时对1、10、20h煎炸出来的油条和薯条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煎炸食材相同时,三种食用油的感官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栀子果油对油条和薯条的品质无不良影响,适合作为煎炸油。  相似文献   

3.
李炜  王卫刚  殷宁 《粮油加工》2005,(10):45-46
栀子油中亚油酸含量可达55%~60%,是制取亚油酸的一种理想原料。本文对栀子油中亚油酸的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经皂化、酸解、尿素包合等工艺,制备出纯度高达90·08%的亚油酸,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分离不饱和脂肪酸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栀子的综合利用价值,首先采用亚临界丁烷技术萃取栀子果油,然后从栀子饼粕中提取栀子藏红花素。采用气相色谱对栀子果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并在单因素基础上设计正交实验优化溶剂浸提栀子粕中藏红花素的工艺。实验结果表明,栀子果油主要成分为亚油酸,含量为53.72%,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功能性油料;正交实验结果得到最佳的工艺条件为:乙醇水溶液的浓度为50%,浸提温度为40℃,浸提时间为3 h,料液比为1:12;藏红花素的提取率可达0.21%,说明提油后的栀子粕具有提取藏红花素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采用Schaal烘箱法,以过氧化值为指标,研究了3种天然抗氧化剂(维生素E、茶多酚、迷迭香提取物)以及2种增效剂(V_C和柠檬酸)对栀子果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天然抗氧化剂均能不同程度提高栀子果油的氧化稳定性,其中迷迭香提取物的效果最佳;柠檬酸和V_C对迷迭香提取物均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协同作用,且V_C对迷迭香提取物的协同作用明显优于柠檬酸;添加0.06%迷迭香提取物+0.02%V_C复合抗氧化剂的栀子果油的氧化稳定性明显优于添加0.005%TBHQ的栀子果油。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利用正己烷萃取技术、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和亚临界低温萃取技术三种方法制备得到了三种栀子果油,并对其主要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植物甾醇含量、谷维素含量、维生素E含量及氧化酸败时间进行比较分析,以研究不同萃取方法对栀子果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栀子果油的过氧化值为9.38~17.30 mmol/kg,酸值为4.06~14.28 mg KOH/g,皂化值为186.07~198.91 mg KOH/g,碘值为116.43?10-2~130.16?10-2 g I2/g。气相色谱法测定其脂肪酸组成以油酸和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相对含量占76.04~78.00%。栀子果油中植物甾醇和维生素E的含量分别是0.85~3.48%和17.06?10-2~29.80?10-2 mg/g,谷维素含量极少。其中超临界栀子果油的色泽最好,溶剂残留量最少,但酸价最高;正己烷栀子果油中甾醇含量最高,氧化稳定性相对较好;亚临界栀子果油的酸值最低,维生素E含量最高。本文为栀子果油制备方法的选择和精炼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7.
栀子油中亚油酸含量可达55%~60%,是制取亚油酸的一种理想原料。本文对栀子油中亚油酸的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经皂化、酸解、尿素包合等工艺,制备出纯度高达90.08%的亚油酸,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分离不饱和脂肪酸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系统研究我国主要栀子果实的品种品质,以山栀子和水栀子果实为原料,测定果重、果皮厚度、果高、果直径、壳仁比、出籽率、出油率等主要经济性状及粗蛋白、粗脂肪、膳食纤维、可溶性总糖等营养成分和总环烯醚萜类、总藏红花素、总胡萝卜素和总黄酮等功能成分含量。同时对栀子果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和不皂化物组成及主要有益因子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水栀子果在单果重量、果实直径等经济指标上显著高于山栀子果,而总环烯醚萜含量显著较低,其余主要营养功能成分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栀子果的油脂含量相近(约25 %),理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主要脂肪酸均为亚油酸,含量高于48 %。栀子果油的不皂化物主要有甾醇类、三萜醇类、烃类和维生素E类,其中以甾醇类含量最高。山栀子果油中的甾醇、维生素E及角鲨烯等主要有益因子含量高于水栀子。综合分析,水栀子从果实产量及产油量上优于山栀子,但总环烯醚萜含量及油中主要有益因子含量较低。两者从栀子果及果油的营养、功能方面评价各有千秋,故在食用特别是栀子果油的利用方面两者可混用。实验结果为栀子果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栀子的开发利用,以栀子成熟果实为原料,采用水酶法提取栀子油。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酶种类、加酶量、酶解pH、酶解温度、液料比、酶解时间对栀子油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均匀设计实验进行工艺条件优化,并对各种酶提取的栀子油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水酶法提取栀子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中性蛋白酶、加酶量0.7%、液料比3∶1、酶解pH 7、酶解温度60℃、酶解时间7 h,在此条件下栀子油得率为7.27%,与空白组(3.34%)相比提高了117.66%;栀子油中亚油酸含量最高,超过56%,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0%左右。不同酶提取栀子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软脱胶对栀子果油的影响,以SDS浓度、EDTA浓度、脱胶时间、脱胶温度为参数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并通过正交试验得出软脱胶的最佳工艺条件。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软脱胶和磷酸脱胶对栀子果油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功能性成分、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软脱胶的最佳条件为脱胶时间30 min、脱胶温度65℃、SDS浓度30 mmol/L、EDTA浓度50 mmol/L,在该条件下,栀子果油软脱胶的脱胶率达到92. 83%,而磷酸脱胶油仅为74. 99%。软脱胶油的过氧化值和酸价相比于毛油显著降低,而磷酸脱胶油的过氧化值和酸价则显著上升。软脱胶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也显著高于磷酸脱胶油。两种脱胶油的功能性成分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均没有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软脱胶不仅有较高的脱胶率,脱胶后栀子油的抗氧化能力较好,且对栀子油主要功能成分没有明显影响,可望用于功能栀子果油的开发。  相似文献   

11.
栀子是药食两用的茜草科植物,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栀子果中富含栀子黄色素、栀子苷、栀子油、有机酸、黄酮类及微量元素等有效成分,具有保肝利胆、保护神经和心脏、抗癌及抗氧化等功效。因此,栀子果加工技术对其充分利用意义重大。该文简要综述了栀子果的主要有效成分及其功能作用,并阐述栀子果的干燥技术,为栀子果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综述栀子果的功能性成分及其功效以及栀子果食品的开发现状。  相似文献   

13.
林樱  刘玉萍  吴祥庭 《食品工业科技》2019,40(3):159-164,172
以栀子粉末为原料,运用微波辅助提取栀子中的皂甙,并对其抗氧化性进行研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微波时间、浸提时间、液固比和乙醇浓度为因素,皂甙得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进行响应面分析。并以抗坏血酸为对照,用铁氰化钾还原法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考察栀子皂甙的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栀子皂甙微波辅助提取最优条件为微波功率450 W、微波时间40 s、浸提时间9.6 min、浸提温度50 ℃、液固比21:1 (mL/g)、乙醇浓度80%,所得最佳得率为13.92%±0.04%,与模型预测皂甙得率相对误差仅为2.05%。微波辅助法提取栀子皂甙简便、提取得率高,回归模型合理可靠,可用于实际预测。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栀子皂甙对羟基自由基的还原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均较好,但其总体抗氧化性低于抗坏血酸。  相似文献   

14.
膜分离技术纯化栀子黄色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媛媛  高彦祥 《食品科学》2006,27(6):113-117
以栀子黄色素萃取液为原料,研究陶瓷膜微滤过程中不同膜孔径、不同操作压力对渗透通量和色素液品质的影响,确定孔径200nm的陶瓷膜、0.125MPa压力下微滤为栀子黄色素纯化的最佳工艺条件。栀子黄微滤渗透液再经聚酰胺膜纳滤,1.5MPa压力下浓缩倍数达到3倍以上。  相似文献   

15.
YANG Ji-yan    XU Shi-xiao    HU Lei   《食品科学》2008,29(11):246
本实验采用超声频率28kHz,功率100W的超声波辅助处理,以石油醚作溶剂从鲜栀子湿果种籽中提取栀子油。研究发现,在料液比为1:10(g/ml),超声处理提取时间为45min,提取次数为3次时,油脂产率较高,达到16.49%。本研究通过GC-MS技术对栀子油中脂肪酸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其油脂中含有7种主要的脂肪酸和角鲨烯,脂肪酸组成为十五烷酸、十七烷酸、亚油酸、油酸、二十碳烯酸、二十酸以及二十二烷酸。从相对含量看,亚油酸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栀子蓝色素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栀子蓝色素的热稳定性,光稳定性,耐氧化还原性和pH值稳定性,并就食品中常见的几种金属离子:Fe3+、Fe2+、K+、Na+、Zn2+、Mg2+、Cu2+、Al3+和常用添加剂对蓝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色素性能优良,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生长指数、绿原酸类物质含量和每升培养基中绿原酸的产量为评价标准,研究了培养基种类、碳源、蔗糖浓度、光照条件及水解酪蛋白(CH)浓度对黄栀子愈伤组织的生长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绿原酸类物质积累的影响,旨在为生产绿原酸类物质提供依据。研究显示,培养条件对黄栀子愈伤组织生长状况和绿原酸类物质积累有显著影响,适合生长的培养条件与适合绿原酸类物质积累的条件并不一致;适合黄栀子愈伤组织生长的最佳培养条件为:以MS为基础培养基,麦芽糖+蔗糖为碳源、糖浓度为3%、半光照条件下鲜重增长指数最大,达到47.11%。适合绿原酸类物质积累使得总产量达到最大的最佳培养条件为:MS培养基、蔗糖为碳源、蔗糖浓度为5%、不添加水解酪蛋白、半光照条件下培养,最高产量达每升培养基含35.55 mg绿原酸类物质。  相似文献   

18.
Buddleja yellow colorant derived from Buddleja officinalis Maxim. has recently been approved for use as a new kind of natural colorant for food additives in China.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Buddleja yellow colorant from other yellow colorants, two known phenylpropanoid glycosides, acteoside (= verbascoside) and poliumoside, were isolated from the colorant as marker substances for Buddleja yellow colorant. Poliumoside has not been detected in B. officinalis Maxim. previously. These phenylpropanoid glycosides were not detected in the fruits of 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or in the stamens of the flowers of Crocus sativus L., which also contain crocetin derivatives as coloring components, using a photodiode array and mass chromatograms. Thus, an analytical HPLC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distinguish foods that have been colored with yellow colorants containing crocetin derivatives, using phenylpropanoid glycosides as markers.  相似文献   

19.
不同花期栀子花的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谊谈  薛山  唐会周 《食品科学》2012,33(12):223-227
为研究栀子花开放过程香气成分释放规律,以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栀子花初开期、盛开期和衰花期的鲜花活体香气成分。结果表明:3个不同花期共检测出36种香气成分,主要为酯类、萜烯类和烃类物质,其相对含量分别占据各花期总挥发性物质含量的85.25%、85.29%、94.37%;初开期酯类物质和烃类物质的相对含量较少,随着花期的延续,其相对含量都有一定的上升,而萜烯类物质的含量呈现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罗勒烯、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丙酸酯、α-法呢烯、异丙基环己烷和苯甲酸甲基酯为栀子花的主要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