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主要通过不同用量的碱对废革屑进行水解,制备不同分子量的多肽1、多肽2、多肽3,利用GPC测定3种多肽分子量,并将多肽和Zn(CH3COO)2进行螯合反应来制备多肽-Zn金属螯合物。设计单因素实验,考察了pH、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多肽-Zn质量比等因素对螯合反应的影响。确定了Zn(CH3COO)2与多肽螯合的最佳条件。多肽1的最佳螯合条件:多肽-Zn比为7∶1,反应时间60 min,反应温度为60℃,pH为8,最佳条件下的螯合率为66.83%;多肽2的最佳螯合条件:多肽-Zn比为7∶1,反应时间60 min,反应温度为60℃,pH为8,最佳条件下的螯合率为75.33%;多肽3的最佳螯合条件:多肽-Zn比为6∶1,反应时间60 min,反应温度为60℃,pH为7,最佳条件下的螯合率为82.56%;最后,对多肽-Zn螯合物进行红外光谱分析表征,结果表明Zn离子成功螯合到多肽上,得到Zn肽螯合物。  相似文献   

2.
响应面法优化乳清蛋白肽螯合钙离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优化乳清蛋白肽-钙的螯合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应用响应面法对乳清蛋白肽与氯化钙的螯合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优水平,得到乳清蛋白肽-钙螯合物,以期为人们提供1种新型的保健食品。方法:利用复合蛋白酶和复合风味蛋白酶酶解乳清蛋白,将所得乳清蛋白肽与钙离子进行螯合反应,优化工艺制备螯合产物,并利用红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对乳清蛋白肽-钙螯合物进行表征。结果:根据响应面分析,得到优化的乳清蛋白螯合钙的制备条件为:以液体钙的形式添加,乳清蛋白肽与氯化钙质量比24∶1,乳清蛋白肽质量浓度35 mg/mL,反应时间20 min,反应温度30℃,pH 7.0。采用红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对螯合物进行表征,表明所得物质为乳清蛋白肽与钙的螯合物。结论:经酶水解得到的乳清多肽能够与钙离子螯合。优化得到最佳螯合工艺,为乳清蛋白金属螯合产品的生产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以带鱼鱼糜为原料,研究带鱼蛋白多肽和亚铁离子的螯合工艺条件。分别以螯合反应p H、螯合温度、时间、Fe Cl2溶液与酶解液体积比、抗坏血酸添加量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单因素实验进行螯合率测定的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显示,螯合反应的最佳工艺参数为p H6.9,温度29℃,螯合时间30 min,Fe Cl_2溶液与酶解液体积比为1∶50,抗坏血酸添加量为酶解液质量的0.1%,该条件下得到的螯合率为80.46%。红外图谱研究表明,螯合前后结构发生改变,证明带鱼蛋白多肽和亚铁离子确实形成新的螯合物。  相似文献   

4.
丁利君  危雪如 《食品科学》2009,30(20):198-202
采用木瓜蛋白酶和风味酶的复合酶解罗非鱼蛋白,制取富含多肽的酶解液;并将酶解液中的多肽与Ca2+反应制备多肽-钙螯合物,探讨反应液的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多肽与CaCl2的质量比对螯合反应的影响,并对产物进行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多肽液与Ca2+的最佳螯合工艺为反应pH7.13,反应温度29.5℃,反应时间24.05min,多肽与CaCl2的质量比2.68:1,在此最佳条件下钙的螯合率为87.5%;产物对多种微生物,特别是对细菌的生长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丝素肽与锌螯合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丝素蛋白水解物中的多肽与锌离子合成制备多肽-锌螯合物的工艺条件,探讨了反应液的pH、多肽液与锌的质量比、多肽浓度、锌盐来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螯合反应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获得螯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反应液pH6,多肽与锌的质量比2:1,多肽液浓度0.05g/mL,反应温度50℃.此条件下,锌的螯合率为86.54%,螯合物得率为84.5%.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辣木籽粕多肽亚铁螯合物的制备工艺及其结构特性。本实验以辣木籽粕多肽和氯化亚铁为原料制备多肽亚铁螯合物,同时以亚铁螯合率为指标对辣木籽粕多肽-亚铁螯合物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得到了最佳螯合反应条件:肽铁质量比为4.1:1,多肽浓度为7.9 mg/mL,pH=4.70,反应温度为40 ℃,反应时间为20 min,在此条件下亚铁离子螯合率为(88.27±1.49)%。紫外、红外、荧光光谱以及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等方法对螯合物进行结构分析表明,亚铁离子能够与多肽氨基酸上C=O 、N-H、—COO-等官能团结合生成多肽亚铁螯合物,表面疏水性与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极性氨基酸能够在螯合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鲢鱼源多肽锌的制备工艺对其抑菌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制备工艺中的主要因素对鲢鱼源多肽锌螯合物的抑菌活性影响。以抑菌圈直径为指标,探讨了酶解工艺(蛋白酶种类和酶解时间)和螯合工艺(螯合反应的pH、多肽与氯化锌的质量比、螯合反应的温度和时间)对多肽锌螯合物的抑菌活性影响。结果表明,酶法水解鲢鱼蛋白制备抑菌型多肽锌的最佳条件为风味蛋白酶酶解时间6h、螯合反应pH为6.0、多肽与氯化锌质量比为2:1、反应时间45min、温度30℃,得到的螯合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2.50mm和12.66mm,螯合物得率38.67%。因此,鲢鱼源多肽锌螯合物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有望作为一种潜在的抗菌剂。  相似文献   

8.
以玉米低聚肽和亚硒酸钠为原料,制备玉米低聚肽硒螯合物,采用正交实验法优化工艺得到最佳螯合工艺条件为:螯合温度50℃,玉米低聚肽浓度8%,肽盐质量比1:2,反应pH=6,反应时间20 min。由此得到的产物得率为54.25%,产物螯合率为53.02%。通过扫描电镜和紫外全波长扫描进行初步鉴定,证实玉米低聚肽硒螯合物产生,为新型补硒产品的产业化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用谷朊粉水解物与锌离子制备多肽-锌鳌合物的工艺条件,探讨了反应液的pH、多肽液与锌的质量比、多肽浓度、锌盐来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螯合反应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获得螯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液pH6、肽锌质量比2:1、反应温度70℃、多肽反应液浓度0.03g/mL、反应时间50min.此条件下,锌的螯合率和螯合物得率分别是84.25%、82.07%.  相似文献   

10.
以罗非鱼鳞胶原肽与氯化亚铁盐为原料制备多肽亚铁螯合物,并对其最佳螯合条件及螯合物结构进行探究。以螯合物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对螯合条件进行优化;通过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X衍射和氨基酸分析等方法对螯合物结构及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制备螯合物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 5.30,多肽浓度3.00%,多肽与铁质量比3.2∶1.0,该条件下螯合率为82%,螯合物得率为65.43%;通过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氨基酸组成符合胶原多肽的成分特征,螯合后天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增加;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以及X衍射等结果表明多肽与亚铁盐以配位键结合成多肽亚铁螯合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在培养液中添加硒和铈对灵芝多糖和灵芝酸含量的影响。方法:向培养液中分别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亚硒酸钠或硝酸铈铵,用液体浅层静置培养法培养灵芝菌丝体,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菌丝体和菌液中的多糖,用冰醋酸-香草醛法测定菌丝体中的灵芝酸。结果:添加40mg/L亚硒酸钠培养的灵芝菌丝体,多糖含量比对照提高42.3%,灵芝酸含量比对照提高10.6%;添加15mg/L硝酸铈铵培养的灵芝菌丝体,多糖含量比对照提高51.1%,灵芝酸含量则有所降低;两种元素还可明显提高菌液中灵芝多糖的含量。结论:向培养液中适量添加硒或铈,可显著提高灵芝菌丝体和菌液中的多糖含量,硒还可同时提高菌丝体的灵芝酸含量,铈则降低灵芝酸含量。生产中可根据实际需要添加硒或铈,以获得品质优良的灵芝菌丝体和菌液。  相似文献   

12.
以灵芝菌丝体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灵芝菌丝体总三萜工艺。结果表明,超声辅助提取灵芝菌丝体总三萜正交试验最佳工艺为:超声功率90 W、超声时间50 min、pH 8、料液比1∶40(g/mL),在此条件下灵芝菌丝体三萜平均提取率为0.76%;超声辅助提取灵芝菌丝体总三萜响应面试验最佳工艺为:超声功率90 W、超声时间42 min、pH 8、料液比1∶30(g/mL),在此条件下,灵芝菌丝体总三萜平均提取率为1.09%,与最大预测值1.13%相差0.04%。这两种方法得到的提取工艺参数可靠,可为灵芝三萜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灵芝子实体为原料,采用复合酶法(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木瓜蛋白酶)提取灵芝多糖,并分析工艺条件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在正交试验确定复合酶比例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复合酶法提取灵芝多糖的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优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酶比例为:纤维素酶3.5%、半纤维素酶4.0%、木瓜蛋白酶3.0%;最佳酶解提取条件为:酶解处理pH值、温度和时间分别为5.70、50℃和81 min,在此条件下灵芝多糖的提取率为3.73%。  相似文献   

14.
耐硒驯化灵芝菌种的液态发酵中硒的富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灵芝(Ganoderma lucidum)菌株在平板上做耐硒驯化,然后对驯化前后灵芝菌种液态发酵过程中富硒性能进行了比较,最后对驯化灵芝液态发酵中硒富集特征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灵芝菌种经耐硒驯化后,其生物量、菌丝体硒含量、总硒含量最高分别达到16.1 g/L,13 264μg/L和91.5 mg/L,明显优于未驯化组。对驯化灵芝液态培养过程中硒富集特征研究表明,富硒灵芝中存在硒代蛋氨酸(SeMet)、硒代胱氨酸(SeCys2)、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SeMeCys)和无机硒(Se(IV))等4种硒形态,其中SeMet、SeCys2占主要部分,分别可达硒代氨基酸总量的60%~90%、10%~40%;在培养过程中单一增加Na2SeO3添加浓度,并不能显著增加灵芝中硒代氨基酸含量,而更多以Se(IV)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依据国家标准样品定值要求,为提高标准样品纯度,降低杂质残留量,选择最佳栽培条件的灵芝子实体研制灵芝多糖肽标准样品。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面积归一法测定灵芝多糖肽主成分纯度值、卡尔费休法(K-F)测定水分、热重分析法(TGA)测定灰分、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14种微量元素和顶空-气相色谱法(GC)测量溶剂残留;质量平衡法对四组不同栽培条件灵芝多糖肽进行纯度分析。结果 灵芝多糖肽纯度(%)依次为:苡仁壳层架栽培灵芝(97.40)>菌草层架栽培灵芝(96.50)>短段木覆土栽培灵芝(96.08)>菌草覆土栽培灵芝(94.40);灵芝多糖肽得率(%)依次为:菌草覆土(0.29)>短段木覆土(0.18)>菌草层架(0.15)>苡仁壳层架(0.071)。结论 依据实验结果,宜选择短段木覆土或菌草层架栽培作为灵芝多糖肽标准样品制备原料。  相似文献   

16.
以石榴皮多糖与亚硒酸钠为原料制备石榴皮多糖硒酸酯,以产物硒含量和收率为指标,原料配比、硝酸体积分数、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为单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产物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石榴皮多糖硒酸酯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原料配比1∶1.0(g/g)、硝酸体积分数0.61%、反应温度77.0 ℃、反应时间11.3 h,在该工艺条件下,制得石榴皮多糖硒酸酯中硒含量为4.48 mg/g,产物收率为41.87%;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充分证实石榴皮多糖硒酸酯中含有Se=O键、Se-O键和Se-C键。优化后的石榴皮多糖硒酸酯制备工艺条件实现了石榴皮多糖的硒化,为石榴皮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提供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为了获得富硒黑木耳菌丝,提高黑木耳菌丝的产量,改善黑木耳菌丝的品质,以亚硒酸钠作为硒源,用不同碳源有机物和氮源有机物进行黑木耳的深层发酵,研究pH值和温度对黑木耳深层发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黑木耳菌丝生长的最佳条件为:葡萄糖作碳源,豆饼粉作氮源,pH5.3,温度28℃。在此最佳条件下加入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溶液进行培养,通过测定黑木耳菌丝的生物量,粗多糖含量和硒吸收率,表明亚硒酸钠浓度在60mg/kg以下时可提高黑木耳菌丝产量;在60~100mg/kg之间时会降低黑木耳菌丝产量;而在60mg/kg时,硒的吸收率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8.
富硒深层培养对灵芝生长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硒对灵芝生长代谢的影响。考察了灵芝对硒的耐受浓度 ,硒对灵芝菌丝量、灵芝蛋白、灵芝多糖和矿物质代谢的影响 ,并探讨了硒对灵芝菌丝内部分酶代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灵芝对硒的最大耐受浓度为 4 0 0 μg/ g,在硒浓度 4 0 0 μg/ g以内 ,硒对灵芝菌丝量、菌丝蛋白质及多糖的代谢没有明显的改变 ;除可明显增加矿物质锌的含量外 ,对铜、铁、锰和钙含量无影响 ;对菌丝内硒的富集作用是极其明显的 ,最高可达 70 0 0μg/ g左右 ;硒对灵芝酯酶同工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没有结构上的影响 ,仅增加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9.
利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制备有机纳米硒。对保加利亚乳杆菌进行筛选和鉴定。在分析亚硒酸钠浓度、培养温度、培养时间、保加利亚乳杆菌接种量和起始培养基pH的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硒含量为优化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有机纳米硒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为亚硒酸钠浓度0.6 mg/mL、培养温度46 ℃、培养时间60 h、保加利亚乳杆菌接种量6%和起始培养基pH值为6.2,此条件下产品的硒含量为68.23%。有机纳米硒呈现规则颗粒状,表面较为光滑,粒径为300~400 nm。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将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异常汉逊酵母(Hansenula anomala)接种至甘蓝并进行发酵,研究不同亚硒酸钠添加量对发酵甘蓝菌落数、总酸、pH、总酯、有机硒和亚硝酸盐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亚硒酸钠能显著促进植物乳杆菌和异常汉逊酵母增殖(P<0.05),且最佳添加量为60 μmol/L。添加60 μmol/L亚硒酸钠的实验组总酸含量由初始0.013 g/100 mL快速增至发酵6 d时的0.943 g/100 mL,同时pH值由起始的5.91快速降至3.21,发酵6 d后总酯含量为3.49 g/kg,比对照组提高39.61%,有机硒转化率高达80.68%。添加亚硒酸钠的实验组硝酸盐下降速度快,亚硝峰峰值降低,且提前1 d出现。发酵6 d的甘蓝,添加60 μmol/L亚硒酸钠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色泽和组织状态上无差异,但其酯香气更浓郁。表明添加亚硒酸钠能提升发酵甘蓝感官品质和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