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脂溶性茶多酚抗氧化性能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溶剂法、乳化法和分子修饰法等技术对茶多酚进行改性,以制备具有较好脂溶性的改性茶多酚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目前用于茶多酚改性的三种方法及其优缺点,以及改性后的脂溶性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与机理进行综述和总结,并例举普丽美地生物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生产的脂溶性茶多酚在油脂、烘培食品、肉制品、调味品、宠物食品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周晓晴  胡立文  罗琦  曾林晖  李晴  兰伟 《食品工业科技》2019,40(14):291-295,301
目的:探讨福林酚法测定茶叶籽油中茶多酚含量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茶叶籽油中儿茶素总含量的合理性。方法:采用福林酚法和HPLC测定茶叶籽、茶叶籽油和茶叶籽油粕中茶多酚含量和儿茶素总含量,对比分析茶叶籽油中维生素E等含酚羟基的脂溶性物质对福林酚法测定茶叶籽油中茶多酚含量的干扰。结果:福林酚法测得茶多酚含量按60%~80%计算所含儿茶素,远超HPLC法测得儿茶素的量。重现性实验中,福林酚法测茶叶籽毛油中茶多酚含量,RSD值为7.21%;HPLC法测茶叶籽毛油中儿茶素总含量,RSD值为1.99%;福林酚法测茶多酚精炼油胶体中茶多酚含量,三组实验样品的RSD值分别为0.70%、1.13%和0.63%。以茶多酚精炼油胶体做福林酚法回收率实验,回收率为90.87%~109.00%。结论:本实验提取和测定茶叶籽油中茶多酚的方法可靠;福林酚法不适用于测定油脂中茶多酚含量;茶叶籽毛油中茶多酚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3.
茶多酚对植物油脂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但由于它的脂溶性差而不能直接使用于油脂中。本文就茶多酚的乳化法和溶剂法两种分散体系对葵花籽油的抗氧化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茶多酚溶剂法分散体系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性,其最佳使用浓度为0.015%。同时,维生素E对茶多酚的抗氧化具有增效作用,对于茶多酚溶剂法分散体系,其最佳使用浓度为0.04%。  相似文献   

4.
低值单枞茶中茶多酚提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低值单枞茶中茶多酚的提取进行了比较研究。采用热水浸提法、复合酶法、超高压法、复合酶结合乙醇提取法及复合酶辅助超高压提取法对低值单枞茶叶中的茶多酚进行提取,分析比较各提取液的茶多酚含量、儿茶素组分和抗氧化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复合酶辅助超高压提取法提取茶多酚的得率最高达31.07%,其粗提液中抗氧化活性成分明显高于其它提取液,且清除.OH自由基的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5.
粉状脂溶性茶多酚在色拉油中的性能试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活性氧法研究了脂溶性茶多酚的抗氧活性,用AOM试验对脂溶性茶多酚、茶多酚和BHT、BHA、TBHQ的抗氧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脂溶性茶多酚和茶分酚比BHT、BHA有更强的活性。油脂质量指标的测定表明:在大豆色拉油中添加脂溶性茶多酚不会影响油脂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超声波辅助提取安化黑茶中茶多酚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超声波辅助法提取安化黑茶茶多酚的工艺条件,以乙醇为溶剂,利用正交试验法优化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结果显示,当超声功率为100 W时,安化黑茶茶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10(g/mL)、乙醇体积分数50%、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60 min,超声波协助提取提高了茶多酚和儿茶素的提取效率,为安化黑茶精深加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脂溶性茶多酚在大豆色拉油中抗氧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 A O M 法和恒温试验法研究了脂溶性茶多酚天然复合抗氧剂和维生素 E 在大豆色拉油中抗氧性能并进行对比试验。 A O M 法试验表明 150 m g/kg 脂溶性茶多酚抗氧能力是对照的 2倍, V E 在这种条件下没有抗氧效果。恒温试验显示 150 m g/kg 脂溶性茶多酚抗氧能力是对照组的3 倍。产品质量标准检测表明:在大豆色拉油中添加脂溶性茶多酚对油脂质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茶多酚的制备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慧  杨萍  汪秋宽 《食品科技》2012,(6):273-276
以精制绿茶粉为原料,制备茶多酚。采用滤纸片法和平板计数法研究了制备所得的茶多酚对供试细菌和酵母的抑菌活性及茶多酚浓度、与菌种作用时间、pH值、温度和氯化钠浓度对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多酚对细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而对供试的酵母抑制作用不明显;茶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6.25%、12.5%、25%;茶多酚的浓度越高,与菌种作用时间越长,抑菌活性越强;在弱碱性环境中的抑菌活性最强;一定温度内处理不影响茶多酚的抑菌活性;氯化钠能增强茶多酚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9.
复合酶法提取茶多酚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验采用复合酶解法在低温下提取茶叶中的活性物质——茶多酚。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结果表明,采用复合酶法提取茶多酚,提取率高达98%以上,茶多酚中的活性成分儿茶素相对含量较传统沸水提取法高出9%~10%。  相似文献   

10.
茶叶中含有的活性成分主要是茶多酚和咖啡因,茶多酚在抗氧化、抗病毒和降血脂等方面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但是咖啡因对人体的健康存在有潜在的副作用,会导致高血压和流产等不良危害,因此,脱除茶叶中的咖啡因、保留茶多酚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该文主要对化学溶剂提取法、物理吸附法和生物降解法脱除茶叶中咖啡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茶多酚及其微胶囊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祥  李保国  齐正  吴亚卿 《食品科技》2006,31(11):37-39
茶多酚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对茶多酚的功能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综述,并指出目前茶多酚产品存在的不足,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前人研究成果和存在的缺陷,同时介绍了微胶囊技术的特点及其在茶多酚产品中的应用,并且提出了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茶多酚及没食子酸为标准品,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保健食品中茶多酚含量。方法通过对市场上部分宣称含茶多酚的保健食品进行测定,探讨不同仪器检测方法、不同标准物质对保健食品中茶多酚含量的影响。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的结果均低于紫外分光光度法,其中紫外分光度法测定中,以茶多酚为标准品测定结果低于以没食子酸为标准品的结果。结论测定保健食品样品中茶多酚含量时,应根据产品的原辅料及目的进行仪器方法及标准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茶是世界上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已有上千年的饮用历史。茶叶中富含茶多酚,具有良好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开发前景广阔。本文简要介绍了茶多酚的组成结构及性质,并综述了茶多酚的提取与纯化方法及特点,以及茶多酚在抗氧化、抗肿瘤、抗辐射、抗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对茶多酚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茶多酚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茶多酚类抗氧化剂的改性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张怡  房诗宏 《食品科学》2001,22(2):88-92
综述了将茶多酚由水溶性改性为脂溶性的溶剂法、乳化法、分子修饰法,并对三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前景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5.
茶多酚在抗氧化、降血脂和提高免疫功能等方面有显著的生理调节活性。在茶多酚的利用过程中易与蛋白质结合,影响食物中茶多酚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因此茶多酚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及机制被食品学术界广泛研究。本文对二者相互作用对蛋白质功能特性的影响、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茶多酚-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方法的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茶多酚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茶多酚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茶多酚是茶叶中特有的天然抗氧化物质,具有清除自由基、抗癌症突变、辅助治疗等多种功效,在食品与药品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与发展前景。不同茶叶产品中茶多酚成分组成和含量差异与其功效的发挥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茶多酚作为主要功效成分的功能性产品或药品都需要测定茶多酚含量作为其功效或疗效的依据,因此,茶多酚含量的测定十分重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茶多酚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光谱法、色谱法、电位分析法、流动注射技术等方法在茶多酚检测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茶多酚检测中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发展和应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红茶、绿茶、乌龙茶活性成分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与方法:通过醇提得到各种茶多酚提取液,酒石酸亚铁法测定了多酚的含量;水提得到各种茶多糖提取液,用硫酸- 苯酚法测定其中多糖的含量。通过DPPH·法、水杨酸法及邻苯三酚法测定不同茶叶中多酚、多糖含量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的影响,对比研究八种茶叶的抗氧化能力。结果:不同茶叶中多糖的含量从2.19%增大到2.89% (半发酵乌龙茶>红茶>绿茶),抗氧化能力:红茶>绿茶>乌龙茶(DPPH·法);红茶>绿茶>乌龙茶(水杨酸法);红茶>乌龙茶>绿茶(邻苯三酚法);不同茶叶中多酚的含量从1.71% 增大到9.75% (绿茶>半发酵乌龙茶>红茶);结论:茶多糖和多酚是茶叶的主要抗氧化成分。绿茶的抗氧化作用主要来自茶多酚,红茶的抗氧化作用主要来自茶多糖。除乌龙茶多糖提取液外,两种抗氧化成分的抗氧化能力与其含量成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8.
茶叶中色泽与滋味的有关成分主要包括茶多酚、咖啡碱、茶多糖、氨基酸和色素等,本文对这几种成分的分析态势作了综述。研究表明:目前茶多酚和氨基酸都相继采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对成分中的单体进行分离及分析研究;咖啡碱在提取技术的优化设计及含量测定新方法应用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对不同来源及不同提取方法所得到的茶多糖的结构分析也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而其所表现的活性也表现较大的应用潜力;同时,在保健作用上,茶叶中的茶多酚、茶多糖、氨基酸和色素特别是其中的一些重要单体成分均有不俗的表现。由此可见,对茶叶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已不局限于对茶叶的色泽和滋味影响方面,分析技术、抗氧化性、细胞毒性、保健作用等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9.
脂溶性茶多酚对共轭亚油酸的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商品茶多酚的脂溶性较差,将茶多酚合成脂溶性茶多酚以及在茶多酚中添加乳化剂的方法增强其在共轭亚油酸(CLA)中的溶解性,同时试验它们对CLA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脂溶性茶多酚在CLA中的溶解度明显增加,对CLA的抗氧化作用好于BHT,它能抑制CLA中TBA反应物的形成,但对于CLA过氧化值的影响不如茶多酚大。添加乳化剂(span40,span60)及柠檬酸能增强茶多酚在CLA中的抗氧化效果。  相似文献   

20.
冠突散囊菌对发花黑毛茶品质呈味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湖南农业大学长安教学基地湘妃翠、碧香早和茗丰3个品种制成的黑毛茶经冠突散囊菌发花后其呈味品质成分的差异变化,对黑毛茶进行冠突散囊菌发花优化实验。方法采用国标检测方法对发花前黑毛茶及发花后成品茶其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等呈味成分进行分析,对所测数据进行组间和组内方差分析。结果湘妃翠经发花后其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生物碱在发花成品茶中下降幅度最大;碧香早经发花后其成品茶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与其原料茶相比显著下降;茗丰经发花后其茶多酚、氨基酸和生物碱与其原料茶相比显著下降,而可溶性多糖显著增加。结论在三个发花成品茶中,以湘妃翠化学品质表现最为突出,湘妃翠较碧香早、茗丰更适制发花黑茶,其次为茗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