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2篇
机械仪表   1篇
轻工业   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海关监管部门对进口酒类安全风险的预测预警能力,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加速通关效率,构建进口酒类安全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方法 基于调查结果,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运用风险矩阵获得模糊隶属度矩阵,进行模糊综合运算得到各级指标风险值,同时模型引入动态调节因子,最终实现对具体批次进口酒的风险等级评价。结果 我国进口酒类安全风险等级为中风险,检测项目中甲醇风险值最高(82.917),纳他霉素风险值最低(52.083)。结论 模型可根据进口酒类总体风险等级和检测项目风险值大小输出推荐检测项目,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为进口食品安全风险评价及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有效考察食品接触用再生聚氯乙烯类材料中氯乙烯、1,1-二氯乙烯和1,1-二氯乙烷的迁移风险。方法 建立测定食品接触用再生聚氯乙烯类材料中氯乙烯、1,1-二氯乙烯和1,1-二氯乙烷在水、酸性、含乙醇、橄榄油和化学替代溶剂中迁移量的气相色谱法。采用DB-624(60 m×250 μm×1.4 μm)毛细管柱对迁移实验后的3种物质进行组分分离,用电子捕获检测器(ECD)进行检测。结果 氯乙烯、1,1-二氯乙烯和1,1-二氯乙烷的色谱分离效果较好,在0.005~0.05 mg/kg内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0.001 mg/kg,定量限为0.005 mg/kg。当添加量为0.005、0.01和0.02 mg/kg时,3种物质的加标回收率为94.8%~108%,相对标准偏差(n=6)为0.0%~9.0%,均低于10%。结论 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可用于食品接触用再生聚氯乙烯类材料中氯乙烯、1,1-二氯乙烯和1,1-二氯乙烷迁移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抓手和重大实践,再生塑料应用于食品接触材料是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应对塑料垃圾污染的关键举措之一。概述了欧盟和美国对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的管理举措,总结了鼓励政策和标准化的推进为可再生塑料用作食品接触材料带来的机遇,与此同时,详细地分析了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面临的挑战,如污染物迁移、满足食品安全标准要求等。从立法、市场监管、安全评估等多视角讨论并作出相关建议与展望,不仅为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企业对再生塑料的应用提供参考,也为政府制定相关管控举措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PLC-MS/MS)同时测定鳗鱼中13种磺胺类、15种喹诺酮类和4种四环素类兽药残留的分析方法。方法 鳗鱼试样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disodium salt, Na2EDTA)-Mcllvaine提取液进行提取, HLB固相萃取柱净化, 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分离, 以0.1%甲酸乙腈和0.1%甲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 电喷雾正离子模式下, 以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 MRM)方式采集数据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外标法定量。结果 磺胺类、喹诺酮类及四环素类药物分别在2~50、2~50、5~100 μg/kg浓度范围内线性相关性良好, 相关系数均大于0.99; 不同加标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82.6%~110.2%, 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RSDs)为3.2%~13.9%, 检出限(limits of detection, LODs)和定量限(limits of quantification, LOQs)分别为0.3~2.0 μg/kg和1.0~5.0 μg/kg。结论 本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可靠, 适合大批量鳗鱼中同时快速对磺胺类、喹诺酮类及四环素类兽药残留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5.
为评估再生PET材料中非有意/有意添加物的迁移风险,采用液相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和顶空串联气相色谱法建立了再生PET制品中非有意/有意添加物筛查的方法,并对迁移实验所得食品模拟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共筛查出了6个化合物,其中油酸甲酯、棕榈酸甲酯、三甘醇辛酸癸酸酯和三乙二醇二异辛酸酯等4个化合物是有意添加物,亚油酸甲酯和1, 2-双-(4-羧基-苯甲酰基)-乙烷是非有意添加物。检出的化合物均未在GB 968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列出,是未被允许使用的化学物质。依据毒理学关注阈值法评估所检出的化合物均为Cramer Ⅰ类物质,结合膳食暴露条件评估它们的暴露量大大低于安全暴露阈值1.8 mg/人/d,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可能性较低。  相似文献   
6.
副溶血性弧菌(VP)是我国沿海地区食物中毒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逐年上升。目前定量检测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国家标准方法为最大可能数法,该方法检测时限长且操作步骤繁琐,不能满足快速定量检测的需求。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新的定量检测方法不断涌现,研发了多种快速灵敏的副溶血性弧菌定量检测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生物技术领域常见的定量方法在副溶血性弧菌快速定量检测中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进展,充分了解各检测方法的特点,以期为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精准定量检测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市场零售水产品(鱼类)进行物种鉴定,调查分析其真实属性。方法 以COⅠ基因为目标基因,应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别深圳零售渠道水产品(鱼类)的品种来源。结果 根据BOLD系统鉴定结果统计,120份深圳地区市场零售水产品(鱼类)样品中,存在以异鳞蛇鲭冒充金枪鱼的现象,部分水产品类别范畴不清晰,虹鳟等钩吻鲑属鱼类是否明确归入“三文鱼”类存在争议。结论 目前深圳市场零售水产品(鱼类)存在鱼种替代或标签不合规现象,建议加强监管、持续规范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摩擦行为对食品接触用不锈钢制品中金属元素迁移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GB 4806.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和欧洲委员会决议CM/Res(2013)9(以下简称欧标)规定方法,检测长期使用过和市售新不锈钢制品中金属元素的迁移水平,迁移试验条件分别为4%乙酸中煮沸30 min后室温放置24 h和5 g/L柠檬酸中100℃下浸泡2 h。参考GB/T 32095.2—2015《家用食品金属烹饪器具不粘表面性能及测试规范第2部分:不粘性及耐磨性测试规范》振动耐磨方法,研究动态摩擦对市售新不锈钢制品中金属元素迁移的影响,以上方法金属迁移量均符合相应标准要求。结果采用欧标方法,5份长期使用摩擦后不锈钢制品铅(Pb)第1次迁移量高于定量限,而全新不锈钢制品均低于定量限。采用国标方法,80%(4/5)长期使用摩擦后不锈钢制品的第1次迁移试验中铬(Cr)的迁移量超过定量限,远高于全新不锈钢制品(20%,1/5)。3次动态摩擦试验后Cr和镍(Ni)迁移达到平衡。结论国标的迁移试验体系比欧标对不锈钢中Cr元素提取能力强。摩擦行为促进不锈钢的腐蚀和金属元素迁移,长期使用后的不锈钢制品与全新制品比较,Pd和Cr元素的迁移水平更高,但均不存在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9.
采用Nd:YAG激光焊对304不锈钢和5052铝合金进行异种金属焊接,分别以峰值功率、焊接速度、离焦量和脉冲频率等工艺参数设计24组工艺试验,并对比分析未熔合、熔合和焊穿3种焊缝表面表征。运用激光点位移传感器测量焊缝高度,探索焊缝高度随激光功率等工艺参数的变化趋势,得出钢-铝焊缝3种表面形貌的工艺参数区间。分析结果表明,焊缝的表面形貌是由激光单点能量、离焦量和脉冲频率等因素共同决定,焊缝高度与峰值功率、焊接速度、离焦量和脉冲频率等工艺参数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通过4水平4因素正交试验设计方案制备了废轮胎胶粉改性沥青,并对最优组合胶粉改性沥青进行了薄膜烘箱老化试验。通过对沥青基础指标的测试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四组分及热重的分析,从宏观角度评价了不同沥青的性能变化,微观角度分析了胶粉改性沥青的化学组分及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胶粉改性沥青的最优配比组合为胶粉掺量17%(质量分数,下同)、搅拌温度180 ℃、改性剂质量配比1/6和增塑剂掺量4%。用胶粉改性后沥青的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的形状及位置未变,但强度发生变化;使化学组分的含量产生了变化,饱和分和芳香分减少、胶质和沥青质增加。胶粉的掺入降低了沥青的热降解速率,提高了初始降解温度及最终残留物含量,改善了沥青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