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3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59篇
电工技术   5篇
综合类   93篇
化学工业   639篇
金属工艺   5篇
机械仪表   117篇
建筑科学   37篇
矿业工程   17篇
能源动力   27篇
轻工业   2194篇
水利工程   6篇
石油天然气   67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76篇
冶金工业   5篇
原子能技术   9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286篇
  2012年   323篇
  2011年   312篇
  2010年   254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研究‘黑宝石’李果实发育过程中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变化。采用二氯甲烷直接萃取法提取绿熟期、着色期、商熟期和完熟期果实的香气成分,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测定分析。‘黑宝石’李的香气成分共检测到49种,主要有醇类、醛类、酯类、内酯类、酮类、酸类、酚类,还有少量的烃类和胺类化合物。在果实的不同发育时期,香味成分的组成及含量差异较大。醇类主要包括以C6醇类为主的脂肪醇、甾醇以及芳香醇,C6醇类的含量在绿熟期最高,随着果实成熟逐渐降低;甾醇中22,23-二氢-豆甾醇的含量最大,并随着果实成熟逐渐升高。醛类物质在‘黑宝石’李果实中含量最高(29.16%),主要包括C6醛类和芳香醛类,前者的变化同C6醇类;芳香醛类苯甲醛含量随着果实成熟逐渐升高,商熟期达到最高(0.40%),到完熟期又下降至0.29%。酯类和内酯类化合物主要有乙酸酯和γ-十二内酯,它们到商熟期或完熟期才检测出,含量低于1%。除2,3-二氢-香豆酮和十六酸外,酮类化合物(7种)和酸类化合物(3种)只在完熟期出现。酚类化合物主要有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和二叔丁基对甲酚,其相对含量绿熟期最高,完熟期最低。3-羟基-2-丁酮、苯甲醛、十六酸、反式-肉桂酸、乙酸丁酯、乙酸己酯、γ-十二内酯、22,23-二氢-豆甾醇等成分的相对含量随着果实成熟逐渐升高,初步推断是黑宝石李的主要香气成分,对其香气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02.
银杏外种皮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帅  苗志伟  刘玉平  孙宝国 《食品科学》2012,33(14):146-149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和固相微萃取两种萃取技术提取银杏外种皮的挥发性成分,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其挥发性物质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共鉴定出29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酸类9种、酯类9种、酮类3种、醛类1种、醇类4种、烃类1种、杂环类化合物2种,两种萃取物中都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有12种。经SDE-GC-MS分析出的相对含量较高(峰面积比>1%)的化合物有己酸(65.88%)、丁酸(21.46%)、棕榈酸(4.53%)、辛酸(1.15%);经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出的相对含量较高(峰面积比>1%)的化合物有丁酸(59.96%)、己酸(25.45%)、己酸甲酯(3.90%)、丁酸甲酯(3.59%)、乙酸(1.65%)。根据分析出的挥发性成分的香气特征可知对银杏外种皮挥发性气味贡献较大的物质有丁酸、己酸、丁酸甲酯和己酸甲酯等。  相似文献   
103.
采用真空旋转蒸发和结冰-解冻两种方法浓缩荔枝汁,共得到6种液体。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这6种液体和荔枝原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将两种浓缩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浓缩方法得到的荔枝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有所不同,真空旋转蒸发浓缩得到的浓缩荔枝汁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总数少,且有煮熟味,失去了荔枝原汁大部分挥发性风味物质,而其馏出液中含有很多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数量较多。而结冰-解冻浓缩法得到浓缩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数量丰富,无煮熟味,基本保留了荔枝的原有风味,而其剩余液中除乙醇外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相对含量很少。  相似文献   
104.
脱水与冷冻干燥青胡椒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成翠  徐志  章程辉  牛雷 《食品科学》2012,33(4):196-199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脱水青胡椒和冷冻干燥青胡椒中的挥发油,得率分别为2.25%和2.56%;并对其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从两种青胡椒产品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2种化学成分,其中从脱水青胡椒挥发油中鉴定出35种化学成分,从冷冻干燥青胡椒挥发油中鉴定出38种化学成分,两种产品中共同检测到的化学成分有31种,但相对含量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5.
鲜洋葱和干洋葱挥发性化学成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雪君  徐怀德  米林峰 《食品科学》2012,33(22):290-293
采用固相微萃取方法,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计算机谱图检索,对两个不同品种的鲜洋葱和干洋葱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鲜洋葱和干洋葱样品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49种,各样品挥发性成分种类分别为30、28、28种和25种,分别占其色谱流出组分总量的94.25%、96.01%、83.40%和86.11%它们主要是含硫化合物、醇类、醛类和酯类等;干洋葱挥发性成分与新鲜洋葱相比在组成和相对含量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6.
陈路露 《酿酒》2012,39(3):29-31
用两种方法研究了口子特有的超高温曲和高温曲中的风味物质。结果表明直接进样比静态顶空进样方法优越,超高温大曲比高温大曲含有的挥发性物质多,为进一步研究口子大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7.
运用索氏提取法取得火麻仁脂溶性成分,主要考察了不同蒸馏温度对分子蒸馏制备火麻仁精油组分的影响.通过GC - MS分析得出,250℃条件下蒸馏的火麻仁精油分离出136种成分,鉴定出115种挥发性成分,占该火麻仁精油总成分的98.81%,且精油的组分数量随蒸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主要物质有:反-1-异丙基-4-甲基环已烷(22.56%)、乙酸(8.43%)、茴香脑(6.50%)、反-3-甲基-6-(1-甲基乙基)环已烯(5.06%)、1-甲基萘(4.36%)、已醛(3.87%)、己酸(2.63%)、萘(2.93%)等物质.  相似文献   
108.
采用溶剂浸提法通过正交试验对柠檬精油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检测柠檬精油成分。结果表明,适合的提取溶剂为正己烷;影响柠檬精油提取率的主要因素顺序为料液比>浸泡时间>浸泡温度;适合的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4(m∶V)、温度50℃、提取时间1h,该工艺条件下提取率为2.11%。柠檬精油中共鉴定出52种化学成分,分别含有烯、醇、醛、酯类等化合物,其中柠檬烯占主导地位,其相对质量分数为29.63%。  相似文献   
109.
微波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丁香精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丁香为原料,分别采用微波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精油,探讨微波萃取对丁香精油提取率和精油品质的影响。以丁香精油提取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微波提取条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鉴定其化学成分,并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精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微波萃取丁香精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微波功率300 W、料液比1∶4(m∶V)、微波时间25s、提取次数4,该条件下精油的提取率可达到20.65%,远远高于水蒸气蒸馏法的11.33%;从该精油中鉴定出19种成分,其中3种丁香精油有效成分的得率分别为丁香酚13.2%、石竹烯4.4%、乙酰基丁香酚2.2%,石竹烯和乙酰基丁香酚得率分别是水蒸气蒸馏精油的2.8倍和2倍。微波萃取是丁香精油较有效的提取方式。  相似文献   
110.
GC - MS定性分析食用油中的缩水甘油酯有害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 GC - MS)对国内多种食用油中的缩水甘油酯(GEs)进行了分析,确定了7种常见的缩水甘油酯.结果表明:不同食用油中普遍存在着含量相当的GEs,且GEs的相对组成与食用油中脂肪酸组成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