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多酚等抗氧化物质,可延缓衰老,促进人体健康,然而水果过敏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概述了常见的水果过敏原与交叉过敏反应,水果致敏性消减技术的原理与研究进展。常见的7大类水果过敏原主要包括类甜蛋白、Bet v 1同源蛋白、脂质转移蛋白、抑制蛋白、几丁质酶、半胱氨酸蛋白酶和β-1,3-葡聚糖酶。交叉过敏反应是引发水果过敏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多种过敏原含有相似的结构序列或决定簇时可引发明显的交叉过敏反应。其中,花粉中的Bet v 1最容易与常见的水果引起交叉过敏反应。高温、高压、脉冲电场、超声波、辐照等物理加工技术可通过二硫键的断裂与重排、氢键的增强或削弱、肽链的断裂或交联等作用直接破坏水果过敏蛋白质的结构;碱液或酶处理等化学消减技术可通过破坏过敏原的蛋白结构,降解过敏原致敏性表位。目前水果致敏性消减技术的研究较少,其效果也不够理想。未来可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新型食品加工方法等多技术联合,精准靶向控制水果致敏性;生物育种和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培育脱敏水果新品种,从根本上解决水果致敏性难题,为低敏或脱敏水果产品的开发与产业化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免疫学技术在食品过敏原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过敏原可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安全。目前食品包装上过敏原信息标注规 范尚不完善,因此食品过敏原检测技术对于预防含有过敏原食品进入流通领域,减少过敏事件发生至关重要。本文 综述了免疫学检测技术在食品过敏原检测中应用,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蟹是引起食源性过敏的主要食品之一,蟹类过敏原是引起蟹过敏的根源。近年来,过敏原性质的研究及分离纯化技术备受关注,已发现蟹的主要过敏原包括原肌球蛋白、精氨酸激酶、血蓝蛋白等。利用食品加工技术降低蟹致敏性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以热加工法、辐射技术、酶处理法和超高压法等为代表的蟹致敏活性消减技术取得了新进展。本文就蟹类主要过敏原的种类、致敏蛋白的制备、蟹与其他甲壳类的交叉过敏性以及蟹类过敏原消减方法等进行综述,以期为蟹过敏的诊断预防和低致敏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摘要:鸡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品,然而,鸡蛋也是最常见的引起过敏反应的食物之一。婴儿和儿童是鸡蛋过敏的高发人群,鸡蛋过敏反应主要是由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引发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相关的症状,甚至可导致危及生命的严重过敏反应。鸡蛋过敏目前尚无特效治愈方法,患者严格避免摄入鸡蛋成分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但严格避食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膳食营养,且因意外摄入鸡蛋过敏原导致过敏症状出现的情况屡屡发生。可见在鸡蛋过敏的应对方面,迫切需要新的有效方法。食品加工技术作为从鸡蛋致敏的源头上控制过敏反应的方法,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综述了各种常见食品加工方法对蛋清致敏性的影响,为后续开发低致敏鸡蛋产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牛奶过敏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奶是八大食物致敏原之一,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如何实现食物中牛奶过敏原的快速,准确筛检已成为食品安全领域关注的焦点。牛奶主要过敏原为酪蛋白、α-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其检测方法有电泳法、色谱法、酶联免疫实验(ELISA)、传感器、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LC-MS/MS)、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等。本文就其检测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食品中牛奶过敏原的检测提供技术方向,以便保障牛奶过敏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虾是一种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但作为主要致敏原之一,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该文介绍虾类的过敏机制,虾类主要过敏原(原肌球蛋白、精氨酸激酶、肌球蛋白轻链、肌质钙结合蛋白、丙酮酸激酶、血蓝蛋白),并综述了近几年虾过敏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免疫学方法、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分子生物学方法和传感器技术。对虾过敏原检测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花生过敏可导致某些人群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过敏患者只能通过避免食用含有花生过敏原成分的食物来避免过敏。但是,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有可能被过敏原污染。因此,确定各类加工食品中是否含有花生过敏原成分,对于预防食用者发生花生过敏反应具有重要意义。花生中已确定的过敏原蛋白有13种(Ara h 1~Ara h 13)。本文综述了花生中过敏原蛋白的结构信息,当前流行的提取方法,以及各种定性定量的检测方法,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同时对建立一种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定量准确的花生致敏蛋白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水果消费量也在逐年增加,水果过敏问题因此也日益凸显。水果是十大食物过敏来源之一,水果过敏与自身遗传、环境和水果种类等多种因素相关,常和花粉、乳胶发生交叉过敏反应。水果过敏常见的症状有口腔过敏综合症和全身过敏反应。水果过敏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水果中某些蛋白质使患者的免疫系统发生紊乱,属于I型速发型过敏反应。本文首先阐述水果过敏的发生机理、临床数据和症状、以及过敏原命名方式。其次以我国常见的引发过敏反应的特色水果为例,涵盖热带水果、蔷薇科水果和亚热带水果,总结过敏相关蛋白家族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现阶段常用的水果过敏原蛋白分子鉴定及检测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水产品的消费量逐年增长,食用水产品引起的过敏问题也日渐增多。在全球范围内,食物过敏是世界公共卫生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通过食品加工技术来开发出低致敏或无致敏的食品对过敏人群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水产品过敏原加工消减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简要介绍了水产品的主要过敏原,详细介绍了不同食品加工技术对水产品过敏原致敏性的影响,分析了低致敏水产品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以期为低致敏性水产品的研发提供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10.
食物过敏现已成为食品安全事件中尤为突出的问题。为了解决食物过敏病症给人类带来的困扰,综述了引起过敏的食品来源,识别食物致敏蛋白现状,食品变应原的致敏机理以及利用物理化学方法、酶法、生物技术方法脱除过敏蛋白的技术进展。从而根据上述理论对开发低过敏以及抗过敏食品作出指导,并且规范食品过敏原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1.
食品过敏原已成为全球性的食品安全隐患.应对食品过敏反应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避免食用和接触各种含有致敏成分的食品.因此,快速和灵敏地检测食品中过敏原对预防和控制食品过敏反应是十分重要的.食品过敏原检测主要可以分为基于核酸和蛋白质的两大类检测技术.与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传统检测手段相比,生物传感...  相似文献   

12.
宁亚维  杨正  马梦戈  刘茁  陈艺  赵忠情  李强  张岩 《食品科学》2021,42(15):319-328
近年来,食物过敏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由食物过敏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广泛关注。目前对于食物过敏尚无有效治疗手段,避免摄入含过敏原食物是最有效的预防方式。因此,过敏原检测与标识对过敏人群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本文介绍了8 类常见致敏食品中主要过敏原的结构与致敏特点,综述了现阶段用于过敏原检测的主要技术,包括基于蛋白水平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基因水平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以及质谱技术,分析了各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并对过敏原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张雅君  张浩  杨选  韩永斌 《食品科学》2014,35(17):312-318
花生作为影响部分人群生活质量的主要过敏食物之一,其中含有的过敏原会引起人体强烈的过敏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人的死亡。花生过敏反应因其潜在的危险性、长期性以及不断增加的发病率而日益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研究花生致敏机理及脱敏方法已成为热点,探索有效脱敏方法,对保证花生食品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花生致敏机制,过敏原致敏组分分析和脱敏方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甲壳类水产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广受消费者喜爱,但可诱发机体产生严重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概述了目前已鉴定的甲壳类水产品过敏原的结构和免疫性质,及其致敏性消减技术原理和研究进展;已报道的甲壳类水产品过敏原有原肌球蛋白、精氨酸激酶、肌质钙结合蛋白、肌球蛋白轻链、磷酸丙糖异构酶和血蓝蛋白等,其中原肌球蛋白为甲壳类水产品的主要过敏原,可与72%~98%的甲壳类食品过敏患者血清产生特异性IgE反应。利用物理加工消减甲壳类水产品过敏原致敏性,主要通过传统热处理、微波、超高压、低温等离子体和辐照等物理作用力诱导蛋白质变性,进而破坏蛋白质的致敏性表位;酸处理和糖基化等化学修饰消减技术可以通过改变过敏原结构、形成新化学键等方式掩盖或直接破坏致敏性表位;酶处理和发酵处理等生物修饰消减技术则直接降解过敏原致敏性表位。未来仍需要通过过敏表位的靶向消减、多种消减技术协同、动物与人体试验开展,探究过敏原结构和表位修饰的影响机制,推进过敏原消减技术的实际应用,为低敏甚至脱敏甲壳类食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食物过敏是机体针对摄入的食物产生的一种有害的、具有复发性的特定免疫反应,能够引起食物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食物过敏原,食物中含有的致敏蛋白是引发食物过敏反应的一大来源。大米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大米蛋白占大米总量的8%~10%,含有丰富的必需氨基酸,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是公认的谷类蛋白中的上佳者。传统上认为,大米是低致敏性谷物,已被广泛应用于婴幼儿及配方食品中,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米也可引发食物过敏反应,可诱发过敏性皮肤炎、过敏性荨麻疹等症状,严重者还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本文从大米过敏的流行性分布、主要的大米过敏蛋白以及过敏蛋白的检测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大米过敏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观察卵类黏蛋白引起的豚鼠过敏性休克以及对致敏豚鼠离体肠平滑肌过敏性收缩反应(Schultz- Dale反应)的影响,研究鸡卵类黏蛋白的过敏原性,并初步建立其过敏实验的动物模型。结果显示:1)在实验 观察剂量下,1 mg/mL卵清白蛋白组豚鼠100%出现过敏性休克并死亡,全身性过敏反应呈极强阳性(4 分); 卵类黏蛋白组豚鼠的反应与卵白蛋白组相似(P>0.05),大部分动物出现死亡,全身性过敏反应100%呈阳性 (2.04~3.68 分);不同剂量的卵类黏蛋白引起的豚鼠全身过敏反应呈现出剂量依赖性,当致敏剂量为4 mg/mL 时,全身性过敏反应评分为3.68。2)卵类黏蛋白对Schultz-Dale反应的影响也与卵清白蛋白相似,使致敏的肠平滑 肌收缩活动明显加强;以2 mg/mL致敏时,豚鼠离体肠收缩力改变率最高,为538.5%。3)不同致敏剂量卵类黏蛋 白组豚鼠血清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G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呈剂量依赖性。由此建立的卵类黏 蛋白在体与离体过敏实验的动物模型可用以检测卵类黏蛋白过敏原及评价其过敏原的消减效果。  相似文献   

17.
我国作为水产养殖和消费总量第一大国,水产品引发的过敏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近些年来,因食用水产品而导致的过敏事件日益增多。该研究综述了近年来热加工技术(蒸、煮、高温压力)、非热加工技术(超高压、低温等离子体、超声波和辐照)以及两种加工技术联用对水产品过敏原消减的研究,指出热加工技术主要通过使蛋白质变性来消减过敏原的致敏性,非热加工技术则通过掩盖或破坏过敏原抗原表位来消减过敏原致敏性,为低致敏性水产品开发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技术参考。不断探究过敏原诱导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理,加快推进低致敏性水产品加工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有利于控制和降低水产品过敏所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食物过敏原及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食物过敏是当前食品安全领域较为突出的问题,综述食品过敏原、过敏的免疫学发生机制及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展望,涉及致敏的食物种类及相应过敏原,过敏的免疫学分子发生机理,并对食物过敏原现存的检测技术做了相关的介绍。  相似文献   

19.
芝麻是新的“8大类”过敏食物之一,芝麻过敏反应由于其潜在危害性及其日益上升的发病率而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普遍重视,因此研究芝麻致敏性消减技术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芝麻主要过敏原(Ses i 1~Ses i 7)的结构和免疫特性,及其致敏性消减技术原理和研究进展;已报道的芝麻过敏原有7种,属于2S白蛋白、7S类豌豆球蛋白、油质蛋白和11S球蛋白,其中11S球蛋白和2S白蛋白是主要的过敏原蛋白。利用热加工技术消减芝麻致敏性,主要通过煮沸、微波、烘焙等工艺引起过敏原的解聚、变性进而破坏致敏表位;高压、辐照、发酵、酶解等非热加工技术通过氢键、疏水键等化学键的变化、多肽链的断裂引起蛋白结构变化,从而掩盖或直接降解致敏表位。另外,结合其他食品过敏原,对芝麻过敏原的潜在消减技术,包括脉冲电场、冷等离子体、超声波、脉冲光、糖基化改性和复合加工技术等进行了阐述分析。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芝麻不同过敏原的致敏表位、不同加工工艺对过敏原结构及致敏性影响、开展血清学、细胞和动物模型等致敏性评价等,以明确芝麻致敏性消减的主要机制,以期为生产低敏或脱敏芝麻产品奠定理论依据与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20.
过敏原是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性物质,对它的检测是预防发生过敏反应的重要方法,而过敏原分离纯化是过敏原检测技术的基础。主要叙述了过敏原的致敏机理,同时详细叙述了沉淀法、疏水性相互作用色谱、离子交换色谱、亲和色谱、凝胶过滤色谱、膜分离、蛋白质组学和人工合成过敏原技术在过敏原分离纯化中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蛋白质组学和人工合成过敏原技术这两种分离纯化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