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菜心冷藏期间的腐败微生物,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冷藏菜心切口处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行分析,探究冷藏期间微生物菌群相对丰度的动态变化。以4 ℃冷藏菜心为研究对象,分析贮藏早期0 d、中期7 d、后期14 d的菜心切口处细菌的16S rRNA和真菌的ITS序列,比较各组菌群组成和丰度。通过物种注释评估和物种组成分析,明确菜心贮藏过程中切口处的优势菌群。在贮藏早、中、后期,真菌优势菌群均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unclassified Fungi。在贮藏早期,细菌优势菌群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而在贮藏中、后期,细菌优势菌群转变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微生物多样性结果显示,真菌的多样性要高于细菌。本研究明确了菜心冷藏期间的微生物多样性发生规律,为后续菜心保鲜剂和保鲜技术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云南撒坝火腿中微生物的菌群构成、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差异,以1 年以上的撒坝火腿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DNA,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方法对火腿表面和内部细菌的16S rDNA V3~V4区和真菌ITS2区进行扩增和测序,并对其菌落构成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撒坝火腿中微生物菌群存在差异,细菌丰富度极显著高于真菌(P<0.01),多样性高于真菌,且内部真菌和细菌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均高于表面;子囊菌门下曲霉菌属是表面和内部真菌中的优势菌群,其次Yamadazyma和青霉菌属也是主要菌群,这些菌属在火腿表面的分布多于内部;厚壁菌门下葡萄球菌属是火腿表面和内部细菌中的优势菌群,色盐杆菌、酸杆菌和链球菌也是表面的主要菌群;放线菌、杆菌属、酸微菌纲及球菌属则是火腿内部的主要菌群,此外火腿内部还存在大量未知微生物。综上所述,曲霉菌和葡萄球菌是撒坝火腿表面和内部的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蓝莓果实表面真菌菌群多样性,明确不同品种蓝莓表面的优势菌群,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北陆、蓝金、莱克西、奥尼尔蓝莓中ITS1区基因序列,比较不同品种蓝莓表面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差异。结果发现:蓝莓主要的优势属为枝孢属、链格孢属;优势种为枝孢菌、链格孢、枝孢霉。由Simpson指数可知微生物群落丰度及群落多样性由高至低为莱克西、北陆、奥尼尔、蓝金。不同品种蓝莓表面的菌群结构与品种存在一定的聚类关系:北陆和莱克西群落结构相似度较高,而其它样品间微生物群落差异较大,各品种蓝莓表面的主要菌落相对丰度差异较大,枝孢菌、链格孢、枝孢霉为主要差异菌种。研究初步明确了蓝莓表面菌群结构的多样性,为保证蓝莓贮藏期间的品质安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相温贮藏对黄花菜保鲜品质及挥发性物质的影响,以甘肃黄花菜为试验材料,以微环境气调保鲜箱为载体,将黄花菜分组包装后分别放入冰箱[(4±1)℃]、冷库[(0±0.5)℃]及相温环境[(-0.5±0.1)℃]中贮藏,每7 d测定黄花菜的各项品质指标及醇类、酯类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与冰箱组和冷库组相比,相温组黄花菜表皮色差变化范围较小,相温处理更好地抑制了黄花菜呼吸强度、乙烯生成速率、pH值、黄酮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升高以及叶绿素、维生素C、总酚含量的降低,贮藏21 d时与其他2组的pH值差异显著(P<0.05)。利用SPSS综合评分法得到相温组得分最高,说明该组的保鲜效果最好,除此之外相温贮藏还可以延缓黄花菜贮藏期间香气物质中醇类和酯类物质的减少。综合比较后,相温贮藏可更好保持黄花菜采后品质,对其保鲜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蓝莓中细菌和真菌菌群的组成及其多样性,探究不同蓝莓样品中微生物的暴露水平。方法 构建了蓝莓中微生物菌群的基因组文库,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5种蓝莓中细菌和真菌菌群的组成及其多样性,借助微生物属水平和种水平分析比较了蓝莓中细菌和真菌菌群组成和丰度信息。结果 5种蓝莓中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较高,但其细菌和真菌菌群组成仍存在共有特征,细菌和真菌中共有的操作分类单元数量分别为76和42。蓝莓中优势细菌主要归属于放线菌门、拟杆菌门、蓝藻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优势真菌主要归属于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被孢霉门。结论 不同蓝莓样品中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变化较大,真菌菌群的多样性比细菌更丰富,这对蓝莓的腐烂变质、贮藏保鲜和生物防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雪茄烟产品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0个雪茄烟样品中细菌16S rRNA基因和真菌ITS基因进行测序检测,根据测序数据进行微生物物种丰度分析、α多样性分析、菌群结构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所分析的雪茄烟样品中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丰富,共检出360个细菌属和49个真菌属,其中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最高的样品分别是HNL9和WG。(2)所分析的雪茄烟样品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和子囊菌门,优势菌属为葡萄球菌属、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曲霉属。(3)不同样品中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聚类分析显示来自同一产地国的GXB和MT样品菌群分布比较相似。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散装酱卤鸭肉贮藏过程中微生物变化规律,揭示其腐败本质,以期为确定其特定腐败菌(Specific Spoilage Organisms,SSO)提供依据,本文采用MiSeq测序分析其在4 ℃和25 ℃贮藏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样品在4 ℃和25 ℃贮藏过程中细菌和真菌物种多样性在总体上均呈现下降趋势。样品贮藏初期优势细菌是Weissella sp.、Staphylococcus sp.、和未分类的肠杆菌科,优势真菌是Debaryomyces sp. IZ_1257和Lodderomyces elongisporus。4 ℃贮藏中后期,肺炎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pulmonis)和Staphylococcus sp.为主要优势细菌;而25 ℃贮藏中后期的优势细菌则为Weissella sp.、Staphylococcus sp.、溶酪大球菌(Macrococcus caseolyticus)和未分类的肠杆菌科。4 ℃、25 ℃贮藏中后期样品中最主要优势真菌均为Debaryomyces sp. IZ_1257。相比较于传统方法,MiSeq测序提供的微生物多样信息更接近于样品微生态,更能够全面解析各环境样品微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巴氏杀菌乳在常见贮藏温度0、4、10 ℃条件下分别贮藏0、3、6、9、12、15 d内细菌16S rRNA的V3-V4区基因序列,进而比较不同贮藏条件下巴氏杀菌乳中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及动态变化。结果共获得1 887 个可操作分类单元,共检测到支原菌属(Mycoplasma)、草酸杆菌属(Oxalobacteraceae)、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不动细菌属(Actinetobacter)、链球菌(Streptococcus)等34 类细菌菌属。多样性分析表明,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巴氏杀菌乳中微生物的组成及多样性在门、属水平上有明显差异。在0 ℃贮藏15 d内的巴氏杀菌乳微生物多样性保持最完整,并且0 ℃其营养品质也保持较好;而在4、10 ℃贮藏期间巴氏杀菌乳的微生物多样性及营养品质都有较大影响,菌群构成及优势菌群都发生了变化,主要菌群也随贮藏温度的升高变为假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等。研究表明,在4 ℃贮藏3 d和9 d、10 ℃贮藏6 d作为巴氏杀菌乳品质腐败的关键时间点,都出现了之前未被检测出的类芽孢菌属(Paenibacillus)、沙雷氏菌属(新Serratia),初步推测此两种菌属是导致巴氏杀菌乳品质腐败的关键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包装方式和贮藏温度对羊肉微生物数量、细菌多样性和代谢途径的影响,将宰后羊肉分别经空气包装(air packaging,AP)、真空包装(vacuum packaging,VP)和贴体包装(skin packaging,SP)后置于冷藏(4±1)℃和冰温(-1.7±0.2)℃下贮藏30 d,采用平板计数和高通量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贮藏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贮藏过程中SP组的菌落总数(total viable count,TVC)、乳酸菌、假单胞菌等6 种菌群数量均低于AP组和VP组,冰温组6 种菌群数量均明显低于冷藏组。随贮藏时间延长羊肉菌群多样性均呈下降趋势,冷藏组较冰温组多样性更复杂。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羊肉菌群16S rDNA的V3~V4区域测序,共获得10 个菌门和30 个菌属,所有样品中丰度最高的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在AP组中为优势菌属,而在SP组和VP组中丰度较低,肉食杆菌属(Carnobacterium)、环丝菌属(Brochothrix)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均为AP、VP和SP组贮藏末期的优势菌属。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发现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为羊肉贮藏过程中主要代谢途径,其中贮藏前期以氨基酸代谢为主,贮藏后期主要为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核苷酸代谢,包装方式和贮藏温度导致的菌群结构差异主导了代谢丰度的不同。结论:SP协同冰温贮藏能够降低羊肉贮藏过程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细菌群落多样性,有利于保持羊肉品质。  相似文献   

10.
以四川麸醋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四川麸醋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和演替规律。结果表明:细菌菌群和真菌菌群丰度指数均在发酵第1天时最大,而细菌菌群和真菌菌群多样性指数最大值分别在发酵第1天和第23天。在门水平上对醋醅中细菌菌群结构和真菌菌群结构进行分析,发现细菌的优势菌门是厚壁菌门,而真菌的优势菌门是子囊菌门。在种水平上对醋醅中细菌菌群结构和真菌菌群结构进行分析,发现细菌的优势菌种是耐酸乳杆菌和巴氏醋杆菌,分别在发酵第7天和第25天时达到最大占比54.47%和84.54%,而真菌的优势菌种是酿酒酵母,在发酵第5天时达到最大占比97.94%。此外,还在醋醅中检测出曲霉属、链格孢属等。通过对四川麸醋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演替规律的研究,以期能锚定优势菌种,通过调控发酵环境的微生态结构来提高麸醋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酪氨酸酶是合成黑色素过程的关键酶,通过测定酱油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来确定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及抑制机理。结果表明:酱油对酪氨酸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酶抑制率达到50%时(IC50)酱油固形物含量浓度为19.8g/L。酱油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动力学行为表现为可逆混合性抑制类型。  相似文献   

12.
壳聚糖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壳聚糖为载体,戊二醛作为交联剂,采用载体交联法制备固定化木瓜蛋白酶,并研究了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最佳固定化条件。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的最佳固定化条件为给酶量为40~50mg/g,于pH7.5,25~30℃下,0.4%~0.5%的戊二醛溶液交联12h,所得的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活力回收率平均达61.6%。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电子鼻和乙醇传感器判别草莓新鲜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静  赵秀洁  孙柯  王卓  屠康 《食品与机械》2016,32(5):117-121
以红颜草莓果实为试材,在4℃(低温组),相对湿度85%~95%条件下贮藏,研究基于气味判别草莓新鲜度的方法。分别运用电子鼻和单一乙醇传感器采集草莓贮藏期间的气味。主成分分析结合感官评定将草莓的新鲜度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4℃贮藏0~3,6,9~12,15d。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分类型支持向量机(SVM-C)构建了基于气味判别草莓新鲜度的模型;应用电子鼻和PLS-DA法构建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总体准确率分别为84.2%,88.3%;而基于SVM-C法构建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总体准确率分别为99.2%,96.7%。应用乙醇传感器技术和PLSDA法、SVM-C法构建模型,准确率分别为83.3%(PLS-DA法建模组),86.7%(PLS-DA法验证组),90.8%(SVM-C建模组),90.0%(SVM-C验证组)。该研究可为建立草莓采后贮藏和流通过程中新鲜度实时监测的方法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海藻酸钠为载体,采用交联吸附法固定果胶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考察固定化主要因素对固定化酶活力的影响,优化固定条件。结果表明,在海藻酸钠浓度为2%、氯化钙为1%、戊二醛浓度为3%的条件下,采用酶浓度为0.2mg/mL、pH值3.0、温度为40℃、固定时间为45min。固定化果胶酶活力最高,酶活回收率达到84.4%。  相似文献   

15.
果胶酶在壳聚糖上的固定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以壳聚糖为载体,以戊二醛为交联剂,研究了果胶酶的固定化,分析了戊二醛浓度、给酶量、温度对酶固定化的影响。同时对固定化后的酶促作用条件(最适pH、温度)、米氏常数、半衰期等理化性质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表明,在3%戊二醛,0.1mg/g湿壳聚糖的给酶量,5℃条件下,果胶酶固定化的固定率较高。酶促特性研究表明,固定化果胶酶最适温度范围较非固定化果胶酶大,最适pH和表观Km均有所下降,在4℃条件下,固定化果胶酶的半衰期约为30d。  相似文献   

16.
以臭氧活化后的聚丙烯微孔膜为载体,并以丙烯酸为单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固定转谷氨酰胺酶。研究了臭氧活化时间、接枝反应时间、温度、单体浓度、莫尔盐浓度对接枝率的影响,并对固定化条件进行研究。确定了最佳固定化条件为:己二胺浓度15%,胺烷基化温度50℃、时间120min,戊二醛浓度3%,交联温度30℃、45min,酶浓度10mg/mL,固定化时间20h。此条件下载酶量为30.23mg/g膜,酶活力可达16.9U/g膜。  相似文献   

17.
以取代度及特性粘度为指标,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醛及NaBH4的用量等对壳聚糖的N-烷基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时间对产物的取代度和特性粘度有较大的影响。要得到高粘度、高取代度的衍生物,反应时间以20~24h为宜。为了制备高取代度和高粘度的衍生物,反应温度不超过40℃为宜。醛的用量应为壳聚糖所含-NH2的物质的量的4~5倍较适。NaBH4加入量为壳聚糖所含-NH2的6倍为适。  相似文献   

18.
明建  曾凯芳  李洪军 《食品科学》2009,30(7):210-214
采用TA-XT2i质构仪,研究木瓜蛋白酶处理对牛肉嫩度的影响,对酶活力、pH值、处理温度、处理时间进行实验,并通过L9(34)正交试验选择出最佳嫩化工艺。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液的酶活、pH值、处理温度、处理时间对牛肉的持水力、烹饪失水率、剪切力均有显著的影响。木瓜蛋白酶最佳嫩化条件:酶用量20U/g(0.01%)、pH7.0、处理温度37℃、处理时间1.5h;或酶用量40u/g (0.02%)、pH7.0、处理温度20℃、处理时间1.5h。因素的显著性次序为:处理温度>处理时间>酶活>pH值。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γ射线在常温下对生理盐水和玉米中不同浓度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miliforme)孢子的辐照杀灭效果,用不同剂量的^60Co γ射线对生理盐水和玉米中高、低2种浓度串珠镰刀菌孢子进行辐照,采用PDA培养基平板稀释法计数孢子数。γ射线辐照剂量与存活串珠镰刀菌数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生理盐水中高、低浓度串珠镰刀菌孢子试样中D10值为0.57、0.60kGy,最小杀灭剂量为4.0、3.0kGy;玉米中高、低浓度串珠镰刀菌孢子试样中D10值为0.66、0.81kGy,最小杀灭剂量为4.0、3.0kGy。γ射线对串珠镰刀菌孢子有明显的杀灭作用,4.0kGy可全部杀灭实验浓度的串珠镰刀菌孢子。  相似文献   

20.
主要研究了谷氨酸发酵液对谷氨酸提取工艺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用膜过滤除菌方法对染菌发酵液有较好的提取效果;发酵周期控制在30~34h;发酵液放罐残糖控制在0.6%以下;发酵结束后要及时升温处理,升温至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