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了探究典型长寿区大米有机硒的赋存形态与人体硒营养水平的关系,本研究分析了江西典型长寿区大米中有机硒、谷蛋白硒、硒代蛋氨酸(Selenomethionine,Se Met)等的组成特征,并运用胃肠体外模拟法对大米硒的生物可利用度及其与各有机硒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米中的硒主要以有机形式(78.67±13.52)%赋存,其中,(53.73±8.27)%的有机硒为谷蛋白硒,且65%以上的谷蛋白硒可酶解消化为Se Met。大米硒的生物可利用度为(55.58±10.53)%。大米谷蛋白中Se Met比例相对较高且易于被人体吸收利用,这可能与当地居民的健康长寿关系密切。不过,Se Met与大米可利用硒的相关系数仅为0.55。因此,未来有必要对大米中不同硒蛋白的代谢产物(如Se Met)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杨旭  谢盈 《食品与机械》2018,34(11):146-150
通过脱色、沉淀对茶渣硒蛋白提取物进行初步的分离纯化,并测定其硒有机化程度、氨基酸组成、功能特性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适脱色剂双氧水的脱色率可达(93.78±0.84)%;在最适沉淀点pH 3.5下制备硒蛋白样品,其中硒有机化程度为79.37%;经初步分离纯化后的硒蛋白提取物含有7种必需氨基酸其中6种含量高于WHO/FAO推荐值;溶解度最高达(52.99±1.59)%,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分别为(60.16±1.61)%,(96.12±2.55)%,(17.56±1.90)%,(57.45±2.57)%;对DPPH、ABTS、羟基自由基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新疆新春36号黑小麦中硒的分布,本实验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分析法对硒蛋白、硒多糖、硒核酸及不同溶解性的硒蛋白做了系统考察。结果表明:36号黑小麦中硒蛋白、硒多糖及硒核酸中硒的含量分别为(240.52±0.3)、(32.45±0.21)、(4.65±0.05)mg/g;碱溶性、水溶性、醇溶性和盐溶性硒蛋白的含量分别为(146.21±0.3)、(41.52±0.6)、(19.40±0.06)、(13.65±0.12)mg/g。碱溶性硒蛋白的最佳提取条件为:Na OH溶液浓度0.17 mol/L,酸化p H4.7,(NH4)2SO4饱和度为66.0%,料液比为1∶10。该条件下模型预测碱溶性硒蛋白的提取率为76.5593%,实际实验值为76.7%。  相似文献   

4.
王楠  沈莲清   《中国食品学报》2010,10(4):67-72
以人肺癌A549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检测5种异硫代氰酸酯对A549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计算其IC50值。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通过研究5种异硫代氰酸酯对A549细胞的影响,探讨这些化合物的抗癌作用及其结构与活性之间关系。结果表明,5种单体对肿瘤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并且能使A549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对A549细胞的抑制活性是:萝卜子素萝卜硫素≈3-(甲磺酰基)丙基异硫代氰酸酯3-(甲硫基)丙基异硫代氰酸酯3-丁烯基异硫代氰酸酯,IC50值分别为(15.43±0.82)μmol/L,(22.09±0.94)μmol/L,(29.82±1.36)μmol/L,(47.40±3.51)μmol/L,(79.57±3.05)μmol/L。萝卜子素的有效浓度为3.125~100μmol/L;萝卜硫素、3-(甲磺酰基)丙基异硫代氰酸酯、3-(甲硫基)丙基异硫代氰酸酯、3-丁烯基异硫代氰酸酯的有效浓度均为6.25~100μmol/L。说明异硫代氰酸酯的特征基团-N=C=S为主要活性基团,侧链上的磺酰基和硫基可能是异硫代氰酸酯的活性辅助位点。侧链上含有磺酰基的异硫代氰酸酯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抑制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富硒西兰花、富硒大豆、富硒玉米、富硒大麦苗不同溶解性蛋白组分中硒代氨基酸形态及分布情况。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技术测定4种富硒禾谷类和十字花科农产品中硒代蛋氨酸(SeMet)、硒代胱氨酸(SeCys2)、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SeCys)和硒代乙硫氨酸(SeEt)含量,并分析各硒代氨基酸在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等不同溶解性蛋白组分中的分布特点。结果:4种富硒植物的硒代氨基酸在不同蛋白组分中的含量及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富硒大豆、富硒玉米、富硒大麦苗的有机硒以SeMet形式存在,在4类蛋白组分中分布较一致且相对含量均高于66%,不存在SeEt;富硒西兰花的有机硒主要以SeCys2和SeMet为主、MeSeCys次之,前二者在清蛋白和谷蛋白组分中的分布较一致且约占有机硒含量的36%,但在球蛋白和醇溶蛋白组分中均以SeMet存在,相对含量最高达60%,其次为SeCys2约占有机硒含量的34%。富硒西兰花中存在极少量的SeEt约占有机硒含量的5%。结论:3种禾谷类农产品(富硒大豆、富硒玉米、富硒大麦苗)的不同溶解性蛋白中均以SeMet为主;而富硒西兰花的不同溶解性蛋白则以SeMet和SeCys2为主,并且其清蛋白和谷蛋白还富含较多的MeSeCys。  相似文献   

6.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丰富的化学形态,分为无机硒和有机硒,不同硒形态对人体的生物活性不同。无机硒主要包括硒酸Se(Ⅵ)、亚硒酸Se(Ⅳ),有机硒主要包括硒蛋白、硒核酸和硒多糖等大分子硒,及硒代胱氨酸(selenocystine,SeCys2)、硒代蛋氨酸(selenomethinonine,SeMet)、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thyl selenocysteine,MeSeCys)、硒代乙硫氨酸(selenoethionine,SeEt)等小分子硒化物。无机硒不易吸收,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有机硒易吸收,适当摄取对人体有多方面益处。准确测定食品中不同硒形态及具体含量,对人体按需摄入硒元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食品行业中硒形态检测研究涉及的领域,包括果蔬、水产、药食同源的中药、茶叶、谷物等方面的研究,常用的提取、分离、分析技术,重点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和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技术在不同食品中检测硒形态的应用情况,并展望了未来硒形态分析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硒在玉米蛋白中的赋存形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MS),结合质谱数据库比对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离子体质谱法(HPLC-ICP/MS),对富硒玉米蛋白水解物中硒肽及含硒氨基酸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确定了5个小肽,其氨基酸序列分别为:SeMet-MeSeCys-Glu、Met-MeSeCys-Glu、MeSeCys-Glu-Asp、Ile-MeSeCys-Glu、γ-Glu-MeSeCys;确定了4种含硒氨基酸,分别为硒代蛋氨酸(SeMet)、硒代乙硫氨酸(SeEt)、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SeCys)、硒代胱氨酸(SeCys2)。借助于标样对含硒氨基酸和二肽进行定量,5个硒肽均含MeSeCys,其中只有一个肽段含SeCys2;但在含硒氨基酸中则是以SeMet含量最高为(586.3±49.5)ng/g,最低的是SeCys2为(102.6±9.0)ng/g。  相似文献   

8.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测定富硒双歧杆菌菌粉及其胶囊制品中硒的含量,研究富硒双歧杆菌细胞壁的破壁方法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HPLC-ICP-MS)对富硒双歧杆菌菌粉中硒的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富硒双歧杆菌菌粉及其胶囊制品中硒的含量分别为(168.11±2.26)μg/g和(15.68±0.07)μg/g。与市售富硒产品相比较,富硒双歧杆菌胶囊中硒的含量是富硒大米的100倍,但不及富硒酵母产品中硒含量的1/10。富硒双歧杆菌产品中硒形态非常复杂,且含有许多不明硒化物,但其主要含硒氨基酸为硒代蛋氨酸,占总硒含量的(59.55±0.13)%。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亚硒酸钠对海水培养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和有机硒转化能力的影响,以及富硒蛋白核小球藻中的主要硒形态。通过分批等量添加2μg/mL至50μg/mL的亚硒酸钠,确定最佳富硒培养浓度,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藻体中亚硒酸钠、硒代半胱氨酸和硒代蛋氨酸三种主要硒形态的含量。结果表明:亚硒酸钠浓度不宜过高,否则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受到抑制。硒浓度为2μg/mL时小球藻的生物量较高,有机硒含量达到301.40μg/g,占总硒含量的83.24%;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在该培养条件下富硒小球藻中有机硒的主要形态为硒代半胱氨酸和硒代蛋氨酸;在测定的三种主要硒形态中未转化的亚硒酸钠仅占23.02%。上述结果说明在海水培养下,小球藻富硒培养的适宜外加硒浓度为2μg/mL,此条件下长势良好,无机硒得到有效转化,有机硒含量较高,可达到富硒要求。  相似文献   

10.
耐硒驯化灵芝菌种的液态发酵中硒的富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灵芝(Ganoderma lucidum)菌株在平板上做耐硒驯化,然后对驯化前后灵芝菌种液态发酵过程中富硒性能进行了比较,最后对驯化灵芝液态发酵中硒富集特征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灵芝菌种经耐硒驯化后,其生物量、菌丝体硒含量、总硒含量最高分别达到16.1 g/L,13 264μg/L和91.5 mg/L,明显优于未驯化组。对驯化灵芝液态培养过程中硒富集特征研究表明,富硒灵芝中存在硒代蛋氨酸(SeMet)、硒代胱氨酸(SeCys2)、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SeMeCys)和无机硒(Se(IV))等4种硒形态,其中SeMet、SeCys2占主要部分,分别可达硒代氨基酸总量的60%~90%、10%~40%;在培养过程中单一增加Na2SeO3添加浓度,并不能显著增加灵芝中硒代氨基酸含量,而更多以Se(IV)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旨在研究硒化低聚氨基多糖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免疫功能的影响。用噻唑蓝比色法分别考 察硒化低聚氨基多糖、Na2SeO3对巨噬细胞RAW264.7增殖能力的影响,并观察巨噬细胞形态的变化。通过中性红 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及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分别检测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IL)-6及IL-10细胞因子的分泌量及其mRNA表达水平。 结果表明:硒质量浓度为100~1 000 μg/L时,硒化低聚氨基多糖对细胞的相对增殖率无显著影响;而Na2SeO3的硒 质量浓度超过200 μg/L即对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细胞毒性作用。硒化低聚氨基多糖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活性, 显著提高RAW264.7细胞TNF-α、IL-6及IL-10分泌量及其mRNA表达水平,且效果比Na2SeO3处理组、低聚氨基多糖 处理组及Na2SeO3+低聚氨基多糖复合添加组好。实验结果提示硒化低聚氨基多糖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具有一 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不同剂量的醋蛋液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免疫调节活性的影响,倒置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下分别观察不同分组条件下对RAW264.7细胞形态的影响及细胞核的损伤程度,探讨醋蛋液对RAW264.7细胞分泌免疫因子的影响及其免疫调节活性的机理。结果表明,当醋蛋液浓度为40 μL/mL时,RAW264.7细胞活性极显著升高为(145.3±23.02)%(P<0.01)。醋蛋液高剂量组(20 μL/mL)巨噬细胞体积变大并逐渐伸出伪足,与正常细胞有明显差异,但未达到炎症相关形态学特征;醋蛋液高剂量组(20 μL/mL)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分泌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一氧化氮(NO)分泌,可以有效缓解巨噬细胞细胞核损伤、细胞膜电位降低造成的细胞损伤及细胞凋亡;醋蛋液高剂量组(20 μL/mL)可以上调蛋白激酶B(AKT)以及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量,进而激活巨噬细胞,调节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HG-AFS)检测酿酒葡萄中总硒和无机硒的方法,并追踪分析了施用富硒叶面肥的酿酒葡萄与酿造产物中硒的含量变化。样品经HNO3-HClO4(4+1)180 ℃消解,盐酸100 ℃还原,HG-AFS测定总硒;样品经水提取,甲酸酸化,过Cleanert PCX小柱,消解还原,HG-AFS检测无机硒。结果表明,该方法在0.25~4 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89),方法的检出限为2 μg/kg,定量限为5 μg/kg;总硒回收率为96.47%~97.39%,相对标准差为1.76%~5.65%;无机硒回收率为85.20%~88.91%,标准偏差为5.97%~21.45%。追踪检测显示,硒肥组酿酒葡萄总硒含量提高约3倍,含量为9.65~38.6 μg/kg;硒肥组、对照组酿酒葡萄均未检出无机硒;酿造后,酒渣、酒泥和成品酒中硒存留分数分别为89.3%、8.7%和2.0%。施富硒叶面肥可显著提高酿酒葡萄的硒含量,达到富硒食品标准,但酿造后硒主要随酒渣、酒泥流失,仅少量留存在葡萄酒中。  相似文献   

14.
以海南无刺蜂蜂蜜及其多酚类提取物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分析无刺蜂蜂蜜的理化成分和多酚物质,研究其抗氧化和抗炎活性。通过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多酚类成分,并采用福林-酚法和硝酸铝比色法测定多酚类提取物总酚酸和总黄酮含量。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ate) radical,ABTS+·)清除实验和铁离子还原力实验评价多酚类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并采用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体外炎症模型,探究多酚类提取物的抗炎活性。结果显示,无刺蜂蜂蜜水分质量分数为(26.3±0.1)%,pH 3.7±0.2,蛋白质含量为(628.2±9.0)mg/kg,淀粉酶值为(19.6±0.2)mL/(g·h),总糖质量分数为(46.7±6.0)%,包括果糖(21.0±3.7)%、葡萄糖(24.9±2.2)%、蔗糖(0.8±0.1)%;多酚类提取物的总酚酸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96.6±0.4)μg CAE/g和(16.1±0.3)μg QE/g;多酚类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和ABTS+?清除能力IC50值分别为(435.1±0.4)、(423.0±0.3)μg/mL,铁离子还原力为(0.6±0.02)μmol Trolox/g;在体外抗炎实验中,多酚类提取物能显著抑制由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NO的释放,并显著抑制促炎症基因iNOS、IL-1β、IL-6和MCP-1的表达,显著增强抗氧化基因HO-1的表达,并呈剂量相关性。综上所述,海南无刺蜂蜂蜜营养成分丰富,富含酚酸和黄酮类物质,且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抗炎能力,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夏炎  管晓辉  崔艳艳  高超  陈玲  董然  沈明浩 《食品科学》2017,38(19):182-188
探讨蒲公英糖蛋白(glycoprotein from Taraxacum,TG)对由脂多糖引起的RAW264.7细胞炎症的抗炎效果,并阐明其活性的基本分子机制。利用脂多糖刺激RAW264.7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TG对RAW264.7细胞的增殖毒性,Griess试剂法检测了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分泌情况,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m RNA以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 NOS)m RNA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IL-6和TNF-α的分泌量,Western blot检测P-IκB-α蛋白的表达水平,用以研究TG对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TG能够显著甚至极显著地抑制NO的分泌,IL-6、TNF-α、i NOS的m RNA的表达,IL-6和TNF-α的分泌(P0.05、P0.01)。TG高度显著上调了IκB-α的蛋白表达(P0.001),并显著下调了P-IκB-α的蛋白表达(P0.05),且与TG质量浓度成正比。其中在TG质量浓度为250、500、1 000μg/m L时对TNF-α分泌量的抑制率分别为28.6%、65.4%、89.3%,对IL-6分泌量的抑制率分别为32.3%、54.1%、85.7%。TG间接抑制了NF-κB信号转导途径,有显著的体外抗炎效果且抗炎效果与TG的质量浓度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富硒酸奶中有机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超声波破碎,离心、透析的方法将有机硒与无机硒分开,利用微波消解法进行样品消化,减少了消化过程中硒的损失。利用石墨炉球子吸收法对富硒酸奶中有机硒的含量进行测定。用1%Ni(NO3)2作为基体改进剂,灰化温度为900℃,原子化温度为2200℃时,测定甯硒酸奶中有机硒含量,该方法检出限为2.5μg/L,精密度为3.24%~8.27%(RSD),加标回收率为98.5%~101.3%。该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稳定、准确等优点,适于富硒酸奶中有机硒的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17.
Liao CH  Lin JY 《Food chemistry》2012,135(3):1818-1827
A novel lotus plumule polysaccharide (LPPS) was purified, characterised and cultured with RAW264.7 macrophages to evaluate its anti-inflammatory characteristics. LPPS was purified using Sepharose 6B gel filtration and dissolved into two major components, fraction-1 (F1) and fraction-2 (F2). The molecular weights of native F1 and F2 were approximately distributed at >2,000 and 25.7kDa, respectively. The total protein and carbohydrate constituent ratios in LPPS, F1, and F2 were 30.0±0.9% vs. 70.0±0.9%, 30.1±2.6% vs. 69.9±2.6%, and 96.5±6.1% vs. 3.5±6.1% (w/w), respectively, suggesting that F1 may be a major proteo-polysaccharide component and F2 a glycoprotein constituent in LPPS. Pro-/anti-inflammatory (IL-6/IL-10) cytokine secretion ratios by lipopolysaccharide-stimulated RAW264.7 macrophage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y F1 and F2 treatments, particularly by F2,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under a preventive experimental model.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purified components, F1 and F2 from LPPS, have strong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n LPS-induced inflamed macrophages in a preventive manner.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以西兰花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提法对其中的萝卜硫苷(glucoraphanin,GRA)进行提取,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萝卜硫苷提取物(glucoraphanin extract,GRAE)。对GRAE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其中含有GRA(2.04±0.10)%、多糖(27.48±1.84)%、多酚(31.2±1.6)%、糖醛酸(0.78±0.05)%、蛋白质(28.46±0.75)%等成分。然后,对GRAE的抑菌及体外免疫活性进行初步探究。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在1000μg/mL的作用浓度下,GRAE对3株致病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9.21±0.29)、(19.10±0.42)、(16.78±0.86)mm;最小抑制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分别为62.5、31.25、250μg/mL。这说明GRAE对3株致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抑制效果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此外,体外免疫调节活性试验表明:在100μg/mL的GRAE作用下,巨噬细胞株(RAW264.7)的细胞活度为(157.6±3.5)%,吞噬能力(A490为0.926±0.035)较空白组(A490为0.543±0.014)提升了1.7倍,说明GRAE对于RAW264.7细胞株的增殖和吞噬活性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硒的体内吸收速率,本实验对富硒大豆蛋白和富硒大豆肽在大鼠低硒模型的体内吸收规律进行探究。采用碱溶-酸沉法从富硒大豆中提取富硒大豆蛋白,对其酶解、超滤,制备富硒大豆肽,对所提取富硒大豆蛋白及制备的富硒大豆肽的组成、硒的分布及结合形式进行探究,分别用富硒大豆蛋白、富硒大豆肽(以硒含量18 μg/kg mb,分子质量低于3 kDa)灌胃SD雄性大鼠,于灌胃0、5、10、20、30、40、60、80、90、120 min后尾部取血,同时测定血浆硒质量浓度与氨基酸浓度,分析血硒质量浓度与血浆氨基酸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富硒大豆蛋白的主要富硒亚基分子质量为26~35 kDa,11S富硒大豆蛋白硒含量显著高于7S富硒大豆蛋白(P<0.05);超滤纯化得到的3 kDa以下大豆肽组分的硒含量高达110.40 μg/g,显著高于10 kDa以上与3~10 kDa组分(P<0.05),3 kDa以下大豆肽组分蛋氨酸含量(189.32 μmol/g)与胱氨酸含量(47.09 μmol/g)也显著高于其他组分(P<0.05);灌胃富硒肽与蛋白后大鼠血浆硒质量浓度和总游离氨基酸浓度均出现两个峰值,经灌胃富硒大豆蛋白后,大鼠血硒质量浓度达峰时间分别为20 min和80 min,最高血硒质量浓度可达1.070 mg/L,血浆总游离氨基酸浓度达峰时间分别为10 min和80 min,最高值可达4.172 μmol/L;而灌胃富硒大豆肽后大鼠血硒质量浓度达峰时间分别为10 min和40 min,最高血硒质量浓度可达1.338 mg/L,总游离氨基酸浓度达峰时间分别为5 min和40 min,最高值可达5.053 μmol/L,达峰时间均早于富硒大豆蛋白。研究表明富硒大豆蛋白经酶解,超滤得到富硒大豆肽可显著提高硒的体内吸收速率,具有作为口服营养功能食品开发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白芍多糖,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白芍多糖提取工艺参数并分析其化学组成,使用高效尺寸排阻色谱-紫外检测器-多角度激光光散射仪-示差折光检测器联机系统检测多糖分子量,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多糖的单糖组成和链接方式,采用WST法检测白芍多糖对巨噬细胞RAW264.7增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芍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液料比25:1 mL/g、提取温度85 ℃、提取时间3.0 h,得率12.40%。白芍多糖含有96.2%±1.2%总糖和5.5%±0.6%蛋白质,未检出硫酸根和糖醛酸,其分子质量和回转半径分别为2.3×106 u和234.9 nm。白芍多糖主要含葡萄糖,大部分是通过(1→4)糖苷键链接的。同时,白芍多糖可以在2、5、10 μg/mL浓度范围促进RAW264.7细胞增殖。其中,10 μg/mL处理组的细胞增殖率得到大幅提升,且与其他组别的细胞增殖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